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汉代社会性别制度的理论建构:以女祸史观下末喜、妲己和褒姒的史事撰述为中心
史记中的妇女地位与女性形象

史记中的妇女地位与女性形象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主线,详尽记载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巨著。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深入研究史记中的妇女地位与女性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性别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地位。
首先,在史记中,妇女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史记中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皇后卫子夫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手腕,她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封建社会中一般妇女的地位,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其次,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展现了妇女在古代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特点。
例如,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了孟子的母亲丧夫后坚持教育孩子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坚强和智慧。
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吕后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她不仅具备了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还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强烈的野心和决断力。
另外,史记中也有一些记载了女性的社会参与和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例如,《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的母亲单亲抚养孔子的故事,她的教育方式对孔子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史记·列女传》中,记载了许多女性的奋发图强、聪明才智和贡献,如西施、蔡文姬等,她们在政治、艺术、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史记中对妇女地位和女性形象的记载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史记是一部由男性撰写的历史著作,因此对于妇女的记载往往带有男性观点和偏见。
其次,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主要集中在皇后、贵族女性和有特殊才能的女性身上,对于普通妇女的生活和地位了解相对较少。
此外,史记中对于妇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参与的记载也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性别观念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史记中的妇女地位与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与角色,以及她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参与。
论《后汉书·列女传》——儒家正统女性观确立以来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

论 《 汉 书 ・ 女 传 》. 后 列
— —
儒 家 正 统 女 性 观 确 立 以来 父 权 社 会 对 于女 性 的规 训
范存 芳
中国传媒 大学 中文 系 北京 102 00 4
摘要 : 《 汉 书・ 后 列女传 》是我 国古代 第一部 出现于正 史中的女性 类传 ,它 继承 了西汉刘 向 《 列女传 》的书写传统 ,又折 射 着新 的时代特征 。这 样的 因革 损益正体 现着汉代 “ 罢黜百 家,独 尊儒 术”之后 ,以宗法血缘制 为基 础的儒 家伦理道德所构 建的 父权社会秩序对女性 的规 范和训诫 ,同时也反 映 了书写主体 自身在女 性审 关观照上 的多元性 和开放性 。
关键 词 :列 女 传 ;女 性 类 传 ;儒 家礼 教 ;规 训
