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1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的标准:1. 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能力强的人通常具有成熟的个性;对变动的环境还包括工作、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为当人没有预料、没有经历过、无法控制时,就无法适应,出现焦躁不安、血压变化、心悸失眠,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易失眠、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2. 耐受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对个体的耐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和评价水平、生活经历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则更重要,它具有决定性意义;3. 控制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即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心理控制和调节的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大脑皮层制约,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健康能力就会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或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举止得体,词令通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需要易获得满足;4. 意识水平;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等;程度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进而明显地影响了观察力和记忆力,因为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成正比;但注意力过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件无关的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5. 社交能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社交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考虑他是否出现心理障碍;或过分和无选择的泛交,十分热情和兴奋,要考虑他是否属于狂躁状态;6. 康复力---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受到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这就是如躯体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后遗症;有人虽能治好但容易复发;因而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7. 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道德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的最高层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肉体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现,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的坚固基础;道德痛苦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对抗性;道德痛苦比任何其他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剧烈,当一个人陷于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时,他就体验不到真正的快感,它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是人陷于不能自拔的困境,直到轻生自杀;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过了他的道德痛苦,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怎样做到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心理不堪重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那么怎么才能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要求内外兼顾,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他又没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载其自身能力的念头;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序弹性的道德准则;而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另外,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并非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处于两极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计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实,上述两种人也未必快乐,其心理也未必正常;一般把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而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种状态意味着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寻求生活的充实;它的实质就是老有追求,始终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心理健康不是说没有遭受挫折,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良好的效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6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2能客观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要求;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5积极地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
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

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稳定状态,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
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判,下面将介绍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
首先,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准是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情绪的平衡和稳定。
这意味着个体能够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波动,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或困难而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沼中。
情绪稳定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心态的平和与积极。
其次,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准是自我认知和接纳。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清晰认知。
而自我接纳则是指个体能够接纳并积极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产生自卑和自责的情绪。
具有良好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第三,心理健康的第三个标准是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是指个体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家人、朋友、同事等各种社交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这意味着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能够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能够给个体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支持,减轻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压力。
最后,心理健康的第四个标准是适应能力强。
适应能力强是指个体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并做出积极的调整。
这意味着个体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恐惧。
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乐观。
总之,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包括情绪稳定、自我认知和接纳、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能力强。
这些标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体系。
只有在这四个标准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和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己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以实现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10条标准

心理健康10条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以下是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 积极乐观: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心态,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困境和挫折。
2. 自信自爱:具备自信和自尊,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 适应能力强:具备适应环境和改变的能力,能够从困境中迅速恢复。
4. 情绪稳定:情绪稳定,能够有效地应对和调节各种情绪。
5. 人际关系健康: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互动关系。
6. 有效应对压力: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7. 知识和理性:具备良好的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问题。
8. 感知和表达情感:能够正确认识、理解和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向他人传达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9. 乐于学习和成长:乐于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10. 寻求支持和帮助:能够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体的心理状态、社会关系、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够保持情绪平和,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过大的情绪波动。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有积极的自我评价。
这样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另外,积极的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人是社会性动物,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挑战。
此外,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不易被挫折击倒。
他们能够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投入。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投入,不会因为困难和挑战而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绪稳定、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投入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一个人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努力提升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以实现全面的心理健康。
判断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

判断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 主观感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他们感觉愉快、满足,并且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他们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对自己和他人持有积极的看法。
2. 社交功能: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相互支持。
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处理和解决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3. 功能能力: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他们能够清晰地思考、分析问题,并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他们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
此外,他们也能够建立和追求个人目标,并能够实现一定的成就感。
心里健康标准

心里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评估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参考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标准或指标:
1.心理自觉程度: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觉察程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心理状态。
2.自我接纳和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和对自我的积极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保持合理的自尊心。
3.情绪管理能力:个体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管理并适应各种情绪,不被情绪所控制。
4.压力应对能力:个体应对挑战、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具备适应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5.社交能力:个体与他人建立和维系健康关系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互信、支持和积极互动的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技巧。
6.成就和目标导向: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感和对目标的设定和追求。
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同时能够享受并从自己的成就中获得满足感。
7.社会适应能力: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和应对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适应社会规则和价值。
心理健康10项标准

心理健康10项标准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个体对情绪、心理、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健康程度。
以下是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 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够识别、理解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具备情感调节的能力,能够处理压力、焦虑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2. 自尊和自信:•对自己有正面的认知和评价。
•具备自信心,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
3. 社交技能:•能够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具备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适应性:•具备适应新环境和变化的能力。
•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的不同情境。
5. 情感智商:•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同理心强。
•具备解决他人情感问题的能力。
6. 目标设定和追求:•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愿望。
•具备追求目标的毅力和动力。
7. 应对压力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缓解压力。
•具备调整心理状态的技能,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8. 心理韧性:•具备应对困境和挫折的韧性,能够从失败中学习。
•具备积极的心态,能够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
9. 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方法。
•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认识到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
10. 生活平衡:•能够平衡工作、学习、社交和休闲等多个生活领域。
•具备合理的生活规划,注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结合。
这些标准并非刚性规定,而是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独特的,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生活背景。
如果感到心理健康有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

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稳定和良好状态,它是人们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着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那么,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下面将介绍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
第一,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的平衡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在面对各种情绪刺激时,保持情绪的平和与稳定,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情绪波动较大。
第二,自我认知。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等。
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且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第三,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感到焦虑和恐惧。
第四,社交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不会因为社交问题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五,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压力而迷失自我。
第六,情感表达。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不会因为情感问题而产生心理困扰。
第七,自我调节。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八,心理韧性。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韧性,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不会因为困难而产生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是情绪稳定、自我认知、适应能力、社交能力、自我实现、情感表达、自我调节和心理韧性。
只有具备了这些标准,一个人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
能力强的人通常具有成熟的个性。
对变动的环境(还包括工作、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因为当人没有预料、没有经历过、无法控制时,就无法适应,出现焦躁不安、血压变化、心悸失眠,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易失眠、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
2. 耐受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
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对个体的耐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和评价水平、生活经历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则更重要,它具有决定性意义。
3. 控制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
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即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
心理控制和调节的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大脑皮层制约,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
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健康能力就会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或容易激动。
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
举止得体,词令通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需要易获得满足。
4. 意识水平。
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
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等。
程度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进而明显地影响了观察力和记忆力,因为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成正比。
但注意力过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件无关的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
5. 社交能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
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
社交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考虑他是否出现心理障碍;或过分和无选择的泛交,十分热情和兴奋,要考虑他是否属于狂躁状态。
6. 康复力---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
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受到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
这就是如躯体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后遗症;有人虽能治好但容易复发;因而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7. 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
道德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的最高层的情感。
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
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肉体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
道德愉快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
现,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的坚固基础。
道德痛苦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对抗性。
道德痛苦比任何其他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剧烈,当一个人陷于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时,他就体验不到真正的快感,它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是人陷于不能自拔的困境,直到轻生自杀。
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过了他的道德痛苦,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怎样做到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心理不堪重负。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那么怎么才能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要求内外兼顾,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
对内,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
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
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
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他又没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载其自身能力的念头。
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序弹性的道德准则。
而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另外,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并非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处于两极的中间位置。
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
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计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实,上述两种人也未必快乐,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一般把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而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这种状态意味着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寻求生活的充实。
它的实质就是老有追求,始终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为心理健康不是说没有遭受挫折,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