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家族百年家训
庆州崔氏家族文化

庆州崔氏家族文化庆州崔氏家族共12代传人,横跨了从17世界初到20世纪中期足足300年的时间。
崔氏家族地位显赫,并凭此成立了“白山商会”,提供独立资金。
崔氏家族于1950年将全部资金捐出,成立了岭南大学的前身“大丘大学”和“青丘大学”,自此,庆州崔氏家族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便是朝鲜时代庆州大粮户崔氏家族的故事,其存在的300年间,不仅得到了上层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平民层的尊重。
能够维系其庞大家族300年的秘诀,便在于其将自己放于次要位置,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庆州崔氏家族正是韩国的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很久以前就有“富不过三代”这样一句话,即富人之家维系三代以上是一件很难的实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将财富传承300年以上,岂不是难上加难。
但是庆州的崔氏家族式怎么做到的呢?还有,在当初那个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立的时代,连普通百姓们都对崔氏家族心存敬佩,这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这些,我们在崔氏家族的家训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崔氏家族的家训崔氏家族代代都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以下6条:第一,只参加科举考试,进士以上考试绝不参加;第二,财产不能积攒到一万石以上;第三,款待来客;第四,灾荒之时,不乘人之危买进别人的农田;第五,崔家的媳妇入门后3年内只能穿布衣;第六,不允许方圆百里之内有被饿死的人。
这6条原则中让人另眼相看的是第二条“财产不能积攒到一万石以上”。
一万石米相当于一万袋米,人们都有贪心的一面,在有一定财富后,还会有追求更多财富的欲望。
即使下定决心10亿以上绝对不赚,但要真正做到也是很难的。
崔家人却做到了,崔家人谨遵“万石财产不可”的原则,若超过一万石,便会通过减低佃租等方法将多余的财产返还到社会。
第三条也很值得学习,在崔家,客人们都会受到盛情的款待。
崔家的佃租收入一年大概会有大米3千石,这其中1千石留作家用,1千石用来招待来客,另外1千石则用来帮组周边生活困难的人。
一年以1千石招待客人,按当时的经济标准来看,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中华姓氏族训家规

中华姓氏族训家规治生宜勤,居家宜俭宁朴勿华,宁俭勿奢不丰不菲,从俗从宜激励族人,教育子孙,规范人生,感召他人。
匡扶正义,自强不息,治学修身,兴家济世。
章氏族训一、孝悌以笃亲长人生天属,父母弟昆。
欲臧百行,宜先是敦。
孝惟爱尽,弟则友存。
温情冬夏,定省晨昏。
牵车服贾,酒醴鸡豚。
曾子养志,冀广亲恩。
周公代武,岂以君尊?推觞让豆,连理同根。
怡怡聚处,和气满门。
光前裕后,报在子孙。
操戈同室,没痛幽魂。
九重泉路,哭泣声吞。
乡闾凉薄,颜垂泪痕。
檐头滴水,亦复何论。
二、诚敬以崇祖宗水则有源,木则有本。
本植枝蕃,源疏流远。
祖孙一气,情相缱绻。
秋露春霜,自切忱悃。
栖神之祠,必洁且稳。
致祭之筵,毋陵且混。
偶入宗枋,整冠束琨。
长守墓茔,禁止开垦。
榆祀蒸尝,恭谨勤恳。
实非有加,何容有损。
实无能先,胡失于晚。
贫则豆笾,富则圭琬。
敬斯尊严,诚斯柔婉。
乡里推称,荣于华衮。
三、雍睦以聊同宗角弓翩反,必宜于张。
行苇践履,惟恶牛羊。
分自一体,宁若参商。
喜则同庆,忧则共伤。
维雍维睦,是辅是匡。
勤修家谱,费取公偿。
袱包箧贮,轮年掌藏。
岁时伏腊,各设豆觞。
杖履情见,负担义彰。
何贫与弱,何富与强。
外人訾议,代分短长。
自家骨肉,更何所妨。
薄俗宗族,竟分炎凉。
清夜自忆,能弗凄怆。
四、耕读自安本业农则惟耕,士则惟读。
二者本业,安之是福。
千仓万箱,于野得谷。
千驷万钟,于朝的禄。
肇牵车牛,远贾难服。
考工尤艰,金石若木。
灯火窗前,夜番篇读。
来耜田间,朝驱黄犊。
二者即兼,非甚仆仆。
秋稼如云,获多积蓄。