兴 王教 ” 、 “ 天子 ” ,还是 范晔 所谓 的 戒 南朝刘 宋时期 范哗撰写 的 《 汉书 》是 中国古代第 一部引 女性 说 的 “ 国显 家 ” 、佐 “ 后 “ 国君之 政 ” 、 “ 助 隆家 人之 道 ” 、 “ 弘清 淳之 风 ” 、 “ 明 白 量 群体人 类传 的正史作 品 ,其名称 、体 例和格 式虽 然是沿袭 汉代刘 向
制 ”。这是根 本前提 ,也是 两部 《 列女传 》中 “ 女”人传 的基 本 列 刘 向及 范哗 《 列女传 》的出现和 书写范式 ,正是汉代儒 家思 想 射 。西汉武帝 时 ,经 学家董 仲舒依 阴 阳五行之说而 区分性别属性 ,
确立 “ 天一 阳一 男一 尊 、地一 阴一 女一 卑 ( 夫一 阳 、妇一 阴 )”的 君 臣之尊卑关 系为 网络 的国家权力 机制 。 “ 臣父 子夫妇之 义 ,皆 君
阴 。 阴无所 独 行 。其 始也 不得 专 起 ,其 终也 不得 分功 ,有 所兼 之 女性群 体 的被 观照 。本 质上 即昭示 了其姿态 上 的卑 弱性 以及进 义 。是 故 臣兼 功于 君 ,子 兼 功于 父 ,妻 兼功 于夫 。阴兼功 于 阳 , 主下 人 ”的从 属关 系 入父 权制社会 以后 ,男性在话 语权 上 对于 女性 的掌控 。范晔 以性别 地 兼功 于 天 。”班 昭 将女 性 的卑 弱确 定 为 “ 作 为其书写 的分类标 准 ,本身 也 显示 了一种 思想 形态上 的高姿 态和 和 日常实践 ,董仲舒 则从根 源上 为这种伦 理实践 寻找名位和依 据 。
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

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但是也有一些女性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本文将介绍一位“女权主义者”在汉朝的故事。
这位“女权主义者”名叫褒姒,是一个秦国的公主。
在秦国灭亡后,她被汉朝的刘邦所俘虏,但是由于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刘邦很快就被她所吸引,将其封为温仪。
褒姒很快就发现了在汉朝这个男权社会里自己受到的限制和压迫,她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她认为女性的地位应该比现在更高,女性应该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
在与刘邦的交往中,褒姒开始向他透露自己的想法,并且积极参与到汉朝的政治中来。
在这个时期,封建贵族排斥平民百姓的思想还比较浓厚,褒姒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但是,褒姒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她不断地向刘邦提出建议,试图影响他的思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终于得到了刘邦的重视和信任。
在刘邦的支持下,褒姒开始积极参与到汉朝的政治中来,为改变女性的地位和权利而奋斗。
她在政治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凭借自己的智慧,不断向刘邦建言献策,帮助他做出了一系列明智的决策。
褒姒在汉朝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她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潜力。
褒姒的活跃和贡献,不但形成了一个女性的典范,而且也为历史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她的行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权主义者”的典范,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褒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才华和勇气的女性,她在汉朝时期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也让我们产生了新的思考。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虽然面临困难,但是只要认定了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儒家妇德观念的流播与渗透——以越南汉文小说为考察中心

流传 与影 响》 等一 系列 论文 , 并 结集 出版 《 中越 汉 文小 说研 究》 一书 。此外大 陆 学者 也有 一些真 知 灼
见, 如李时人 《 中国古代小说与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 、 任 明华 的《 < 金 云翘传> 和越南汉文小
说< 金 云翘 录> 的异 同》 , 一般 集 中在 《 传记 摘 录》 、 《 金 云翘传 》 等几 部具 体 作 品的研 究上 。
《 传 奇漫 录》 《 安 南一 统 志》 《 岭南 摭怪 》 等 篇 目上 ; 系 列作 品一 般 集 中在越 南 汉文 历史 小说 。 比较 有 代 表 性 的作 品有 陈庆 浩 《 越南 汉 文历 史 演义 初探 》 , 郑 阿财《 越 南 汉文 小 说 的历史 演义 》 等 。陆凌 霄 的专 著 《 越 南 汉文 历 史小 说 研究 》 则 按 时 间先 后 顺 序对 越 南汉 文 历史 小 说 仔 细梳 理 。值 得 注 意 的
