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_从_平凡的世界_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

合集下载

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1)

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作者:罗笑芳, LUO Xiao-fang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龙岩,364021刊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7,9(4)被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5条)1.章海生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爱情婚姻问题的审美观 1993(01)2.罗洛·梅爱与意志 19883.巴尔扎克古典文论:译丛(2) 19654.路遥路遥小说选@序 1985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1992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丁红梅.王圣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浅谈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几个女性形象[期刊论文]-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谢志勇路遥的农民性及其成因探析——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期刊论文]-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张连义.ZHANG Lian-yi路遥作品爱情悲剧探寻[期刊论文]-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4.王永奇.WANG Yong-qi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07,12(1)5.陈丽珍.CHEN Li-zhen平凡的女性不平凡的人生--浅论《平凡的世界》中三种女性的类型化形象[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6(2)6.赵永梁危机中的孙少平田晓霞爱情走向[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罗曦.万姗姗爱情·悲情——对路遥小说爱情悲剧的分析[期刊论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8.胥盼星.徐勇路遥小说爱情世界的初步解构[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08(31)9.廖晓军论路遥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期刊论文]-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3)10.Liu Ying典型性格——试论路遥作品中的青年女性形象[期刊论文]-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引证文献(2条)1.王子杰是谁葬送了爱情——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 2010(6)2.张泽建.周萌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及路遥的创作心理[期刊论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本文链接:/Periodical_mxzydxxb200704009.aspx。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摘要:本文主要从路遥爱情观的生成背景以及爱情观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整体上对作家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并通过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论证。

路遥爱情观的产生也大致分为内外因两个因素,内因就是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而外因那么是由于社会地理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路遥传统母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相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实质上也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关键词:路遥爱情观悲剧性〔一〕爱情观产生的根源一、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穷困,父亲不得不步行数百里,把他送到伯父家,在那样困苦条件下,靠着农村亲人的帮助,作家坚持读完了中学。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一方面体会到生活的冷酷,另一方面也体味到人间的真情,尽管他曾受尽磨难,但对土地与土地上的亲人眷恋,那么作为一种无意识积淀在他的头脑中,成为他永远的记忆。

即使后来成了“城里人〞,也消除不了他对农村的那份感情,与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使他成为城里的“乡下人〞,如《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就在大自然无数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到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人不可思议。

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常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味出路遥对这块黄土地的钟情与偏爱,那绵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浑浊汹涌的河水,在路遥的眼中已不再是具体的自然之物,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精灵。

失去母爱的路遥不知不觉地对黄土地流露出类似对亲生母亲般的浓厚感情,路遥第1页〔共12页〕的这种对黄土地亲生母亲般的感情造成他情感世界中的“乡土情结〞,这种对乡土的依恋实质上是对传统文明的依恋,对醇厚母性的追寻。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与母亲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易经》中的“坤〞既表示女性又表示大地,可见,很早土地就是有了母亲的象征,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于是,人物回归土地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回归母亲的怀抱,作家的“土地情结〞也正是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恋。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小说的理想爱情观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小说的理想爱情观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小说的理想爱情观作者:李博胜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7期李博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内蒙古呼伦贝尔 022150)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学创作的巅峰作品,对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展现,这部作品让路遥在文学界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群体间的爱情故事,演绎了不同人物精彩而又平凡的人生。

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样本,论述了路遥小说中的爱情观念。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路遥;理想爱情观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13-02路遥是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洋洒洒百万字,或者讴歌理想的生活,或者赞美平凡的人生。

他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文字,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

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对孙兰花、田润叶、田晓霞等处于典型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刻画,并对她们的理想爱情观进行了描写。

处于中国十年改革大转型时期的这群平凡的人物,性格迥异,她们或独立、或徘徊、或依附,有的将爱情视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为了爱情不惜牺牲一切。

从《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关于理想爱情的见解,值得我们去深思。

1《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故事1.1田润叶和孙少安的爱情故事田润叶是《平凡的世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女性,她们是中国农村知识女性形象,同时兼具传统思想和现代意识,并始终在传统和现代间徘徊,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生存。

她们生活独立,人格自主,有知识有文化,有着理想的爱情。

但受制于社会舆论和道德习俗而又无力摆脱,只能痛苦地生活着[1]。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田福堂的女儿,从小在双水村生长。

她的二爸田福军是领导干部,相比于其他人,她有着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学读完之后,又去城里读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原西小学任教,后调职黄原团地委。

因此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现代女性特征非常显著。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摘要:本文主要从路遥爱情观的生成背景以及爱情观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整体上对作家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并通过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论证。

