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何以“明”之?曰(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道法自然D.加强君权2.(2019·德阳一模)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3.(2019·武汉高三检测)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4.(2019·合肥高三检测)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1.《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

”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的崛起D.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注意题干限定角度“人才选拔”。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解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

答案:D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A.反对君主制度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无道君主解析: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5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5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考点规范练25.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思想流派时整理的示意图,这一思想流派是(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 )A.法、儒、道、墨B.法、儒、墨、道C.墨、儒、道、法D.法、墨、儒、道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4.古代某一学派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下列符合这一学派的思想是( )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5.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6.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7.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有教无类”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2.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 韩非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3.老子“无为”思想的目的是A 统治者要无所作为B 统治者要满足被统治者的要求C 统治者要注意发展生产D 统治者要顺乎自然,通过无为而“无不为” 4.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主要体现了A 推崇萧何B 贪图安逸C 无为而治D 能力较低5.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开始于A 汉武帝继位后B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C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后D 太学建立后6.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了A 应以仁政统治社会B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C 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D 要格物致知,掌握天下之理7.曾长期执教于白鹿洞书院的是A 程颢、程颐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8.明末清初产生进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①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②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③明清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④ 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将民主思想传入中国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9.有助于提高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措施是①“焚书坑儒”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建立太学④实行科举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10.关于王夫之的说法,正确的是A 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是浙动东学派的创立者B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C 否定儒学的权威,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1.观察下图(图选自三联出版社蔡自忠漫画),结合有关史实回答:回答:三幅图各代表哪三种学派?其政治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时间:45分钟)【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汉代儒学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2.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4.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5.即位之初,汉武帝虽然遭受挫折,但在选取贤良方正时,留意收揽儒生,授以官职。

同时,鼓励学者研读儒家典籍,使五经传习更有系统。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武帝彻底摆脱了汉初的“无为”治国思想B.儒家思想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得到加强D.儒家思想只符合西汉国家统一的发展需要6.董仲舒认为,天是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人是上天按照自己面貌创造出来的,天人之间通过五行之气等中介互相感应。

这种思想即(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C.三纲五常 D.顺应自然7.尊儒兴教,将教育、考试、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汉武帝时代的大创造。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习试题: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习试题: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8.(2019·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

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9.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何以“明”之?曰(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道法自然D.加强君权10.(2019·德阳一模)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11.(2019·武汉高三检测)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12.(2019·合肥高三检测)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10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

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

……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请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A [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选A项;“消除了”一词绝对化,故B项错误;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A [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家确立正统地位,故选A项;宦官外戚专权,中央集权削弱,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无关,排除B、C两项;宋代实施重文轻武,排除D项。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B [由材料可知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它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家思想,故选B项;先秦儒学中的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一主张并未融合其他思想,排除A项;北宋二程倡导“格物致知”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它思想,排除C项;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也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它思想,排除D项。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C [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统治者,排除B项;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排除D项。

]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B8.(2019·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