文史三冬,书声满屋。
自享优优,何至穷蹙。
二亲在堂,春洒献祝。
快绝胸怀,村前鼓腹。
五、节俭对裕资财一日节俭,数日不饥。
一岁节俭,数岁不衰。
去蔬而肉,食有几时。
去布而帛,服实难支。
中途乞丐,惜无余资。
世上财主,常锁愁眉。
黄昏有米,早起即炊。
落市钱少,局促忧危。
滥叨不得,待悔已迟。
虽所当用,亦复何辞。
有如浪费,仔细自思。
非言嫖赌,日用事宜。
一丝一粟,非易支持。
当夫缺乏,何处挪移。
房母崔氏家训

房母崔氏家训19.房母崔氏家训房母崔氏,后魏名臣房景伯的母亲。
房景伯,字长晖。
少以孝闻。
历任齐州长史、清河太守、司空长史。
后以母疾去官,居母丧不食盐与菜。
性淳和,涉猎经史。
景伯为清河太守时,有疑狱,常先请教于母。
一天,一个妇女状告自己的儿子不孝,景伯深感悲伤,便请教母亲。
房母便要景伯将那妇女和她的儿子接到府中来,让其母与自己对榻共食,其子站立堂下,让他亲眼看到景伯如何对待其母。
十余天后,其子表示悔过求还。
又过了十余天,其子叩头流血求还,其母亦感动涕泣乞还。
景伯如此以孝感动人,于是风化大行。
行教化于民【原文】民未知礼[1],何足深过[2]?但呼其母子来,令见汝事我[3],当自改也[4]。
———节录自《女学》卷三第一○一章【注释】[1]民未知礼:老百姓不知礼义。
[2]何足:有什么值得。
深过:重加责备。
[3]事:侍奉。
[4]当:副词。
作“就”解。
【译文】老百姓不懂得礼义,哪里值得重加责备呢?只要把他们母子叫来,让他的儿子亲眼看到你是怎么侍奉我的,他就会自己改正过来的。
【评析】房景伯在官任上,每有疑狱,必先请教于母,可谓孝子的典型。
其母崔氏深明大义,教育儿子行教化于民,让民知礼义廉耻,可谓贤母的典型。
房母崔氏让不肖子观察景伯如何侍奉自己,使之耳濡目染,让其良心深受道德的谴责,而后痛改前非。
崔氏教子实际上是一个教化的典范。
崔氏教子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可贵的启示:教育子女不要空谈不着边际的理论,要亲自作出榜样,树立典范,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崔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全国各省崔氏辈分收集

崔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山东宁阳辈分应兆本学延(贻)洪成玉祥河南周口崔氏辈分志成隆光玉贞印宝思存山东苍山县字辈凤振文学继建江苏东海县迁入山东日照梭罗树村吉照永维久恩延世科昌江苏海安广世益恒荣庆河北省正定县东平乐村字辈合友刚朝世守恒上汉毓生云均发荣显时际景泰庆乐安康积善攸久宗祖泽长德隆望重明清瑞昌昭宣奕业启迪贞祥江苏泰州族谱红宝章步世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西平县,现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居住。
今已600余年,已经24代,辈序世木永远涵,忠文玉伦先,正蕴长礼基,石焕培振元。
浙江诸暨市枫桥镇枫溪村字辈不详山西兴济崔氏一、五世祖玉珂公排崔氏辈份20世:积廷文天玉金广本培承先志督守忠传继世永昌二、七世孙广武公续排崔氏辈份40世:德和仁裕厚逸千良纯宽洪俊理敬容庄孝友秉信树正伦常聪通睿智亚敏华章兴宁祥泰家富国康山东商河郑路镇孙家村崔氏字辈孝士传吉光玉秀庆春祥修德兴元本,荣保顺天长辽宁辽阳县穆家黄青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维政天廷尚常纪宏云万世庆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崔姓化芳承传吉,世业永安长四川宜宾崔姓朝廷万顺玉学传家发达远国正天兴得太平湖北枣阳家谱正大光明丙耀红成都北门崔家桥字辈智凤文应启。
正大生光明。
山东德州祖籍是河南枣强县元恩长金玉忠厚传家法安徽合肥化心贤良广慧曾于庆浙江省台州市章安街道古桥村崔姓字辈不详河南扶沟县辈分字振景文世殿,广学蕴金玉,俊德肇常明,国家尚鸿儒,荣华庆中兴。
湖南永州市双牌县松柏文有达,政楚成灯明一二三四五,元仕大朝廷山东济宁一支玉光运保太宗山西洪洞崔氏字辈远建开明俊兆玉东方成义起曾祥利万士之恒征山东桓台辕文庄部分字辈:维光凤鸣殿亦若守安方尊贤兴儒业致花本朝章安徽亳州崔氏一支炳心同居正绍先景玉龙吉林梅河口市国庭永明成、玉德传家远。
山东东阿文立吉永(同)昌家齐山东省阳谷县七级镇文。
怀。
玉。
清。
衍。
存。
新。
行。
正。
道。
