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核医学 2019预防
核医学辐射防护 PPT

耗尽,最终将被物质吸收,这就是β粒子的 最大射程。
• 用低Z物质防护。如塑料、有机玻璃等。
γ射线的屏蔽防护
• 穿透力强,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强度随屏蔽 材料厚度减弱并服从指数衰减规律
第二节 辐射防护的原则与措施
内照射防护
开放性放射源估计通过口、呼吸道、皮肤伤 口进入人体。
核医学工作人员与患者受辐射剂量比较
核医学检查受照剂量与天然本底辐射比较
• 国内调查的结果提示,脑、骨、心脏显像给
药剂量较大,所受的有效当量剂量约相当于 一年所受平均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1、5~2、 0倍。其他核医学检查项目一次患者接受的 辐射剂量约相当于一年平均天然本底辐射 剂量。
核医学工作人员与患者受辐射剂量比较
核医学工作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分析
•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当量剂量水平年人 均剂量0、40~2、38mSv,核医学工作人员是0、 65 ~ 2、38 mSv, 平均1、33 mSv。
• 不管是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依然核医学工作人 员个人年均当量剂量均明显低于国家职业照射年 剂量限值的1/10。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 剂量以介入手术操作人员最高,核医学工作人员与 X线诊断,放射治疗等工种人员持平或略低。核医 学科与其它放射诊断科室人员年均当量剂量无差 异。
•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 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 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 在放射防护中不能只满足于达到剂量限值, 而对人员的照射应该达到尽估计低的剂量 水平。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
• 1、直截了当作用: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 的生物分子的电离与激发
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

核医学辐射的特点
(1)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 体内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 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 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内照射。
(2)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特殊分布,病人全 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第一节
天然本底辐射
一. 宇宙射线
能量范围宽,强度随海拔高度、纬度 的不同而变化。对人体产生外照射。
(一)初级宇宙射线
星球碰撞、爆炸等形成的微粒在宇宙空间磁场 的作用下形成的高能粒子流,其中主要是质子, 其次是α粒子和重离子等。
(二)次级宇宙射线
初级宇宙射线从宇宙空间进入大气层后,与空 气分子发生核反应形成光子、电子、质子、中子、 л介子等射线以及产生3H、14C、7Be、22Na、 85Kr等放射性核素,形成对地球的天然辐射。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 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 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 平。
二、辐射防护的原则
实践的正当化 放射防护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三、外照射防护措施
经典的外照射防护的三原则
时间(time)防护 距离(distance)防护 屏蔽(shielding)防护
二. 地球辐射
地球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有外照射和内照射。
(一)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系列衰变
系列衰变有铀系、锕系和钍系三种,其共同特征:
(1)起始衰变的母体核素有可以与地球年龄相比的半衰期。 (2)数十次系列衰变直到成为稳定性铅为止衰变产物均是 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有放射性氡气(222Rn2)产生。 (3)最终变成稳定性铅。
解读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

解读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摘要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更加强调生活方式在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之外,还将社会因素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CVD)综合防控策略。
建议临床医生应评估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指导治疗决策。
该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生活方式因素、CVD风险的生物学因素及其他因素、经济学成本和价值的考虑。
我们从指南中摘取一些重要内容予以解读,同时对我国未来一级预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2019年3月,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19一级预防指南)发布[1],该指南除了更加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外,还将社会因素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CVD)综合防控策略。
建议临床医生应评估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指导治疗决策。
2019一级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包括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生活方式因素、CVD风险的生物学因素及其他因素、经济学成本和价值的考虑。
一、2019一级预防指南主要内容概要2019一级预防指南不仅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还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与经济学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1)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2)基于团队的护理方法是预防CVD的有效策略。
(3)临床医生应评估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指导治疗决策。
(4)对于40~75岁成年人应进行10年ASCVD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中增加了风险增强因素,指导被选定的个人进行预防干预决策。
(5)所有成年人都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动物蛋白(瘦肉、鱼),尽量少吃反式脂肪、加工肉类、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甜味饮料。
(6)建议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减重。
(7)成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 min高强度有氧运动。
核医学检查后注意事项

