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逐渐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部分。

这使得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产业模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首先,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和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利用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设计出更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性的文化旅游线路,如“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之旅”、“甘南草原自驾之旅”等。

通过将各个旅游资源进行巧妙组合,可以有效提升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品质和吸引力,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其次,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将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技术与旅游开发融合起来,以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可以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旅游线路规划和导游解说,提升旅游体验。

同时,可以借助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等先进的电子商务工具,实现旅游服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最后,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积极发挥社区和居民的力量,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社区旅游、分时租赁等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让更多的居民和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旅游生态系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服务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甘肃文化旅游业的品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其发展模式,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才能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业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天水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推动产业发展内涵分析

天水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推动产业发展内涵分析

天水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推动产业发展内涵分析【摘要】天水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城市,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业态。

本文从当前天水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和特色入手,分析了其产业发展的内涵,探讨了政府支持与引导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政府支持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而文化传承与创新则是其核心竞争力。

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旅游需求,天水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合作,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为天水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天水、民俗文化旅游、现状、特色、产业发展、政府支持、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素有“天水盆地”之称。

天水市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天水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目前天水市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部分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传统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有待提高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天水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探讨如何加强政府支持与引导,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本文旨在探讨天水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推动产业发展的内涵,希望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分析,为相关决策部门和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促进天水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天水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和特色,可以帮助了解天水地区的文化资源及其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深入分析天水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探讨推动天水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可以为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发展建议和政策支持。

了解政府支持与引导的具体措施,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经验,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学习的范例,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作为中国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本报告将分析甘肃红色旅游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 红色旅游资源概述甘肃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和红色旅游基地等。

其中,中共甘肃省委旧址、陇东抗日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3.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3.1. 旅游景点开发不足虽然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目前大部分景点的开发仍然存在不足。

一些旅游景点缺乏规划与设计,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此外,缺乏专业的讲解人员和设施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3.2. 旅游产品单一甘肃省的红色旅游产品多以传统的观光游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游客往往只能通过参观展览馆和纪念馆来了解红色精神,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

3.3. 宣传推广不足甘肃省的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很多游客对甘肃的红色旅游资源知之甚少。

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精准的宣传策略,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4. 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建议4.1.加强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提升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红色旅游景点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服务。

同时,可以引进专业机构对景点进行规划和设计,提升游客体验。

4.2. 创新红色旅游产品除了传统的观光游,甘肃省可以开发更多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红色旅游产品,比如演艺表演、红色故事演绎、体验式活动等。

这种创新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并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3. 提高宣传推广力度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游客对甘肃红色旅游的知晓度。

同时,可以派出专业的宣传团队,赴国内外重点旅游市场进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

5. 结论甘肃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和宣传推广不足等方面。

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临泽县为例

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临泽县为例

Tourism Economy旅游经济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临泽县为例宋建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发展,且政府颁布了很多关于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文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临泽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认为临泽县乡村旅游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但是,目前临泽县乡村旅游发展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如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人才缺乏和资源开发不彻底等。

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开发商品个性化、加强对旅游行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以及多方面促进科技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等。

临泽县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扩展和完善,并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临泽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一)临泽县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临泽县隶属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四季分明。

临泽县是张掖盆地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路径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东与张掖市甘州区相邻,西接高台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现辖5个镇和两个乡,面积约2 729平方千米,域内总人口约19 600人。

民族以汉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为主,其中,裕固族是其特有的少数民族。

(二)临泽县乡村生态景点临泽县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较多,比较典型的有大沙河景区、小口子峡谷奇观、临泽黑河烟林、临泽丹霞、临泽双泉湖、香古寺旅游景区等。

“沙河望春”是由临泽古十二景“沙河春望”演变而来,以“望春”命名,寓意临泽人民按照“顺应自然、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的理念,依托大沙河水系和现有基础设施,以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切入点,与当地周围其他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秀美赛江南”的美景,以此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展示临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甘肃开发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甘肃开发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甘肃开发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分析摘要:甘肃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

出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心热爱和真诚保护,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挖掘、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以各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为主打产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朴实的地方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表演艺术水乳交融,无论对于改善和提升“文化甘肃”的旅游形象,还是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特别有力的推动。