辽宁海城崔氏族谱原籍山东省莱州府平度州蓼兰村原排二十字:基有登永玉,洪文万天理德仲远高修,广常振守启又绪二十字:世运景达开,宗昭奎庆绪宪治延久昌,荫明树其义三续六十字:扬荣华政善,传国家新春良绍盛令举,葆民和廉贤仁存全秉惠,诚信介江安思恩英立孝,敬寿耀怀恒根深本滋茂,林壮栋柱升大道虔诚顺,健实作增隆江苏海安虎墩(东台富安)崔氏字辈:重大伯叔永,子朝道秉绍,克士之尔我,德隆昌宗广,世业恒荣庆,群良必肇贤。
翟氏家训家规

翟氏家训家规一、孝顺父母1.原文:1.为人子者,首重孝亲。
父母之恩,昊天罔极。
朝问安,暮视膳,敬听训诲,不可忤逆。
2.注释:1.“昊天罔极”:原指天空广大无边,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极大。
作为子女,最首要的是孝顺双亲。
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同天空一样广大无边。
早上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关心父母的饮食,恭敬地聆听父母的教导,不可以顶撞违背他们。
3.译文:子女应该把孝顺父母放在首位,父母的恩情无比深厚。
要早晚关心父母,聆听他们的教诲,不能和父母顶嘴。
二、友爱兄弟姊妹1.原文:1.兄弟姊妹,同气连枝。
当以友爱为本,兄姊宜爱弟妹,弟妹当敬兄姊。
财物相让,患难相扶,不可争长竞短,致伤手足之情。
2.注释:1.“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就像同根生长的树枝一样。
应该以友爱作为根本原则,哥哥姐姐要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尊敬哥哥姐姐。
对于财物要相互谦让,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不能互相争斗、计较得失,以免伤害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3.译文:兄弟姐妹是骨肉至亲,要友爱相处。
兄姐爱护弟妹,弟妹敬重兄姐,在财物上互相礼让,患难中彼此帮扶,不要相互计较而伤害亲情。
三、尊敬长辈1.原文:1.家族长辈,皆当敬重。
见之则行礼,言则用敬辞。
坐立有常,不可轻慢。
逢年过节,必往拜谒,以表孝心。
2.注释:1.“拜谒”:拜访、拜见。
家族中的长辈,都应该尊敬。
见到长辈要行礼,说话要用尊敬的言辞。
坐姿和站姿要有规矩,不能轻佻无礼。
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定要去拜访长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孝心。
3.译文:对于家族中的长辈要尊重。
见面行礼,说话恭敬。
行为举止端正,不可对长辈傲慢。
逢年过节要去拜访,表达尊敬之意。
四、和睦邻里1.原文:1.远亲不如近邻,当与邻里和睦相处。
守望相助,有难必帮。
不可因小事而生嫌隙,言语以和为贵。
2.注释:1.远方的亲戚不如近处的邻居,所以应该和邻居们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互相照应,邻居有困难一定要帮忙。
不能因为一些小事情就产生矛盾,说话要以和气为最重要的原则。
孔庙的崔家家训

孔庙的崔家家训《崔氏家训》第一规:孝为百行原,天地是孝德,结成日月是孝光发亮,以养以教至于成立,思斯勤斯碎身难报,竭力敬奉,先意成志,方称孝职。
忤逆抵触、不供养父母者,各祠族长须量情形轻重以定责罚多寡。
如再犯,则重加严刑。
若仍梗顽如固,由族房长八祠端方严廉族正协同惩办,或送官处死。
第二规:兄弟本同胞手足,其气血本一体所分,一切田产虽要分明,何必过于认真,缁铢必较真假,如利心太重,持强霸吞者,凭祠证明等清算归还,违则重罚不贷。
第三规:夫妇乃人伦之始,或原配、或继娶、或侧室俱宜确注。
盖原配无子者,必绻其姓氏以彰重姻之义。
如继侧室母以子贵,有子必录,以昭承先大事也。
但有改嫁者,义已绝于夫,止载姓氏生庚,生子女几人至葬,勿得混乱。
第四规:设祭田蓄租课,原以备物奉祀拜敬,诚所以感先灵展孝思也。
每见族恶土豪、假公济私、仗势侵吞、支硝先人血食,虽有薄据不依,实帐确算查出,凭族斥赔革除,永不准理祠事,违则送究。
第五规:祖墓除在祠夜外,或在本性私业内者,均须一律看管,禁止毁伤砍伐。
应归公者归公,私坟者归己有。
不准越规侵占,毁伤则处罚扫垒,侵占则斥还界树,违者送究。
第六规:抚子继承,务择本房之姓、或嫡堂从堂之侄。
如俱无人,方择远房生养,死葬永承祀事。