路遥爱情观的产生也大致分为内外因两个因素,内因就是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而外因则是由于社会地理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路遥传统母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相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实质上也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关键词:路遥爱情观悲剧性浅谈路遥的爱情观一、爱情观产生的根源(一)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穷困,父亲不得不步行数百里,把他送到伯父家,在那样困苦条件下,靠着农村亲人的帮助,作家坚持读完了中学。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一方面体会到生活的冷酷,另一方面也体味到人间的真情,尽管他曾受尽磨难,但对土地与土地上的亲人眷恋,则作为一种无意识积淀在他的头脑中,成为他永远的记忆。

即使后来成了“城里人”,也消除不了他对农村的那份感情,与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使他成为城里的“乡下人”,如《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就在大自然无数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到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人不可思议。

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常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味出路遥对这块黄土地的钟情与偏爱,那绵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浑浊汹涌的河水,在路遥的眼中已不再是具体的自然之物,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精灵。

失去母爱的路遥不知不觉地对黄土地流露出类似对亲生母亲般的浓厚感情,路遥的这种对黄土地亲生母亲般的感情造成他情感世界中的“乡土情结”,这种对乡土的依恋实质上是对传统文明的依恋,对醇厚母性的追寻,在传统文化中,土地与母亲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易经》中的“坤”既表示女性又表示大地,可见,很早土地就是有了母亲的象征,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于是,人物回归土地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回归母亲的怀抱,作家的“土地情结”也正是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恋。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摘要:本文主要从路遥爱情观的生成背景以及爱情观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整体上对作家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并通过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论证。

路遥爱情观的产生也大致分为内外因两个因素,内因就是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而外因则是由于社会地理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路遥传统母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相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实质上也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关键词:路遥爱情观悲剧性(一)爱情观产生的根源一、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穷困,父亲不得不步行数百里,把他送到伯父家,在那样困苦条件下,靠着农村亲人的帮助,作家坚持读完了中学。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一方面体会到生活的冷酷,另一方面也体味到人间的真情,尽管他曾受尽磨难,但对土地与土地上的亲人眷恋,则作为一种无意识积淀在他的头脑中,成为他永远的记忆。

即使后来成了“城里人”,也消除不了他对农村的那份感情,与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使他成为城里的“乡下人”,如《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就在大自然无数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到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人不可思议。

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常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味出路遥对这块黄土地的钟情与偏爱,那绵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浑浊汹涌的河水,在路遥的眼中已不再是具体的自然之物,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精灵。

失去母爱的路遥不知不觉地对黄土地流露出类似对亲生母亲般的浓厚感情,路遥第1页(共12页)的这种对黄土地亲生母亲般的感情造成他情感世界中的“乡土情结”,这种对乡土的依恋实质上是对传统文明的依恋,对醇厚母性的追寻。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与母亲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易经》中的“坤”既表示女性又表示大地,可见,很早土地就是有了母亲的象征,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于是,人物回归土地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回归母亲的怀抱,作家的“土地情结”也正是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恋。

路遥简介_路遥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路遥简介_路遥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路遥简介 情真情深情浓——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

当代作家。

路遥的⼩说多是农村题材,担⼜不局限于农村⽣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的⼈和事。

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的⽣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活中⼀代年轻⼈的价值观。

当路遥踩着陕北⾼原的⼭丹丹,⼀⾝黄⼟,⼀路悲歌地步⼊⽂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诚挚⽽纯情地表现⼈的苦难情怀⽽获得整个⽂坛的青睐。

继《惊⼼动魄的⼀幕》、《在困难的⽇⼦⾥》、《黄叶飘落的时候》、《你怎么也想不到》、《⼈⽣》之后,⼜⼀部⼒作《平凡的世界》让整个⽂坛⼜⼀次哗然。

这部⼩说诗歌⽂学作品中同样没有花花哨哨的东西,没有虚夸卖弄的东西,可以说正是这种普通、平常的真实感动了读者。

它不断掀动⼈们的感情波澜,使⼈们⾟酸得流泪,⼜⽤温馨的⽓息包裹着⼈们,抚感着⼈们的灵魂,使众多的读者获得了很多很多⼈⽣的温暖和希望。

它⽤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深沉的思想艺术⼒量,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路遥⼀直都钟情与执着于现实主义创作,长⽚巨著《平凡的世界》正是现实主义的⼀次伟⼤胜利。

在这部巨著⾥,作家的塑造了众多的⼈物形象,其聚焦于⼈⽣的观照、写⼈物的命运。

爱情作为⼈⽣内容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说诗歌⽂学作品中也让作家写得淋漓尽致,透过其中⼈物的爱情关系、爱情态度和爱情⼼理描写,可以清晰地将《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分为两种⼀种是传统道德下的男⼥恋爱,⼀种是现代⽂明激发出的男⼥爱情。

