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科;语言学一引言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介语研究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K. K. Selinker 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Selinker 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语用习得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梳理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二语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等三方面重要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汉语作为二语的语用习得研究服务。

标签: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综述一、引言语用习得及语用能力发展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以来,语用能力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二语习得研究的极大关注。

关于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从关注汉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礼貌问题到发现会话含义、预设、话语标记语等语用特征对学习者语用发展的重要意义;从重视学习者单一的言语行为实施到综合分析其语用意识、语用理解、话语产出的整体语用能力;从静态地分析学习者的语用知识到动态地考察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言行为、关注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用能力。

这些在不同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下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开展汉语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下文具体梳理和总结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的界定及构成要素Thomas(1983)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前者指理解和运用具体语言形式对应的话语功能以达成施为用意的能力;后者指根据交际的身份、地位权势、社会距离等社交因素而在具体场景理解和产出得体话语的能力。

Bachman(1990:84-98)同样对语用能力进行了界定与分类,他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

施为能力指“交际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结合特定语境传递和理解施为用意的能力”,社交语言能力指“交际者对具体语言使用语境特征所决定的语用规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

李民、肖雁(2012)认为,通过比较,Bachman(1990)讨论的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分别对应Thomas (1983)提出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里q令尋昱列才电邑刘2爼q舍号里宁灵哥*—茅珂却己20锻召里〒昙云召2豆I徐中云丨徐州工程学院丨[摘要]国内近20年间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在学习者中介语中对标记理论、名词性从句可及性等级、生命度等级、语义地图等普遍性假说进行验证,预测二语习得顺序。

由于学习者母语的差异,中介语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应根据学习者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较汉语、英语而言,基于类型学的韩语教学研究成果仍不多见,类型学视野下的韩语习得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语言类型学;二语习得研究;韩语;1.可刊童空q令曾忌g爼召爼q勻旦琨勺呈昔〒司■向n it岂勺呈。

1会司■闵号丙电引7卜口毋训芒昱召呈胡虫計刃卫証14.爼q令曾昱呵冯利人1邑用电引召旦科喟g利2爼q舎号科屯切人耳勻q百咅。

]口舎耳左“昙州夸計芒丢哥音码显牛列衬卫蜀牛戏芒。

尾却己乃升邑吒斗昙电巩珂】2电5舎号里〒哪为勻琴舍可吾召里q升爼引令曾昌电〒斗a§«刘舌胡千甲爼q令电昱m耳用勺q召鸟唱命昙著公"刃晋2旦因早百升爼召爼昱百呈a°l。

1刮計壬闻百看。

]升卑q吾中.里q令曾昌喫刈2电q音耳爼〒吕©立邳鸟呈計电刃科豆召勻电〒昌寺召中介语人]刃吞时卫嘗牛銀时.20刮7]70归珥早曰母冯晋吕里5令尋昌q。

]昙晋呈刘2电引舎号科卑年5辺号电〒是。

R]]丘勺人]为晋号曹电司;爼〒勺科•晋呈苹号那気□.刃些呵用爼q令尋昙。

1昱q里〒勺科晉刘2里q音耳爼宁q]召害胡昱琴冯■旨幺H'dCEckman,1977/1991),吾日(Comrie,1984),SL(Greenberg,1991)号。

]毀效芒珂二旨吕爼5it琨勺玛刘2电5舎耳召斗召追喟5]珂刮雀g。

]昌却旨〒昔計贸时.茅训屉电电〒昙昼国旦电千至令曾昱勻令亞勺。

]邑,克人卜〒召己升告々孕刃。

1昌,令叫唱割刃,耳叫囚丘,电q舌丢々喫冷。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区别与联系: 研究对象: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 language system)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论生产者)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分析及解释方法: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习得”教改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习得”教改探索


的学生

学生与在
的过程;轻
$ ”!2"
理论为
$
和实践以及 重程 : 的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 探 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
调查分析和 理论对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审思及启示,在
此基 上将对该课程的教学 实践及
探讨$
二、 “第二语言习得”教改思路及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研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习得程和理
务为导向、学生为主”的教学 成实的

