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以《大鱼海棠》为例分析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文化

以《大鱼海棠》为例分析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文化
《大鱼海棠》是一部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电影,它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巧妙融合,打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幻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氛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传统美学观念。
《大鱼海棠》通过改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了一个原创的幻想故事,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元素,如龙虎山、神仙、五大洲、顶天立地等等糅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世界。
一方面,电影中的剧情和人物角色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例如,电影中萌妹赤鲤和大鱼皆来源于中国民间传说,而主角名字“青丘狐”则是中国传说中妖魔的代表。
此外,电影中展现的神话场景,如五大洲,神邬等等,都极具中国特色和传统韵味。
另一方面,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体现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
例如,电影采用了水墨画的手绘风格,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画龙点睛的精髓融入其中,呈现了一个唯美而古朴的画面。
同时,电影中采用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等,加强了中国文化在电影中的表现力。
最后,电影中也表达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电影通过对生命、爱情的探讨,传达了中国文化中有关生死轮回、情感经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
同时,电影中展现的儒家传统的美德,如勇敢、懂礼犯规、和谐共处等等,也展现了中国以孝为本的传统文化观念。
中国电影的乡土与民俗

中国电影的乡土与民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以展现社会现实,又可以呈现人类情感和精神追求。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经常以乡土与民俗为主题,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乡土与民俗的角度,探讨中国电影的独特之处。
一、中国乡土电影的特点中国电影中的乡土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明显。
电影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可以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不同地域的差异和特色。
例如,电影《卧底巨星》展示了四川的美丽风光和川剧文化,让观众对四川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人物塑造中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比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武侠人物,他们的身份、行为方式都与中国古代武侠文化息息相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3. 故事情节中国乡土电影的故事经常围绕当地的乡村生活展开,包括农业、农民工、村庄传统节日等。
电影《活着》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几十年来的变迁,通过农村的乡土生活展示了中国农民的艰辛和坚韧。
二、乡土与民俗在中国电影中的表现方式中国电影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乡土与民俗的内涵,使观众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1. 颜色与服饰电影中的服饰和色彩常常与当地民俗有关。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中国北方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身穿的大红灯笼图案的衣服来传达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2. 建筑和景观中国乡土电影中的场景常常是乡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风景,通过对建筑和景观的描绘,展现出乡村的美丽和特色。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桃花林、《卧底巨星》中的四川乡村等场景,都体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3. 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乡土电影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和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电影《人间·喜剧》通过对中国农村春节期间的全民欢庆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热闹与喜庆。
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

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展现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和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电影也逐渐呈现出了文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
首先,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
过去,中国电影主要集中于展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如《红高粱》和《英雄》等影片。
然而,近年来,中国电影的题材范围日益扩大,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话题。
例如,《西游降魔篇》以传统神话故事为背景,却融入了现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
其次,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还体现在艺术形式上。
传统的电影形式通常以剧情为主线,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现故事。
然而,近年来的中国电影越来越注重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例如,《卧虎藏龙》以华丽的武术动作和精美的视效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而《无双》则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中国电影在剧本创作和表演技巧上的突破。
此外,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还反映在制作团队的构成上。
过去,中国电影的制作团队主要由中国本土的导演、编剧和演员组成。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与国际团队合作,既有导演和演员的跨国合作,也有与其他国家的摄影师、美术设计师等合作。
这种跨文化的制作团队,不仅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意和视角,更加促进了中国电影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还体现在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
传统的革命题材和家庭伦理剧在观众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而喜剧、爱情片、科幻片等类型的电影得到了更多观众的青睐。
这使得中国电影创作更加注重群众化,力求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在题材、艺术形式、制作团队和观众需求等方面都有体现。
这种多元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种机遇。
随着中国电影继续与世界交流与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的文化多元化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
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
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
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
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
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
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
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
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
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
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
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以《大鱼海棠》为例分析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文化

以《大鱼海棠》为例分析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大鱼海棠》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部代表作品,用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渗透其中。
