读《鲁迅小说》有感
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感受

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感受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那叫一个过瘾,简直像吃了一顿麻辣火锅,又辣又香,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文字,犀利如刀,直击人心,让人看了既痛快又感慨万分。
翻开《呐喊》,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社会的大门,那些故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
比如《狂人日记》,那篇可真是让人心里头一紧一紧的。
狂人喊出来的那些话,句句都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鲁迅先生用那种看似荒诞不经的写法,把社会的黑暗面揭露得淋漓尽致。
读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被一股力量推着,一步步走进那个黑暗的世界,看得人心惊胆战,却又忍不住继续往下读。
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五味杂陈,既有愤怒,又有无奈,还有对狂人那份清醒的痛惜。
再来说说《阿Q正传》,这可真是个经典。
阿Q这个人啊,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那份“精神胜利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鲁迅先生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阿Q形象。
阿Q的悲惨遭遇,让人同情;但他的愚昧无知,又让人恨铁不成钢。
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跟着阿Q一起经历了他的一生,那种滋味,真是酸甜苦辣咸,啥都有。
有时候,我甚至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种在面对困难时的逃避和自欺欺人,真是让人羞愧难当。
还有《药》,这篇小说真是让人心痛。
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居然去买人血馒头。
那种愚昧和绝望,真是让人看得心里头直冒冷气。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扼住了喉咙,那种窒息感让我久久无法平复。
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又苦又涩,就像喝了一杯没加糖的咖啡。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让人看了过瘾,更让人深思。
他通过那些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把旧社会的种种弊病都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
那些文字,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割去了我们思想上的毒瘤;又像是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想想那些生活在旧社会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啊!而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还是比那个时代要好得多。
鲁迅作品读后感(通用29篇)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通用2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作品读后感(通用2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作品读后感篇1鲁迅的名字,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读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我很少去搜索关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写的哲学。
但他的文笔,总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朴实,真诚,平易近人。
当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总是很多感慨。
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经历。
回忆那些清末的生活习惯。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
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有很多人说,写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他在现实世界受到的种种坎坷跟曲折,还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创建一个世界。
《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无价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个曲折老人记录童年的回忆录。
黄金时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能给我们细细去回味。
琐碎的回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
不一样的时代童年,一样的快乐回忆。
惹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鲁迅作品读后感篇2《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
《呐喊》文集却让我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读鲁迅作品《藤野先生》有感

读鲁迅作品《藤野先生》有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私塾先生从他的学生中认识到社会的冷酷现实,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变得冷酷无情,让人深感惋惜和沉重。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震撼,内心涌动着各种复杂的感情。
我看到了那个旧时代的中国,看到了那个风雨飘摇、政治黑暗、人情冷漠的时代,而且在这其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于社会的尖锐批判。
小说以藤野先生的高尚理想开始,他从困苦的家庭背景中一步步奋斗,努力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私塾先生。
他对于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信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那些贫苦的学子们。
他的学生们都受到了他的影响,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忠实支持者。
可是社会的残酷现实却使得藤野先生开始发生改变。
他为了谋生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学生们的信任和支持。
他的忠实支持者一个个离开了他,给他留下了孤独和无助的阴影。
这时候,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变得冷酷无情,甚至对待学生也开始变得毒辣。
藤野先生最后的奋斗彷佛是一场梦,现实是他的家园被拆迁、他的学生们被迫离开和他的财产被抢走。
在他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之后,他感到自己的身世也变得迷失和渺茫,感到自己前面光明的道路不复存在,只能坚强地去面对这残酷的世界。
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在面对社会冷酷残酷的现实下可能会发生的内心变化,以及受到生活环境的压迫而逐渐丧失正义、体贴和信仰。
很多人都会在他们的人性和道德观念中发生很大的转变,这是鲁迅先生曾经揭露并批判的那些社会不良现象所造成的后果。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文艺性,其中包含了很多公正的批判和鞭挞,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性观和对于生活困境的关注。
这些作品对于我们理解旧时代的中国、深刻认识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藤野先生》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入分析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揭示了当代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容易出现的内心变化,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读后感5篇_读后感_