核医学检查后注意事项核医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检查作为一种放射性检查方法,需要患者在检查后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身体健康和安全。
首先,患者在核医学检查后应多饮水,促进体内放射性物质的排出。
尤其是在口腔摄取放射性示踪剂的检查中,通过多喝水可以促进尽快排除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
其次,在核医学检查后,患者应避免与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接触,以免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检查后48小时内,尽量避免与上述人群密切接触,减少辐射的传播。
此外,在核医学检查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应避免过度激烈的体育锻炼,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核医学检查属于放射性检查,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体力活动过猛容易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此外,患者在核医学检查后应注意饮食调节。
放射性示踪剂通常需要空腹检查,剂量较大的检查前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特殊饮食。
在检查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尤其是那些剂量较大的检查,需要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在核医学检查后,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核医学检查是一种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但也只是一种早期诊断手段。
患者在检查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和监测,及时了解身体状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治疗。
此外,患者在核医学检查后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核医学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紧张和不安,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的检查来说。
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合理安排检查后的生活和工作,避免产生过度焦虑和压力。
综上所述,在核医学检查后,患者需要注意多饮水、避免与特定人群接触、避免过度激烈的运动、注意饮食调节、定期复查和注意心态情绪等事项。
这样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的风险,保护身体健康和安全。
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心血管核医学培训课件

前间壁
前壁
后间壁
前侧壁 后侧壁
下/后壁 SA
前壁
心尖
心尖
前间壁 后间壁
后壁
下壁
VLA
前侧壁
后侧壁
HLA
SA:观察前壁,下、后壁,间壁,侧壁 VLA:观察心尖,前壁,下、后壁 HLA:观察心尖,间壁,侧壁
前壁
前壁
前间壁 后间壁
下壁
前侧壁 后侧壁 近心尖
前间壁 后间壁
前侧壁
后侧壁 下壁
前间壁 后间壁
前壁
前侧壁
后侧壁
近基底 后壁心血管核医学
前间壁
前壁
后间壁
后壁
前侧壁 后侧壁
18
定性分析 垂直长轴,vertical long axis, VLA
平行于心脏长轴而垂直于膈面由室间隔向侧壁方向
前壁 心尖
后壁 下壁
取 wash-in
心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液
wash-out
被局部心肌摄取量及随后被清除de速度均与该部位心肌血流 量呈正相关.“再分布”现象
一次静脉注射后能获得负荷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
心血管核医学
12
二零一TL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正常心肌于负荷高峰时摄取二零一Tl最高,以后逐渐洗脱
缺血心肌在负荷时局部血流减少,摄取二零一Tl减少,显像时呈现局 部放射性稀疏或缺损;但由于二零一Tl从缺血心肌de洗脱明显低 于正常心肌,且在缓慢摄取,因此三~四小时后再次显像时缺血 心肌de放射性分布接近正常心肌,这种现像被称之为“再分布”
门电路断层显像:利用门控技术同时获得心脏de心肌血流灌 注和室壁运动情况,获得左室射血分数
医学放射卫生学重点第六章核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

对敷料、覆盖物等无法去污的物件作为放射性 废物收集,待处理。
9. 对近期使用过治疗量核药物的患 者,死后的尸体处理原则 见表
6.13
2019年8月2日11时30
分
34
四、核医学治疗中对患者防护 应考虑的问题
2019年8月2日11时30
分
4
二、核医学诊断检查的最优化
诊断检查程序最优化
以最适当的核素活度获得有用的数据和 影像质量
除非必需,否则尽可能避免对孕妇或儿 童实施核医学检查
授乳期妇女接受核医学检查后,应针对 所施予的核素种类不同停止不同的授乳 时间,以保证婴幼儿免受辐射影响
2019年8月2日11时30
15
2
0.1
人均剂量 (mSv)
0.08 0.08 0.06 0.01
2019年8月2日11时30
分
16
第三节 核医学诊断中对患者 的防护
一、医生和物理技术人员的职责 二、核药物选择和检查程序监督 三、减少患者体内的辐射吸收剂量 四、对育龄妇女的防护 五、对孕妇的防护 六、对授乳期妇女的防护 七、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的防护 八、对儿童的防护 九、杜绝给药失误
核药物治疗的药物用量通常以 活度表示。
表6.12给出的是各个国家在1991 年—1996年的5年间各种治疗用核 药物的平均活度。
治疗甲状腺恶性疾病的131I的使用 活度通常是治疗甲亢的10倍。
2019年8月2日11时30
分
31
三、医学治疗中的防护要求
1. 使用治疗量γ辐射体核药物的区域应划 为控制区。
心脏核医学心血管系统课件