本文从《大鱼海棠》的故事背景、角色塑造、画面设计和音乐表现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民族文化。
故事背景《大鱼海棠》讲述了一个由神、人、鬼三个世界构成的奇幻之旅,通过人鱼少女“降龙”和人类少年“程心”的爱情催化出一个新的世界的传说。
电影背景以中国神话文化为原型,让观众了解到了水妖、深海巨兽、龙、鬼、生命之舟等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妖文化,电影以水妖传统为灵感,展现出中国神话中“生命源泉-大鱼鲲”的意象。
电影背景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角色塑造在电影中主角“降龙”和“程心”是有代表性的角色塑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和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电影中,“降龙”代表着东海龙神的子孙,而“程心”则代表着凡人。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出生地、家庭文化和成长经历的描述,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对于神话与人生的融合。
此外,电影还通过配角的形象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善男信女”、“深海巨兽”等,让观众能够初步认识到中国的民俗文化。
画面设计电影的画面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鱼海棠》采用中国山水画的手法,将水墨画的线条和色调带入电影画面中,使电影画面呈现出东方唯美和神韵之美。
此外,电影还采用了中国民俗文化装饰图案,并将其融合到电影画面中,使电影画面更富有创意,更具有东方神秘之美。
而电影场景的构造也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艺术审美,比如如场景中所展示的廊桥、房舍、鸟笼等符号,这些场景或物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
音乐表现电影的音乐表现也是其他乐器难以取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之一,在《大鱼海棠》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电影采用的音乐多为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葫芦丝》,以及表现恐惧和神秘的《龙之争》,这些都朗朗上口、韵律动人,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
这些音乐通过电影播出,与电影画面相呼应,更加突出了图片所传达出的民族文化情感。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成为了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好莱坞电影制作方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并开始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中国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运用,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体验。
接下来,我们将从电影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中国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角色、布景、服饰和故事情节。
角色是最为直观的体现。
在一些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角色通常是中国人物或者具有中国背景的角色。
在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中,主角花木兰就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角色,她在电影中穿着中国传统的服装,使用中国的武器,展现了中国式的自信和勇敢。
在另一部知名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主角是一个充满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电影中展现了中国功夫、中国美食和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角色的设计,不仅让观众更容易地接受这些中国元素,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中,布景和服饰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很多好莱坞电影会选择在中国的历史名胜或者风景如画的城市进行取景,比如在《变形金刚4》中就有一部分场景是在中国的五粮液景区取景拍摄。
这些美丽的中国风景,给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情调,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国观众。
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服饰的运用也是相当普遍的,比如电影《功夫瑜伽》中,主角成龙就穿着中国传统的功夫服饰,这样的服饰设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电影增添了更多的华夏情怀。
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也体现在故事情节上。
很多好莱坞电影都会选取中国的传统传说或者故事情节作为电影的背景,比如电影《功夫熊猫》就是以中国的“龙战记”为故事背景创作而成,而《英雄》则是以中国的古代战国时期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历史武侠片。
这样的故事背景设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也使得好莱坞电影在故事情节上更显得丰富和具有独特的特色。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表达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表达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当代中国电影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些电影中,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表达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通过影片中所呈现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在本文中,我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文化传承的表达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传承是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大特点。
在电影中,通过描绘历史与传统文化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为当代青年建立一种文化认同。
《芳华》是一部充分表达文化传承的优秀作品。
影片中,虽然描述的是一段特殊年代的故事,但影片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普遍价值。
在影片中,女兵们唱的《可爱的中国》成为了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今天,这首歌成为了许多华人的共同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传承和延续。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表达在中国电影中,新时代的中国背景也成为了电影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表达,也在这些背景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一出好戏》中,导演通过一场曲折离奇的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下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呈现的公民观念,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自觉性。
而在《小丑》中,电影表达了经济与政治不成正比的新时代社会不公。
主人公是一位社会底层人士,他的遭遇和生活经历,也反映了新时代下中国强制技能评定下农民工无法进入更高阶层的现实。
通过反映这些现实问题,中国电影及时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多元文化的表达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多元文化的表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逐渐增多。
在中国电影中,这些多元文化的表达在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中国群体的观念与思想。
在《西虹市首富》中,影片融合了中外文化,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现实。
影片中呈现的创造力、个性与人性的表现方式,激励着大众勇敢地面对人生和现实。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体现
首先,传统节日和民间传说常常被用作电影的背景或主题。
例如,《大鱼海棠》以中国的农历中元节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亡灵的敬畏与悼念;《画皮》则以中国的中秋节为背景,将传统的月亮神话搬上大银幕,与观众分享了团圆与爱情的故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也在很多中国电影中得到体现。
例如,《叶问》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正义的坚守,通过咏春拳的传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对多元文化的接纳。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也常在电影中得到体现。
例如,《霸王别姬》中通过京剧的表演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
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
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
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
