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防及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防及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防及护理发表时间:2013-08-01T14:56:52.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姜丽明朱孝芬宋培杰[导读] 急性肝炎早期应强调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以一个月为宜,以减轻肝脏负担,增加肝血流量,有利于肝脏恢复。

姜丽明朱孝芬宋培杰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269-01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1 护理措施1.1 休息急性肝炎早期应强调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以一个月为宜,以减轻肝脏负担,增加肝血流量,有利于肝脏恢复。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工作。

慢性肝炎则宜采用动、静结合的原则,活动期以卧床休息为主,静止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体力工作,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对乏力明显及活动耐力下降者应与病人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以病人活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

重症肝炎则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使病人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1.2 饮食护理1.2.1 指导病人合理安排饮食急性期饮食宜清淡,热量和蛋白质要足够,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C,不强调高糖和低脂肪饮食。

应予以适合病人口味的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可少食多餐。

慢性肝炎病人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的饮食,以防肝脏脂肪变性,也不宜食过量的糖,以免诱发糖尿病。

1.2.2 食欲差且呕吐频繁者应记录出入量,酌情进行饮食调配。

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1.3 症状护理1.3.1 有腹泻者应给予少渣、少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1、肝炎病毒类型多样: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 炎和丙型肝炎最常见。这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在 人群中传播。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2、地区分布广泛: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流行程度和疫情严重 程度存在地区差异。一些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疫情相对较重。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 对策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 对策
02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04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病毒性肝炎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对人民的健康和公共卫生系统都 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控制 疾病传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探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对策。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5、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 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 对策提供依据。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 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病毒性肝炎 挑战。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戊肝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 以及遗传因素等。在一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水源污染是戊肝传播的 主要因素。而在另一些地区,如中东和地中海地区,食品污染可能是主要传播途 径。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丙肝传染的传播途径【健康小知识】

丙肝传染的传播途径【健康小知识】

丙肝传染的传播途径
文章导读
丙肝也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一种,对身体肝脏有较大的伤害,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一般丙肝的传染途径会有三种,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非输血途径传播。

想要预防这个疾病,就应该多了解它的传播方式。

毫无疑问,丙肝会传染,而且乙肝丙肝可以重叠感染,使肝炎症状加重。

近年发现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去年全年报告病例12万人,是2003年的六倍。

可见丙肝传染性是很强的。

实际上只要了解了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一般来说,丙肝有三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传播、非输血途径传播和母婴传播。

但“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一般生活接触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很小,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感染的现象不多。

如能注意以下几点,就有可能避免丙肝在家庭内传播。

①决不用病人的血输给他人,病人不可义务献血;
②病人注射用一次性针管,用后焚毁,家人不可共用注射器、针灸针等;。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方法至关重要。

一、预防病毒性肝炎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国已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免费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和戊型肝炎疫苗也可用于预防相应型别的病毒性肝炎。

2. 血液和血制品安全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的来源,确保其安全性。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筛查,避免病毒性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在使用血制品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输血安全。

3. 医疗器械消毒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循医疗器械消毒规范,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避免病毒性肝炎病毒通过医疗器械传播。

4. 个人卫生习惯5. 性行为安全在性行为中,采取安全措施,如使用避孕套等,降低病毒性肝炎病毒的传播风险。

6. 避免高风险行为避免使用非法药物、共用针具等高风险行为,以防感染病毒性肝炎。

二、控制病毒性肝炎1.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定期进行肝脏功能检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2. 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减缓肝脏病变进程,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

3. 肝功能支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伴有肝功能损害,需给予相应的肝功能支持治疗,如保肝药物、氨基酸等。

4. 肝硬化患者的管理对于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应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等。

还需注意预防肝癌的发生。

5. 健康教育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

6. 政策支持与监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和科研工作。

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2讲课文档

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2讲课文档
能有活跃的病毒复制,但多数(1/2~2/3)病
毒复制低下。因此不应以“大、小三阳” 来作为评价乙肝病人传染性高低或病情 是否严重的标准。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三十八页。
第二十八页,共38页。
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类型
1.免疫耐受病毒携带者 2.慢性乙型肝炎; 3.非活动性携带者 4.乙肝肝硬化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三十八页。
但认为“小三阳”没有传染性是错误
的。但有些小三阳”病人仍然有较高
的病毒复制,病情甚至更为严重,容易
进展为肝硬化。这是由于出现了病毒前C 区基因变异。
现在二十七页,总共三十八页。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总之,凡HBsAg阳性者均为HBV感染者,均 有病毒的复制,也均有传染性。“大三阳”
者病毒复制活跃,但“小三阳”病人也可
第二十九页,共38页。
慢性乙型肝炎 轻、中和重度
慢性乙肝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轻度者可不治疗或偶然服药, 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中度者需间断服药,一般不影响生活。 但疾病活动期可能需要休息治疗。 重度者容易进展为肝硬化,需长期服 药治疗,影响生活和工作、学习。
现在三十页,总共三十八页。
第三十页,共38页。
乙型肝炎的预防
现在三十一页,总共三十八页。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非常有效的疫苗,注射后
90~95%的人群可产生足够的对乙肝
的保护力。注射乙肝疫苗是最终消灭 乙肝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接种乙肝 疫苗十几年,获得了显著效果,儿童 的乙肝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北京、上 海下降达90%以上。
HBsAg+HBeAg+抗-HBc
“大三阳”
俗称“大三阳”,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这种组合90% 以上呈HBV DNA强阳性。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及预防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及预防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及预防1999-02-02 来源:光明日报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庄辉我有话说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5型。