关键词: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必要性陇原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斗争中,创造、继承、发展了种类繁多的传统表演艺术,经过不断地打磨,流传至今,这是甘肃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吸引物。

甘肃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和始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独特的美学风范为世人所瞩目,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但甘肃各地方政府对当地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却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展示、展演活动上,挖掘深度不够,流于初级化、形式化,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而学术界对这种文化艺术资源从旅游角度去开发和保护、传承也关注甚少。

鉴于此,本文从分析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入手,探讨甘肃开展传统表演艺术旅游的必要性,希望能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虽然学术界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关注甚少,目前尚没有一篇文章从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问题,但甘肃省传统表演艺术资源与旅游结合的实践活动却已在不少景区、景点有不同程度的开展。

如庆阳利用每年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排演了500人阵容的荷花舞和上万人的徒手秧歌,使中外宾客大开眼界,为庆阳亮丽的“名片”之一,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西北风情的“花儿”,在康乐县莲花山、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松鸣岩以及甘南临潭等地的旅游景区演唱,受到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藏、回、裕固、蒙古、哈萨克、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歌舞等,均成为在民族地区旅游景点与游客互动实现休闲娱乐目的重要文艺节目。

甘肃会宁乡村体验旅游开发的研究

甘肃会宁乡村体验旅游开发的研究

甘肃会宁乡村体验旅游开发的研究摘要:乡村体验旅游是一种时尚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乡村体验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获得知识”的心理需求,对于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并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保持农村的特色风貌、美化乡村环境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乡村体验旅游所带来的致富效应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对会宁县的旅游资源项目进行相应探索后,提出在会宁县开发娱乐型、逃避型、教育型和审美型的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制定会宁县乡村体验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以求对会宁县旅游业发展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会宁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40-02乡村旅游[1],也有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地区,如日本和台湾,则称之为“农业观光”。

此外,中国大陆学术界还有多种称谓,如:“休闲农业”、“观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田园旅游”、“旅游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等。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

从广义上讲,所有在乡村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称之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扎根于乡土文化,乡土本色是其区别于都市旅游的最大特征。

一、会宁县乡村体验旅游资源条件会宁县名人辈出,山川秀美,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遍布全县,拥有得天独厚的乡村体验旅游资源,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2010年4月,会宁在上海“迎世博·2010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高峰论坛”上又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

(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会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门洞遗址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隋唐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都经过会宁,历朝历代的变迁,也都留下了珍贵的遗迹,成为我县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明心教堂”、“铁木山”砖照壁、以及以县城北20里铺汉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近10处等。