心功能显像
总结词
心功能显像用于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通过检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来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
详细描述
心功能显像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心肌收缩和舒张相关分子,注入体内后,在心脏中积聚并参与心肌 的收缩和舒张过程。通过检测心脏中的放射性信号,可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该技术对于诊断心力 衰竭、心肌病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支。
它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等优 点,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 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重
要依据。
心脏核医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包 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 、心肌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
分析当前心脏核医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核医 学面临着与其他影像学技术(如超声 心动图、MRI等)的竞争和技术更新 换代的压力。
机遇
随着核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 域的拓展,心脏核医学在心血管疾病 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
对未来心脏核医学心血管系统课件的发展提出展望
未来心脏核医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 其他影像学技术的融合与交叉,形成 多模态影像学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心脏核医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 疗和精准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安全性保障
心脏核医学涉及放射性核素的使用,因此安 全性是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了保障患者的安 全,需要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和使用 方法,同时加强设备的监测和维护,确保检 查和治疗过程的安全可靠。
PART 06
心脏核医学心血管系统课 件总结与展望
总结心脏核医学在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心脏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核技术来 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医学分
核医学辐射防护课件

技术发展与展望
03
拓展核医学辐射防护的应用领域
将核医学辐射防护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放射治疗、放射成像等,拓展其应用范围和价值。
01
深入研究辐射与人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
深入探究辐射与人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辐射防护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02
发展个性化、精准化的辐射防护方案
针对不同人群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辐射防护方案,提高防护效果和适用性。
健康指导与建议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
建立完善的员工健康档案,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管理。
根据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辐射剂量数据,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建议,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个人剂量监测与健康管理
05
核医学辐射防护的挑战与展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面临的挑战
辐射防护技术的局限性
核医学辐射防护课件
CATALOGUE
目录
核医学辐射防护概述 核医学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核医学辐射防护的措施 核医学辐射防护的实践应用 核医学辐射防护的挑战与展望
01
核医学辐射防护概述
核医学辐射防护的定义
核医学辐射防护是指在核医学实践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免受放射性物质的伤害。
在核医学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的产生和排放,如使用密闭的容器存放放射性物质、及时清理工作场所等。
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
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气溶胶,降低对医务人员的辐射暴露。
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的产生和扩散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性质和来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焚烧等,以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眠心肌
由于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的再开放 所致的长期低灌注,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 节减低心肌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 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当血运 重建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可完全或部 分恢复正常。
