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一. 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和”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对一些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和”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可能还有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和”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和”的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和谐观念,提高和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和”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如何将“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和谐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和”的意义。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的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和”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和谐的场景,如家庭和睦、友谊长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的意义。

然后,提问学生对“和”的理解和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和”的价值。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和”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理解和掌握“和”的意义。

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小组的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和”的理解。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并能根据自己的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2.查阅资料或者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搜集体现“以和为贵”的事例,比较异同,从而探寻出“以和为贵”的真谛。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提高对“和”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家和万事兴。

”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谐和”,等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因“和”而更精彩。

二、活动一:探“和”之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

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1.“和”与“同”的区别①“和”就是心胸宽广,即“心不争”;“同”就是亲附偏袒。

②“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

③“同”是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和”是相对的统一,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不同的因素通过调节而达到的统一与平衡。

2.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古人论述“和而不同”这一思想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先阐述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在对比中,使“和”与“同”的区别得以清晰体现。

然后以君子与小人不同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和”与“同”的区别,从而使读者充分理解“和而不同”这一思想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优秀教案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一、教学目标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和为贵”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二、重点难点1、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和为贵”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三、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谣)百姓饭足言皆彩,谜底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和谐)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

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四、活动指导交流展示活动一探“和”之义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交流点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1)“和”以不同为前提,没有不同就没有“和”。

“和”是事物多样性、多元化的统一(2)“同”的实质是单一不二,抹杀差异,否定不同。

“同”是事物的简单统一,没有彼此相济的差异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

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3、“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1)“和而不同”是正确的思想方法(2)“和而不同”是为人处世的准绳(3)“和而不同”是从政治国的法宝(4)“和而不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4、“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2.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准备
1. 词汇
•和睦:和谐、平安相处。

•争吵:争执、吵闹、争斗。

•诚挚:真诚、真实。

•心平气和:内心安定,心平气和。

•解决:处理好、做好、完成。

2. 阅读
•《论语》: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孟子》:明哲保身,仁者无忧。

三、教学过程
1. 讲授
•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讨论课文中的案例:这是一则典型的和睦相处的案例,学生可分小组讨论,然后展开班级讨论。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2. 实践
•通过游戏等小组活动,让学生体会“以和为贵”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自行组织在班级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拓展
•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完相关书籍后,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此巩固所学知识点
•观察周围案例: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发现身边发生的许多和睦、和平相处的案例,并在课下汇报分享。

同时,感受和记录下许多和睦的场景。

五、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更容易体会“以和为贵”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能自觉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重点难点】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开场,引入课题师:请同学们说出一些含有“和”的词语。

预设:一团和气、和睦相处、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衷共济、一唱一和、和气生财、心平气和、和平共处、琴瑟和鸣、政通人和、惠风和畅……师:“和”到底是什么?为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我们又应该怎样传承“和”文化呢?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板书: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学生齐读三、师生协作,共研活动活动一:探“和”之义1.查阅工具书,书写“和”字,探究其字形的演变。

预设:2.根据《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探究“和”的初义。

和,调也。

从口,禾声。

——许慎《说文解字》预设:“和”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解读“和”的内涵。

2.搜集体现“以和为贵”的事例,探寻“以和为贵”的真谛。

3.以“和”为活动宗旨,在全班交流讨论,举办班级讨论会。

1课时一、激趣导入中文里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调”等富含哲理的成语。

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

“和”到底是什么?为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我们又应该怎样传承“和”文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和为贵!(板书:以和为贵)【设计意图】从“和”字相关的成语入手,引发学生对“和”的含义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阅读材料,探“和”之义1.材料探究师: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何理解其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呢?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这句话的解读,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P130虚线框内的几则材料,说说你对这几则材料的理解。

(生齐读并交流明确)预设皇侃认为,“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如一”,“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

朱熹认为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

相反因为小人之间有贪图私利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显示了某种局限性。

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

2.解“和而不同”(1)透过这几则材料,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呢?(生交流明确)预设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理解“和”文化的内涵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讲述故事分享观点,体会“和”文化的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案例分析知行合一,践行“和”文化的理念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欣赏奥运精彩时刻,共享“和”文化的美好教学重点1.理解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

2.践行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

教学难点1.感受和欣赏“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审美价值。

提升文化自信。

2.深化认识,理性思考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深刻意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你轻轻地摸一下桌子2. 请你用力地打一下桌子3.请你握紧拳头,用最大的力气锤一下桌子明确:通过活动感受到力是相互作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与人为善,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人际关系就能和睦和谐。

(二)学习环节一:探“和”之义1. 看图片,了解字源:“和”字最早出自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有多种写法,原义是指古代用竹做成的乐器“龠(yuè)”及其所发出的和声。