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读后感5篇《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xx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故乡》的,欢迎阅读。
《故乡》读后感【一】看完鲁迅先生的《故乡》,我顿时觉得有些失落。
鲁迅的儿时好朋友闰土,经过漫长的时间不见,竟与鲁迅存在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刚要与闰土再见面时,鲁迅是多么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记忆又从新浮起。
可见到闰土后,却发现闰土与他疏远了,鲁迅感到非常难过,也为这个间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闰土也并没忘记和鲁迅儿时的快乐时光,只是他觉得不能像儿时那样“不懂事”,他们有着阶级的差异,在那时,他们有着大人们所没有的天真。
仔细品味他们的话,小时候的“闰土哥”“迅哥儿”以及长大后的“闰土哥”“老爷”这其中有着多么微妙的变化啊!变的是闰土,他忘记了童年的真诚的友谊,这样,他就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
在我的抽屉里,有一张全家福,是在我五岁时候在家乡照的,在这张照片里全家都站着台阶上,唯有我一人坐在最前面坐着哭,这是多么戏剧的一幕!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小时候我在家乡,没几天就和一个小孩混熟了,当我们要去照全家福时,我想带他一起去,大人们不同意,原因很简单,他和我不是亲戚。
但是我偏要带他去,最后我被大人们硬拉到那里,而我的伙伴也被他的父母留在家里,在照相的时候我坐着大哭,偏不站起来。
于是,这一幕就被留在了相片里。
后来听大人们说起这个故事,我暗自冷笑,没想到那时的我竟会这么“仗义”。
有一次,爸爸想带我去见这个儿时的伙伴,我提不起兴致,更不想去见他。
过去这么久了,现在的我对于这个儿时的伙伴,早已不认得了,虽然这在我的脑海有留下几个残碎的模糊的画面,但我们也好像有一道看不见的墙给挡住了。
这比起鲁迅来,我真感到惭愧。
我就如后来的闰土,但我可以猜出,就算现在见面,他也不认得我了,两人见面,还能像小时后那无话不谈吗?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鲁迅那时的阶级差别,但是我依然也忘却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因为我不能像鲁迅一样对朋友念念不忘?还是我变得冷漠了?后来我才明白,我在心中没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就只记得曾经有个玩伴。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篇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篇篇一:读鲁迅作品有感读鲁迅作品有感生逢军阀混战年代,从小立志报国,弃医从文,只为救国救民,于乱世中呐喊,于混战中彷徨。
这就是我所要讲的文学大家—鲁迅。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只是尖锐的批判,对旧社会的憎恶,对穷苦人民大众的同情。
他于铿锵有力的语言文学中散发出一股凌然正气。
无可否认鲁迅一生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在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及翻译作品,对当时的中国即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生刻影响。
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文章内容虽不多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
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用“吃人”二字就能准确的概括。
“吃人”是他对封建道德主义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麻木的中国人不懂得反抗,反而成为封建阶级的帮凶,有的人虽然认识到吃人的社会本质,但妥协,麻木是他们的选择,而鲁迅则是人群中“最初醒来的人”也许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他用尖锐的笔尖呐喊出难言的思想,唤起爱国志士那炽热的心。
相同的思想在鲁迅很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
他留学日本,最终选择弃医从文,也正是由于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与无知。
他认为医学只能从身体上,生理上减轻人们的痛苦,而真正要改变国民的现状还是要从思想上彻底使其觉悟。
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希望。
总的来说他前期的小说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
后期则借历史典故反映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除去小说之外,鲁迅先生在杂文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毛泽东曾将其杂文誉为“匕首”“短枪”。
如《小品文的危机》,《二心集》,《华盖集》等都深入的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其散文也是独树一帜。
记得在初中就学过《从百草味到三味书屋》,描写了少年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他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
鲁迅作品读后感【8篇】

鲁迅作品读后感【8篇】读鲁迅作品有感篇一最近,我学了《鲁迅与时间》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
文章写了,虽然鲁迅只活了55岁,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
鲁迅从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起,到1936年逝世为止,平均每年写作35万多字,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鲁迅之所以能对时间抓得很紧,是因为他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
鲁迅能在繁忙中挤出时间,那我们更要抓紧时间,就像鲁迅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海绵里能不断挤出水,繁忙中也能挤出时间。
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的。
鲁迅直到夜晚十点至十二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点点滴滴的时间,不让时间流逝。
可我一直不珍惜时间。
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后,我想:反正还有很多时间,我先玩一会儿,再做作业吧!我便喝喝饮料,这里玩玩,哪里碰碰。
直到晚上8:00时才想了起来,做到了半夜。
读了《鲁迅与时间》这一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时间是宝贵的。
我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分配好时间。
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的开始。
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只有珍惜好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丰富起来。
鲁迅珍惜时间,所以人们都说: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它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我不能再迟疑,不能再虚度年华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鲁迅作品读后感篇二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读几遍了,头脑仍然一片空白。
要是说非得找几个词来概括它给我的印象的话,那就是:旷野,荒原,燃烧。
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这几个词,也不想翻书去求证。
我想有时候读书不求甚解也好,起码留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
鲁迅全集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

