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
战略管理理论部分解析

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知识以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适 应市场)。当然,这种学习不能只为适应与生存而学习, 而要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进行系统思考才行。 “学习型组织”发展它的员工,使员工热衷于并有能
战略管理 第20页
力
适应环境变化与变革自身;这种理论还强调组织内应有
(二)环境适应学派的分析工具
适应学派的重点放在对不确定性环境的分析上,它最
具代表的思想是“试错性”。
1. SMFA法 S(Scanning)审视:早期讯号、预警 M(Monitoring)监控:观察趋势 F(Forecasting)预测: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 A(Assessing)评估: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SMFA法强调动态分析,不断修正:环境的机遇代表
可能,环境的威胁是潜在的约束。
——BCG组合(增长率/份额)矩阵基本框架
行 业 销 售 增 长 率
高 +20% 中 0
在行业中相对市场份额地位 高 中 低 1.0 0.5 0.0 1. 明星 2. 金牛 3.问题 4.瘦狗
低 20%
战略管理
第11页
新BCG矩阵
企 多 业 取 优得 势的 独 特 少 ● ● ● ● 小 企业竞争地位差别 大
香港嘉顿公司产品整顿案例
嘉顿公司业务项目
健 康 面 饼 糖 雪 月 酒 餐 食 包 干 果 糕 饼 店 厅 品 代 理
高
明星产品
销 售 赠 长 率
?问题产品
$金牛产品 狗类产品
高
市场占有率
低
低
整顿结果: 发展(Develop): 维持(Hold): (建议策略) 收割(Harvest): 放弃(Divest):
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

战略 家的职 责就 是 在企 业成 功 的关键 因素 方 面取得 与 竞 争对手 相 比更 优秀 的经 营业 绩 ,同时 ,战略家 还 必须 保证 他 的战 略使 企业 实力 很好 地适 应确 定 的 市 场 需求 。为 了保 持持 久 的 良好 关 系 ,就 要 实现双
方 需 求和 目标 的完 全 匹配 ,否则 ,企业 的长期 生存
维普资讯
经 济理 论与 经济 管理 20 年 第 ¨ 期 06
企 业管理 :主题 演 进 与 范式流 变
肖海 林
( 中央 财 经大 学商 学院 ,北 京 1 0 8 ) 0 0 1
[ 摘 要] 随着市 场形 态 的演 变 ,企 业 管理 的 主题 已从 效 率 演 变 为持 续 发 展 。伴 随 着 管理
基 本上是 围绕 着效 率 问题展 开研 究 的 。对 效 率 的研
究 沿 着 两 条 路 径 进 行 ,一 是 以 泰 勒 、法 约 尔
( ao) F y r 、韦 伯 ( b r 为 代 表 ,主 要 从 生 产 和 We e) 组 织管 理 的角度 进行 研 究 ;二 是 以梅 奥 ( y ) Ma o 、 马斯 洛 ( s w) Mal 、赫 茨 伯 格 ( rh r ) o Hez eg 、麦 格
发生 了改 变 ,从 卖方 市场条 件 下追求 增长 的数量 型
成长 范式转 变为 买方 市场条 件 下追求 持续 发展 的质 量 与数 量并 重型 成长 范式 。
二 、企 业 管 理 范 式 的流 变
( )管理 的基本 维度 :从 一维 到三维 复合 一 在 卖方市 场 条件 下 ,到处都是 盈利 机会 ,企业 “ 稍不 留神就 会赚 钱” ,因而 ,企业 所从 事 的基本上 都 是正 确 的事 ,战略 管理与 营销 观念并 不重 要 ,企
从_理论驱动_到_问题驱动_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范式转变_周寅猛

从“理论驱动”到“问题驱动”———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范式转变From‘Theory-driven Paradigm’to‘Problem-driven Paradigm’,———The Researching Paradigm Changing of Chinese Firms’Global Strategy周寅猛1付诗涵2庄鹏冲3ZHOU Yin-meng FU Shi-han ZHUANG Peng-chong(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2.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3.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0)[摘要]来自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化浪潮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管理学界的研究重点也在转向这类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
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以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制度理论和产业基础理论为根基的“理论驱动”研究范式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行为的解释力已经被稀释。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梳理和对新现象的关注,对“问题驱动”研究范式进行定义和探讨,从而构建出解释和指导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行为与战略的新研究范式。
本文最后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问题驱动”研究范式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国际化理论驱动问题驱动战略[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12)12-0076-05一、引言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理论早已汗牛充栋。
简而言之,企业国际化战略有三大核心问题:第一,企业是否采取国际化战略(whether);第二,企业进入哪国市场(where);第三,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how)[1][2]。
围绕这三个问题,西方学者已经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3]、资源基础理论[4][5]、制度理论[6][7]以及产业基础理论[8]构成了西方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的基石。
企业战略转型影响因素和转型路径研究

企业战略转型影响因素和转型路径研究作者:陈乐平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7年第10期摘要:在当今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企业战略转型已成为经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从战略转型的内涵和类别出发,整合战略转型的影响因素,梳理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系统地探讨了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框架和逻辑脉络,用以完善企业战略转型理论,指导企业战略转型实践。
关键词:战略转型;内涵;类型;影响因素;路径选择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日益激烈,企业想要长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审时度势,及时改变企业战略决策,推动战略转型。
这不仅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也是企业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对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成长至关重要,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有关企业战略转型的大多数文献集中于战略转型内涵的描述,在转型驱动因素、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对深入理解转型理论和开展转型实践形成了严重制约。
因此,本文从战略转型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路径等方面探讨企业战略转型的逻辑,以期为完善企业战略转型理论、指导企业战略转型实践做出贡献。
