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汉代的儒学(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焚书坑儒”批判】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导学案

年级 高一学科 历史 总课时2课题 1.2汉代儒学第_1__课时主备人上课时间锁定目标 找准方向备 注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焚书坑儒”的史实及影响;概括董仲舒儒学的主要观点;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自我构建 快乐无限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一.罢黜百家1.背景:⑪中国的“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⑫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⑬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________思想。

⑭汉武帝初年,起用________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董仲舒的儒家思想a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3.评价:(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⑪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⑫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________、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有利于加强 ,维护国家统一。

二.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①________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⑪是儒学教育②________化和③________化的标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代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理解汉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儒学,将儒学的优秀传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董仲舒与司马迁的儒学思想,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使其在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服饰、建筑、礼仪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文化氛围。
2.创设历史场景,如还原汉代儒家学者讲学、辩论的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让学生掌握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2.通过分析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阐述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历史案例,展示汉代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汉代儒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儒学价值的思考。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发展和影响。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汉代儒学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案例以实际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案例采用了问题驱动、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儒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组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传统文化,尊重儒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培养历史责任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儒学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业压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汉代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评价汉代儒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设想:
a.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c.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d.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一、“焚书坑儒”驳斥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指责时政。

2.历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代价的书籍外,别的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抗议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场面得到稳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概略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互助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建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升引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历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感化等。

(2)董仲舒发起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接纳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身分由此开始提拔。

3.影响(1)积极方面:汉王朝增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汗青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完成了各派学术思想划一竞争的场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成长。

三、太学的出现1.教诲体制的设立(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汗青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度培育政治治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诲系统。

2.影响(1)对教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民风:发动民间积极向学的民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冲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建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1)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

第二课汉代儒学(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本课难点】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董仲舒新儒学产生背景。

二、汉代儒学1.原因⑴经济: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⑵政治: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⑶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需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与过程系统性强: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涵盖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流程。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学内容与过程还注重对汉代儒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的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对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3.强调汉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汉代儒学的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同时,评价和反思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汉代儒学》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塑造。
1.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解汉代儒学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导学案
一、“焚书坑儒”批判
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2)原因:
战国时期

2.焚书坑儒(自读课本,完成探究)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3.探究4 评价:
(1)直接作用: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二、罢黜百家
1、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

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探究5 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
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
民族关系:
经济:阶级矛盾激化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三、太学出现探究6 设计一份太学招生简章
1太学地位
2招生目的
3教学内容
4师资力量
5就业前景
探究7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自主学习)
1、选官制度变化
2、特点:1 2
3、影响
探究8 结合本课你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