关于甘肃民俗旅游市场现状的思考

关于甘肃民俗旅游市场现状的思考
摘 要 : 旅 游 是 新 世 纪 里 最 具 发 展 潜 力 的 旅 游 形 式之 一 。 本 文 在 对 民俗 ( ) 二 缺乏合理定位 , 目开发。众所周知 , 盲 民俗旅游是一个 系统 性非常 甘 肃民俗旅游市场发展潜力进行 简要 论述的 同时 , 市场发展 过程 中存在 强的行业 , 对 需要旅游 目的地在交 通、 住宿 、 饮、 餐 购物 、 乐等 方面给 予全方 娱 的诸 多 问题 也进 行 了详 细 分 析 , 并提 出 了相 关 建议 。 位支持。致力于发展 民俗旅游 的地 方必须加快 配套基 础设施 的建设 , 以满 关键词 : 肃; 甘 民俗 旅 游 ; 场现 状 ; 议 市 建 足 民俗旅游活动的需要。然而甘肃许多地方无 视本地经济和环境发展 的实 民俗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 源, 其价值在现代旅游 中正 日益凸现出来 , 际情况 , 目追求经济效益 , 盲 在没有经过充分 、 科学 、 合理的市场论证 的情况 可以说 , 民俗旅游已成 为最具 吸引力 的项 目之 一。民俗旅游 能将 自然与社 下 , 大量投资于硬件设施 , 造成 了民俗旅游产 品“ 遍地 开花” 的现象 , 导致 也 会、 文化与生活 、 观赏与体验 、 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 因葆有 丰厚 的文 化底蕴 了资源浪费, 民俗旅游市场 出现泡沫化倾向。 使 和 多 彩 的生 活 情 趣 而显 示 着 特 殊 的 魅 力 。 可 以 预 见 , 俗 旅 游 必 将 成 为 新 民 ( 旅行社市场主体地位不高 。截至 目前 , 三) 甘肃 共有旅行社 20多家 , 0 世纪里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 数量发展极为迅猛 , 但普遍存 在小 、 散、 的问题 , 乏竞争 和抵御 市场 弱、 差 缺 民俗 旅 游 的 内 涵 风险的能力 , 中绝 大多数是 近两 三年成 立的新 社 , 处在 刚刚起 步 的阶 其 还 ( 何谓民俗旅游。民俗 ( llr) 指一 个地区或一个 民族在发 展过 段。除了几个传统大社 规模较 大 、 闹市建有 门面外 , 多旅 行社还 处在 一) f koe是 o 在 许 程中 由民间创造的 , 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 , 为人们共 同传承 的物质文化 生 问屋子 、 一部传 真、 几个 闲人 ” 的作坊式 阶段 , 些旅行 社连 正常 的业务 有 活, 包括各种物质生产 、 饮食 、 居住、 迁徙、 岁时、 婚丧礼仪 以及工艺 、 农业 、 贸 都开展不起来。旅行社市场主体地位的整体不高使整个旅游 产业链 缺乏 良 易 、 业、 行 游艺等习俗。它依靠习惯势力 、 习力量和心理信仰约束 , 传 是物质 性衔接 。并且 , 有些旅 行社 存在 “ 宰客 ” 象: 现 各类 旅行社 服务定 位差 别不 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 。对 于追求 “ 异地风 味。 异地情 调” 的游 客具 有极 大 大, 以适应不同层次 、 难 类型游客 的各种需要 ; 还有些 旅行社 的服务 水平有 的吸引力。民俗是一 笔重要 的文化 遗产 , 也是 一宗 价值极 高的旅游 资 源。 限, 质量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甘肃 民俗旅 游的进一步发展 , 导致 难以形 “ 民俗旅游 ” 作为旅游文化 中的一个范 畴, 自有其特 定内涵和 文化逻辑 。一 成大量的回头客。 般认为, 民俗旅游是 以比较接 近生活 中自然 形态 的民风民俗、 民间信仰、 民 ( 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许 多民俗旅游企 业发展遇到 的棘手 的问题 四) 间娱乐、 民间节 日、 民间文艺等民间文化 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活动 。它赖 是缺乏经验丰 富的专业人才。而优 秀专业人才 的培养需要较长 时间专业知 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 , 而且是以地方性或 民族性为标志 的民情风俗 。 识和经验的积 累, 专业人才缺 口将越来越 大。就 目前甘肃 民俗旅游 业而言 。 ( ) 二 民俗旅游 的特质 。民俗旅游之所以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 一是 民俗 各层次管理和营销人才普遍缺乏 , 且培养 落后 , 并 从业 人员普 遍素质较 低 , 风情可 以为旅游者提供最为广泛 的观赏对象 , 游者随 时随处可 以观赏到 这显然不利 于民俗旅游业的持续 、 旅 快速发展。 四 、 于发 展 甘 肃 民 俗 旅游 市 场 的几 点 建 议 关 当地人的衣食住行 、 社会风尚 、 言谈举 止等 ; 二是 民俗旅游 可以满足 不同文 化层 次旅游者的求异需要 , 可以通过具体 民俗形象获 得感性认识 , 与 自 并从 ( ) 一 理顺管理体 系, 转变政府职能 , 发挥 行业协会 的作用⑨ 长期 以来 。 身同类文化形象 的对 比中得到某些 异质文化 的享 受 : 三是 民俗风情 活动可 甘肃 乃至我 国的旅游管理体 系不健全 , 政府、 行业协 会和企业之 间部分 职能 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 以使旅游者在 观赏 的同时把 自己与 客 相互重叠 , 可 市场秩 序不规 范。为加快 甘肃 民俗旅 游 的发展 , 国内国 际接 与 观景物融为一体 , 参与其中 , 获得更具体 、 更生动 、 更强烈的体验 。 轨, 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应逐渐转 变到培养 和开 拓民俗旅游市场 , 搜集 二、 甘肃民俗旅游市场发展 蕴含 巨大潜力 信息 以指导企业进行旅游开发 。政府旅游主管部 门应加 强与其他部 门的沟 ( 甘肃 民俗旅 游资源丰 富多彩, 一) 别具一格 。民俗旅游资 源是指形成 通 , 通过建立共同 目标, 促进相 互合作 , 协调 在发展 民俗旅 游时遇 到的各种 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 目的地参加 民俗旅 游的促进 因素 , 是能 被旅游企 业 问题 。