1.战略转型内涵战略转型的内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见之于组织科学和战略管理等理论当中。
西方学者类比生物学中的“进化论”和“点断平衡学说,把企业组织的变革分为改善性变革和革命性变革,其中革命性变革也成为战略转型,指的是企业通过发展新技术或采取新策略,革新现行的战略架构、组织形态和经营目标等组织关键特征,达到应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基于管理者理性假设的角度来看,战略转型可以认为是在已经明确定义的公司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连续的、计划性的、对于当前特定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的寻找过程。
从战略转型的内容来看,企业战略转型是指企业针对中长期经营战略、经营模式、资源分配、组织架构以及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寻求变革的行为,甚至有少部分企业最终可能形成了新的企业形态,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基于战略管理范式转变的供应链柔性模型研究

到 的一 种适 应 ;包括传 统和 新颖 的诸多 概念 ,强调 多重适
应于组 织 内外 部 的活 动 。 变量 因果 关 系解 释 模 型 O E S P : 历史相 互演 变 、 自我 影 响 、路 径过 程 模 型 、不 完美 适 应 ;
的是战略 、S 代表 的是绩效 、P 代 表的是柔性 视角分析框 架。 下面我们将对战略管理中柔性视 角和机械视角进行 比较 。 首先 ,机 械视角 下 的 战 略管 理 ,其 环 境 特征 表 现 为 :
成 和执 行是 分割 的 ,战略变 革 的内外 部活 动是不 联系 的 。
前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 ,消费者所追求的不再是产
品和服 务 的即时性 ,而是 要根 据 自 身 的要 求 ,进 行专 门 的 定 制 ,并 要求 提供完 美 的服务 方式 ,这就进 一步 导致 了需 求 不确 定性 的提 高。S S P分析 框架 具备 牛 顿力 学认 识论 基 础 和机 械视 角的 战略管理 范式 特征 ,所 以 S S P 分 析框 架方 法很 难适 应供应 链管 理复 杂性 和动态 性 的需 求 。
之 中 ,充分 地说 明竞 争 优 势 出 现 在供 应 链 成 员 的集 群 层
面,而不是企业的个体层面 ,而这一研究方法已经逐渐成
为供应链 理论 研究 的主要 方法 。现在 ,社会 发展 迅速 ,当
现为 静态 的 、具 有时 间先 后顺 序的 战略选 择 ,并 且是 一个 给定 的过程 :战略形 成与 战略执 行 的一系 列活 动 战 略形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第一作者简介: 刘 忠, 男, 1968 年 6 月生, 1990 年毕业于西北工 业
[ 2] 蒋云.ERP 实施 各 阶 段 的 风 险 分 析 及 对 策[ J] .市 场 周 刊·财 经 论 坛,
大学, 现为燕山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5 级在职硕士研
2004( 4) :66- 67.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 其在 1971 发表的经典著作《公司 战 略 概 念》一 书 中 首 次 提 出 了 公 司 的 战 略 思 想 问 题 , 阐 明 了 制 订 与 实 施 公 司 战 略 的 两 阶 段 战 略 管 理 模 式 。安 德 鲁 斯 的 最 大 贡 献 是 提 出 了 战 略 制 定的 SWTO 分析框架。设计学派认为: 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 想过程。企业的经理是企业战略的唯一制定者, 其战略制定过程是简单 而又非正式的一次成型过程, 成型之后即付诸实施。另外, 其认为最佳战 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摘 要: 介绍了企业战略的含义, 分析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论述了企业战
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发展历程; 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企业战略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企 业的发展方向, 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 立 、基 本 发 展 方 针 和 竞 争 战 略 的 制 定 等 。
出组织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 为 现 代 战 略 分 析 方 法 的 基 础 ; 第 三 种 观 点 是 在 20 世 纪 60 年 代 初 , 安 德 鲁斯对战略进行了 4 个方面的界定, 将战略划分为 4 个构成要素, 即市 场 机 会 、公 司 实 力 、个 人 价 值 观 和 渴 望 、社 会 责 任 。 他 还 主 张 公 司 应 更 好 地配置自己的资源, 形成独特的能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 2.2 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对主要学派的理论进行了评述;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及规律,并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
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流派述评_陈建校

2009年4月 学 术 交 流 Apr.,2009总第181期 第4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81 No .4[收稿日期]2009-01-29[基金项目]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0327-1001)[作者简介]陈建校(1975-),男,陕西大荔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流派述评陈建校(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64)[摘 要]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动荡推动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创新。
在评述古典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和战略生态理论及其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逻辑与价值贡献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发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研究视角更加全面,研究范式不断转变,研究方法日益综合化,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合作性、创新性的演进趋势。
梳理和把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能够促进我国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及时把握企业竞争空间扩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合作竞争理念,形成与提升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以获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流派;古典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战略生态理论[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4-0075-05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动荡化而逐步萌生并发展起来的。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真正萌芽于20世纪早期,从这时起,人们就开始关注企业的高层管理活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
到目前为止,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60)70年代的古典战略理论时期、80)90年代初期的竞争战略理论时期以及90年代中期以来的战略生态理论时期。
