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代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理解汉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儒学,将儒学的优秀传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董仲舒与司马迁的儒学思想,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汉代儒学教案

作者:丁晓平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孟子、荀子的图片,并提问: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生:思考回答师:(多媒体显示)春秋——创立战国——蔚然大宗【过渡】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倡自强不息,弘扬“仁礼”,并积极参与时政,但是他们并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反而不受欢迎,屡遭冷遇。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这个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后的两个朝代,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汉代儒学二、讲授新课师:战国时期哪一家学说大行其道?生:法家师:法家在战国时期理论实践最为成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生:商鞅变法师: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国的富国强兵,直达最后的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秦始皇在建立秦朝时依然把法家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师:既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那么出于统治的需要,他一定也会在思想上走向专制。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一、汉代儒学的兴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使学生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3. 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四、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在汉代得到重视和发展。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 讲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如仁、义、礼、智、信等。
3. 通过具体案例或故事,生动形象地解释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三、互动(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对自己的影响。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
2. 强调汉代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汉代儒学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使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的记忆。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汉代儒学教案

第二节汉代儒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发展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汉朝时,儒家思想又是怎么成为统治思想的呢?讲授新课: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师(提问)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变为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师:秦朝为什么要焚书坑儒?1、原因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逐渐走向专制。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统治。
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中,李斯建议焚书。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
2、概况❖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禁书❖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卜筮等)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参考答案: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坑儒:焚书后不久,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反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服饰、建筑、礼仪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文化氛围。
2.创设历史场景,如还原汉代儒家学者讲学、辩论的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让学生掌握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2.通过分析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阐述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历史案例,展示汉代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汉代儒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儒学价值的思考。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发展和影响。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汉代儒学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案例以实际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案例采用了问题驱动、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儒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先翻开书本的目录,从目录当中去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并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
为更清晰地梳理本课教学思路,我将本课内容简化为以下结构示意图:1.教材地位:《儒学的兴起》这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2课,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之儒家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之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末清初诸位思想家动摇与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在整个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在专题三第2课中还会再次涉及这一传统思想。
2.知识体系:本课由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四目组成,其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目属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容,而其他三目内容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几个史实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
如果是旧教材的教学则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将几个史实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即可,但新课程的教学少不了一个核心主题,我将之确定为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
3.学情分析:初中的课本中已经学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史实,但仅侧重于史实的描述,而高中生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史料训练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图片等信息的解读,展示秦汉之际的儒学自“祸”至“尊”的发展轨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5.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确定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和原因;本课难点确定为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教法学法: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本课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种理念,所采纳的教法学法见下列图示:老师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主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主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主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再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的探究达成本课的教学。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组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传统文化,尊重儒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培养历史责任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儒学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业压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汉代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评价汉代儒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设想:
a.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c.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d.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2.了解汉代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3.培养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1)儒学的复兴:因为秦末汉初社会动荡,太学废置,并且汉高祖赞儒学,于是儒学得到了复兴。
(2)刘向与魏安僧伽:儒学的复兴离不开刘向和魏安僧伽的贡献。
刘向编纂了《新序》和《七略》,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整理。
魏安僧伽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2.汉代儒学的各学派(1)经学派:代表人物有郑玄、杨雄、丁令理等,主张以经典为教材,以注释为方法,注重琢磨经典内涵。
(2)文学派:代表人物有司马迁、刘向等,主张以文学来传承经典,通过文章来传播儒家思想。
(3)墨学派:代表人物有东方朔、刘歆等,主张以墨子学派的思想来解释经典和儒家思想。
(4)道学派:代表人物有扬雄、王夫之等,主张以道教的思想为基础,来阐述儒家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他们了解到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发展。
2.讲解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3.介绍汉代儒学的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4.让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并展示各学派的特点和影响。
5.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2.小组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展示法:通过学生的展示,加深对汉代儒学的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展示,评价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观察和录音录像,评价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执行。
3.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
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
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因此思想上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因此在思想上,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主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董仲舒(目不窥园的典故)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
董仲舒的思想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一方面由于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要,大一统的时代需要选择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由学生在课本中划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指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而考试的成绩是选官的依据,这样就把儒家思想,考试和做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板书设计(小结)
汉代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