女性 书 写作 为 研究 对 象 的更是 少 之 又少 .所 以笔者 拟 就越 南 汉文 小说 中 的贤德 妇 女 形象 作 一 探 讨, 以为 了解儒 家思 想在 东亚 特别是 越南 的传 播提供 一个 窗 口。
一
、 男女 力 ~ 之别 一 刀 l J
、
作 为一 个贤 德妇 女 , 她 必须要 在思 想上 知 晓男女有 别 , 在行 动上恪 守男 女之 大 防。儒 家经 典著 作 中多有 论述 , 如《 礼记 》 云: “ 男不言内 女不 言外 。” 为男 女之 间应 该有 严格 的界 限与 区别 , 即
综上 , 在 对越 南 汉文 小说 的研究 中 , 以儒家 角度 为 切人 点 的研 究并 不 多见 , 以越 南汉 文小 说 的
作者简 介: 朱洁 ( 1 9 7 9 一 ) , 女, 江西 吉安人 , 文学博士 。 南 昌大学人 文学 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古代小说 、 域 外汉文小说 。
中国史新论――性别史分册

讀本: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撰寫:邱天偉關於本書內容早期婦女史的研究課題,是透過父系家族的架構,以及維繫此架構的重要機制——婚姻——來了解婦女。
事實上,中國婦女史的研究素材,不論是正史或其他文獻,向來以男性書寫女性最為大宗;家族與婚姻的研究,大多從男性對女性的規範與期望入手。
即使是由女性書寫、創作或在無意間留存的史料,雖可藉以強調女性主體意識,卻也多包括書寫者對男性的情感與意見,並且是相對於原本男性為主的一種發聲。
因此,研究中國婦女史,很難不牽涉男性,想要單純以婦女為對象,而忽略男人隱在幕後那隻手,恐怕未能得實。
要發掘女性的處境與地位,就不能不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探討兩性的互動及其影響。
心得——唐代佛教婦女與社會規範相對唐朝以前,三從四德的傳統婦道觀念嚴重,婦女的生命與自主權是依據男性與傳統儒家觀念所創造出來之封建社會做規範的。
但是進入唐代時期,由於佛教盛行,相關的佛教義理如無常、輪迴、終究成空等思想,貫徹到一般士大夫與其家眷之中,並以他們為主軸逐漸影響上下階層,甚至是普通老百姓。
加之唐代漢夷混雜、邦交往來繁複,社會氛圍開放,因此成就了一個禮教較為寬鬆的時代。
面對這樣一個社會風氣,對婦女的權益、生活選擇提供了其自主與寬鬆的便利。
目前探討宋以前的婦女資料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只能從唐代墓誌中窺探其生活内容,而其中又以官家或貴族的資料為最多。
佛教在唐代盛行,給唐婦女帶來思想上的影響,甚至唐朝開放鼓勵女性追求自己的信仰、思考能力(佛教許多的義理思想是需要知識與聰明才智的),支持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例如《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某媒人幫一窮男與一富女作媒,窮男覺得自己無力高攀決定推掉這門親事。
富女知道後親自到窮男家指道非他不嫁。
富女說原因無它,佛教說眾生平等不分貴賤,而且姻緣既定爲什麽要逃避呢?看來佛教教化的成功,也讓婦女極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那種社會普遍認同的佛教信仰世俗化及普及下,唐代女性不僅脫離了傳統儒家禮教的束縛,甚至敢於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活,追求個人價值與生活理想。
儒家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社会政策观比较——评《当代儒家生命伦

需要说 明的是 ,儒 学是 一个 极 为 丰富 的传 统 ,儒 家 的政 策思 想可 以有 不 同
的诠 释 ,与 之 相 应 ,关 怀 伦 理 学 者 内 部 同 样 存 在 着 一 些 关 键 性 的 分 歧 ,而代 表 整 个 的 女 性 主 义 伦 理 学 ( S t a r ,2 0 0 2 ;苑 莉 均 ,
书 评
儒 家 与 女 性 主 义 关 怀 伦 理 的社 会 政 策观 比较
— —
评 《当代儒 家生命伦 理 学》 与
S t a r t i n g a t Ho me:Ca r i n g a n d So c i a l Po l i c y
琚 挺挺 原 超
范瑞 平 ( 2 0 1 1 ) .当代儒 家生命伦 理 学. 北京 :北 京 大学 出版 社 .共 4 3 9页.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的积 极 倡 导 者 , “ 重 构 主 义 儒 学 要 求 从 儒 家 对 家 庭 、君 子 和 德 性 的 道 德 关 怀 出发 ,来 重 塑 主 要 的社 会 机 制 和 公 共 政 策 ” ( 第 1 7 0页 ),而 诺 丁 斯 女 士 则 是 当代 女 性 主 义 关 怀 伦 理 学 的 重 镇 之 一 (肖巍 ,1 9 9 9) ,她 的 S t a r t i n g a t Ho m e 一 书 旨在 回 应 关 怀 伦 理 通 常 面 临 的 批 评 , 即 : “ 关 怀 伦 理 只 不 过 是 一 种 ‘ 家庭 ’ 层 面 的精 致 理 论 ,但 它 对 于 社 会 层 面 的 政 策 制 定 无 甚 助 益 ” ( P . 1 ) ②。
社会领域 的伦理学 ,这使得 社会 政 策 同时成 为 了当代儒 学研 究 和女性 主义 关怀 伦理学关注 的主题之一 。