甘肃统计局 、 旅游局等部 门应联手尽 快建立 一套符合 甘肃 省情 的民 所利用 。 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 ,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文化 俗旅游专业统计指标体 系。政府部门还要着 力于本地 民俗旅游 目的地形象 效益 的各项 民风民俗事项 的总合 。 的建 设 , 通过举 办各种 推介会 、 传会 , 宣 来树立 本地 民俗旅 游 目的地形 象。 甘肃自古以来 就是一 个 多民族 聚居地 , 民俗旅游 资源更 是丰 富多 彩。 同时 , 政府和有关 部门应把 民俗旅 游业 作为经济建设 的中心 工作之一 , 在思 产业政策 、 配套措施等方面为民俗旅游发展保驾 护航。要 激发全社 全省共有 4 5个民族 , 中有 4 其 4个少数 民族 , 口在千人以上的有 回、 、 人 藏 东 想意识 、 乡 、 裕固、 土、 保安、 古、 蒙 撒拉 、 萨克、 等 1 少数 民族 , 中裕 固 、 哈 满 O个 其 保 会参与民俗旅游发展 的热情 , 在有条件 的地方 , 应以旅游兴 市、 旅游兴县 , 把 安、 东乡为甘肃特 有的少数 民族 。随着长期 的历史发 展 , 各兄 弟 民族 在饮 民俗旅 游业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 精心培 育, 从政 治、 财政 、 力资 源和项 人 食、 服饰 、 居住 、 仪、 礼 节庆 、 娱乐 、 婚丧、 禁忌等许 多方 面形成了不胜枚举 、 熠 目 审批等多方面给予倾斜 , 真正把 旅游业 作为经济重点来支持 发展 , 旅游 使 熠生辉的民风民俗 , 这正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宝库, 也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有本 业在品牌塑造 、 品开发 、 产 市场 开拓 等方面有雄 厚 的保 障 , 形成 可持续 发展 的竞 争 优 势 。 之木 , 之水。 有源 ( ) - 旅游交通便利 ( 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 , 升旅行社的专业化程度 。 二) 提 旅行 社是民俗旅 建 国以来 , 甘肃经过半个多世 纪的建设 和发展 , 省形 成 了以铁 路、 全 公 游业的核心部分 , 而甘肃旅行社 突出的 问题 是专业 化程度 普遍不 高。甘肃 路、 民航为主体 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 国家 确定 发展西部经济 , 强东 旅行社要 在短期 内迅速解决这一 问题 , 加 合理 的做法是 与国 内其 它省市 知名 西交流 , 促进对外开放的战略中 , 兰新复线 、 中线 、 宝 干武 电气化 改造 等重点 旅行社 建立战略联盟 , 过与其开展合 资、 通 合作 , 引进他 们先进 的专业 管理 工程相继完成 。一条横贯中 国大陆 东西 , 连接 亚欧大陆 的新 亚欧大陆 桥已 技术和客源网络来弥补 自身 的不足。当然 , 这也 是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发展 经形成 , 西北路 网配套 日趋完善 , 了以兰州为枢 纽, 形成 天兰、 兰新 、 包兰、 兰 的需要 , 符合市场需求。 目前甘肃 的 20多家旅行社 , 中大部分 的经 营业 0 其 青、 干武、 宝中、 青藏等七大干线 的西部现代化 铁路交通 网络。全省现有 兰 绩 很不尽人意 。这一方 面由于旅行社成立时 问普遍 不长 , 对市场不够 了解 。 州 中川 、 嘉峪关 、 敦煌、 庆阳四个 民用机�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目录内容摘要 (1)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2)二、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一)香包--端午节驱虫辟邪的法物 (2)(二)剪纸--古代巫术的道具 (3)(三)刺绣--大禹遗风的沿袭 (3)三、庆阳民俗文化的内涵 (3)(一)图腾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3)(二)阴阳平衡与天人相应的古老哲学思想 (4)(三)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心理 (4)四、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4)(一)民俗文化产品研发现状 (4)(二)消费者市场发展现状 (6)(三)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6)五、网络媒体时代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 (7)(一)对内传承民俗文化 (7)(二)对外发展民俗文化产品 (7)六、结论 (9)参考文献 (9)Abstract (11)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近几年,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和认识逐渐提高,也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民俗文化来自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土壤,又从物质生活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代表着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民俗文化的发展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其他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很有研究价值。