系统、深入地把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2014年04月22日17:03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3年11期第141~145页作者:魏强/陈传明/李行健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80【作者简介】魏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组织理论;陈传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行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院学生所谓范式,根据托马斯·库恩(1962)的定义,是指某些科学研究的实践所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等。
在任何科学的发展领域,如果一门学科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范式。
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该学科如果想获得突破,必须要超越原来的旧范式,而代之以一门新范式。
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Anderews、Ansoff为代表的规划学派开始初步确立,中间经由资源学派(Ruemlt,1974、1984)、定位学派(Porter,1980、1990)推动,一直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学派(Parahalad,1990;Barney,1990),在理论、思想与研究模型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主线,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出现了变化: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所谓刚性视角,是指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去孤立地研究战略管理的各个构念(Construct)之间的关系,一般不考虑时间的动态性,而且也很少考虑各个构念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只考虑这些构念之间单向的影响关系。
如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涉及最多的构念是战略、组织结构、绩效。
从刚性视角出发,一般认为,企业战略决定结构(Chandler,1962),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绩效(Rumelt,1974)。
而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
柔性视角是指主要从动态视角去考虑问题,而且考虑了这些变量之间互相反馈的关系。
仍以上述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三个构念为例。
在现实中,往往是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企业战略:当企业的组织结构确定时,企业中人、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已经确定,企业战略往往受制于这些关系的影响。
因此,现实情况可能与Chandler的理论模型正好相反(爱迪思,1997)。
而企业绩效反过来也会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形成。
在Chandler(1962)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也描述了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企业绩效下降,面临逆境时,企业的领导人如皮埃尔·杜邦、阿尔弗雷德·斯隆如何重组公司组织结构,从而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而在市场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案例。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企业绩效往往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决定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末,顾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
技术、市场等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
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竞争对手所推出的竞争措施也是日新月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越来越重视能力的竞争,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培养与转移机制。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仅仅从刚性视角去考察并解决问题,往往会忽视了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的命运。
市场竞争的实践推动战略管理的理论与研究视角也必须创新,研究范式也必须从刚性视角转变到柔性视角。
一、刚性视角的理论模型、适用条件与理论缺陷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以下问题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战略定义、哪些因素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战略的形成、战略怎样形成与执行。
在刚性的研究视角中,以上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型来进行说明:第一个模型是SCP(战略—行为—绩效)。
这是产业经济学中众所周知的“贝恩—马森”范式。
以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波特(Porter)、凯文斯(Caves)为代表人物。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该模型认为,产业结构会促使企业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并通过合适的行为措施来实现企业的绩效。
第二个模型是SSP(战略—结构—绩效)。
该模型主要由上个世纪美国著名商业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提供思想,然后由Minzberg(1978)、Miller(1986)等学者逐渐完善而成。
该模型认为,要制定完善的企业战略并使其得以执行,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绩效。
该模型与SCP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研究问题的层次不同:SSP模型主要强调企业层次的问题,而SCP主要是产业层次的问题。
第三个模型是RBV(基于资源观的模型)。
自Rumelt(1984)第一次阐述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竞争战略以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强调要从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不是像波特那样仅仅从企业外部来考虑问题,因为以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难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产业中,有的企业确实超过了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这是波特所难以解释的。
基于资源观的模型认为,企业内部存在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而在很大程度上,无形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但是,RBV研究问题的视角依然是刚性的,因为该模型仅仅讨论了企业无形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并且认为是前者决定了后者,而非相反。
