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分式与有理数第一课有理数加减法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有理数的加减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练题,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和方法。
研究目标-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理数进行加减法运算课程内容1. 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3.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规则4. 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运算练授课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有理数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3.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规则。
4. 练训练:设计一系列的练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任务。
教学资源-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实例演示用的实物或图片- 练题和答案评估方式- 检查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 答题准确率第二课分式的概念与性质本课程旨在介绍分式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分式的含义和相关性质。
研究目标- 了解分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分式的化简和扩展方法- 能够应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1. 分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分式的化简和扩展方法3. 分式的实际应用授课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分式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分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讲解分式的化简和扩展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分式的化简和扩展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4. 实践操作:设计分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分式相关问题。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任务。
教学资源-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实际生活中的分数例子- 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评估方式- 检查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实践操作的表现和成果- 练题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准确率...(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4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4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图形的平移知识与技能目标:1.平移的定义;2.平移的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2.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平移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平移的基本内涵的理解.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图片:一些游乐园的图片、辘轳、电梯等.电脑演示:平移的过程,粒子运动及行星运转等.教学过程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同学们,还记得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吗?(或投影片放图片,或在电脑上演示幻灯片):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它们曾经使我们许多人乐而忘返.不过,你想过没有:小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动时,火车头走了200米,那车尾走了多少米呢?Ⅱ.讲授新课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电脑演示:P57的图3—1,然后提出问题)(1)图3—1中,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手扶电梯上的人呢?好,(电脑出示问题,并演示四边形ABCD移动到四边形EFGH的位置的过程) 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台电视机的屏幕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如下图),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2平均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三、例习题意图分析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1、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3、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点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1、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2、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2、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 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车速是95千米/小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分析我们知道汽车距北京的路程随着行车时间而变化,要想找出这两个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值,显然,应该探求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间为t小时,汽车距北京的路程为s千米,根据题意,s和t的函数关系式是s=570-95t.说明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这里的s、t是两个变量,s是t的函数,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问题2 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分析我们设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为x,小张的存款数为y元,得到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50+12x.问题3 以上问题1和问题2表示的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ⅰ.导入新课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
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①y=x-6;②y=2x;③y=;④y=7-x x8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例2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属于一次函数,其中哪些又属于正比例函数?(1)面积为10cm2的三角形的底a(cm)与这边上的高h(cm);(2)长为8(cm)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l(cm)与宽b(cm);(3)食堂原有煤120吨,每天要用去5吨,x天后还剩下煤y吨;(4)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驶的路程s(千米)和时间t(小时).(5)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6)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7)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b(k≠0)或y=kx(k≠0)形式,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解(1)a?20,不是一次函数.h(2)l=2b+16,l是b的一次函数.(3)y=壹五0-5x,y是x的一次函数.(4)s=40t,s既是t的一次函数又是正比例函数.(5)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6)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7)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例3 已知函数y=(k-2)x+2k+1,若它是正比例函数,求k的值.若它是一次函数,求k的值.分析根据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得k的值.解若y=(k-2)x+2k+1是正比例函数,则2k+1=0,即k=?若y=(k-2)x+2k+1是一次函数,则k-2≠0,即k≠2.例4 已知y与x-3成正比例,当x=4时,y=3.(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3)求x=2.5时,y的值.解(1)因为y与x-3成正比例,所以y=k(x-3).又因为x=4时,y=3,所以3=k(4-3),解得k=3,所以y=3(x-3)=3x-9.(2) y是x的一次函数.(3)当x=2.5时,y=3×2.5=7.5.1.2例5 已知a、b两地相距30千米,b、c两地相距48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经过b地到达c地.设此人骑行时间为x(时),离b地距离为y (千米).(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取值范围.(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析(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a、b两地的距离与某人所走的路程的差.(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某人所走的路程与a、b两地的距离的差.解(1) y=30-12x.(0≤x≤2.5)(2) y=12x-30.(2.5≤x≤6.5)例6 某油库有一没储油的储油罐,在开始的8分钟时间内,只开进油管,不开出油管,油罐的进油至24吨后,将进油管和出油管同时打开16分钟,油罐中的油从24吨增至40吨.随后又关闭进油管,只开出油管,直至将油罐内的油放完.假设在单位时间内进油管与出油管的流量分别保持不变.写出这段时间内油罐的储油量y(吨)与进出油时间x(分)的函数式及相应的x取值范围.分析因为在只打开进油管的8分钟内、后又打开进油管和出油管的16分钟和最后的只开出油管的三个阶级中,储油罐的储油量与进出油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不同的,所以此题因分三个时间段来考虑.但在这三个阶段中,两变量之间均为一次函数关系.解在第一阶段:y=3x(0≤x≤8);在第二阶段:y=16+x(8≤x≤16);在第三阶段:y=-2x+88(24≤x≤44).ⅰ.随堂练习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y 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范文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范文5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范文5篇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
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教导之情。
我真心祝福老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永远HAPPY!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2、能力目标:(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五篇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五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 .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训练!
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除法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 = (a≥0,b>0)和 = (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2.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或化简的结果来提炼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根据它的特点来检验最后结果是否满足最简二次根式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二次根式的相关计算,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3~P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1)当a>0时, 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因此 >0;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训练!
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和 =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明确( )2=a(a≥0)和 =a(a≥0)的算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有理数课时1 约定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学会用数轴表示正数和负数。
- 教学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数轴的表示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2. 介绍数轴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数轴表示数值的原理。
3. 练使用数轴表示各种数值,如6、-3、0等。
- 教学重点: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和数轴的表示方法。
- 教学扩展: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温度的正负值等。
课时2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规则-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练- 教学步骤:1. 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数轴的表示方法。
2. 介绍有理数的加法规则,如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3. 给学生一些加法运算的练题,让他们灵活运用加法规则解决问题。
-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规则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教学扩展:让学生自行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两个温度的相加等。
课时3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减法规则-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练- 教学步骤:1. 复有理数的加法规则。
2. 介绍有理数的减法规则,如同号相减、异号相加。
3. 给学生一些减法运算的练题,让他们灵活运用减法规则解决问题。
-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规则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教学扩展:让学生自行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两个温度的相减等。
课时4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乘法规则-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练- 教学步骤:1. 复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
2. 介绍有理数的乘法规则,如同号相乘为正,异号相乘为负。
3. 给学生一些乘法运算的练题,让他们灵活运用乘法规则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三章:平面几何1.1 线段和直线1.2 角1.3 多边形1.4 平行四边形1.5 矩形、菱形、正方形2. 第十四章:函数2.1 函数的定义2.2 一次函数2.3 二次函数2.4 反比例函数2.5 函数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函数图像的绘制和性质分析2.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橡皮、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面几何和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4.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章节和知识点例题和解答过程重点、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十三章:1.1 画出线段和直线1.2 判断角的类型1.3 绘制多边形1.4 判断平行四边形1.5 分析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第十四章:2.1 解释函数的定义2.2 绘制一次函数图像2.3 分析二次函数性质2.4 解释反比例函数2.5 解决函数应用问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设计相关竞赛题目,提高学生运用几何和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重点和难点解析: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几何图形种类繁多,性质和判定方法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