以“对比分析”主题为例,教师结合该专业学生选值
语语种较多的实, “ 与
的对
”探究活动。教师 活动的目的和 、共 :组
建的
和要求、活动考 式,
活动的 :
, 探究 的作 并 完成任务的间。学
生 自愿组建共同体,商定进行对比的种和语言
及对


完成活动任务的
,待
教师 通过
习得课程教学的探讨处于空白。对135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 反映出该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难度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
手段和方法一,重知识 ,轻能生成;作业和考方
一,重

”!2"问$ 此
,该课程教学
不理想。这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
切结合的 理论的
重不”!3"的原因之一。对此,

问的 在于:“教学
32
2019年第24期(总第834期犬教故却
C9关于S0323EJ02©
形式更丰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多。新的教学以
相应的理论探究或实践活动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
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完成对共性知识的辨别真伪、事实检验
或应用实践等真实任务。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主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过程。
(4)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迁移是其中 之一。
(5)相近语言更易发生语言迁移。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
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 、五个步骤 三、相关研究 四、意义与局限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4
1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成果列表
时间 研究的汉语言项目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者
1987 语法项目的难度顺序 1997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观察+记录 田士琪 选择+ 翻译问卷 钱旭菁 1998 22类现代汉语单句句式 《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库研究 的习得顺序 英、韩、日学生 测试、问卷调查 中国小学生 个案跟踪 施家炜 2000 让步复句的习得顺序 韩、英留学生 作业分析 个案研究 群体对比 刘谦功 2000 定语的习得顺序 泰国学生 问卷测试 [泰]林勇明 2001 “把”字句的习得顺序 韩国学生 问卷测试 [韩]林载浩 2003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英留学生 语料库研究 杨德峰 2004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朝鲜语留学生 语料库研究 杨德峰
2013-8-4