《2024年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范文

《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她们的形象往往被扭曲、被遮蔽。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文献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和内涵。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先秦时期的女性形象在先秦时期,尽管女性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她们的形象往往受到礼教束缚和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述女性的篇章,但这些女性往往被描绘为温婉贤淑、善良贞静的形象。
然而,也有一些作品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如《左传》中的齐姜等人物形象。
尽管如此,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仍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例如,尽管《诗经》中的某些女性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思想,但她们往往被置于男性角色的陪衬地位。
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局限性和文化对女性的期望。
三、两汉时期的女性形象进入两汉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女性形象也有所变化。
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女性的贞节、贤淑等品质。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更多关于女性的传记和文学作品,如《汉乐府诗集》中的《陌上桑》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如具有英勇和智慧的女性角色。
然而,即使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依然受到一定的束缚和限制。
她们往往被描绘为男性角色的辅助者或配角,而非独立自主的主体。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解读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一方面,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尽管这些女性形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束缚,但她们仍然展现了坚韧、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些女性形象,挖掘她们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汉代性别史三题

Three questions about sex history in Han Dynasty 作者: 彭卫[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31-39页
主题词: 巫儿;祓禊;不举子
摘要:在汉代性别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或成为定说的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如第一,关于齐
地'巫儿'风俗,作者参照文化人类学资料,不同意'巫儿'是古代内婚制遗存和'巫儿'即赘婚两种意见,认为'巫儿'实际上是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因与神灵交往而不能与人发生性关系习俗的遗存.第二,关于祓禊,学界的一种看法是,它反映了当时的求子习俗,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祓禊与求子无关.第三,关于不举女婴,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在汉代广泛存在,并将之作为古代社会性别歧视的重要依据.汉代社会杀婴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最普遍、影响最大的是贫困杀婴,多数情形下是男女均不举,因此不宜简单地将之作为汉代社会重男轻女的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 - 10