所有产业慨付抚自治理。
但过继者必须本父有二子方可,非然长子不过房,一子不得出抚,历有成法。
第七规:异姓不得乱宗,既随来之子,愿属异姓,勿容收入,以乱宗支。
第八规:随母出嫁之子暨遗腹子,本房确查实系本宗血脉,俱宜收入,勿容久依他姓,致矢宗支。
倘有外来者,及出家者,亦宜载明,翼其归有所据也。
第九规:各族凡有仗权势而持富豪以欺压贫弱者、或侵占边界,或谋夺田产、更或勾事害族,查实凭族理讲。
如无人敢公者,既凭八祠端廉族正昭正剖析。
如仍持强,八祠协同送官究办,以正族纲。
第十规:各祠有卑凌尊、以下侮上、以横暴弱、持痞逞凶者,凭本祠族正查明是非曲直,务照名分正理剖判。
或责、或罚,如持恶不改者,则凭八祠族正酌议剖判。
老祖宗给后辈们留下的家规家训100句

老祖宗给后辈们留下的家规家训100句《家规家训100句》1、手持正义,肩挑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与人为善,与邻为友,严己宽人,既往不昝。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学苦练,努力登攀。
4、举止稳重,言语文明,团结友爱,永夺先进。
5、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亏,勿使人吃亏。
6、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造福子民,服务社会。
7、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
8、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9、不做亏心事,不赚昧心钱,心里有盏灯,肚里能撑船。
10、人胜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1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读书,勤勤恳恳治家。
1. holding justice, shoulder moral, gentleman love money, take it wisely.2. Be kind to others, be friends with neighbors, be strict with yourself and be lenient with others, and never forget thepast.3. Learn high as a teacher, be a model, study hard, and strive to climb.4. stable manners, civilized speech, unity and friendship, forever advanced.5. rather let people, don't let people let me, rather suffer, don't let people suffer.6. Take good care of public property, abide by the law, benefit the people, and serve the society.,7. Diligence is the foundation, virtue is the first, harmony is precious, and learning is the first.8, respect the elderly, help the poor, be strict with yourself, be lenient with others.9, don't do wrong, don't earn money, have a lamp in my heart, belly can punt.10, people beat me, don't be jealous, people weak me, don't be stingy.11, upright life, steadfast work, conscientious study, diligent governance.1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氏家族百年家训河北省行唐县庄头村崔氏家族,系当地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诗书继世,人才辈出,其传承近200年不绝的《崔氏家训》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核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崔氏子孙。
