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题(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统治者,排除B项;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2.(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排除D项。
]3.(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B[据材料“夫礼……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礼治,而不是君民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仁,排除D项。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学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诉求)及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论语》的内容不在“五经”之中)考查文明的传承。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关系需要重点关注。
汉代儒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备考时,应明确汉代儒学在儒学发展演变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1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2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3.荀子(1)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续表)(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12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13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14德政,推行教化。
“15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16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人民版1.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社会的转变”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里“社会的转变”是指( )①分封制崩溃及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的迅速崛起③各种治国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才建立,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表现,故选B。
答案:B2.(xx·辽宁沈阳质检)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B.义C.仁D.忠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宣言第一条主要体现出人的自由、平等、良心、兄弟关系等,这与孔子“仁”的思想观点具有一致性,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睦相处和爱人。
答案:C3.(xx·西安模拟)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首先的规范,不是人际关系。
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4.(xx·上海模拟)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I)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I)1.(xx课标Ⅱ,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xx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xx山东文综,9,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xx北京文综,37,6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1.(xx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xx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xx海南单科,2,2分)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4.(xx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7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通史版

课时规范练7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21·四川广元三模)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对公共事务有着宽阔的视野,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
他还认为只有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充实到政府各部门,才能建立起一个好政府。
孔子的这一理念( )A.体现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冲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C.影响了各朝代的治国模式D.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2.(2021·江西重点高中联考)孟子在解释“武王伐纣是否弑君”的问题时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的解释主要是基于( )A.法治学说B.兼爱学说C.德治学说D.性善学说3.(2021·四川凉山州二模)《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
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上述言论的思想一致( )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C.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4.(2021·陕西二模)有学者指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
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 )A.君主权力的强弱B.应对现实的路径C.文化重建的力度D.兼并战争的规模5.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
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 )A.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切合人事,实用理性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6.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代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作业-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专题十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社会的剧烈变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当时中国的学者和思想家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 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
答案:C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
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 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百家争鸣的平台,排除D项。
答案:A3.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
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 增强中央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次第C. 促进小农经济动摇开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分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他免罪释放,此事失掉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
该案例表达了事先刑罚〔〕A. 重礼轻罚B. 严惩谋逆C. 仁爱宽恕D. 以礼入法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假定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A. 〝大一统〞实际B. 〝免除百家〞C. 〝天人感应〞D. 〝暴政〞思想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在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那么天是出色的政治家,赞颂商鞅,一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资料反映了李贽〔〕A. 支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支持〝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C. 废弃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5、在有关惩治糜烂的效果上,甲说:〝不用管糜烂分子,消费力水平提高了,糜烂现象自然就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糜烂分子,抓一个糜烂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糜烂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染。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才干的人去管理糜烂。
〞以下与上述四位同窗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A. 儒、墨、道、法B. 道、法、儒、墨C. 道、墨、儒、法D. 道、法、墨、儒6、小明同窗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假设小明的家长置信孟子的言论,他们能够会以为〔〕A.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需好好教育,孩子会矫正错误B. 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懵懂C.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需严峻惩罚使他惧怕,以防再犯D. 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形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作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详细方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官方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预。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1.[2022·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2.[2023·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
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
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旨在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4.[2023·贵州毕节三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各派思想相互吸收B.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政治思想异常活跃5.[2023·蚌埠市二模]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
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6.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18·绍兴测试)《说苑·政理》中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子D.韩非解析:选D 从“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认为应该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项;A、B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韩非C.老子D.墨子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故B项正确。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 )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解析:选D 依据材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要求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荀子的思想。
A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孟子主张,均排除;D项为荀子主张,故选D项。
4.(2018·镇海中学月考)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韩非的主张体现了君臣的关系符合礼的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因此二人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秩序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5.冯友兰评论某一学派时说:“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入世的危险。
……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下列属于该学派思想的是( )A.“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B.“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该学派为道家学派,A项是儒家思想,B项为道家思想,C 项为法家思想,D项为墨家思想,故选B项。
6.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 )A.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D.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析:选C 材料中将道家、墨家、儒家进行比较,儒家不信鬼神,讲人道,主张运用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故C项正确。
7.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A.打倒封建阶级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D.保障社会平等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被免官为民,墨子的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加速社会流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
孟子的这些观点(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解析:选D 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9.(2018·温州九校联考)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
下列言论属于他的是( )A.“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D.“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解析:选D A项是王阳明的观点,B项是老子的言论,C项是黄宗羲的言论,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
10.《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解析:选B 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11.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选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
12.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
13.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行’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C项正确。
14.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
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解析:选D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15.易中天说:“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横线处依次应为( ) A.孔子 墨子 孟子 韩非子B.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C.墨子 韩非子 孔子 孟子D.墨子 孔子 韩非子 孟子解析:选B 据材料“爱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正气”依据所学,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热血”依据所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冷眼”依据所学,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
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摘编自《孟子》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摘编自《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摘编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3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
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
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
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