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长清僧》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蒲松龄之道阅读答案

蒲松龄之道阅读答案蒲松龄之道张炜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
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
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
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
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
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
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
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
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
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
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
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
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
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
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
思想芜杂得多。
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
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
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
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
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
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
当今文场也是这样。
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
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
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
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
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
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2020年济南市泉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济南市泉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解析题及答案(八)

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解析题及答案(八) 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解析题及答案(八)36、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帖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问:(1)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与睢阳保卫战无关,是否多余?为什么?(2)这段文字表现了张巡怎样的性格特点?(3)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答:(1)并不多余,它使张巡的英雄形象更为丰满。
(2)博闻强记,记忆力超群。
(3)肖像、对话和细节描写。
37、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
巡起旋。
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汝勿怖。
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阴阳如平常。
问:(1)这段话表现张巡怎样的性格特征?(2)对张巡的刻画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这段文字中侧面烘托表现在哪里?答:(1)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2)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
(3)以“众泣不能仰视”来烘托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38、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问:(1)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什么?(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和“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各从什么角度描写郭橐驼的种树特长?(3)“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是用什么方法来称赞郭橐驼的?(4)这段文字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答:(1)概写郭橐驼的种树特长。
(2)侧面、正面。
(3)对比。
(4)引出下文对种树之道的议论,以阐发文章的主旨。
39、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高三(最后冲刺)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高三(最后冲刺)新高考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作者以此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杜牧《阿房宫赋》)(2)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______,_________”,何等振奋人心!词人将之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怒吼的秋风卷得屋上茅草上下飘洒,“________,__________”,牵引着诗人的视线,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安徽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主要是各类文献,内容主要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包括《诗经》等重要作品。
B.近年来,国际安防及反恐形势日益严峻,地区性的暴力恐怖事件频发。
袭击地点也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由边境城市向内地城市发展的趋势。
C.《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网民每天手机阅读1~3小时。
使用阅读器的多数网民每天阅读时长超过3小时。
D.许多家长为孩子掏钱买“聪明药”,这种药长期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为杜绝这种现象不再发生,除家长提高警惕外,社会的责任也不容回避。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叙谪居卧病的境况,流露出迁谪之意。
(2)《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起初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____________”,遥望复关,看不见就“____________”,看见了就有说有笑。
(3)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会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伤心情。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七解析版

专题检测 ( 十七 )题组一对点练1. [ 人物形象 ] 阅读下边两首诗歌,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6 分 )野步〔宋〕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大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说说两首诗分别体现了如何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分析:此题考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绘的是诗人闲步田野所见到的春日风景。