《说文解字》说“龠”是“乐之竹管”,三孔,以发“和”声也。

因此,“和”字是指和谐之音,引申指一切事物的和谐关系。

2.学习任务一:请搜集与“和”有关的成语、俗语,并谈谈你对“和”的理解。

学生活动:查字典、搜索网络,收集相关的成语、俗语,并进行分类,“和”字触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相处,社会国家的管理等方方面面,“和”的理念已经渗入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3.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知识卡片,小组讨论探究,一起疏通文意,圈划关于“和”与“同”的关键词句,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思考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谈谈“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明确:四则材料主要从以下角度论述。

(1)“和”是君子内心平和不争,包容他人;“同”是小人“为恶一致”,喜欢争斗。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2021-202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2021-202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题:以和为贵年级:姓名:学校:联系电话:《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以和为贵”是义务教育部编版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和为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盏不灭的灯火,“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的深刻内涵与作用,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情感感悟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收集资料上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和”文化、“和”思想的理解还较浅显。

此外,在课堂展示及表达上也还存在过于拘谨,表达不够丰富等问题,需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来进行引导。

【教法学法设想】《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要求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理性思辨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即探“和”之义、讲“和”之事及践“和”之行。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和”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从“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用于调和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提升对“和”的认识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和”的本意和结构特点。

2.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及作用。

3.联系生活,从“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化解矛盾冲突,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及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从“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化解矛盾冲突,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教法学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播放视频(课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教学目标:1.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文化内涵以及古今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2.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4.培养学生“和”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

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教学重点: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究“和为贵”的真谛。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教法学法:资料搜集法、讨论探究法、感悟实践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学生预习活动要点指导:一、阅读课文,了解一些有关“和”的知识。

二、小组之内由组长分配内容。

第一板块:探究“和”之义。

第二板块:寻“和”之用。

组长按照内容将同学分组,在网络上寻找有关内容。

强调:如果遇到文言文,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义,做好批注。

三、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的内容。

组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四、组长将本组内容汇总,做好班级交流的准备工作。

五、课后作业:1.课堂上如果没有完成这项作业,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2.每个同学准备一段话,谈谈你对“和”的理解。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交流学习成果,紧扣“和”展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

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二、探“和”之义1.解读“和”字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我们一起来解读。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

“和”的传统理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从行政统治的角度看,“和”是一种事关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

“家和万事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

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

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理解材料的大意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2.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从崇高美德的角度来看:“和”与“同”不一样。

“同”是对一个事物的简单复制,“和”是不同事物间的协调及新事物的创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这个道理。

“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方面。

以上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哪些呢?第一则: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

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

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

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

”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

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第二则: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

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有关“和”的哪些含义?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有人认为,轰轰烈烈读国学,这很好,但也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不然效果适得其反。

请你结合下面两句话中的其中一句谈谈如何真正地从国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选自《三字经》。

意为:三纲就是,臣民服从君主,子女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选自《论语》。

意为: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订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二、寻和之用1.下面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又有怎样的深刻认识?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因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和好,一起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

2.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享和之用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

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小组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班级议事规则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可以保留意见,给对方发言的权利和机会。

用语要礼貌、得体,说话有礼有节。

2.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

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微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3.讲“和衷共济”。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四、作业: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

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以和为贵》教学后记喜欢“和”来源于这篇综合性学习。

以前总是片面的认为,“和”阻碍了自己前行的脚步,是一种负累。

这种认为,来源于无知。

教学相长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体现最为明显。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将相和》,只是感动,总以为这是古人杜撰出来迷惑今人的幌子。

对于“和”存在着很多偏颇的认识。

或许是对现状有些失望吧。

走近“和”,才发现“和”的美妙:中华文字中“和”字的构字法就能看出其中给予多少美好的愿望。

“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和”多元化的思想内涵,正在丰富者我们的处世行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承给孩子们。

使他们能将这种思想发扬,让我们的社会和谐而富有生机。

走近学生,才发现学生需要“和”的熏陶:学生对于“和”字的理解,仅仅来源于一些词语,比如:和谐、和睦、和美等。

至于什么是和谐,怎样才能和谐,一概不知。

对于“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点也不知道,更不用说传承了。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和”的含义,“和”的发展历程以及“和”在中华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他们说受益匪浅,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大型的演出,比如春晚,运动壶开幕式,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和”的文化元素了。

通过教学,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学习中,真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孩子们很热爱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

对于自己,亦是有重要的作用。

学无止境,需要自己沉下身来,沉下心来,做好工作,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

和学生在学习中,一起享受教学相长的快乐与幸福。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真的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