顿抑心肌
在短暂(2-20min)的急性缺血再灌注后, 心肌细胞虽未发生坏死,但发生结构、功能 及代谢变化。心肌得到有效血流再灌注后, 功能不能立即恢复。缺血时间越长、冠脉血 流储备越差,恢复越慢。一般不需血运重建 治疗。一般发生在PTCA或溶栓治疗后。
• 静息显像 • 负荷显像 • 运动负荷 • 药物负荷
• 原理 • 意义
显像方案
• 201Tl 负荷-再分布显像
• 5min早期显像,3-4h再分布显像
• 99mTc-MIBI 负荷-静息显像
• 两日法
• 一日法
• 负荷8mCi
1.0-1.5h 显像
• 静息 20-25mCi 0.5-1.5h显像
LVEF<40%
大范围灌注缺损
3. 协助血运重建治疗病例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CABG、PTCA等治疗适宜病例的选择
(可逆缺损)及冠心病治疗疗效评价;冠脉 狭窄解除与否;冠状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判 断及预测(30-50%,6m),4周时负荷显像 评估。
CABG前
CABG后
心肌梗死
1. 急性心梗的诊断 6h 灵敏度、特异性90% 以上
2. 急性胸痛的评估
10%急性心梗患者症状、酶学异常及 ECG改变不典型,另外急性胸痛包括非心脏 原因。静息MPI正常基本可除外急性心梗和 不稳定心绞痛。还可检测心肌梗死后的心肌 缺血,估价心肌活力和判断心肌梗死患者的 预后。
3. 指导溶栓治疗、判断疗效
4. 早期估计预后
心肌活性判断
心肌细胞损害的结局 坏死心肌 不可逆损害 冬眠心肌(hibernating myocardium) 顿抑心肌 (stunning myocardium)
显像剂
单光子显像剂
201Tl
主动摄取 再分布 2-3mCi
99mTc-MIBI 被动扩散 无再分布 20-25mCi
99mTc-Tetrofosmin
99mTc-Tebroxin
正电子显像剂 82Rb 13N-NH3 15O-H2O
显像方法
• 平面显像 •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 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 异常图像类型及意义 • 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 defects) • 部分可逆性缺损(partial reversible defects) • 固定缺损(fixed defects) • 花斑型改变 • 反向再分布(reverse redistribution) •
负荷 stress
静息 rest
可逆性缺损 心肌缺血典 型表现
部分可逆性缺损 Partial reversible defects
负荷 stress 静息 rest
不可逆缺损 心梗典型表现
极坐标靶心图(polar bull’s eye plot)
是应用专用软件将短轴断层影像自心尖部展开所形 成的二维同心圆图像,并以不同颜色显示左心室各 壁显像剂分布的相对百分计数值即靶心图。
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 cardiac blood pool imaging
心肌血流灌注显像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心肌灌注显像原理
正常心肌细胞能选择性摄取某些放射性核素标记 的化合物,摄取量与冠状动脉血流呈正比,并与心 肌细胞功能有关。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局部心肌 细胞功能受损时,其相应区域可出现血流灌注减低。
代谢底物,缺血部位心肌葡萄糖摄取减低,梗死部
位无摄取。
Glycogen
18FDG-1-P
18FDG
K1
Hexokinase
K3
18FDG
18FDG-6P
K4 K2
Glucose-6-
18FDG-6phosphoglucono-
lactone
Glucose
phosphatase 18F-fru-6-P
定量显示心肌缺血部位、范围、程度或灌注改善 情况;直观了解受累血管及其分布范围。
a心肌短轴断层 b靶心图与各室壁的关系 c靶心图节段与冠脉分布图
心肌代谢显像
• 葡萄糖代谢显像 • 脂肪酸代谢显像 • 氧代谢显像
糖代谢显像
18F FDG
空腹状态心肌能量底物主要为脂肪酸(2/3);缺血 心肌,以糖酵解产生能量,局部心肌糖代谢相对增 加。碳水化合物或糖负荷后,心肌以葡萄糖为主要
• 双核素显像
• 201Tl 、 99mTc-MIBI双核素显像
图像分析 定性
VSA
VLA
HLAHLAFra bibliotekVLAVSA
正常图像及生理变异
短 轴
垂 直 长 轴
水 平 长 轴
负荷 stress 静息 rest
异常图像
• 判断标准 • 同一心肌节段在两个不同方向的断面上连 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层面出现异常。
内容
心肌显像 心肌血流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 心肌代谢显像 (myocardial metabolic imaging) 心脏神经受体显 像 (Cardiac neuroreceptor imaging) 心肌梗死显像 (myocardial infarction imaging) 心肌乏氧显像 (hypoxia imaging)
2.冠心病危险程度分层(risk stratification) 及预后评估
低度危险 <1%
药物
中度危险 1-5% 药物
高度危险 >5%
侵入性检查和治疗
较大范围的固定缺损(左室缺损>20%)
多支冠脉病变、多处可逆性放射性缺损
短暂性或持续性左室腔扩张(TID)
运动负荷后显像剂肺部摄取增加
冠脉左主干分布区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 评价心室功能 • 心肌炎与心肌病的辅助诊断
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肌缺血 1.心肌缺血的诊断 灵敏、特异
冠脉狭窄程度的影响
狭窄<50%
负荷、静息灌注均正常
狭窄50%~80% 静态灌注正常,负荷灌注减低
狭窄80%~95% 静息与负荷灌注均可减低
狭窄95%~100% 静息灌注严重不足,心肌尚存活
通过门控采集可以获得室壁运动、室壁增厚及收缩舒 张期心功能参数等信息。
transporter
protein
Glycolysis
HMP shunt
空腹状态 糖负荷
适应证
•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 冠心病危险度分层 • 评价心肌细胞活力 • 急性缺血综合征的评价:心肌顿抑与心梗后可挽救
心肌的估计
• 评价冠心病治疗效果及预后(冠脉搭桥术、 PTCA 前后比较,急性心梗溶栓治疗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