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结果解读电子版本
胃蛋白酶原详解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荧光鳌合物,在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定相应发光强度。
最后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 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 可以通过其相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 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而且,合理选用 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
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研究的一个发 展方向。
三、临床意义
参考值:PGI 60-240ng/ml; PGII 0-27 ng/ml;PGI/PGII>3。
建议
可能原因
PGI>240
胃粘膜有破损,建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议进一步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可能造成胃 或禁酒等两周后复 粘膜破损,以溃疡居多。 查。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pH>6即失去活 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 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 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形成脙、胨和一些氨基酸。胃 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
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 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近年来, PG作为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试剂盒主要组成及其原理。
血清PG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免疫测定法 (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RIA法早年在日本应 用较多,但因有放射性,应用受到限制。EIA法所需样本量少,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铕标记TRFIA法检测是一种灵敏、简便 的检测方法,克服了RI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只能分别测 定PGⅠ、PGⅡ后再计算PGR而带来的误差积累,特别是对提高 PGR参数检测准确性具有突出的优势。检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获 得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认为该法检测方便,设备易获得,试 剂易保存,无放射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常识1.什么是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2.检测PG的意义?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如图)。
①PG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
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②PG的临床意义——胃部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Hp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除菌后则显著下降)。
血清PGI/PGII比值反映了除菌治疗后较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早期H 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消化性溃疡初发、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初发患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 G I、PGII均显著升高,治愈后PGI、PGII恢复正常。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血清P G I、PGII含量作为随访指标,可为胃癌复发提供重要线索,胃癌切除术后P GI、PGII明显降低,复发者的PGI、PGII升高。
2024胃功能检测指标解读

2024胃功能检测指标解读胃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由于是侵入性检查、检查费用、人群接受度等问题不适用于大规模普查。
而胃功能检测,既能用于初步筛查又能辅助诊断,被称为胃粘膜「血清学活检」O1、胃蛋白薛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下,分泌进入胃腔的PG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发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PG可根据生化和免疫活性特征分为不同的亚群: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I,PGI)和胃蛋白酶原11(pepsinogen11,PG11),PGI和PG11均可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PG11还可由胃窦粘液细胞及十二指肠BRUNNER腺等合成。
大部分PG经细胞分泌后直接进入消化道,约1%经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个体的PGI和PG11较稳定,不受饮食、早晚和季节等影响。
正常参考值:PGI:24.60〜104.93ug/L;PG11:3~20ug/L;PGR(即PGI/PG11):>3.Oo注:参考值范围因年龄、地域和方法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PGI、PGlI和PGR的临床意义:❶PGl和PGR下降,PG11不变或轻微下降:提示胃黏膜萎缩,下降程度可以反应胃黏膜萎缩从幽门到胃体和胃底的进展,且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加重,PGI、PG11∖PGR水平下降越明显,与胃黏膜萎缩程度呈正相关。
同时也是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的高风险因素。
PGI≤70ug/L且PGI/PGII≤3.0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
国内高发区胃癌筛查采用PGI浓度≤70ug/L且PGI/PGII≤7.Oo表1.不同部位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情况及PGLPGIhPGR、G-17水平比较分组倒数///»(+)[例(%)] PGl(ML)PGIKμg∕l.)PGH G-l7(pmol∕L)臼至萎缩组6552(8O.∞)91.13±16.82-14.19±6.147.22±3.21-14.90±8.74'胃体荽缩组4425(56.82)54.14±12.47*15.04±5.32' 4.94±2.48'31.68±12.02-全同萎缩组1812(66.67)6156土11.44*8.03±3.07* 5.81t3.6718.76=9.16'F∕χj(ft 6.8489.98ll.∞7.53437.21〃值0.03<0.01<0.01<0.01<0.01注:与臼蓼萎缩组比较.W< ;、日体萎缩组比较.bP< ;与全胃萎辘组比较.,俨<0.05表2.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情况及PGLPGILPGR.G-17水平比较分组例数〃/>(+)[例(%)] PGI(μ∕l.)PfiIKμg∕!J PGR G-17(pmol/L)f轻度6438(59.34)u85.91±15.09,∙15.34±6.28,∙7.11C25.18±10.25»中度4940(81.63),67.28±13.65-12.84±4.17- 5.72±2.87-19.31±8.63-虫度1411(78.57%*44.18*836Λ8.40±3.12" 3.96±2.83“10.20±5.63**7χ,(ft7.2460.8210.81 6.3816.85Piii0.03<0.01<0.01<0.01<0.01注:U。
胃蛋白酶原临床应用及意义.精选PPT

