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
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
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
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
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
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
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 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
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
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
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思维的广泛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
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的文化是比较和平的文化东方的文化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主食:东方饮食文化以米饭为主,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西方
饮食则主要以面包、面条、马铃薯等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东方地区适合种
植水稻,而西方则更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2.蔬菜与肉类的比例:东方饮食文化中,蔬菜占有很大比重,如中国
的青菜、豆腐、海带等,而肉类则相对较少。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偏向于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则较少。
这与东方注重平衡饮食以及佛教、道教等推崇素食的信仰有关。
3.烹饪方法:东方烹饪注重火候掌握,讲究清蒸、煮、煎等烹饪方式
一般较为简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多地采用烤、炸、炖等复杂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和香料,追求口感和味
道的多样性。
4.用餐方式:东方饮食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各种菜肴
摆在一个共享的桌面上,大家一起用餐。
而西方则主要使用刀、叉、勺等
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食物则在盘子中摆放好,个人独自享受。
5.社交功能:东方饮食文化中,餐桌通常被视为团结亲情、友情的场所,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
而在西方,用餐往往更侧重于个
人享受和品味,用餐通常被视作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
6.餐食时间:东方人一天通常有三餐,早午晚各一,较为规律。
而在
西方,早餐较简单,午餐则较为重要,晚餐时间较晚,有时还有夜宵。
总体而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食、肉菜比例、烹饪
方式、用餐方式、社交功能和餐食时间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
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东西方文化差异

4.建筑方面
东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 质上看是因东西文化的不同。 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 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 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 较重视科学与宗教
在此我们总结出了3点 比较明显的差异 1)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 的区别是在制造空间的方法 上。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 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首 先先通过墙确立空间,上面 加顶就像一个盖子,只是一 个覆盖物而已。在东方正好 相反,屋顶是最重要的建立 空间的因素。通过由柱子支 撑的屋顶确立空间而后再填 充墙。
3.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全过程是: 厨师将饭菜做好以后端到餐桌之上,围坐在餐桌旁 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 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 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张餐桌旁,面 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
吃西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厨师将做 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 的食客面前,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 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2) 第二个区别在于空间本身 的状态。西方世界强调的是积 极空间,即发挥建筑物本身作 用的内部空间。然而在东方主 要强调的却是消极空间即建筑 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3)第三个区别在于东方 的基本建筑原则和风格没有得 到充分的发展,而西方的风格 却得以进步。在东方,一种建 筑风格只是简单的重复。而西 方却越来越强调建筑物作为一 个独立个体的个性,其结果就 是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持续改变。
英语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 “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 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 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 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 Thank you和 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 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 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 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东西方的语言差异,因此,当我 们外出到其他西方国家时,应该先了解西方国家的语 言在表达上、问候、称呼等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 沟通与交流。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1.价值观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个人主义较弱,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解决方式可以是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并找到平衡点。
例如,强调家庭观念的东方人可以学习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尝试更多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2.通信方式差异:东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让人尴尬,所以往往更加注重非言语形式的沟通,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灵活调整沟通方式,理解并接纳对方的表达方式。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直接沟通方式,而西方人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非言语信号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人的意图。
3.社交礼仪差异:东方文化中注重尊敬和遵守长辈和权威人士的规则和礼仪,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平等和个人尊重。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习俗和礼仪。
例如,东方人可以适当尊重西方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尊重东方人的长辈和权威人士,并遵守一些基本礼仪规则。
4.教育理念差异:东方文化中,教育注重纪律、刻苦和传统知识的学习,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双方的优点,结合两种教育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
东方人可以鼓励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西方人可以尊重和借鉴传统知识和价值观。
5.思维方式差异:东方文化倾向于综合思考、间接推理和含蓄表达,而西方文化注重逻辑、直接推理和清晰表达。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学习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对方的思考习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西方人可以学习东方人的综合思考和含蓄表达的方式。
总的来说,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
通过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并且在沟通和交流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双方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形态等的总和。
而东西方文化差异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语言、家庭观念、礼仪习俗和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语言差异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承载着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东方语言如中文、日语等是属于象形文字,注重意象和形式的表达;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等是拉丁字母文字,注重语法结构和规则。
这种差异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间接表达方式,通过言外之意来传达信息,注重细致的表达和保持社交和谐。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注重言辞的直接表达,并且鼓励个人主张和表达能力。
这种语言差异也反映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交流方式上的区别。
二、家庭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的延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且重视长辈的尊重和权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家庭成员相对独立,个体利益和自由意识更多地被强调。
三、礼仪习俗差异东西方文化在礼仪习俗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以礼相待,在人际交往、商务活动等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表达,在礼仪方面相对较为随性,崇尚简约和实用。
四、教育体系差异东西方教育体系也有较大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教育被视为培养人的品德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重视学生对师长的尊重和听从,注重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个人追求和个体的成长。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考虑。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
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
世界观的不同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的传统之上的 ,欧美国家的传统文化深受古希腊宗教基督教的 影响,亚洲地区如印度日本,中国韩国以及东南 亚国家的传统文化,深受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的 影响,如佛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禅学等。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我们很难判断 孰优孰劣,因为任何两个人或两个组织在信仰行 为方面都不会完全一致,即便是同一个组织,随 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文化也会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
传统的西方时间观,则认为时间是一种钟或 机器的节奏,这是一种固定节奏的时间观念,人 类的行为应当遵循这种固定节奏