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
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
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
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
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
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
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
从国家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主流电影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必须整合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内,而不是使它置之于外。
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我们所谓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种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理念。
它是衡量与判断事物的终极文化标准。
这其中包括历史(是非)观、道德(善恶)观、社会(正邪)观、伦理(荣辱)观、审美(美丑)观等。
现在,我们应当避免不同叙事形态的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上的相互错位,避免不同影片类型在终极文化标准上的相互偏离。
本土电影产业应当在总体上整合文化精神架构,实现中国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互通与共识,进而赢得国际市场上的普遍认同,为目前的电影发展提供一种确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无论在投资动机、运作方式、赢利模式、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都应当倡导、敬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把文化精神的承传作为不同电影形态的共同使命。
电影的不同形态,只是在功能上各有侧重,而并不能够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上相互对立,不能把电影不同形态的划分原则视为划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依据。
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对国家形象的嘲讽,对正义精神的亵渎,对性别差异的歧视,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限制、受到禁止;无端的暴力、变态的性爱、扭曲的人性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唾弃、受到指责。
不能因为是所谓的艺术电影,就可以在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口号下,肆意扩大对社会生活的负面表现,把人的现实境遇描写得暗无天日,好像电影拍得越黑暗,作品的思想内容越深刻;也不能因为是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就可以漠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非,掩盖正义与邪恶的尖锐冲突,把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平面化、简单化;更不能因为是商业电影,就可以赞美邪恶、颠倒黑白、混淆荣辱,用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取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正义法则。
相对于印刷时代来说,现代人对文化的承传与认同,更多是通过影像语言来完成的。
我们现在读解一种影像的符号系统,实际上就是在体验、理解一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系统。
如果我们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不可能不注重影像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我们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于人类基本伦理道德的信守、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都不能够离开影像媒介,特别是不能离开具有广泛覆盖空间与巨大受众群体的主流电影。
为此,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谓共通、共享就是在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表现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中确认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在发扬艺术创作个性风格、尊重艺术创作审美规律的同时,弘扬共有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
进而言之,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
我们应当把和谐、仁爱、孝敬、忠诚作为核心的文化观念来整合不同艺术作品的精神图景,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
把过去那种凸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政治理念,推延到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之后,使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文化核心价值的确认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而不是把一个政治的理念置放在整个艺术作品的“前页”进行昭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不应当成为一种标签贴在艺术作品的表层形态上。
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而不是在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它应当成为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
观众通过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政策的内容。
使观众认同电影的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不论是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还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都证明,我们不宜在电影文化的层面上过多地强调所谓民族的差异性。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特别是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依靠海外市场来支撑其国际化生存发展的格局下,一味地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会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乃至抗衡、冲突,起码会加剧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与对立,这样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延展,不利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里弘扬与传播中国文化。
所以,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
影片《我的长征》在表现红军转危为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再现了血火交汇的湘江之战等重大战役,而且把红军进入彝族区从阴森的铁牢拯救奴隶的情节置放在红军的万里征途中,这样红军既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拯救之师。
他们所进行的革命就不只是一种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为天下人民求解放、为所有百姓求平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
这种叙事情节对于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确认电影是一种艺术商品、一种文化产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电影的创作。
其实,不论是探讨两代人的感情隔膜,还是表现同代人的情感裂变,主流电影中所表述的叙事主题,都应当具备一种能够让观众所喜爱、所认同的文化母题。
影片《云水谣》把一个拥抱着爱情梦想、厮守终生的动人故事,置放在两岸变迁的历史格局中,对中国式的言情电影与主旋律电影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整合,把过去那种单一的作为叙事题材的爱情影片,变成了一种可以兼容不同电影因素的叙事类型来处理;把电影历史叙述中的个人情感的主题与现实社会中的国家政治主题进行“交叉剪辑”。
在电影叙事中,台湾政治动荡的风云、海峡两岸的历史藩篱是阻断华夏儿女美好爱情的重要因素,为此,消除两岸之间的重重壁垒,促成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成为这部爱情电影中最为关键的潜台词。
影片所讲述的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中华儿女的骨肉亲情,不仅成为支撑这部电影的情节基础,而且也成为消融两岸往日阴霾与岁月坚冰的一种感性力量。
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叙事策略不仅在文化层面上整合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而且作为一部由海峡两岸明星共同出演的主流电影,它的象征意义与叙事情节同样具有文化影响力。
相对于电影艺术的个性化表达,电影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久远的事,因为它包括了对大众情感、道德、精神诸方面的无形因素的引导与重构。
要改变人的文化态度,特别是要改变群体的文化态度,提升群体的精神文化指数,有些时候要比改变他们的物质生活更为艰巨、更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