从刚性视角来看,以上三个模型首先起始于一些企业外界因素,如所处产业、产品市场与企业资源等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然后讨论了这些因素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再分析企业战略与其他构念的关系。
这些模型构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基本模型。
刚性视角主要强调两个方面:战略形成与战略选择。
以上三个模型重点强调了战略形成的问题。
而对于战略选择问题来说,刚性视角主要用SWOT模型作为经典模型。
该模型分析了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威胁,强调企业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战略。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战略不仅包括战略制定,而且包括战略执行。
而战略形成与战略选择仅仅讨论了战略如何制定的问题,对于战略执行问题则没有涉及。
所以,刚性视角主要强调战略制定问题。
之所以称为刚性(mechanistic perspective)视角,因为这个视角主要以牛顿力学的逻辑作为其分析框架。
刚性视角的出现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它提供了共同的假设、理论、概念和模型,为学术思想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刚性视角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又为如何确定企业战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绩效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然而,刚性视角的战略管理理论之所以成立,是立足于以下两个前提的:一是企业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是可以认知的。
在刚性视角中,企业要选择正确的战略,那么企业必须要对其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正如Mintzberg(1978)所言,企业战略的形成与制定都需要企业对外界环境、内部环境的正确认知。
否则,企业战略就很可能是被动的“应急战略(Emergent strategy)”,而不是主动的、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深思熟虑型战略(Deliberate strategy)”。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陷入“战略陷阱”。
企业家能够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
这与Mintzberg在《企业家的性质》一书中所描述的伟人学派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企业有一个英明的企业家是非常重要的,该企业家能够预先知道一切,并具有英明与深刻的洞察力,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二是企业的竞争过程是可以控制的。
正如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所讲的,只要企业能够把握企业外部的五种作用力:现有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买方与卖方,那么企业就能够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并导致卓越的经营绩效。
在刚性视角的研究者看来,不仅企业外部的竞争对手是非常清晰的,而且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企业都能够做到了如指掌。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化,刚性视角逐渐显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一是当初关于企业和市场环境的简单假设——相对稳定、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逐渐变得不成立。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
企业外部的竞争对手不仅有现有的,而且有潜在的。
如日本的佳能公司最初在进入美国复印机市场时,就是利用当时市场领先者施乐公司的麻木大意,首先从低端市场切入,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
而低端市场正是施乐公司最为忽视的一部分市场。
二是企业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存在“刚性”。
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认知是通过企业家的作用来实现的。
企业家认知视角认为,企业家认知往往存在惯性。
Busenitz & Lau(1996)认为,企业家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结构,主要指企业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呈现某种计划式或规划式的特征,包括企业家对于利益、风险、机会、控制等问题的认识;二是认知过程。
是指企业家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包括企业家对于代表性、风险、个人自我认可程度等的不同认识。
而企业家的认知又与三个因素有关:社会的环境、个人文化背景、企业家个人特征等。
比如中国大陆、港澳台、北美华人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就不同,虽然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相似,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不同,由此导致的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
当企业家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逐渐固定的时候,往往就形成了企业家认知的刚性。
二、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的范式转变当刚性视角逐渐变得不合时宜时,战略领域的另一种趋势——柔性视角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崭露头角。
考虑到客观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柔性视角更倾向于动态的战略观点,强调战略执行、战略管理和应急反馈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战略管理的诸多理论中,已经有很多研究的问题都属于柔性视角的研究领域。
包括企业动态战略形成与执行、战略进化理论、企业战略与其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观、企业动态战略影响因素的整体性研究等。
与刚性视角相对比,柔性视角主要在以下领域发生了变化:1.从离散的时间(discrete time)到连续的时间(continuous time)在刚性视角看来,外部环境、企业资源储备、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都是给定的、静态的,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被认为是按照时间先后而进行的选择,而不是一个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连续的过程。
在战略形成和选择的过程中,刚性视角往往会忽视对历史的考虑,将企业当前的决策或今后的执行问题放在一个假定的市场条件、企业状态中去考虑,不去思考和重视历史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割裂了时间的连续性、关联性和延续性。
而在柔性视角看来,时间是连续的,是强调序列、历史、演化的,是与新概念创造相联系的、不分时间先后的。
这与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以及自然与社会科学中的新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时间被看做是连续的,在企业战略形成和选择过程中,就要对企业历史上的状况、经营效率和绩效及其对现在及将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察。
因此,非常有必要综合历史、现在和将来的企业发展状况来建立战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