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寻找小动物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1、寻访小动物一、教学目标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哪些动物?如果说:“大动物”我们会想起哪些动物?如果说:“小动物”我们又会想起哪些动物?我们一般是怎样来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呢?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我们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会去观察哪些地方呢?估计能观察到多少种动物呢?教师板画(准备好的卡片)学生说一种,教师画(贴)一种。
在我们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小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地方?九月里如果让我们进行一次寻找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教师补充。
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我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来观察?我大概能观察到多少种小动物?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完成这项活动。
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3、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的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定。
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等,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调整、指导和启发)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或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
如:关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还有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
4、观察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
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讨论: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从安全考虑,我们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讨论: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寻访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5、作业。
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大象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认识小动物 第1课《兔子》教案

小白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的身体结构一般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和尾巴五部分。
知识与技能:(1)认识兔子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组成,头上长有耳朵、眼、嘴、鼻和胡须等器官,后肢比前肢强壮有力,适合逃跑。
(2)能利用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懂得记录、表达兔子的形态结构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记录、表达兔子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客观表达与描述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保持对动物的好奇心和爱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观察,记录、表达兔子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获取兔子相关的信息,完成观察任务,了解兔子各部分与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观察标本,画免子(一)以谜语导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猜猜它是谁?(出示课件)——长长耳朵三瓣嘴,红红眼睛四条腿,一年四季穿皮袄,爱吃萝卜和青菜。
(兔子)你是怎么猜到的?(学生回答)你真聪明!它就是兔子,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兔子。
(板书课题:观察兔子)(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课教学内容。
)(二)从整体观察兔子1.我把这位朋友带过来了,出示野兔的标本。
介绍什么是动物标本。
(动物标本是把动物经过处理所成的模型,可长久保存并保持原貌。
)布置观察任务:(课件出示)(1)兔子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2)从外形观察,兔子的身上长有什么?(3)小组合作,完成整体观察活动表。
提出观察要求:爱护标本,眼看手勿动!观察时间为8分钟。
(设计意图:设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去观察兔子。
标本是学生第一次听到的科学术语,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标本,建立正确的科普概念。
)2.学生按任务的提示观察兔子,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老师纠正学生的前概念。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1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学习字词当堂检测你认识下面的小动物吗?你知道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我们都有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们这篇课文里的小蝌蚪找不到它们的妈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目标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池塘水塘头脑电脑tángnǎo我会认大唐领土识字巧方法离开半月识字巧方法塘脑脑袋袋鼠灰色黑灰dàihuī我会认衣服年代已久识字巧方法朋友走后又着火识字巧方法袋灰哇哇大哭教室教书wājiào我会认两个土堆旁张口识字巧方法反文要讲孝道识字巧方法哇教bǔyíng捕捞捕捉欢迎迎接我会认杜甫拍手叫好识字巧方法昂首向前走识字巧方法迎捕āyí阿姨阿爸阿姨姨妈我会认耳朵可听音识字巧方法女子化险为夷识字巧方法阿姨guīpī乌龟海龟披上披着我会认电字去掉头识字巧方法手拿皮衣识字巧方法龟披gǔ打鼓敲鼓我会认给豆加十支识字巧方法鼓长zhǎng (长大)cháng (长度)多音字读一读:•我们的课桌有多长?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等我长大了,我会去看大海。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加点的字是多音字!教塘脑阿迎灰姨捕袋哇龟鼓披【池塘】【快活】【害虫】直接或间接对人类有害的虫类。
高兴,快乐。
蓄水的坑,一般不大,也不太深。
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结构:独体组词:两人两半造句:爸爸今天买了两条鱼。
音序:L 部首:一书写指导:横不要写太长,里面的两点,不要写成捺。
两liǎng我会写两条书写指导:口写得小些,撇要写得舒展。
结构:左右组词:哪里哪个造句:我不知道妈妈去哪里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吴然,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知识点一、我会写晨chén(清晨、早晨、晨读)绒róng(绒毛、绒布、天鹅绒)球qiú(地球、皮球、足球)汉hàn(汉族、汉语、男子汉)艳yàn(艳丽、鲜艳、艳阳)服fú(衣服、服装、服从)装zhuāng(军装、西装、假装)扮bàn(装扮、打扮、扮演)读dú(读书、读音、朗读)静jìng(安静、寂静、平静)停tíng(停止、停顿、停放)粗cū(粗壮、粗细、粗心大意)影yǐng(影子、黑影、身影)二、我会认坝bà(大坝、堤坝、坪坝)扬yáng(飞扬、飘扬、高扬)摔shuāi(摔跤、摔倒、摔跟头)跤jiāo(跌跤、滑跤、栽跤)凤fèng(凤凰、凤梨、凤尾竹)洁jié(洁白、整洁、清洁)三、多音字打dǎ(打扮)dá(一打)好hǎo(好像)hào(好奇)四、近义词鲜艳――艳丽飘扬――飞扬敬爱――尊敬安静――宁静粗壮――强壮绚丽多彩――五彩缤纷我、反义词艳艳――暗淡安静――热闹古老――现代洁白――乌黑六、理解词语鲜艳:鲜明而美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教学重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引言1.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你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三、回忆中的大树1.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2.