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3)(含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3)(含解析)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陇亩( ) 屏人( ) 倾颓( ) 度德量力( )吴会( ) wǎng( )驾 wò( )野存xù( )猖jué( ) 帝室之zhòu( )2.解释句中加点词。
(1)此人可就见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国险而民附 (4)益州险塞(5)总揽英雄(6)内修政理(7)先主器之(8)因屏人曰(9)帝室之胄 (1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今义:(2)遂用猖蹶古义:今义:(3)此可以为援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语句。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2)遂用猖蹶(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3)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4)因屏人曰(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5)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 )( )6.填空。
(1)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最终的策略目标是,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外交方面的方针是“”,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另一路是“”。
(2)“时人莫小池中水,何妨浅处有卧龙。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被称作“卧龙”,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有“”的诗句。
7.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
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填写诗文。
昔魏武挥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其志宏阔如宇;武侯临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即更刮目相待”,其事流芳千古。
太守出猎,狂书“,亲射虎,看孙郎”,托古以言志;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用典以抒怀;书生论史,偏说“,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诗仙饯别,且吟“,中间小谢又清发”,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第23课隆中对班级:座号:姓名:(完成本作业用时:40分钟)一、基础优梳理1.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2)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3)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信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然谓为信然(……的样子)然志犹未已(可是)(5)用遂用猖獗(因此)贤能为之用(任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翻译句子:(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2)省略句:君与俱来。
您和他一起来吧。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二、探究新视点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前三段,完成1-4题。
1.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
在整部三国故事中,有一人与诸葛亮齐名,他是庞统,人称凤雏(凤雏先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3.针对诸葛亮的自比,当时的人们有何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为下文徐庶的推荐做铺垫。
4.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雄心有抱负,坚持不懈,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三、延伸提能力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
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
”刘备惋惜不已。
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
”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 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23. * 隆中对一、累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遂诣亮()()屏人()度德量力()猖蹶()()挟天子()殆()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2.解说以下加点词语。
(1)隆中对 ________________(2)莫之许 ________________(3)可就见 ________________ ( 4)屈驾顾之________________(5)因屏人 ________________ ( 6)遂用猖蹶________________(7)挟天子 ________________ ( 8)利尽南海________________3.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非惟时节,抑亦人谋也B.欲信大义于天下C.故不错意也D.自董卓已来4.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C.箪食壶浆D.山行六七里5.《隆中对》节选自我国一部纪传体分国史《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________ 家________(人名)。
本书记录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三国的历史。
6.以下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三气周瑜B.三顾茅庐C.三打白骨精 D .桃园三结义7.写出三个包括“善”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好汉并起,跨州连郡者不计其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时节,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
孙权占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良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行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可以守,此殆天因此资将军,将军岂存心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练习(含答案

隆中对一、基础识记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2、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3、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4、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23课 隆中对

《隆中对》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乐.()毅屏.()人度.()德量力存恤.()胄.()屯.()新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5-8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指出下面句子中两个“将”字的不同之处。
则命一上将(A)将(B)荆州之兵A.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_。
B.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
6. 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隆中对练习 及答案

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2.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 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 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 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3.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司马光 主编的《 》一 书。(2分) 《资治通鉴》
(四)【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礻韦、允等 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 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4)、孤不度德量力 。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六)5.句子翻译。(3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 6.填空(3分)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 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 兵力\人才 优势;分析孙 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 民心 优势;分析刘 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 物产 优势,也指出 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 大计。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练习题 《隆中对》测试

《隆中对》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30分)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10分)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10分)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4、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10分)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40分)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隆中对》同步测考试题.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测考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填空题(共3题)评卷人得分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好为《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答案】注音略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⑤谓为信然()⑥此人可就见()【答案】①常常②器重、重视③大概④亲自⑤确实这样⑥接近、趋向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3.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答案】通假字(1)信;伸;shēn;伸张(2)已;以;yǐ;表示时间的界限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二、选择题(共3题)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答案】D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2.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答案】D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3.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答案】 A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三、语言表达(共2题)1.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隆中对【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与战略方针。
3、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____,____朝______家。
【词语解释】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 ) (2)时人莫之许.也( )(3)谓.为信然..( )( ) (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6)将军宜枉驾顾...之( )( ) (7)因.屏人曰( ) (8)欲信.大义于天下( )(9)遂用猖蹶..( ) (10)然志犹未已.( )(11)自董卓已.来( ) (12)则名微而众寡..(.) (13)抑亦人谋也( ) (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15)利尽..南海( )( ) (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18)总揽.英雄( )(19)保其岩阻..( ) (20)内修政理.( ) (21)诚.如就是( ) (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23) 于就是...与亮情好日.密( )(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 )④贤能为之用( )(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主器之.(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划分句子节奏】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1)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宜枉驾顾之(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翻译句子】5、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5)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7)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8)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课文内容理解】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就是什么?(对策的终极目标)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就是什么?8、应如何理解“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9、课文有详有略,请您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两方面的内容。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时人异.焉( )(2)亮身谓.备雄姿杰出( )11、翻译句子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
12、在文段中找出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3、从这段文字瞧,诸葛亮就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用原文作答)【中考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2011年四川遂宁中考题)【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将军宜枉驾顾.之( )(2)欲信.大义于天下 ( )(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1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就是 ( )(3分)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
“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与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她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她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就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与“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就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二)阅读《隆中对》,回答文后问题。
(2011年四川泸州中考题)隆中对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与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就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就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2)欲信.大义于天下( )(3)于就是与亮情好日.密( )(4)愿.诸君勿复言( )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 )。
(3分)A、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D、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分)翻译:(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翻译: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就是( )。
(3分)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与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与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隆中对》【文学常识】1、《三国志》陈寿晋朝史学家【词语解释】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亲自) (田地) (2)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3)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器重,重视)(告诉)(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招致、引来) (6)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7)因.屏人曰(于就是)(8)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9)遂用猖蹶..(这里就是失败的意思)(10)然志犹未已.( 停止)(11)自董卓已.来(通“以”)(12)则名微而众寡..(.人少。
意思就是兵力薄弱。
)(13)抑.亦人谋也(而且)(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挟持)(争强、争胜)(15)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18)总揽.英雄( 这里有“招致”的意思)(19)保其岩阻..(政治)(21)..(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20)内修政理诚.如就是(确实、就是在)(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亲自) (23) 于就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一天天)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谁)(用箪盛)(用壶装)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作动词,可译为“唱”) ②谓为信然(就是)③以弱为强(作动词,可译为“成为”)④贤能为之用(表示被动,可译为“被”)(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代词,代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②先主器之(代词,代指徐庶)③将军宜枉驾顾之(代词,代指诸葛亮)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划分句子节奏】(1)时人/莫之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