鲁迅全集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某些事情让大家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迅全集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鲁迅全集的读书心得体会1前天买了本鲁迅全集,也算是为净化心灵,寻找一种心理境界的回归。
偶尔逛超市的时候,看见了鲁迅的书,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但是现在想来那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虽然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但是,抛开时代,人和人之间,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还是能感受到许多共鸣的东西。
把需要学习的、需要继承的东西记在心里,作为人生词典保存,那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所以我决定积累这种财富。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看《史记》,但是没写读后感,也许我需要等到读完的时候再写。
而昨天读鲁迅的《呐喊》,又想起了许多东西,想起了已成为历史记忆的童年,想起了儿时看战斗片的种种感受,想起了这些天看四川地震中的种种事情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
我从中找到了共同点,那就是不管是面对人为的灾难还是面对自然的灾难,许多具有真正民族情感的人,都能够深深的用心去爱着灾难中的人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自己所能做的努力。
其实这是人生中的一种至高的追求。
我们应该怀有对这些人的敬意而致礼。
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敌对的界线,爱国的情绪就需要冷静的表达。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许多的敢于追求时尚的行为,敢于突破过去思想的禁锢,而把许多受孔子思想教育的一代人划为了一批新的"古董"。
但是不管是"古董"也好,"时代的弄潮儿"也好,在面对天灾的时候,这两批人毫不犹豫的拉起了手,共同去诠释一种情感,那就是:爱我的国家,爱我的兄弟姐妹,爱我的父母兄弟,爱我的妻子儿女。
所有的思想沟壑的批判都在一个瞬间消逝。
团结的力量在一个瞬间变的如此的强大起来。
我觉得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对灾难的一声"呐喊",我们看到了因灾难而凸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我们的呐喊可以让灾难变的无所畏惧。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篇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篇【读后感】篇一:读鲁迅作品有感读鲁迅作品有感生逢军阀混战年代,从小立志报国,弃医从文,只为救国救民,于乱世中呐喊,于混战中彷徨。
这就是我所要讲的文学大家—鲁迅。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只是尖锐的批判,对旧社会的憎恶,对穷苦人民大众的同情。
他于铿锵有力的语言文学中散发出一股凌然正气。
无可否认鲁迅一生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在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及翻译作品,对当时的中国即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生刻影响。
__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文章内容虽不多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
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用“吃人”二字就能准确的概括。
“吃人”是他对封建道德主义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麻木的中国人不懂得反抗,反而成为封建阶级的帮凶,有的人虽然认识到吃人的社会本质,但妥协,麻木是他们的选择,而鲁迅则是人群中“最初醒来的人”也许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他用尖锐的笔尖呐喊出难言的思想,唤起爱国志士那炽热的心。
相同的思想在鲁迅很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
他留学日本,最终选择弃医从文,也正是由于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与无知。
他认为医学只能从身体上,生理上减轻人们的痛苦,而真正要改变国民的现状还是要从思想上彻底使其觉悟。
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希望。
总的来说他前期的小说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
后期则借历史典故反映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除去小说之外,鲁迅先生在杂文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毛泽东曾将其杂文誉为“匕首”“短枪”。
如《小品文的危机》,《二心集》,《华盖集》等都深入的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其散文也是独树一帜。
记得在初中就学过《从百草味到三味书屋》,描写了少年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他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鲁迅小说》有感
读完《鲁迅小说》,至今还意犹未尽,这本书有分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怀旧》四个小说集,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通俗易懂,语句精炼,极富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愤怒而又带有鼓劲的语气,激励着当时沉睡的中国人。
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急切地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振我中华雄威!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如《故乡》、《药》、《祝福》、《肥皂》和《孔乙己》等等。
当我读完鲁迅先生的《鲁迅小说》这本书的时候,更增添了我对鲁迅先生深层次的了解和崇敬。
透过《鲁迅小说》里所有文章内容的背后,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和文章的真正内涵。
一口气读完它方知:鲁迅先生的《呐喊》,旨在感召当时的中国人民能够迅速觉醒过来,为一个全新的中国而抗争。
鲁迅先生的《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篇》,“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我最喜欢读鲁迅的《彷徨》这一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
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
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
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
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
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
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
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
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
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
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
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
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
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
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
可,沉浮风景。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
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
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
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
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
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
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
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
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
存”。
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鲁迅先生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他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