以清爽的语言风格,描述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闲沉醉在活力盎然的春光中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己的感情外施于物,经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手表现心里复杂的感情,体现了一个年迈体弱、倚杖闲步、在秋风中叹息年光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体现的是一个沉醉于春季美景,悠闲闲步于田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体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忧愁,只好倚杖在近郊闲步的老者形象。
2. [ 人物形象 ] 阅读下边龚自珍的两首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6 分 )漫感①绝域参军计怅惘,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一买卖,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凄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此诗写于西北边境混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猜想。
“剑气箫心” 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切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如何的诗人形象?请联合诗句详细剖析。
答: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 诗人形象包含双方面特色。
能联合详细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色剖析即可)3. [ 光景形象 ]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6 分 )池上早秋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须更愁悲。
诗歌前两联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请联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答案:诗歌的前两联描述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涟漪,荷花点点,菱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斜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七年级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共20分,每题4分)1.C2.B3.D4.B5.D二、(共34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题3分)6. A7.C8.C(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9分)9.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评分意见:本题2分。
10.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能够到达。
人们立志,难道不如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评分意见:本题3分。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示例1:只有立下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示例2: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示例3:再好的想法,也要付诸行动。
示例4:天下的事,难与易关键在于是否努力去,不做,不努力,再容易的事也不能实现。
评分意见:本题4分,答出上面任何一个角度都可,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三)诗歌阅读(共6分)12.人意好愉快(或陶醉在大自然中流连忘返等)评分意见:此题3分。
第一个空1分,第二个空2分。
13.“乱”是杂乱的意思(1分),写出了莺啼不断的场景(1分),仿佛看到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态。
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1分)。
评分意见:本题3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共10分,每空1分)14.(6)《木兰诗》中描写战地寒冷,战斗生活艰苦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其他略三、(共9分)15. 略。
评分意见:共3分,三个成语占1分,修辞1分,语言通顺1分。
16.Ac\Ba\Cb 评分意见:共6分,每组2分四、(共27分)17.以花的美丽、温馨来映衬主人美好的品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与结尾照应,突出本文的主旨:具有花一样情怀的人,才有如此爱心,爱或许并不如意的生活,爱身边的亲人(2分)。
评分意见:本题共5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8.A.示例:“弓”是弯着的意思,写男人为了使女人感觉到搀扶的有力,始终弯着腰。
长清僧阅读练习及答案

长清僧阅读练习及答案长清僧长清和尚是一位高尚的道士。
80多岁了,仍然健康。
有一天,我摔倒了,寺庙的和尚冲过来救我。
它死了。
和尚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他的灵魂飘到了河南省的边界。
河南有一位先生,他带领十多个人骑着老鹰猎兔。
马毅,倒下吧。
灵魂健身价值,席然与合,遂逐渐苏醒。
仆人问道。
张木说:“胡来了!”所有人都回来了。
一开始,粉色、白色和绿色的人会召集顾问。
“我是和尚,胡来了!”这家人觉得这很傲慢,于是竖起耳朵,意识到了这一点。
和尚没有解释自己,但他闭上眼睛,什么也没说。
如果有人收买你去摘小米,你就会吃,酒和肉也会被拒绝。
晚上独自睡觉,没有妻妾侍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
众皆喜。
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
公子托以病倦,悉卸绝之。
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
”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
”众谓新瘳,未应远涉。
不听,翼日遂发。
抵长清,视风物如昨。
无烦问途,竟至兰若。
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
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
”问墓所。
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
众僧不知何意。
既而戒马欲归,属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
”众唯唯。
乃行。
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在生活了几个月后,他出去逃跑了。
他径直来到古庙,对他的弟子说:“我是你的老师。
”人们怀疑它的谬误,并相互嘲笑。
这就是回归灵魂的原因。
这也说明了他一生中所做的事情。
当他学会这个符号时,每个人都相信它。
坐在沙发上,像往常一样做事。
这位后来的公子的家人一再对马来西亚表示同情,并不假思索地乞求马来西亚。
一年多后,我妻子把纪刚送到了学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离开了。
黄金和丝绸都会丢失,但它们只会受到布袍的攻击。
朋友们可以去他们的家乡,尊重他们。
看到他的沉默和真诚;他只是个年轻人,但他经常谈论自己80多年的经历。
易石说,“人死了,灵魂就散了。
如果他们待在千里之外,他们的本性是固定的,所以他们的耳朵是固定的。
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3.0分)1.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唐代,在“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的记载(zài)。
B. 鹳雀楼因时有鹳鹊栖息(qī)其上而得名。
坐落在蒲州府城;后倾圮其匾额移至城楼上。
C. 突如期来的暴雨带来了丰沛(pèi)的降水,植物种子纷纷发芽、生长,往日死寂沙漠不久就变成了绚丽的花海。
D. 英雄精神既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也体现在经年累(léi)月的执着坚守,比如那些默默钻研技术几十载的航天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B. “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