活动与评价: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3.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2、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教学重难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的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树的相同之处: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了解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准备几种常见的小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小草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为什么叫狗尾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比较完成对比表格:茎、叶、果实2.交流汇报: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3.总结: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教学目标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教学重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第五节植物的叶教学目标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学准备捡一些落叶.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2、讨论: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3、比较: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描述: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第六节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重难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教学准备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1、活动: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钟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第七节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CAI课件;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教学过程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向日葵的一生: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三、寻访活动的准备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学生分组寻访第二课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四、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第三课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第四课蚯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第五课蚂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二、观察蚂蚁一室外观察蚂蚁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三、交流发现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第六课金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鱼食.教学过程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4、学生观察并记录.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第七课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教学过程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3、回教室汇报.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第三单元材料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2.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第2课谁更硬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教学过程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1.易传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2.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3.延展性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4.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饮料罐的故事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2.讨论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三单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任务三:品读课文
活动一:小蝌蚪遇见了谁?
学习提示:
1.再读课文,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先遇见了,然后遇到了)。
用笔圈出小蝌蚪得到哪些妈妈的信息,小组内说一说。
2.小蝌蚪看见鲤鱼是怎么做的?看见乌龟又是怎么做的?用“△”标出来,并同桌演一演。
3.讲解动词,区分“追上去”和“迎上去”,并试着用“追”“迎”说一句话。
4.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之间的故事。
活动二:小蝌蚪的变化
学习提示:
1.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用“”画出来。
2.完成课后第二题: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
3.根据图片,讲一讲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4.青蛙和蝌蚪动作对比,讲解“蹬”
学习任务四:讲故事
学习任务五:美美书写
1、在语文书第三页书写“两、宽、眼、睛、肚、皮、顶、哪、孩、跳”,每个字描一遍,写两遍。
2、书写词语两遍,并用它说一句话。
眼睛肚皮孩子头顶哪里跳上来
自评他评:完成1项完成2-3项完成4项。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动物的多样性。
2.了解动物依赖生存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1.帮助学生回忆和整理对已有的动物的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2.鼓励并教育学生要保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学难点】观察探访小动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教学方法】教法:模拟实验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调查记录表、放大镜、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室内活动在浩瀚无际的太空中俯视地球妈妈,她如同一颗蔚蓝色的水球,灿烂无比。
又如同一位文雅的少女,穿着水绿色的绵绸,静静地走在银河中。
走进一看,祖国妈妈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
除了巍峨的高山、秀美的湖泊、蜿蜒的河流,还有巨龙万里长城,中国天眼······等等,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地土上生活、繁衍的。
就让我们一同大饱眼福吧。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大动物和小动物。
同时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分别观察〔教学助手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作为小组长〕并出示室外活动要求。
1、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二、活动二:室外活动第一组观察1、大树周围生活着什么动物?第二组观察2、大树上生活着什么动物?第三组观察3、草地上生活着什么动物?并做好记录注:发现不认识的小动物我们应该怎么去记录出示一张学校平面图,并指定寻访地点。
并出示考前须知:1.不能攀爬大树,不能触碰小动物。
2.不要破坏小动物的家园,学会保护小动物。
3.有秩序地出去,不能喧哗影响隔壁班上课,观察完后全班先集合,一起回教室。
4、带好笔和纸,做好记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目标,通过实践比照,从而到达学习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