至今,全村1200多名崔姓族人,以家训为宝,家家悬挂家训,人人能流畅地背家训,并且族人们都按照家训中的教诲去做人做事,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崔氏独有的良好家风。
崔氏家训背后,是一个大家族重文化、礼仪、孝悌传家的历经200年的传奇故事。
《崔氏家训》妇儒皆知庄头崔氏不只是成人,而是在孩子婴幼儿阶段强化家训教育,目前庄头崔氏几乎都会背家训。
让崔家56岁的老媳妇贾清琴很自豪的是,自己的孙辈都能熟背《崔氏家训》,2岁多的小孙女崔家诺刚一学说话,儿媳就教她背家训,一有客人来,小家诺就高兴地用童音呀呀诵来:爱国守法,为官必廉;聚财万千,济贫更贤;远恶近善,心有佛龛;祖宗虽远,祭奠往返;五伦孝首,父母必然……或许小家诺还不懂得家训的意思,但她知道,她背诵家训,是奶奶、爸爸、妈妈都高兴的事。
而她7岁的哥哥崔家成则有了自豪的理解,“这是我们崔家的传家宝。
”家训端正地悬挂在贾清琴家客厅中最显眼的墙上,有了它,使得这个普通的农家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俺家从小就按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教育孩子们,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可孝顺了!”说此话时,贾清琴很幸福。
听说村里崔家的孩子们都会背家训,在采访现场,正巧有同族9岁的小朋友崔天开和崔家成一起玩耍,他们俩很自然地一口气把家训背完,让记者感到很震惊。
恪守家训的崔氏族人崔氏东院后裔,61岁的崔世勇的老屋里收拾得很整洁,家训端挂在中堂,左边精心装裱着父母的照片。
听说采访,崔世勇打开了话匣子:“我的爷爷崔炳麟信息灵通,思想意识超前,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他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羊毛厂和肠衣厂,到清末民初成了家产显赫的商贾之家,我二爷爷生两女无子,我的曾祖父以上几代又是单传,再加上我家殷实的家境,我的二爷爷若在一般人家,完全可以纳妾续后。
然而崔家把家训的告诫放到第一位,“一夫一妻,切勿淫乱”,在崔氏家族,“纳妾”自然是一种耻辱,是永远抬不起头来的事情,情况严重的还会被逐出家族,不得入谱和入坟。
不光我二爷爷恪守家训,坚决不纳妾,从庄头始祖发展至今,无论是绅士商贾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纳妾之人。
男子只有在妻子死后,才可以续弦。
建国后出台了《婚姻法》,夫妻感情实在不合,才有离异再娶的个别现象。
”在今天看来,“一夫一妻,切勿淫乱”的思想在崔氏家族里教诫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崔氏的族人在家训的教诲下没有迷失方向,崔家目前在外发财、做官者甚多,在男女关系上都不敢越雷池。
崔氏先祖用智慧制定了崔氏家训的开篇:“爱国守法,为官必廉”,成为了一代一代子孙的人生标杆。
行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刘文武说:“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爱国人士,就是庄头崔氏家族的崔载之。
”崔载之是崔氏东院清末文举“大先生”崔梅植的孙子,他的伯父叔姑兄姊都是清末民国年间从事教育工作的开明人士,崔载之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曾在多个院校任教,25岁就著书立说,写出《文学概论》一书。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后在傅作义部第三十五军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在傅作义的资助下,他在北平创建了《平明日报》和《奋斗日报》,这两份报已载入中国报业史。
为了北京千年文物不受损坏,人民生命财产不致涂炭,他利用傅作义的关系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建国前夕,他参与起草拟定了和平解放北京的实施方案,并代表傅作义签定了协议。