6
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
沟通方式的不同
上述东西方文化在世界观,宇宙观,思维方式, 学习目的以及时间观等方面的差异,加上个体的独特 因素,势必给东西方的文化沟通带来影响,主要表现 在语言和非语言的运用及展示上。 东方人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微妙的,含蓄的,非语言的, 感性的,他们那些充满隐喻的含蓄的语言往往蕴含着 深层次的含义,需要反复思考或推敲,才能真正领悟。
西方文化则是根据宇宙的二元化理论来学习 知识认识世界,强调理性的追求知识,认为世界 以及世间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而需要探究的 基本问题就在于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的,西方人 学习的目的是要以理性的眼光看世界,从而改变 世界。
5
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时间观的不同传统的东方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种自然节奏, 这种自然节奏与人类行为相和谐。
西方人在语言沟通中更倾向于采用直接明了、富 有逻辑性的表达。
例如,东方人总是避免直接否定他人,他们保 持沉默代表的是不同意,而在西方人看来沉默 是默许的意思,东方人总是很谦虚,不轻易接 受表扬,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虚伪的表现。
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的文化差异

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各种社会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探究其根源、表现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历史背景的差异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来自于其不同的历史进程。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开始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科学、人文、个性化的特征。
而东方文化则继承了古代文明的传统,强调家族、宗教、国家等凝聚力较强的群体意识,相对地,个体主义情感不如西方文化突出。
价值观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和谐”,福祉,礼仪等等形式化的要素,注重面子文化,以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信任和社会地位。
而西方文化强调“自由”,个人权利,自我实现等,鼓励创造性思考、认真地施行,以此确保个人的本质需求得到满足和进步。
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体现在对人际关系、家庭、工作等方面。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强调宗教信仰、尊敬长辈,注重传统礼仪和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重视独立自主,个人自由、责任,口头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东方文化一样追求表面做作的表现。
教育文化的差异教育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东方文化中,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孩子们注重尊重老师、听从家长的教诲、塑造健康家庭氛围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相对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他们对于教育视野和采取不同的手段,推崇实践经验与互动学习。
网络文化的差异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社交媒体,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在网络上得到了体现。
在东方国家中,网络文化往往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其强调的是群体感受与共情。
而在西方社会中,互联网往往在传播自我价值,追求个体表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总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不仅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区别,也包括在东西方社会人们生活、思想和价值说法上的差异。
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哪种文化模式更好,因为各有千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
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
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
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
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
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
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儒学思想同西方文化之间完全对立,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或相似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
而这方面正是目前学术界所忽略的。
以笔者之见,至少应有以下几条:(一)均倡导教育优先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精神到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均可以看到教育在东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方国家现代化是在包括兴办新式学校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上出现的。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对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加,从11—13世纪开始,欧洲到处办起城市学校,从此开始打破教会的封锁。
欧洲出现了巴黎、牛津、剑桥、海德堡等著名的大学。
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欧洲的自然和人文科学获得迅猛发展。
“这些都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前提,后来的英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当然是在当时欧洲教育和科学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
教育给人以智能,教育不但培养科学家,也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和官僚。
”(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同样,儒家也倡导教育优先主义。
孔子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和普及教育来提高人的智能。
自孔子提出这一教育思想后,中国和其它东亚国家一直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各个时代。
特别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但使战国时代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而且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二)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取奋进精神,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
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马克斯·韦伯有关儒教伦理和新教伦理是格格不入的说法并不准确。
孔子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家喻户晓的名言,正表现出东方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孔子也反对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同西方新教伦理的进取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
(三)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无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潮,还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口号,都是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2000年前孔子“仁道”、“爱人”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看待,看别人是人,看自己也才是人,要学会爱广大群众,实施仁道,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上名副其实的人。
这些至理名言与西方人道主义并无根本差别。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提供人道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不大一样,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学术思想,尚未能被社会普遍接受。
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旧封建势力的战斗武器。
但“两者都是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潮。
”(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唐·璜》-戏剧莫里哀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生。
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
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
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3)。
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
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
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
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
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唐.璜》 (Don Juan) :是莫里哀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人物,莫里哀借用这个风流浪荡的人,揭示出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一群人的恶习和伪善的一面。
唐.璜虽是西班牙传说中15世纪时风流好色的人物,在莫里哀的笔下却成了17世纪法国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没落贵族。
作品中的唐璜一表人才,在贵族子弟中非常少见。
他生性风流,喜欢同姑娘们胡搅蛮缠,道德规范对他一点不起作用。
16岁时,他就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他和他的仆人斯嘉纳赖尔游走于乡间,整日琢磨着勾引女人的艳事。
他将贵族女子埃尔维拉从修道院里引诱出来,又将其抛弃;因为妒嫉想去拆散一对恋人,却遇到海上暴风雨的袭击;被农民从海难中救出来后,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又去勾引农民的未婚妻,并引得两位村姑为他争执不下……看到自己主人的种种荒唐举止,斯嘉纳赖尔对唐.璜百般劝阻,但是却丝毫不起作用。
唐.璜依然按照自己的处事原则我行我素、胡作非为,甚至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欺骗自己年迈的父亲。
最终,上帝最严厉的惩罚降临到了唐.璜的身上。
《唐·璜》-诗歌《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拜伦写《唐璜》,是一八一八至一八二三年间的事。
这时他已移居意大利,年龄虽刚过三十,在人生经验和艺术修养上却都已臻成熟之境。
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写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
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主题思想《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
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
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
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
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
但是海盗归来,摧毁。
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
又被卖入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
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
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