我国约9.7亿人已感染过甲肝病毒,6.9亿人已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肝病毒。

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5型,即甲、乙、丙、丁和戊型。

近年来,又报告两型新的“肝炎病毒”,即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血传播病毒(TTV),但其致病性尚未被证实。

在已知的5型肝炎病毒中,按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经胃肠道途径传播,如甲型和戊型;另一类主要经血液传播,如乙型、丙型和丁型。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平均年发病率为100/10万左右,即全国每年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但根据病毒性肝炎的漏报调查,本病的实际发病数比报告数高5—8倍。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为丙型,10%为戊型,其余10%为未定型。

据调查,我国现患慢性肝炎的病人为1200万例,每年死于肝病者约30万例,其中50%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绝大多数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80.9%,即有80.9%的人曾感染过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57.6%;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9.8%,其中1.2%同时携带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至少在18%以上。

据此推算,我国约9.7亿人已感染过甲肝病毒,6.9亿人(其中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已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肝病毒,140万人同时携带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3800万人携带丙型肝炎病毒;至少2.1亿人已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由此可见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的严重性。

病毒性肝炎不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而且给国家和个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上海市对病毒性肝炎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每年因病毒性肝炎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约300—500亿人民币。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导语:说起丙型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经常听到的是甲肝和乙肝,对于丙肝比较少接触,它的危害性更大,而且根据统计,每年新增的病例也近
说起丙型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经常听到的是甲肝和乙肝,对于丙肝比较少接触,它的危害性更大,而且根据统计,每年新增的病例也近4万例,同时它的死亡率也很高,因此,已经引起社会以及医疗机构的关注,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是它的传播途径,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丙肝对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