胃癌的早诊及早治
➢ 临床研究发现,始发阶段的小胃癌、微小 胃癌10年存活率可达100%,而晚期胃癌患 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20%。
➢ 因此,胃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三、筛查胃癌的方法 (screening test)
与胃镜符合率
13.
1、胃蛋白酶原法(PG法)
定义: (pepsinogen method)
高度萎缩(+++)者
91.
Gastropanel-strict
40
94
当胃黏膜发生萎缩并伴有肠化生时, 胃蛋白酶原I/II( PG I/II)
如果未发现癌变,在两年后进行下一次的胃蛋白酶原的检查。 PGⅠ是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
炎症: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 性炎症细胞浸润
纤维组织增生 肠化生:胃固有腺体为肠腺样腺体所代替
假幽门腺化生
胃部或胃底部的腺体壁细胞和主细胞消 失,为类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是区别肠化生的另一种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所见
胃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色或灰绿色 胃黏膜表面呈细颗粒状 黏膜下血管显露 黏膜皱襞变浅
原(PG)法进行 的癌前病变,所以把PG法阳性者作为胃癌高危人群加以筛检这一方法,已被应用于对胃癌的检诊。
异型增生dysplasia
筛查
胃 癌gastric carcinoma
胃癌的国内状况
2006.12 卫生部主办的“中国健康激励计划”消息表明:
➢ 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死亡人数达30万人, 死亡人数在所有癌症中居首位
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约为0.5%-1%
《胃蛋白酶原介绍》课件

胃蛋白酶原的发现历程
01
02
03
19世纪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胃液的 成分,发现了胃蛋白酶的 存在。
20世纪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 胃蛋白酶原的存在及其在 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
对胃蛋白酶原的深入研究 ,揭示了其在消化系统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机制。
胃蛋白酶原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
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 下转化为胃蛋白酶,能够 分解蛋白质,帮助消化食 物中的蛋白质成分。
《胃蛋白酶原介绍》 ppt课件
目录
•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信息 •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与诊断 • 胃蛋白酶原与疾病的关系 • 胃蛋白酶原的预防与治疗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信息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胃蛋白酶原是胃部产生的一种酶 原,是胃液中的一种分泌蛋白。
特性
胃蛋白酶原在胃液中以酶原的形 式存在,需要在酸性环境中被激 活,转化为胃蛋白酶,发挥消化 作用。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重营养补充和 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胃蛋白酶原的生理功能
深入研究胃蛋白酶原在消化系统 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了解其在维
持消化功能中的重要角色。
探索胃蛋白酶原在不同生理状态 下的表达和调节机制,以揭示其 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
针对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结构和活 性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药靶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这 有助于诊断胃癌。
胃癌与胃蛋白酶原的关系
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和进展 有关,可以作为评估胃癌病情的指标。
3
胃癌治疗与胃蛋白酶原
胃功能三项讲义

整理版ppt
12
2 胃蛋白酶原简介
• PG的来源与分布?
PGI由胃底腺分泌
PGII由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十 二指肠、胰腺分泌
整理版ppt
13
2 胃蛋白酶原简介
血清PG含量的变化可直接反映胃黏膜的状态,是反映 胃黏膜不同部位病变及病变严重程度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整理版ppt
14
2 胃蛋白酶原简介
2
+
-
-
中
PGI<67ug/L或PGR<7.5,建议排除药物
和饮食的影响后,3-6个月内复检,如
3
-
-
+
中
PG复检结果异常,建议到医院就医
4
-
+
-
中
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 如果HP阴性建议3-6月复检
5
-
+
+
高
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 如排除HP感染,建议到医院就医。
6
+
-
+
高
整理版ppt
9
1 研究背景—胃蛋白酶原(PG)
• 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已经将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用于 胃癌的早期诊断普查及预防干预计划中[4]。
• 2008年《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和指南》[5]中: “第16条:低血清PGI水平和低PGI/PGII可作为鉴别胃癌高
危人群的标志物。”
参考文献: [4]陈智周,范振符.胃蛋白酶原I、II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 2002,24(1):1-3. [5] Fock KM, Talley N, Moayyedi P, et al. 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指南[J].胃肠病学, 2008, 13(4):231-240.
胃蛋白酶原结果解读