和谈完成后,崔载之在当时以叶剑英为首的临时机构——北平联合办事处工作,任副主任秘书,帮助调度国民党部队及军管会接管事宜,建国后,任职水利部办公厅主任,1961年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周总理亲自送了花圈,在追悼会上赞扬他为和平解放北京和祖国水电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生。
还有很多崔氏后人投身于抗日求解放及抗美援朝战争,更有南院崔志尧、西院崔来成、崔俊杰叔侄二人等在革命早期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崔氏家训里教诲的“爱国”之魂。
“五伦孝首,父母必然”,崔氏注重孝道。
解放前,家族如有不孝子孙,族长可以动用家法。
实际上,无论是以前还是当代都出现过不少让人称颂的孝子孝媳,有的甚至被写进了县志、上了报纸和电视台。
崔宾志举例介绍“祖宗虽远,祭奠往返”这条家规说:“每年正月初三,崔氏子孙都要到祖坟祭奠,有在外工作的,大年初一可以不回家,但大年初三必须回来祭祖。
即使不记事的小男孩都是被大人抱着上坟祭祖,从小就被灌输不忘祖宗恩德的观念。
”行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刘文武说:“庄头崔家历代为官出仕者甚多,近年也出过许多县处级以上的干部。
我认识的几个崔家出的县级领导,口碑都很好,最大的特点就是谦和、规矩、正派,没有违法乱纪有骂名的。
现在看来,与他们良好的家风家训直接相关。
”崔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治家秘诀在行唐,曾经流传很多崔家读书、重文化的歌谣,比如:“一溜子七里峰(村名)出粉条,庄头的崔家穷上学(xiao),独羊岗孵鸡芝麻糖,西庄里的鸡鸭遭了殃。
”“谁家里闺女正待嫁,找个媒人到崔家,举人秀才到处是,要饭里棍子(乞丐)也有文化。
”庄头崔氏东院七宝堂后代72岁的崔栓妮非常精通家族的历史典故,要想了解崔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最权威的人士非崔栓妮莫属。
说起历史,崔栓妮显得异常兴奋:“我们崔家注重读书,历代出了不少文人,从清朝乾隆崔氏始祖定居至今,庄头村一直被誉为‘文化村’。
崔家的老祖宗崔成功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人,在县衙任县丞后定居庄头,才华政绩非常出名,崔氏发展到了第五代‘清’字辈的时候,几乎个个都是才华出众的文人,道光二十九年我们崔氏东院七宝堂之一崔清泮中了武举,这事县志都有记载,朝廷为了褒彰他的才华功绩,在庄头村东崔氏祖坟墓道旁立了一块御制皇碑,碑上刻有‘皇清烈赠武略奇伟太学生崔公墓道’,破四旧时这块碑被毁。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崔氏有文化的文举更是举不胜数,几乎‘清’字辈,‘植’字辈,‘炳’字辈个个都是才华绝伦的读书人,全县几乎无第二个姓氏能比。
当时行唐及周围其他县科考的学生们对庄头崔氏家族的渊博文化非常崇拜,到庄头找崔氏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最为突出的就是我们东院七宝堂的崔梅植,是清代文举,人们都称他‘大先生’,他毕生以兴学为志,民国年间他的子女孙辈都置身教育界……”记者翻阅了《行唐县志》,仅光绪年间就有多处庄头崔氏“重视读书”的记载,另据七宝堂宗祠遗址出土的一面碑文记载,“家富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
”意思是拿出一部分田产的所得或盈利,为族亲的教育经费。
为了让子弟能读书,崔氏家族这种互助的家庭氛围,保证了崔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当初崔氏这种义田制或叫学田制,到一百年以后的今天社会上才诞生了“助学基金”,可以看出崔氏教育思维的超前意识。
说到“重视读书”的家风,村民可谓热情高涨,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南院49岁的崔合林说,他的父辈弟兄六人,开始家里只有一间半房子,家境异常艰难,然而爷爷奶奶宁愿挨饿受穷,也必须让他们读书识字,兄弟几个都很有出息,其中四叔崔进明是铁路工程师,五叔崔忠圻是哈工大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是我国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科技二等奖,主编《金属学与热处理》全国通用教材。