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 • 病毒性肝炎的未来展望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 的一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分类,常见的有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和治疗因肝功能受损 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增强治疗信心。
康复和护理
定期复查
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等相关检 查,监测病情变化。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 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预防并发症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 液。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如牙刷、剃须刀和指甲刀等,以防通过破损皮肤传播病毒。
避免不安全注射行为
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消毒的注射器,避免注射毒品。
社区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 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培训医护人员
对医护人员进行肝炎防治培训, 提高其诊断和治疗能力。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05
病毒性肝炎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以期更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凡HBsAg阳性者均为HBV感 染者,均有病毒的复制,也均有传染 性。“大三阳”者病毒复制活跃,但 “小三阳”病人也可能有活跃的病毒 复制,但多数(1/2~2/3)病毒复制低下。 因此不应以“大、小三阳”来作为评 价乙肝病人传染性高低或病情是否严 重的标准。
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类型
1.免疫耐受病毒携带者 2.慢性乙型肝炎; 3.非活动性携带者 4.乙肝肝硬化
小结
通过广泛的乙肝疫苗的接种,保护健 康人不被乙肝病毒感染,同时对乙肝 病毒感染者进行规范的监测和治疗。 保护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正当权益,使 他们能够象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快 乐。建立人人平等、互敬互爱的和谐 社会。
甲、乙、丙肝炎的预防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 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 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应实行一人一针 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 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接种甲、乙型肝炎疫苗, 取得了预防较好的
(三)人群易感性
甲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在 出生后3个月内血清中抗-HAV约60%呈阳性, 主要是从母体中被动获得。6个月后抗-HAV 迅速下降,故在儿童期内易得甲型肝炎。在 一些发达的国家,甲型肝炎的流行率较低。 人群中抗-HAV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 上升。50岁以上年龄组大部分已具有抗HAV。相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甲型肝炎 流行率很高,幼年时大部分获得感染。我国 部分地区的人群抗-HAV阳性率调查结果: 上海平均阳性率为51.0%,30岁以上者 90.0%,50岁以上几乎均有甲型肝炎抗体; 广州为62.3%,北京67.0%,太原72.4%, 说明甲型肝炎在我国人群有普遍易感性。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广州华港中医肝病医院
传染病定义
病原体通过某种传播途径使人致病并 流行的,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易感者
传染源定义
体内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并能 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病毒性肝炎、艾滋 病、性病、肺结核等 (2)病原携带者:流脑、菌痢、 伤寒、脊髓灰质炎 (3)受染动物:血吸虫病、狂
乙肝疫苗接种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疫苗接种是预防 乙肝最有效、安全、经济的手段
医生建议
我国已经对所有新生儿实施乙 肝疫苗的计划免疫,即给所有 新出生的婴儿免费注射乙肝疫 苗。 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疫苗注 射对彻底控制乙肝的发病至关 重要。应当给所有未接种过乙 肝疫苗的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刚入学的小学、中学、大学生
性传播
夫妻一方HBsAg阳性时,经过 平均27个月,其HBV指标的阳 转率高达53%。但 HBsAg的阳性率仅14%,提示 夫妻间HBV 传播率虽高,但转慢率不高, 多数自然
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
HBsAg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最早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发 现,故曾命名为“澳大利亚抗 原”,简称“澳抗”。HBsAg 的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的现 症感染,反之如果阴性则大多 数无感染。一般来讲,HBsAg 为诊断现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轻、中和重度
慢性乙肝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轻度者可不治疗或偶然服药, 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中度者需间断服药,一般不影响生活。 但疾病活动期可能需要休息治疗。 重度者容易进展为肝硬化,需长期服 药治疗,影响生活和工作、学习。
乙型肝炎的预防
பைடு நூலகம்
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非常有效的疫苗, 注射后90~95%的人群可产生 足够的对乙肝的保护力。注射 乙肝疫苗是最终消灭乙肝的最 有效的方法!我国接种乙肝疫 苗十几年,获得了显著效果, 儿童的乙肝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北京、上海下降达90%以上。
病毒性乙型肝炎
传染源: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病毒携带者。 急性病人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
乙肝的传播途径
我国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垂直传播和水 平传播两种。垂直传播以母婴传播为 主;水平传播的主要方式为血液传播 和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
因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械而传播,如 多次使用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 各种介入性穿刺、内镜检查、牙科治 疗、手术等。该方式以农村地区较高, 医务人员(意外暴露)较高。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 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 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 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 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 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 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
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 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 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 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HBsAg+HBeAg+抗-HBc “大三阳”
俗称“大三阳”,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这种组合 90%以上呈HBV DNA强阳性。
HBsAg+抗-HBe+抗-HBc “小三阳”
俗称“小三阳”。多数情况下 提示病 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 染性低。但认为“小三阳”没 有传染性是错误的。但有些小 三阳”病人仍然有较高的病毒 复制,病情甚至更为严重,容 易进展为肝硬化。这是由于出
抗-Hbe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4. e抗体HBe 抗是HBeAg的中和抗体,它不是 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但它 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因此在抗-HBe出现后, 病毒的复制水平往往较低下。 但如果出现了前C区变异,则抗 -HBe的出现不再表示病毒复制
抗-HBc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5. 核心抗体抗-HBc 在急性乙肝的急性期、恢复期, 慢性肝炎的全程以及隐性感染 现已痊愈的正常人均可测到, 而且该抗体一旦产生常常终生 携带。我国乙肝隐性感染的人 数较多,抗-HBcIgG的阳性率 在自然人群中高达55~60%。
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 式到达易染者的所经道路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肺结核、SARS、普通感 冒、流感、麻疹、白喉、猩红热等 (2)经血传播: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 (3)经水传播:血吸虫病、伤寒、霍乱、 甲肝 (4)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菌痢 (5)虫媒传播:蚊、蝇、蚤、螨、白蛉等。 疟疾、丝虫病、乙脑 (6)接触传播:狂犬病、性病
病毒性肝炎分型、病毒、传播
甲型 HAV RNA 肠道 乙型HBVDNA血行 丙型HCVRNA血行 丁型HDV-RNAHBV +HDV血行 戊型HEVRNA肠道 庚型HGVRNA血行 TTV型 TTV DNA 输血
病毒性肝炎特点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 发病率高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在甲型 肝炎自然史中,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 是主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时,隐 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比例最高为 10∶1。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 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出现黄疸 后20天始无传染性。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 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从 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 液内都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患者 和病毒携带者大。根据各国人群中乙 型肝炎的检测结果,估计全世界约有 2.15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构成了 重要传染源。
丙型肝炎HCV感染率最高的危险人 群以接受输血者为甚。故慢性丙型肝 炎和HCV或抗HCV阳性无症状携带 者均是本病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 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本病多呈散发性,集体单位如 不注意病人的隔离、食具消毒, 宿舍、厕所等的卫生,以及在 流行地区未抓好食品检验工作 和对饮食、摊贩人员的卫生监 督等措施,则有发生本病大小 不等流行的可能。甲型肝炎常 引起爆发流行,主要通过水或
抗-HBs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2.乙肝表面抗体HBs 抗是乙肝表面抗原的中和抗体,也是乙 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抗体。一般出现在 乙肝感染痊愈的恢复期或乙肝疫苗注 射后。
HBeAg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3.乙肝e抗原HBeAg 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副产品, 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因其容 易检测,故常作为评估病毒复 制水平的标志,是评价抗病毒 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但近年 来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株的增多, 导致e 抗原不能产生,但病毒
临床医生特别 关注易发生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乙肝患者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 成员•需要输血、血制品或进行血液 透析的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或 慢性肝病患者或镰细胞贫血患者•HIV 阳性患者•肿瘤病人•医务人员
慢性乙肝的治疗
抗乙肝病毒的治疗是最为有效 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 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延长病人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但目前的抗病毒治疗还不能彻 底治愈乙肝。及时给乙肝病人 以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使 更多的病人象正常人一样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