不管是哪⼀种爱情,作家都异常精彩的凸现了其独特性;不管是哪⼀种爱情,都凝聚了作家的现实主义意识;不管是哪⼀种爱情,都体现了爱情的美丽动⼈,读写出了真情、深情和浓情。

爱情,这⼀美丽的词⼉,古往今来,有多少⼈为之迷醉,有多少歌赋吟赏,却⼜怎么能咏尽⼈间的瑰丽爱情。

爱情原本就如⼀位古书⾥⾛出来的少⼥,是诗意的,是浪漫的,是⼀株空⾕幽兰,⼜是⼀枝眩⽬的⽕玫瑰。

有位作家说:“没有爱情的⽣活,不是⽣活,⽽是活着。

毕业论文浅谈路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毕业论文浅谈路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摘要: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及情感经历。

表现在作品中主要为:对土地的依恋;爱情与母爱的融合;凄美的爱情悲剧;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纠葛。

本文从路遥表现在作品中的爱情观的四个方面出发,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归纳为生活环境的影响、所处时代的影响、自身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关键词:爱情观表现根源生活环境时代自身生活Abstract:Lu Yao's views on love from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Shaanxi, his lif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the land attachment; love and maternal love Mixture; tragical love ending;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Yao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works from the concept of four aspects of love, to explore the roots of their causes, and divided them into three aspects: the influence from living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from dynasty and his daily life.Keywords:Concept of Love Performance, Source, Living environment, Dynasty , Daily life摘要(中英文) (1)目录 (2)前言 (3)一、路遥在其作品中的爱情观表现 (3)(一)对土地的依恋 (3)(二)爱情与母爱的融合 (4)(三)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纠葛 (5)(四)凄美的爱情悲剧 (7)二、路遥爱情观形成的根源 (8)(一)生活环境的影响 (8)(二)所处时代的影响 (8)(三)自身生活的影响 (9)结语 (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0)曾写出洋洋洒洒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的理想生活而讴歌、呐喊的作家路遥,已离开我们很久了。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考籍号:姓名:联系电话: Q Q 号:专业:地址:2017年4月目录绪论 (3)一、《平凡的世界》简介 (3)二、三种女性形象解读 (4)(一)现代知识女性形象——田晓霞 (4)(二)介于传统与现代的农村知识女性——田润叶 (5)(三)传统农村劳动妇女——贺秀莲 (6)三、不同女性形象的意义 (7)(一)凸显时代背景 (7)(二)传递人性的光辉 (8)结论 (8)参考文献 (9)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一部好的小说是男性人物与女性人物都一样丰满的作品,路遥表达《平凡的世界》就是如此。

在这部小说中路遥创造了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现代知识女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农村知识女性。

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使得整部小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论文将对于这不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三种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并提出形成不同女性形象的原因。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女性形象绪论路遥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是其作品《平凡的世界》却一直广受读者好评,引发众多读者的强烈反响。

路遥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平民形象,伸向众多人的痛苦历程及奋斗经过,描绘了许多底层青年男女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心里矛盾,也因此成为当前中国成千上万读者的心灵偶像。

这部小说带着路遥的苦难意识以及对黄土高原的热爱,不仅展现在男性角色中,还有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成功塑造了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有传统农村妇女、农村知识女青年以及现代性知识女性。

她们有着不同的人格特点,通过对社会转型时期典型女性形象的描绘,路遥创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思想、地位,演绎着不一样的人生。

这些女性形象寄予了路遥对于新时代女性的期盼,对黄土高原上人们展现的品格的热爱,论文也将对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平凡的世界》简介有人曾经评价《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诗般的恢弘画卷,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不凡的魅力与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女性的爱抚当代女性的呼唤———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情爱观及创作心理成因罗笑芳(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龙岩364021)摘要:路遥所构筑的爱情世界中,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类表现为传统的婚恋方式,另一类是当代情爱模式。