项目指标 PG I PG II 比值 正常值范围(ug/L) 67-200之间 <15 >7.5 1.每年检测 2.有病史且正在服药者,疗程结束后复检 建议
检测结果 30<PG I<67 且比值>7.5 30<PG I<67 且比值<7.5 PG I<30 且比值>3 PG I<30 且比值<3
胃部状态 胃粘膜轻度萎缩或
可能原因
建议
1.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1.无明显不适,3-6个月复查 2.有明显症状者及时治疗 1.3个月后复检 2.有明显症状者及时治疗 1.3个月后复检 2.有明显症状者及时治疗 1.立即复检 2.复检结果不变者立即胃镜检查
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 2.胃酸分泌过少 胃粘膜萎缩 1.轻、中度萎缩性胃炎 2.肠化生、异型增生 1.萎缩性胃炎 2.肠化生、异型增生 1.重度萎缩性胃炎 胃粘膜严重萎缩 2.肠化生、异型增生 3.胃癌
胃粘膜萎缩
PG I>200 且比值>7.5 胃粘膜暂时性受损
1.饮食(酒、辣、冷) 2.胃பைடு நூலகம்十二指肠溃疡 3.糜烂性胃炎
1.无明显不适,调整饮食,1-3个月后复查 2.有明显症状者及时治疗 3.有病史者3-6个月复检
1.消化性溃疡或糜烂性溃疡 1.进行HP检测 PG I>200 且3<比值<7.5 胃粘膜受损 HP感染可能性大 2.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并 伴随HP感染 2.如HP感染,杀菌治疗后复检 3.如无HP感染,症状不明显者3个月后复检 4.有明显症状者及时治疗 PG I>200 且比值<3 67<PG I<200 且比值<7.5 PG II分泌增加 HP感染可能性大 1.胃窦炎 2.肠化生、异型增生 1.胃窦炎 2.肠化生、异型增生 3.浅表性胃炎 1.立即复检 2.复检结果不变者立即胃镜检查 1.3个月后复检 2.有明显症状者及时治疗
胃蛋白酶原相关最全PPT

比值< 3.0) 2.阴性(其余)
阳性又分為兩種 1.强阳性 (血清胃蛋白酶原I水平<30 ng/ml并且胃蛋白酶原
I/II比值<2.0) 2.阳性(其余)
结果总共分成三种: 阴性,阳性,强阳性
提示
PG法能够用来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并由此来确 定是否对病人进行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
检查胃的健康状况,接受诊断二年后胃癌的发现率
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
PG(+)
14/967
PG(-)
3/1755
0/823
健康胃粘膜 /低危人群: 0% 应注意消化道溃疡: 0.17% 因胃腺萎缩/胃腺瘤/增生性息肉瘤引起的胃癌 /高危人群 :1.45%⇒需要定 Nhomakorabea进行胃镜检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测试有两种结果
阴性,阳性,强阳性
检出率 活0率. 可达100%,而晚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
在过去十几年里,上升了25%以上。
20%。 大多数情况下,胃粘膜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薄,作用降低,此种状态也叫做萎缩,是生理性萎缩
大多数情况下,胃粘膜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薄,作用降低,此种状态也叫做萎缩,是生理性萎缩
大多数情况下,胃粘膜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薄,作用降低,此种状态也叫做萎缩,是生理性萎缩
受检者容易误解“即使不用胃镜检查,通过血液就可以检查胃癌了。
胃蛋白酶原I/II ( PG I/II)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所见
PG法是一种通过检测胃粘膜萎缩和炎症状况 最低检测限为PGI:2.
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约为0.5%-1%
胃癌的形成过程
正常的胃粘膜 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蛋白酶原结果解读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法)检测结果临床解读
一、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结果正常参考范围。
1.PGI正常参考范围60~240 ng/ml;
2.PGII正常参考范围0~27 ng/ml;
3.PGI/PGII比值正常参考范围≥6。
二、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结果解读原则。
1.PGI升高(大于240 ng/ml),提示胃粘膜分泌功能增强,胃粘膜损
伤,炎症、糜烂、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风险增加;
2.PGII升高(大于27 ng/ml),提示胃粘膜损伤,且病程较长,炎
症、糜烂、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风险增加;
3.PGI降低(小于60 ng/ml),提示胃粘膜分泌功能减弱,胃粘膜萎
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等风险增加;
4.PGI/PGII比值降低(小于6),提示胃粘膜萎缩可能,肠化生、异
型增生、胃癌等风险增加。
三、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结果详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总得说来:PGI一项高,患急性胃炎的可能性较大;PGII一项高,老胃病的可能性较大;两项都高,患溃疡的可能性较大;
PGI在30~60之间,看比值,比值>6(即PGI低,PGII也低),一般为胃蛋白酶原分泌较少,可建议定期复查;比值<6(即PGI低,PGII却高),一般为萎缩性胃炎;PGI <30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时患有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很大。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