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走进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能力,能够体会对联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训练学生创作简单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联的基本特点,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等。
(2)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仄在对联中的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创意又符合对联规则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对联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副有趣的对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两个”对“一行”(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鸣”对“上”(动词),“翠柳”对“青天”(名词)。
(3)平仄协调平仄是对联在音韵上的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尾字“径”是仄声,下联尾字“舟”是平声。
但在现代创作中,对于平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只有经过努力和磨练才能取得成功的意思,内容紧密相关。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创作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对联,学生跟随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4. 鉴赏法: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意义相关。
3.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选材、构思、对仗、炼字等。
4. 示范创作对联:教师现场创作一副对联,讲解创作过程和心得。
5. 学生跟随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7. 欣赏经典对联: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创作对联,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语文对联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掌握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2)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对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 经典对联欣赏;4. 对联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对联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对联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 讲授新课- 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讲解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 举例说明,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对联的特点。
3. 经典对联欣赏- 展示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 分析经典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特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对联,并说明理由。
4. 对联创作-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对联;- 指导学生注意平仄、对仗、韵脚等要素;-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创作对联;-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创作一副对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联知识;4. 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走近对联》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1.给出上联对下联。
①上联:行千里路下联:(读万卷书)精卫填海雪中送炭望梅止渴绳锯木断②上联:精卫填海下联:()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锦上添花画饼充饥水滴石穿2.对联寻亲: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②雨滋春树碧连天③腊梅吐芳迎红日④学海无涯勤可渡⑤书山万仞志能攀⑥立志读尽人间书⑦绿柳展枝舞春风⑧风送花香红满地(①⑥、⑧②、③⑦、④⑤)3. 对联与生活息息相关,凡眼前景、身边事皆可入对联。
请根据所提供的情境作集句联。
辑一副对联,表达你和远方的朋友之间的友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 高考对联集锦:(多媒体显示)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1. 扫千年旧习(树万代新风)2. 祖国江山好(神舟遍地春)3.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意融融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欢歌阵阵新观念新方法迎新春呈现瑞雪纷纷新景象新行为踏新春涌现烟花朵朵新时代新气象迎新年到来墨香飘飘新规矩新生活伴新年来临4、对:写作对联作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正对与反对。
联①联想法。
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
“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同义)之间的联想。
如有一副对联:“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
”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如对联:“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
”联中的“扫”与“树”,“旧习”与“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相反性。
杭州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相对,形成强烈反差。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与“桃李”,就属事物相关联想。
走进对联 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色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走进对联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对联的定义、形式和例子;2.黑板、粉笔;3.学生课前自带的纸、笔。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上对联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基本知识,并提问学生对对联的认知和兴趣。
2.对联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形式,如下联即对仗,上下联即呼应,对联通常有七言或五言两种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对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关系。
3.对联欣赏(15分钟)提供几组优美的对联样本,让学生观察、品味和欣赏对联的美。
解析一些对联的技巧和特点,如平仄、语言韵律、对仗和字数等。
4.对联创作(25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题材,以七言或五言的方式创作一组对联。
要求学生注意平仄、对仗、字数等要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写出自己独特的对联。
5.对联交流(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创作的对联,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感知和体验进行表达,扩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总结对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对联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给予互相的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导入、讲解、欣赏、创作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形式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对联的美和智慧,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交流,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对联的选材和引导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语文对联 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对联的种类和结构3.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对联的种类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5分钟)a.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写作对联。
4. 小组合作(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创作一副对联。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评价(10分钟)a.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
b.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6. 总结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的感悟和收获。
c.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副对联,并加以鉴赏。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对联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 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联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对联》。
2. 多媒体设备。
3. 互联网资源。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教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K12学习】《走近对联》教案

《走近对联》教案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A、趣闻与对联:例如: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撰写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技巧。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2. 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3.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诗、词、赋、散文等文学形式中汲取营养,逐步发展成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4. 如何撰写对联:选定主题、构思内容、注重对仗、遵循平仄、反复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会撰写对联。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仗和平仄方面做到恰到好处,提高对联的艺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3.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名联的寓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学习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5.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撰写对联,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教师示范:撰写一副对联,讲解撰写过程和技巧。
7. 练习撰写对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撰写对联。
8. 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将学生写的对联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9. 总结课程: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分析其结构和寓意。
2. 尝试撰写一副对联,可以是春联、寿联、挽联等,注重对仗和平仄。
3. 调查身边的对联使用情况,了解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精妙理趣。
2、结合名联,了解对联有关知识。
3、结合中考,学会拟写简单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精妙。
2、运用对联的写作技巧学写对联。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对联资料,办一张手抄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背古诗词,进入上课情境。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对联,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语文中考的题型之一。
在此,我把语文和对联这两个关键词作了一幅对联。
“语文世界斑斓多姿,对联天地情趣无限”,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小对联奥妙多
活动1:展示资料了解对联
学生:上台展示手抄报,介绍对联起源,讲对联故事,品对联,概
括对联特点,
教师:简单点评(课件展示)
对联起源——趣联故事——名联荟萃——
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结构相应
4、节奏相合
5、平仄相对
6、意义相关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平仄知识
∨﹨//﹨
海阔凭鱼跃 (仄仄平平仄)
ˉˉ﹨∨ˉ
天高任鸟飞 (平平仄仄平)
三、赏对联寻美点
活动2:欣赏对联,品读美感
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教师赏读: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学生分享:我喜欢的对联……
四、对对联学技巧
方法讲解:拆合法
对联:祖国江山好
拆合:祖国——江山——好
再如: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好
活动3:对联题型,讲练结合
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案例讲解题型——学生结合技巧练习巩固——分析学生所拟对联
(1)还原对联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过一幅对联。
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
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幅对联的真正意思:
答案示例:上联:昔具该死之德下联:今有汉奸之才
(2)补充对联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赛龙舟传四海
答案示例:号子声声鼓声阵阵
(3)组合对联
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
濯清涟冬梅出淤泥而不染夏荷远群芳以无
争傲霜雪
答案示例: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
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