“厌女” 女性涉政问题上 倾向是如何形成的①。 在古代 社 会, 夏、 商和西周三代皆亡于女 宠, 基本上是一个共识。早在春秋时期, 这种观 。 《左 传 》 念就初 步 形 成 昭公二十八年载叔向 : “三 代 之 亡、 ” 之母 曰 共 子 之 废, 皆 是物 也。 晋 《左传》 , : “夏 以 妹 喜, 杜预注 即曰 殷 以 妲 己, 周 以褒 姒, 三 代 所 由 亡 也。 共 子 晋 申 生 以 骊 姬 。 ” “是物” 废 即指美色, 女 宠 被 认为是 三 代 灭 亡 。 《国 的原 因。 这 种 看 法 也 反 映 在《国 语 》 中 : “昔 夏 桀 伐 有 施, 语·晋语 一 》 载史苏之言曰 有施人以妹喜女焉, 妹喜有宠, 于是乎与伊 尹 比 而亡 夏 。殷 辛 伐 有 苏 , 有苏氏以妲己女 焉, 妲己 有宠 , 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 伐 有 褒, ” 褒人以 褒 姒 女 焉, 褒 姒 …… 周 于是 乎 亡。 这也 是三名 女 性 的 名字 第 一 次 一 起 出 现 在 史 籍 之 中。自此, 使三 代 灭 亡 之人, 遂 作 实为 末 喜、 妲 己 和 褒 姒 。但 三 人 形 迹 如 何 , 春 秋 以至 战 国之 史籍并 未 明 言。 为 了 让 这 种“女 祸 史 观 ” 或言 “女宠史 观 ” 成为定 谳, 继先 秦 之 后, 汉 代 人对
[7 ]32 : “及 夏 之” 。《晏 子 春 秋 · 内 篇 谏 下 》 亦云
第 26 卷
第4 期
: “晚 世 之 时, 及于桀、 纣 而 已。 其《本 经 训 》 云
真相而在 它 的 变 化 ”
[5 ]273
, 因此他 提 出“不 立一
真, 惟穷流变” 的 历史理 念。 比如, 顾 颉 刚 先生 本人也曾就 妲 己 做 过 简 单 考证, 认为 妲 己 的 事 迹不过 是 后 人 追加 到 她 身 上而 已
末喜 , 在古代史籍中又作妹喜、 末 嬉、 妹 嬉。 在较 早 完 整 叙 述 夏 代 历史 的《史 记 · 夏 本 纪 》 中, 并未 提 及 末 喜②; 而 详 细 讲 述 末 喜 事 迹 的, 《列女传》 。刘向 在 该 书 末 章 专 辟“孽 是刘向的 ” 。《列女 传 》 嬖传 本是 讲 妇 女 之 德, 以为 广 大 女性的榜 样 的, 然 而在 此 章 也 列 举 了 很 多“反 , 面教材” 末喜居其首位。 在此章 中, 刘 向 把 很 多 与 末 喜 无 关的“史 实” 附加到了 末 喜 身 上。 末 喜 的 形 象 被 彻 底 固 定化, 后人述及 末 喜 与 夏 亡 之关系, 多 据 于 此。 在传统的历史撰述中, 桀作为亡国之君, 必然是 荒淫无道、 道 德 败 坏 的 ③, 而 末 喜 则 是 他“堕 落 ” 的重要原因和帮凶。刘向总结出末喜的几 个 特 征, 其一, 美而无德; 其二以美色蛊惑夏 桀, 致使 夏政不治。 那么, 夏 末 乱 政 果 真 是 末 喜 造 成的 吗? 早 《列 女 传 》 于 的 典 籍 并 不 简 单 地 这 样 认为。 前 《国语》 《韩 诗 外 传 》 举 即是如此, 而汉初的 同样 。《韩诗外 传 》 : “昔 者 桀 为 酒 池 糟 如此 卷二载 ” 堤, 纵靡靡之 乐, 而 牛 饮 者 三 千。 其 卷 四 又 载: “桀为酒 池, 可以 运 舟, 糟 丘 足 以 望 十 里; 而 牛 , 《韩 诗 外 传 》 饮 者 三 千 人。 可 见 虽云夏桀无
[4 ]59 - 60 。“对于 古 史 的 主 要 观 点, 力① 不在它的
总第一一六期 道, 但却与末喜无关。
《淮 南 子 》 也 述 夏、 商 末 世 政 象 之 乱, 但只 帝有桀、 纣, 为 琁 室、 瑶 台、 象 廊、 玉 床, 纣为肉 圃、 酒 池, 燎 焚 天 下 之 财, 疲 苦 万 民 之 力, 刳谏 ” 者, 剔孕妇, 攘天下, 虐百姓。 《史 记 · 外 戚 世 家 》 : “夏 之 兴 也 以 涂 序云 山, 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 娀, 纣之 杀也嬖妲己。周 之 兴 也 以 姜 原 及 大 任, 而幽王 ” 之禽也淫于襃姒。 此 段 虽 指 言 末 喜、 妲己和褒 姒三位女性 与 夏、 商 和 西 周 的 灭 亡 有 一定的关 系, 但并没有指明其间的必然联系, 而只是 从 外 : “自 古 受命 帝王 及继 戚的角 度上 进 行了 解 读 体守文 之 君, 非 独内 德 茂 也, 盖亦有外戚之助 。太 史公 认为, 焉” 夫妇之道和婚姻家庭是社 一定 要 谨 循 社会 文化 所规 定的 既 定 会的基础, : “故 易 基 秩序, 否则 就 会 发 生 变 乱。 所 以 他 说 乾坤, 诗始 关 雎, 书 美 釐 降, 春 秋 讥 不 亲 迎。 夫 妇之际, 人 道 之大 伦 也。 礼 之 用, 惟婚姻为兢 阴 阳 之 变, 万 物之 统 也。 兢。夫乐调而 四 时 和, ?” 《汉书·外戚传上 》 可不慎与 序 基本 袭 自《史 , , 《史记》 《汉 书 》 记》 大意与此同。也就是 和 的 著者尚没有 简 单 地 把 三 代 的 灭 亡 归 结 到 末 喜、 妲己和褒姒个人身上。 就连西 汉 后期 刘 向 自 己 编 辑 的 另 一 本 书 《新序》 中的 相 关 篇 章 也 持 此 立 场。 其《刺 奢 》 : “桀作 瑶 台, 云 罢 民 力, 殚 民 财, 为 酒 池 糟 堤, ;其 《节 士 》 纵靡靡之乐, 一鼓而牛 饮 者 三 千 人 ” : “桀 为 酒 池, 又云 足 以 铉 舟, 糟 丘, 足以望七 。 ” 《新 序 》 里, 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是刘向对战 国史料的汇 编, 体 现 的是 先 秦 一 部分 人的立 场 。《竹书纪年》 和态度 云“夏 桀 作 倾 宫、 瑶 台, 殚 ; 又云 : “大 夫 关 龙 逢 谏 瑶 台, 百姓 之 财” 桀杀
