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翻译
欧阳文忠公尝言翻译及注释

欧阳文忠公尝言翻译及注释
欧阳文忠公,全名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
学评论家。
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
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翻译及注释,主要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首先,欧阳文忠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注释方面有着重要
的贡献。
他曾经翻译和注释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
他对《诗经》的翻译和注释。
他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欧阳文忠公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翻译及注释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对古代文学作
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理论和
方法。
此外,欧阳文忠公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成就。
他的诗
词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水准,而且在表现主题和情感方面也
非常丰富。
他的诗词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
后人广泛传颂。
总的来说,欧阳文忠公在翻译及注释、文学批评和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及注释工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和诗词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李贻孙原文:欧阳行于闽之里生之。
幼为儿孩时,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至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道,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及翻译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夫事有不可不忘者,亦有不可不忘之者。
余贫时,有一将校,人皆敬之。
余亦敬之。
然请谒不至,实有敬不尽之。
何也?以其请益无益于我,而求损益于我,此其心非复常人。
又余昔年,有一亲信之仆,所受赏赐,或以受于人者半。
果不免。
以半赐人之言,此仆亦皆能预知,其取益偿者非一,疑有异耳。
文忠公之在蔡也,天方讨元而夺其柄,虽形移势易,而有不可动者。
此则事之不可不忘者也。
公去人日浅,而世谓公已矣,此则事之不可不忘之者也。
余是以有请益不敢不尽之诚,与人亦不敢不为久要不忘之契。
翻译:有事情有不能不记住的,也有不能不忘记的。
我也尊敬他。
为什么呢?因为他请求我对他没有益处,而请求我对他损减益增,他的心不是平常人的心。
又我过去有一个亲信的仆人,他所受的赏赐,有时是我从别人那里接受过来转给他一半。
有人告诉我说:“这个仆人必定出卖身体给别的人。
”我本来就担心他难免要这样。
果然难免。
以给一半赏赐别人的话来看,这个仆人也能预先知道,他获取益处抵偿不了几次,怀疑他有什么不同寻常的。
文忠公在蔡的时候,朝廷正在讨伐元朝而剥夺他的兵权,虽然形式改变而实质已非,仍然有不能动摇的人。
这就是事情不能不记住的方面。
文忠公离开人们的时间很短,而社会上认为文忠公已经完了,这就是事情不能不忘记的方面。
我因此有请求加倍努力不敢不尽的诚心,对待别人也不敢不守久要不忘的盟约。
中考文言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全文详细翻译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
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
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
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
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
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
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
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
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
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欧阳文忠公尝言翻译及注释

欧阳文忠公尝言翻译及注释
摘要:
1.欧阳文忠公对翻译和注释的看法
2.翻译的重要性
3.注释的必要性
4.翻译和注释的实践应用
5.结论
正文:
欧阳文忠公曾说:“夫翻译者,所以通中外之言,而注释者,所以明古今之义。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翻译和注释的重要性。
首先,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可以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
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字,以便于人们互相理解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国际交流、经贸往来、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其次,注释的必要性也不容忽视。
注释是对文字的解释,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文字的意义和内涵。
在古代,由于语言的变化和历史的演变,许多古籍和经典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变得难以理解。
这时,注释就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同时,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科的日益专业化,许多专业术语和领域知识也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在实际应用中,翻译和注释往往相辅相成。
翻译需要注释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而注释则需要翻译来实现跨语言的传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还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通顺性。
而在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需要充分了解原文的背景和语境,以便于给出恰当的解释。
总之,翻译和注释都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它们在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文明、提高人们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欧阳文忠公文集》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欧阳文忠公文集》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
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
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
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
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
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
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