”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C. 在新农村建设中,某些地方政府不是因地制宜....,而是大拆大建,把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D. 索契冬奥会上,与短道速滑带来的激情不同,花样滑冰的别样舞美给观众一帆..风顺..的感受3.下列各句表达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改革开放40年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B. 虽然长假过半,但今日客流量却有增无减,有些游客表示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不再是崂山的风景,而且是崂山的服务。
C. 新时代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将政革开放进行到底,以开拓者的精神、实干家的本色,继续深化开放、扩大改革。
D. 一千余人集体献血约32万毫升,他们用这种聚力献受心的方式喜迎国庆节。
4.下列各项分析与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落伍,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尖上所想,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长清僧》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
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
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
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
马逸,堕毙。
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
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
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
众皆喜。
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
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
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
”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
”众谓:“新瘳,未应远涉。
”不听,翌日遂发。
抵长清,视风物如昨。
无烦问途,竟至兰若。
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
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
”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
众僧不知何意。
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
”众唯唯。
乃行。
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
”众疑其谬,相视而笑。
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
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
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
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
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
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
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逸,坠毙逸:奔跑,狂奔
B.吾师曩已物化物化:事物的变化
C.既而戒马欲归戒:戒备
D.了不勾当家务勾当:行当,事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相视而笑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B.哀请之敬造之
C.乃述返魂之由众乃信,居以故榻
D.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3.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老僧焉往”句式完全一致的一
项是(3分)()
A.事之如平日B.勿俾损坏
C.我即汝师D.僧不自知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5.翻译和断句。
(10分)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部分断句。
(4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
饷以脱粟则食,酒
肉则拒。
(3分)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
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3分)
参考答案:
1.(3分)A(B物化:特指死亡;C戒:准备好;D勾当:办理,处理。
)
2.(3分)B (B均为代词,他。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副词,于是;副词,才;D介词,用;连词,表并列。
)
3.(3分)D宾语前置句。
4.(3分)A(B不是“当天”,而是第二天。
C公子的夫人派仆人到长清寺院。
D不是“因为思念故里的情深意切”,是因为“性定”。
)
5.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山东长清地方,有位道业高深、品行纯洁的老僧,七十多岁了还很康健。
一天,他突然跌倒起不来了,寺里的僧人跑过去抢救,一看已经圆寂了;而他并不知道自己已死,灵魂飘然而去,到了河南地界。
河南有个旧官宦世家的子弟,这天率领十几个骑马的侍从,架着猎鹰打兔子。
忽然马受惊狂奔不止,公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
这时老僧的灵魂恰好与公子的尸体相遇,倏忽而合,公子竟然渐渐苏醒过来。
奴
仆们围着他问讯,他睁开眼说:“怎么来到这里!”众人扶着他回了家。
公子进门,搽粉描眉的姬妾们,纷纷聚集过来看望慰问。
他大惊说:“我是僧人,怎么来到了这里!”家人以为太荒唐,都扯着他的耳朵恳切开导,促使他醒悟。
他也不自我辩解,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
给他粗米饭才吃,凡是酒肉却拒绝。
夜里他独自睡觉,不和妻妾在一起。
几天后,他忽然想稍微走动一下。
家人都很高兴。
出了房门后,他刚刚站定,就有几个仆人来到,拿着钱粮帐册,纷纷请他审理收支情况。
公子推托因为有病倦怠,全都拒绝办理,惟独问道:“山东的长清县,知道在哪里吗?”仆人们都回答说:“知道。
”公子说:“我烦闷无聊,要去那里游览一下,快备办行装。
”众人说他病才痊愈,不应出远门,但他不听,第二天就出门上路了。
到了长清,他见当地的风光景物犹如昨天一样。
不用烦劳问路,竟然到了佛寺。
那老僧的好几个弟子见贵客来到,都非常恭敬地前来拜见。
公子就问道:“原来的老僧到哪里去了?”他们回答说:“我们的师父前些时候已经去世了。
”公子又问老僧的'墓地。
众僧引导着他前去,看了看那三尺孤坟,荒草还没长满。
僧人们都不知这位公子是什么意思。
不久公子备马要走,嘱咐说:“你们的师父是个恪守戒律的僧人,他遗留下的手迹,应当谨慎地守护好,不要使它受到损害。
”众僧很恭敬地答应了,公子这才离去。
回到家后,他木然呆
坐,一点也不过问家务。
过了几个月,公子出门自己走去,直到长清旧寺。
他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
”众僧怀疑他说得荒唐,相视而笑。
老僧于是叙述了他还魂的经过,又说了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全都符合事实。
众僧这才信以为真,让他睡在原来的床上,仍像过去那样侍奉他。
后来公子家里屡次派车马来,苦苦地请他回家,他丝毫都不理会。
又过了一年多,公子的夫人派管家来到长清寺院,赠送了很多东西。
凡是金银绸缎他一概不要,只收下一件布袍而已。
公子的朋友中有人到了长清去寺院拜访他。
见他默然处之,心志坚定;虽年仅三十多岁,却总说他八十多年所经历的事情。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魄必散,老僧骤逝,而魂飘千里,是其性定之故。
以我看来,死而复生,实不足为奇;其忽入纷华靡丽之乡,而终能绝人以逃世,才是可贵的。
倘换个人,一睁眼,而兰麝熏心,巴不得死在这温柔富贵乡里,哪还记得本是出家之人。
”
【蒲松龄《长清僧》阅读理解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1.蒲松龄《长清僧》阅读答案及译文
2.长清僧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3.长清僧- 阅读答案附翻译
4.《长清僧》阅读及译文
5.长清僧文言文阅读
6.明僧绍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7.题僧房王昌龄
8.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理解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