从文化心理的视角,对传统的婚恋方式和当代情爱模式进行粗略的描述与解构,并对创作心理及文化意蕴做出阐释,进而审视其对路遥整体创作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情爱观;创作心理;文化意蕴;路遥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823(2007)04-0032-05Thetouchoftraditionalmaternalloveandthecallofcontemporarywomen———OnthesightofloveconceptionandcreatingpsychologyofLuYaofromhisOrdinaryWorldLUOXiao-fang(DepartmentofCultureCommunications,Minxi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Longyan,Fujian,364021,China)Abstract:ThereareroughlytwokindsofmodesintheloveworldconstructedbyLuYao:Oneisshownasthetraditionnalwayoffallinginloveandgettingmarriage;theotherisacontemporarylovemode.Thisarticle,fromthevisualangleofculturalpsychology,attemptstocarryonroughdescriptionanddis-structiononthistwodifferentkindsoflovemodesandfurtherexplainitscreatingpsychologyandculturalimplication,Whichwouldhelpexamingcloselythe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sonLuYao′sintegralcreation.Keywords:conceptionoflove;creatingpsychology;culturalinplication;LuYao[收稿日期]2007-06-18[作者简介]罗笑芳(1981-),女,福建龙岩人,主要从事口才、写作方面的教学工作。

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和理想追求,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内容。

路遥正是通过对爱情这一永恒题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转型变革时期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展示了青年男女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心灵的痛苦和欢乐,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在作者所构建的爱情世界中,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类表现为传统的婚恋方式,另一类是当代情爱模式。

作品描述了两种不同阶段的情爱方式,一种是理想态的爱情,一种是现实态的婚姻[1]。

本文试图对这两类不同的情爱模式进行粗略的描述与解构,并对其创作心理及文化意蕴作出阐释。

一、传统婚恋方式与当代情爱模式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哥到大门口……”表面上描写的是情哥情妹别离时的情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Min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第9卷第4期2007年12月Vol.12No.4December2007景,但其实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痛,亦没有难舍难分的缠绵,更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所有的只是在悲怆、凄凉的情调中,对远行人的细致入微的叮咛和嘱咐,关心与疼爱。

其中典型地体现了传统婚恋中母性的深情。

这种传统的婚恋模式有以下特点:首先表现为男女双方都具有比较清醒、理智的态度。

在他们之间,很少能看到激情如火的热烈场面,更没有玫瑰色彩的浪漫诗情,他们所关注的是婚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世俗生活,甚至会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即使处在热恋之中,情欲的骚动也会受到理性的抑制,在悄声细语中进行情感的交流。

在《平凡的世界》中,当润叶用纸条表达了炽热的情感之后,少安头晕目炫,在路上幸福地淌下眼泪,但这幸福的眼泪很快就退潮了,一个农民怎么能和一个公家的教师结合?传统的门第观念在这个年轻的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锁住了一腔的热爱和留恋,到二十里外娶了一个山西姑娘。

而少安与秀莲的婚姻也很难说是完整爱情的产物,他们在结为伴侣时,附加因素是很多的,比如经济的因素,道德的考虑等等,但正是这种婚姻,是中国大地上真正的婚姻,它具有全部现实的合理性,才闪动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路遥的小说中,妻子是整个家庭最宽广的土地,是整个家庭(包括丈夫在内)物质和精神生命的源泉。

正如书中所说:“温暖的女人的怀抱,对于男人来说,永远就像大地一样宽阔而深厚,抚慰着男儿们创伤的心灵,给他温暖,快乐和重新投入风暴的力量。

”可见路遥笔下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是以母性为基本特征的。

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这已是成熟的爱情的标志,也是一对稳定的夫妻的标志。

其次,在这种情感模式中,母性爱主要是温柔的怜悯,自我的牺牲,甘愿为情人受苦受难舍弃自我,成为女性的自觉意识。

作者在书中过分强调了生活的艰苦和女性的牺牲。

比如贺秀莲嫁到孙家后,面对的是一个贫穷的大家庭,她毫无怨言地和少安两人一起种地、烧砖,向着发家致富的目标奋斗。

当少安事业遇难和受挫时,她不止一次求助娘家,自己生活则无所求。

砖窑破产后,她表现了非凡的牺牲精神和坚韧的耐力,与少安一同对付困境。

她起早摸黑,含辛茹苦,精于筹算,置身孕和疾病于不顾,最后当少安事业步步高扬之时,她却因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王满银这个浪迹天涯的二流子,在他每次穷困潦倒之后,都是妻子兰花接受了他。

兰花默默地负载了整个家庭的一切。

只要王满银在她身边,她不仅不让他劳动,还想办法让他吃好喝好。

家里好一点的东西她都舍不得吃一口,总是让男人和娃娃吃。

另外如惠英嫂与王世才在矿区相濡与沫,卫红也是在金强最无助时坚定地走向婚姻,润叶与向前,红梅与润生无不是患难夫妻,他们相挟相携,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同患难前进。

