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和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设计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设计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设计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②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_________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⑤__________。

4.现状(1)世界:约⑥______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______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⑨__________以西,昆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___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第 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剖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材剖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地区生态建设为主线侧重指引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连续发展的观点,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剖析问题和图表对照方法。

2.试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学生尊敬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的人地观点。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课要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难点】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引入)优秀的生态环境是地区可连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区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地区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地区可连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事例,商讨在不一样的地区怎样进行不一样的生态环境建设。

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案背景: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年级:高二级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3、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五、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和影响,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和影响;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定义和成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分布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总结荒漠化防治的经验。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并分析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选取一个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内容:荒漠化的类型与特征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不同类型,如水力荒漠化、风力荒漠化等。

2. 分析各种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壤退化、植被减少等。

3. 通过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类型荒漠化的特征。

2. 运用图像展示法,直观展示荒漠化的各种类型和特征。

3. 采用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类型和特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种荒漠化的特征。

3. 实例讲解:分析具体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关于荒漠化类型和特征的疑问。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内在联系。

2.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问题:荒漠化防治策略。

4. 教学视频:荒漠化防治的实地拍摄视频。

六、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荒漠化防治策略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十、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基础设施破坏、人口迁移等。

3. 人类健康风险: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第二课时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第二课时课件(共44张PPT)

拓展延伸 世界荒漠化的分布

B
A C D F
E
达标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C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华北平原——石漠化 3、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4、2000年春天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 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长、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 为历史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 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西北 、 __________ 东北 (1)我国_______ 和华北一带冬春季常遭受风 沙灾害,________ 西北季 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气候异常 等自然因素外,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________ 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___________ 过度开垦 、__________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行为,造成_____________ 草场退化 和_________ 的恶果。
1、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C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 、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C ) 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 C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 D臭氧层破坏 3、改善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C )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化局部小气候 4、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C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 漠 5、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 A A、水资源 B 、石油资源 C、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 2,5)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
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 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
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 被遭破坏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 加以归纳。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为例,介绍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 功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分组探究]阅读资料和教材分析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完成学案的相关内容。
[引导归纳]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 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拓展延伸]荒漠地区优良的固沙植物主要有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荒漠植物
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
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
[讨论]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
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小结]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不
当造成的。
4
[学以致用](P20 活动)非洲撒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阅读材 料,完成并解释下列表格

气候干旱



气候异常
(主要)
[精讲]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 旱 的 内 陆 地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

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什么?
1
[承转]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荒漠化的形成、概念和表现。 一、荒漠化
【授导新知】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从资料中得出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 [精讲]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一般过程: 荒漠化的发生过程:
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 土地生产力长 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环境压力



过度放牧
过渡樵采
过渡开垦
人口剧增



人类活动不


(决定性)
[思维拓展]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和成因 【总结】
这节课主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认识到人 类只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统一,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理解荒漠化的过程、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 生物治沙的意义。
6
第二课时 【诊断提问】 1. 西北荒漠化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2. 西北荒漠化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沙尘暴有何危害?你对我国荒漠化知道多少?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承转]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止荒漠化的蔓延?前面我们已经 知道,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形成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防治荒漠化首先要改变人类的不合理 的行为,我们应该改变哪些不合理的行为?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授导新知】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学生阅读自学课文]阅读 P22 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图 2.11“植物固沙”分析归纳, 回答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什么?它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 2.荒漠化整治的原则是什么?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讲解]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生态环境的 脆弱性
西北地区
干旱为 主的自 然特征
荒漠 化
包含荒漠化 的潜在威胁
人口激增对生态的压力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5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⑵形成 ⑶主要表现 ⑷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阅读 P19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植被
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讨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阅读 P17 课本二、三自然段分析 本区有哪些自然条件?
[解说]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2
【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 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的成因。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 P16“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自然段,完成课前预习二,并填写相 关表格。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当堂检测】《导学案》当堂检测 【课后作业】《自主学习丛书》P17 巩固提升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 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掌握荒漠化的概念, 理解荒漠化的成 因。 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 更重要的 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讲解荒漠化 的概念, 基本过程, 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 数字记忆法) “三区、 三退、 三化、 二因” 。
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问题承转]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推理得出治理措施: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书本,回答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点拨]荒漠化的治理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能力,因地制宜,治理与防治相结
合,提高治理效益。治理措施要有针对性。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 业与牧业。
8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度]不同的地区荒漠化的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我 们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如宁夏沙坡头草 方格沙障、防护林体系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 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指导读图]课本图 2.1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 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 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点拨]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 1958 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点拨]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