。两 之衰也, 其 王 桀 背弃 德行, 为 琼 室、 玉门” 《新序》 书所列先秦资料, 似为 所本。 然则, 从何时 起 末 喜 才 被 与 有 夏 灭 亡 联 系 《国 语 》 起来了呢? 前举 已 将 末 喜 与 夏 亡 连 书,
“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 第一 , “时代 愈 后, ; 他 举 例 说, 认为 传 说的 古 史 期 愈 长 ” 周 代 人 心 目 中最 古 ① 顾颉刚先生考辨古史, “盘古” , “时代 愈 后, 的人王是禹, 到孔子时始有尧舜, 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 到秦时三皇出来了, 汉以后才有所谓 开天辟地的传说。 第二 。他认为 , “我们要辨明古史, 。 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看史迹的整理还轻, 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 《史记正义》 《淮南子》 : “汤败 桀 于 历 山, ” 《淮 南 子 》 , 则注引 云 与 末 喜 同 舟 浮 江, 奔 南 巢 之 山 而 死。 查今本 并 ② 但在本卷唐张守节 《刘向列女传》 无此句。该句与 所述相近。 , 《论语·子张篇》 : “纣 之 不 善, 孔子弟子子贡就曾说过 不 如 是之甚 也。 是以 君 子 恶 居 下 流, 天 下 之 恶 皆 归 焉。 ③ 其实也未必尽然 子贡的话不是刻意为夏桀翻案, 而是道出了一种历史观而已。
。 但 周 的 兴 起,
使中国古代社会性别制度和社会性别文化发 展 发生重大转 折。 周 代 制 度的 创 设, 为强 化 父 权 奠定了 基 础 ” 严。
[3 ]473 [2 ]53
, 从 此, 女 性 的 地 位 开 始 降 低。
: “男 女 之 别, 王国 维 曾 提 出 周亦较前代为 传统的社会 性 别 制 度 很 大程度上是 , 它 为 后 世不 断对社会性别制度进行理论建构提供了思 想 资 源,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 就是女性在涉政问题上 的被排斥。在传统上, 学界一般认为, 越 向前 追 溯, 女性的地 位 就 越 高, 故 夏 商高 于 周 秦, 汉魏 高于唐宋明清。这种线性逻辑是对历史的 简 单 化, 先秦时代, 女 性 涉入 政治 的 机 会 略 多, 但也 不能否认这一时期是传统社会性别制度理 论建 构的重要时 期。 本 文 试 从 末 喜、 妲己和褒姒三 人历史形象 的 变 迁 入手, 探 讨 卷 入 政治 中的 女 “污 名化 ” 性是如何被 的, 传统 社会 性 别 文化 在
[6 ]82
。 也 就是
说, 末喜、 妲己 和 褒 姒 的 历史 形 象, 以及她们被 当成三代灭 亡 的 直 接 原 因, 是 先 秦秦 汉 时 期 社 会、 文化对其进行建构的结果, 其史事是不 断 积 累增益的, 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 而欲 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
一、 对末喜的史事建构
社会科学版
SHEHUI KEXUEBAN
儒学 与 汉 代社会性 别制 度的理论 建构
— — —以“ 女祸史观” 下末喜、 妲己和褒姒的史事撰述为中心
夏增民, 华中科技大学 历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4 池明霞,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在传统上, , “女 祸 论 ” “女 祸 史 观 ” 一直认为是末喜、 妲 己 和 褒姒 导 致 了 夏商 周 三代的 灭 亡 或 即由此产 生, 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 当 成 三代 灭 亡 的 原 因, 是先 秦秦 汉 时 期 社会不 断 进 行 历史 建 构 的 “厌 女 症 ” , 结果 。对 末 喜 、 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 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 通过 这种社会性 别 的 , 。 由 于 先 秦秦 汉 在中 国 文化 中的 源 头 地 位 , “女 祸 论 ” 理 论 建 构 而 欲 建 立起 父 权 制的社会性 别 制 度 成 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关键词: 社会性别制度; 厌女症; 女性涉政 男, 河 北 曲 阳 人, 历史学 博士, 华 中 科技大 学历史研究所 讲 师, 研究 方向 为 政 治 作者简介: 夏增民( 1973 - ) , 史、 社会性别史和历史地 理; 池 明 霞 ( 1990 - ) , 女, 浙 江 台 州 人, 华 中 科技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本科 生, 研究方向为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2010997 ) 0120 收稿日期: 2012 7023 ( 2012 ) 04009407 中图分类号: C913. 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