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合集下载

精品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0

精品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0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世界防止荒漠化日的由来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是指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在~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

到目前为止,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千米,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万~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

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5亿(2006年11月),到2050年预计会达到100亿,同时现在发展中国家60%最贫穷的人生活在生态脆弱的地区。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21世纪中叶为预计近乎要翻一番的世界人口提供粮食的任务将变得更为艰巨。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1992年6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

“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

在1994年10月14~15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整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整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1.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3.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所学的荒漠化防治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搜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和资料。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成果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认识,我以我国西北荒漠化防治为背景,设计了一堂生动的教学案例。
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新课标必修三《地理》中的“荒漠化的防治”展开,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4.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期待下次课的精彩表现。
五、案例亮点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

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

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教师讲述]很好。

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

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

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其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降水的
[
[
[
[
2
[
面?
[
[
[
[
[樵采天
[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区的人们盲目的扩大了开垦规模,破坏植被,导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板书]过度开垦
[教师讲述]人口增长过快会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荒这样的恶性循环。

因此,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总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4分钟)
对课本20页的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荒漠化成因和危害去预习好下一节课我们要讲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