最后,传统婚恋模式中的女性都有鲜明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个性色彩。

这些女性不同于恋爱中的女性那么完美空洞,她们都有自身的愿望,自身的缺点,实在的人生。

如秀莲渴望着分家独立过日子,润叶新婚之夜不与向前同床,银花奔生活有股不管不顾的狠劲和寸步不让的自私。

这些都显示她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她们不但不因此可厌,相反倒往往因此透出可爱。

就是这样一些女人支撑着家庭,像大地一样负载着男人。

那些在外辛苦奔波的男人们(比如王世才、王满银、田润生),当她们回到妻子(比如惠英、兰花、红梅)身边的时候,才感到真正的温暖与安宁。

毋庸讳言,母爱、兄妹爱汇入爱情和夫妻生活,会使爱情更醇厚、更美好、更感人,对母性爱的向往也许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传统的婚姻扎根在现实土壤上,是幸福的,同时又是有缺憾的。

作者在这一模式中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现实形态的人性美。

路遥把最热烈、最诚挚、最深沉的感情始终倾注在中国传统女性身上,在其笔下深刻地表现出她们在爱情生活中所具有博大胸怀,仁慈的品格和圣洁的光泽,可以说是一首传统母性的赞美曲。

罗洛・梅主张“爱则是一种渴求的关系模式……是力图在喜悦和激情中与对方溶为一体,力图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层面,将拓展和深化双方的生存状态。

”[2]这样的观点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当代情爱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如果说刘巧珍、田润叶、孙兰花代表着传统母性的慈爱与温柔,那么,田晓霞、孙兰香显然富有某些现代女性的品格。

在她们的心理机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没有沉淀为稳定的结构,并且,她们又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比较完整地接受了现代女性的思想教育,对于异性的寻求,注重于内在精神的契合,理解的沟通和感情的共鸣。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田晓霞,两人虽然家庭、地位、职业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几年的学校生活培育了他们共同的志趣、爱好和追求,开阔的视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心灵世界的相通,使他们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束缚。

一个是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一位是农民的儿子,挖煤工人,他们心有灵犀,相互沟通,真挚地相爱着。

对于人生有共同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事业都有一种献身的热情。

他们不仅都喜爱文学,而且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往往能发生情感的共振。

田晓霞与孙少平,首先是因为志同道合,在心理上奉为知己,在精神上达到默契,才能有一条爱情的红线,把他们紧紧栓在一起。

兰花和促平,一个出身农民,一个出生高干,在小说中也出色冲破了世俗的桎梏,表现了感情上不计功利的交融。

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及情感上的心心相印,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婚恋方式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平庸,这是唯情至上的理想爱情,展现的是青年男女青春时期的激情与向往。

灌注了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的色彩。

“不断地隐藏和挑选,删除与增添,他们逐渐找到一些不再跟自然一样,然而比自然更完美的形式:艺术家把这些形式称之为理想的美。

”[3]路遥也有意掩饰人物的弱点,把恋爱中男女的身份、地位、容貌、素质及其关系升华为一种极为理想的形态。

比如金波和青海女,他们的爱情犹如神话般令人回味无穷,然而苦恋多年的金波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多年后又踏上了千里寻爱的征途。

在读者看来多少有点空灵之感,作者却努力写得情意绵绵。

田润生与郝红梅的两地相盼,孙兰香与吴促平的校园相爱等,小说均写得曲折而富有诗意,没有一丝世俗气。

至于孙少平与田晓霞,他们一直好像是陶醉在超越世尘的纯粹精神中,尽管对婚后的生活没有做出具体的设想,但每一次见面和交谈,都使他们的身上注满着充沛的激情,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未来的美好。

对这两种情爱模式加以理性的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母性爱与真正意义上的两性爱的差异。

母性爱包含的主要是温柔的怜悯,自我的牺牲;两性爱更多的是以生命本体有情欲冲动为前提的灵与肉的双重渴求;母性爱是片面的给予,达到“忘我”的境界,两性爱是双方的交流,达到“我们”的融合。

显然,此中的差异不是量的,而是质的;不是形态的,而是内涵的。

马斯洛曾把包含爱情和异性的结合在内的美好瞬间体验称为“高峰体验”,它本身是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健康心理生活的短暂插曲。

孙少平与田晓霞爱情达到的“高峰体验”正源于相互的吸引、和谐、全身心的向往、渗透,以及幻想到的尽善尽美。

此时,我们再回头重新审视和估价传统的婚恋生活,你会发现孙兰花、田润叶们所拥有的母性之爱尽管令人眷念、感动和钦佩,但是,在她们的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依附男性”和“泯灭自我”的阴影,甚至在她们那宽容忍让,委曲求全的笑脸上能分明感受到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与苦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