六叔崔进青是军事学院毕业,就职于一个军事院校。
堂兄弟们有的迁居其他省市,哈尔滨、北京、天津、太原等地,无论他们走多远,家里都张贴着我们的崔氏家训。
现年78岁崔氏南院的崔进全退休前是庄头村小学的校长,老人家介绍:“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崔家也让女孩们个个走进学堂。
崔家历代读书明理,有出息的这么多,主要是崔氏家训精神财富的传承,在我们崔家人的心目中它比金钱还重要,所以他们的才学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崔氏西院68岁的崔黑妮家里挂着用红色实木框装裱好的崔氏家训镜匾,格外引入注目。
她嫁于本村的张氏,是父母的独生女,父亲早逝,母亲在世时,她和丈夫子女一直在娘家生活,自幼受崔氏良好家风的熏陶,对崔氏家训格外看重,她说:“虽然我的孩子们不姓崔姓,但是我和丈夫都要求他们必须张贴家训,背诵家训,传承我娘家的文化精神,领悟其中教诲,从中受益。
”一份家训的传奇收藏史和不朽生命力据考证,庄头崔氏始祖崔成功于清乾隆年间在县衙为官,他公正清廉,政绩卓著,以才华智慧闻名,后定居庄头村,“崔家大院”由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历代修缮,规模日渐扩大,在九十年代整体坐落和布局还依晰可见,足以见证崔氏家族的文韬武略和昔日的辉煌。
崔成功非常注重后代的教育,创“崔氏家训”之开端,其后形成的南、西、东三院支系历代子孙积极推崇,家家都把家训悬挂于中堂。
崔氏家训,114个字,是崔氏先祖为人处世、治家乃至从政的智慧总结,传给后人,推动着崔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辛亥革命打破封建宗法制度,解除了家族长制,被打上封建主义文化烙印的“崔氏家训”遭明令禁止,土改后,崔氏家训真传墨宝所剩寥寥,文革时期破四旧,辉煌百年的崔氏家训遭到灭顶之灾,随着家族中老人们的去世,崔氏家训一度渐行渐远,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没有连贯的记忆了,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小时候的印象和听来的故事……但是,家训里的精神像流淌在崔氏后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崔家人,他们在为儿子找对象时,有人还会说上一句“娶妻求贤,艳生祸端”来作为标准,真正的出处却无从考证了,直到2010年崔氏南院崔建强在爷爷奶奶的遗物中发现了目前崔氏家族中唯一一份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崔氏家训原件,才使被淡忘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崔氏文化重获新生。
崔建强的爷爷崔志尧是行唐县第一任中共县团委书记,当时他的家就是党组织的一个秘密办公机关,1933年他参与领导了轰动当时的五县(行唐、灵寿、新乐、正定、藁城)农民联合暴动,因为叛徒告密暴动很快失败,国民党疯狂地捕杀革命党人,组织上命令崔志尧等党的骨干立刻转移。
因为家里有很多党内机密文件和一些进步书籍他来不及烧毁,临行前托付新婚妻子付三妮烧毁,从此与家人中断了联系(直到2010年家人寻找,才确认他在江西被日军残害,时年25岁)。
那时,付三妮刚十八岁,新婚数月,出于对丈夫懵懂的爱,舍不得全部烧掉丈夫的书籍,她和年幼的小叔子们秘密烧毁党的文件和一些进步的书籍,留下了一些丈夫平时学习的书。
这些书蕴藏着她对丈夫的一生漫长的思念和等待,因而,使她付出了一生的时间辗转收藏。
起初,付三妮把这些书放到自己房间,在土坯墙砌个窝儿,再用泥抹平,聪明的她还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在那贴上神像做掩护。
几年后为给三弟腾婚房,她搬进大院角落里的小柴房,那会还经常有日军到村里扫荡,她就把书放到一个柳编箱,密封好,再让三弟盘个小炕砌到炕洞里。
1940年,崔家在村西地里盖房,她又趁夜色把柳编箱放到崔家和北邻家南房的夹墙里,上面棚上顶子,不让进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