及居蜀,尤有善政。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
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
”母子遂相慈孝。
人皆以公为仁恩。
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
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
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
”公益感激自励。
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
”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
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
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
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
”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
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
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
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
今其状应法。
”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原文: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译文: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
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
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
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
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1]。
三子既通硕望[2],姚先生治其术益精。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3]“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4]。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5],门下著藉者[6],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
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7],襢之后进[8],义无所让也。
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9],有新城鲁仕骥絜非[10],吴兴吴德旋仲伦。
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11],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12],多好文章。
硕士之群从,有陈学受艺叔[13],陈溥广敷[14],而南丰又有吴嘉定子序,皆承絜非之风,私淑于姚先生[15]。
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之学[16]。
仲伦与永福吕璜月沧交友[17],月沧之乡人有临桂朱琦伯韩、龙启瑞翰臣、马平王锡振定甫[18],皆步趋附于吴氏、吕氏,而益求广其术于梅伯言。
由是桐城宗派流衍于广西矣。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19],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
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20]、善化孙鼎臣芝房[21]、湘阴郭嵩焘伯琛[22]、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
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量事新城二陈。
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23],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24],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26],以为不足复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明·钱溥
邱金虎注解,加框为重点字词
欧阳文忠公,是庐陵人。
庐陵过去有先生的全集本,不久被皇家仓库收藏,于是天下不再得到这本全集很久了。
海虞程宗先生,广泛寻求它,在胡文穆先生家里得到了,就是内出本。
他赶快命令工匠在郡中的学舍影写重刻。
适逢我出使
交南到了庐陵郡,庐陵郡的博士郑钢,第一个进献时请求说:“假使庐陵郡的文献值得引证,从而使得天下再次有了这本文集,这是太守的功劳。
请求您写一些话作为序言放在开头。
”我态度严肃地拒绝未果,等到船不能出行,于是我怅然失意了一会儿说:“读书人写文章不是难事,而用文章来救世是难事。
”荀子、韩非子、黄老之学兴起,这种道统就在秦国灭亡了。
幸亏韩愈出现,情绪激昂地把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的文章足以改革弊端并且拯救不足。
(韩愈)曾经(在《原道》中)说过“孟子死了,这种道统不得流传了”,就是隐约自己担当起了道统流传的重任。
后来又演变成了唐五代衰弱浅薄的风气,即使宋朝兴盛七十余年,然而做学问的人也不容易迅速复兴古代传统。
有一天欧阳先生出现,把学识学问和思想品德作为尊崇敬仰的对象。
至于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地,一时之间名士们被看成是他的朋党。
先生在谏院,写了《朋党论》呈献(给宋仁宗),于是众人的言论就平息了,不是这样的话,党锢之祸就形成了。
嘉佑年间求学的人争着以崇尚怪异邪僻为奇特。
作品的体裁、风格大大变坏了,先生掌管向君王举荐人才的职务,贬低并排斥险怪的文章而录用雅正的文章。
读书人起初喧闹的样子,沸腾着毁谤,之后不到五六年,文章的风格就变化并复兴古代的道统,不是这样的话,弊端将到怎样(的地步)才停止啊!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文章一定以救世为难事啊!
虽然,当是之时,倡而和者,韩有柳宗元,欧阳有苏氏父子,其他李翱、张
《郁离子·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金声指钟声,如“鸣金收兵”就是敲锣,玉是指玉石制成的打击乐器磐,用的都是借代手法,如“丝竹管弦”之类),文
星者何?列星
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五星运行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
焉。
即使这样,在当时,他们倡议后应和的人,韩愈这边有柳宗元,欧阳修这边有苏氏父子。
其他像李翱、张籍这些人,曾巩、尹洙这些人,如唱歌,声音响亮,
气韵和谐,如奏乐,钟撞击发声,磬随之响应,文章不是不华美,然而比较他们(与前者的)的救世的功劳,就好比是恒星里面有五星,一般的山之于五岳,他们(各自)功业与教化的萌发显露,自然是有不相等的地位。
(这就)应该是韩愈、欧阳修在千百年之前崛起,在千百年之后一起闪耀,而(后人)渺小没有能够继承他们的。
平常的人却成为百代之师,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的规范,只有两位先生了。
任用或是被弃置不用,《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松山战役被俘,崇祯皇帝写祭文,哪知洪做了清朝大学士。
洪的拐杖上刻着一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后来拐杖丢了,几年后有人送回来,在上面刻下了“危而不持”这句话,他看后“视
这本全集发行,程先生对于后辈的学者施以恩惠也是很大的了。
假如善于学习的人诵读韩愈、欧阳修的文章,知道能够以身作则担当国家安危的谋划,他们的被任用或是被弃置不用被世人所重视,做官不知道富贵的快乐,不做官不忘记天下,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情),这以后就无愧于心了。
难道只是用作品的体裁、风格改变那些所习惯的(风气)罢了?后辈学者松江府的钱溥,在螺川驿站敬书。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