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专题13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专题13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doc

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繁荣了当时的思想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3)百家争鸣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016·浙江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B[孟子和荀子的主张都强调了施政为民的重要性,B项符合题意。

]2.(2016·浙江学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B[题干中出现“无为”,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B项。

] 3.(2014·浙江学考)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庄子C.墨子D.韩非C[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和“兼爱和非攻”,很容易判断出这一学派为墨家,故C项正确。

]4.(2015·浙江学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 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子提出的,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2020版高中历史(课标人民)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复习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2020版高中历史(课标人民)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复习第23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考点一
栏目索引
思维启迪 “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 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孔子的“仁”指什么?“仁”体现在政 治上,要求统治者怎么做? 提示:“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教材补遗 敬德保民 “德”是“天”的至善性,“敬德”就是“敬天”,“保民”是“敬 德”的必然结果和具体表现。“敬德”和“保民”是周王朝政治路线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实践表征。
墨家学说的主旨是⑩“ 兼相爱、交相利 ”;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 主张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 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易错辨析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的不同 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 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 的“仁”的精神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考点二
栏目索引
3.太学的出现 汉武帝设立⑦ 太学 ,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思维启迪 有人认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原因是新儒学
考点二
栏目索引
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提示:该观点不正确。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 于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董仲 舒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教材补遗 太学 太学,汉代的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 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 《诗》《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西汉末年增至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检测(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苏州调研)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解析:选D材料中“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墨家思想,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方略,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D项正确。

2.(2019·启东中学月考)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

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张的是()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主流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C.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D.打倒孔家店能打倒中国传统解析:选C儒家文化经过汉代董仲舒的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变为“儒表法里”的新儒学,说明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故C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

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

该思想流派应是()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解析:选A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儒家主张“仁”“礼”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故B、C、D三项错误。

4.(2019·徐州调研)《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

”材料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解析:选D材料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并结合“举公义,辟私怨”,可知体现的思想是公正至上,故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百家争鸣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B2.(2019·福州高三质测)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襄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A3.(2019·孝义高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

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C4.(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摸底)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C5.(2019·衡水一中高三分科综合考试)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 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C6.(2019·重庆高考模拟)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达标(二十七)一、选择题1.(2019·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

2.(2019·长郡中学三模)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

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D.肯定汤武革命B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下的等级僵化,故B项正确。

3.(2019·青岛调研)《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A 解析据题干材料,《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而老子坚持无为而治,故选A项。

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B项错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 D项错误。

4.(2019·贵阳摸底)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衡水中学2020届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衡水中学2020届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归纳概括】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 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 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 的合理合法性。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 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 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 代表 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 ”;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孟子
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等思想
荀子
提出“仁义”“王道”“制天命而用 之”“性恶论”等思想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 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即 “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3.结果: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受 到汉武帝的重用,从此儒学确立了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
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 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 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 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 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 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 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 此可排除A、C、D三项。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1.思想主张(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

”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孟子B.墨子C.韩非D.荀子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

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5.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该思想属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B[材料“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体现了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

A、C、D三项的思想主张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6.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A[由材料可知,知道家推倒一切旧制度的真实目的是建立新制度,所以无论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还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都只是手段和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结束春秋战国的战乱局面,重建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B、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7.中国著名哲学史家詹剑峰曾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

”与他这一认识较为接近的观点是( )A.万物一齐B.仁者爱人C.道法自然D.严刑峻法C[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观点认为,自然界外物发展变化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改变,即材料强调要顺应自然,故选C项;“万物一齐”的意思是世上的万物是一样的,不符合顺应自然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法家思想,排除B、D两项。

]8.孔子援引古代权威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道家为了能胜过儒家,请出伏羲、神农等;法家却主张“美当今”,反对“法先王”。

这主要表明( )A.儒、道两家倡导兼容并包原则B.法家因注重改革而受民众欢迎C.法家更具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D.儒、道与法家的服务对象不同C[由材料可知,孔子和道家为提升自己的地位,纷纷从历史中寻求支持,法家则重视当今时代的改革,反对学习先代,体现出法家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兼容并包”,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B项不正确;三者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D项不正确。

]9.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B[“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张统一,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0.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D[材料“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反映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D项正确;西汉初没有奉行儒学,故A项错误;封诸侯王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设中朝官,也与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11.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

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论证( )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B.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C.加强君权施道行王教化的合理性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C[材料中“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是对人性进行的分类,主要是适应汉武帝时期思想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化,不是刑罚,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加强思想统治,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故D项错误。

]12.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说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C[由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与“天”结合,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进而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西汉的治国策略相结合,以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独尊儒术”,故A项错误;董仲舒改造儒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人合一”,排除D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苏北四市一模)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10分) 解析:第(1)问主张,根据“今人之性,固无礼义”得出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根据“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得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根据“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得出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分析。

第(2)问主张,根据“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得出以法治国;根据“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得出厚赏;根据“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得出重罚;根据“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得出法令统一。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15分)(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古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广义上的考试。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包括考试制度、考试观念和行为等方面在内的“考试文化”。

中国古代繁荣的农耕经济为考试提供了物质基础。

小农经济孕育了务实中庸的思维模式、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指引着知识分子参与到考试中来,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又使大规模考试成为可能。

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更是因其蕴含的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被欧美国家广泛借鉴,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材料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看似只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关就可以,实则不然。

材料内容特别提示了我们答题的主要方向,即经济作为物质基础的作用以及政治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答案:示例一观点: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2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