23
3.2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研究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为实现交际目的而使用的第 二语言的语用特征 关注言语得体性 研究集中于言语行为 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学习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赋予 的语用意义
2013-8-4 12
解释偏误——偏误的来源
(1) 语言迁移 *我来这里在1998年。*他想结婚她。 初学者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过度泛化 过度概括、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中高级阶段占优势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碗子 *我的姐姐是一个美美丽丽的姑娘。
(3)文化因素负迁移 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使用的偏误 (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使用 简化、回避
2013-8-4 18
狭义——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 展过程 (the developmental sequence of a particular targetlanguage feature)
有序 第二语言习得有一种普遍发展规律
2013-8-4
19
一个简单的例子
习得动词“eat”的过去式“ate”所经历的五个
研究领域1: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偏误分析:成果多 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研究:发展新热点 语言变异性研究:成果很少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成果很少
研究领域2: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社会环境:成果很少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成果很少
研究领域3: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
母语迁移:研究多,但少实证性研究 认知过程:成果很少 交际策略:成果很少 语言普遍性的研究:成果很少
“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学习者在社会交际中的不恰当的言语行为
源于跨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对什么是适当的言语行为有不同看法 大部分学习者都经历过语用失误的困难
2013-8-4 24
3.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 涉及对输入话语的研究、第二语言课堂上的互 动、话语分析、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等 foreigner talk teacher talk 形式—— 简化语言 调整语言 He asked if he could go. 扩展语言 Funds or money 功能—— 理解检查 You understand? OK? 交际中的调整 对谈话的控制 对谈话的修补
语法偏误 *九月去年 *昨天我去了一个北京有意思的地方。 语序错位 *打球了三个钟头 *王老师教文学,也历史。 词语残缺 *吃得不了 *啊,你的房间多么很干净啊! 词语误加 *暑假他再去了上海。 *我们的宿舍干净和明亮。 词语误代
语义偏误 *他把我骗了,可是我没上当。
语用偏误 ? 你们的意见太片面了,人家不同意。
广义——语言习得的整个发展轮廓 有序,且定序。每个发展阶段会有自身的特征 自然SLA的早期语言发展三大特征—— (1)经历沉默期 (2)使用套语(formulaic speech) (3)结构和语义的简单化 例: Library. (=He is in the library.) Clean Floor. (=Give me something for cleaning floors.) Daddy kick ball. (=Daddy, kick the ball to me.)
阶段 (Ellis,1994) 阶段 1 2 3 4 5 特征描述 用原形来代替过去式 开始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过度概括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有时会使用混合的形式 正确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例 eat ate eated ated ate
语言的发展有时遵循一种U型过程
2013-8-4 2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研究存在内部发展 不均衡现象 表现有二:
2013-8-4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
1.两个发展阶段 “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 “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2.研究重心的转移 描述型→解释型 3.研究方法的转变 实证性 科学性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主流 4.多元化的理论支撑 单学科支撑→多学科支撑
2013-8-4
9
三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研究现状
2013-8-4 6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问题
Key issues in SLA study 2.1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2.2 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2.3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2.4 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013-8-4
7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
(The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y)
研究领域4: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
2013-8-4
一般个体差异因素:成果很少 学习者策略的研究:成果很少
10
2.研究的热点——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1 偏误分析 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 习者中介语体系 分析步骤: 收集→鉴别→描写→解释→评估
2013-8-4
11
描写偏误
2013-8-4
(5) 语言训练的迁移 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
13
目前的研究局限
·研究覆盖面——中介语偏误部分横切式静态分析 学习者回避策略使我们难以有效监测/评估其表现
·偏误分析的困难没有完全解决 ·研究的不平衡性 1984——2005年底,124篇 研究项目:语法、语音 > 汉字、语篇 > 语用、词汇 研究对象:日韩27篇(24%)> 英语17篇(16%) 纠偏Whether? Who? When? What? How? ·偏误来源分析不深入,陷于公式化 ——偏误归因问题 多种可能难以确定?/多元因素?
怎么教
怎么学(语言习得)
2013-8-4
3
学习者的语言 语音:
我爸爸弟弟都喜欢唱歌。 这是我们的学校。 这是书?对,这是书。
语法:
*我上课今天下午。 *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 *我打你一个电话。
个体差异 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是什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什么?
2013-8-4 4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心理或认知过程, 学习者如何习得一套新语言体系, 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 母语水平,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等等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 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
研究领域1: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偏误分析 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研究 语言变异性研究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研究领域2: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社会环境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 研究领域3: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 母语迁移 认知过程 交际策略 语言普遍性的研究 研究领域4: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 一般个体差异因素 学习者策略的研究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者
孙德
母语为英语学生 个案观察
建勤
1999 表差异比较否定结构的习得《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研究 王建勤 1999 留学生“把”字句的习得 英、日、韩 测试+问卷调查 高小 平 1999 “了”的习得 母语为英语学生 语料研究 邓守 情境表演 余文 22

2013-8-4 2000
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情况 日、韩、欧美

3.研究的盲区
3.1 语言变异性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伴随着 语言变异 关注的核心问题—— 系统变异还是非系统变异 多大程度上是系统变异
系统变异—— 如:情境语体变化
非系统变异—— 学习者语言的“自由变异”(free variability)现
第一,汉语语法、汉字、语音、词汇四个方面的 发展过程研究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语法习得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
第二,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研究内部,同样存在 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2013-8-4 21
汉语第二语言语法发展过程研究成果列表
时间 研究的语法项目
1993 “了”的发展过程 坤 1995 主题突出与汉语存在句 美学生/留学生 问卷调查 温晓虹 1996 “了”的发展过程 英语学生 个案调查+测试 赵立江 1996 留学生“把”字句的表现分析《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研究 熊文 新 1997 “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研究 王
A: Hello, is Mr. Simatapung there, please? B: Yes. A: Oh… may I speak to him, please? B: Yes. A: Oh… are you Mr. Simatapung? B: Yes, this is Mr. Simatapung. A: You have such a lovely accent. B: (No response)
2013-8-4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