庆阳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称为“香包刺绣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

本研究以庆阳的香包、剪纸、刺绣为例,分析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民俗文化发展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庆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我国广泛提出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其中文化自信是核心。

国内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都远远加深。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各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带有历史烙印、地方烙印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5 卷
106
Journal of Northw est Normal U 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畅 45
2畅 3 宣传力度不够 , 知名度低
裕固族 、 藏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风情 . 莲
生活习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主要 包括婚嫁习俗 、 待客往来习俗 、 丧葬习俗等[ 1 ] . 甘肃省境内不同民族生活习俗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很 大差异 . 裕固族婚礼中新娘进门 , 新郎会将手中小 弓箭上的三支箭射向新娘 , 射中了便意味着两人会 相亲相爱 , 白头到老 , 反映了其婚礼文化的独特 性.
1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种类齐全 , 内容 丰富 , 而且特色鲜明 , 形成了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 化资源的有机结合 . 同时 , 在空间分布上与现有成
收稿日期 : 2009桘03桘26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2009桘08桘15 基金项目 :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校内基金资助项目(YZ0127115) ; 漳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SS08031) 作者简介 : 王计平 (1973 — ) , 女 , 山西定襄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 .
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 但大都是换汤不换药 , 缺乏创新意识 , 开发体系尚 未完善 . 景区的开发还是套用别的地区民俗文化旅 游的开发模式 , 对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 、 民族风情 的综合开发还没能形成科学的体系 , 重点也不突 出 . 总体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 , 缺乏富有 创意 、 个性鲜明 、 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
自古以来 , 饮食便被人们赋予审美 、 艺术 、 礼 仪 、 禁忌等文化内涵[ 1 ] . 甘肃省各民族都有自己 独特的风味饮食 , 食用的餐具 、 方式都各有特色 , 构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 如裕固族的揪面片 、 酥油 炒面等 , 维吾尔族的抓饭 、 馕等 , 兰州的清汤牛肉 面 、 热冬果 , 临夏的酿皮子 、 炒面片 , 甘南的藏包 子等充分体现了各地各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 1畅 4 节会庆典 、 民间歌舞及文体活动旅游资源
S 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products in Gansu Province
WA NG Ji桘ping1 , WU Yan桘ji2
(1畅 Department of Tourism M anagement ,East China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 Shanghai 200237 , China ; 2畅 Department of M anagement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 Fujian , China)
甘肃省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但目前甘肃省 境内很多独特的旅游资源仍未转化成旅游产品 . 同 时专门反映民俗文化的旅游景点相对较少 , 多数民 俗文化还未被深度挖掘 , 活动项目偏少 , 旅游产品 类别单一 , 而且以观光为主 , 参与性 、 体验性产品 较少 ,很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 用 , 未对游客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 2畅 2 产品特色不足 , 缺乏创意
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在适应劳动人民生活需要 和审美要求的过程中产生 ,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地方 “土味” , 观赏性 、 收藏性强 , 既是旅游观光 的对象 , 也是旅游购物的对象[ 1 ] . 甘肃省各民族 不同的社会历史 、 风俗习惯 、 审美观点 , 形成了种 类繁多 、 工艺精巧 、 民族风格鲜明 、 极具特色的民 间工艺 . 如陇东的皮影和剪纸 、 兰州的黄河奇石和 刻葫芦 、 天水雕漆 、 酒泉夜光杯 、 卓尼洮砚 、 保安 腰刀等无不具有极强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
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王计平1 , 伍延基2
(1畅 华东理工大学 旅游管理系 , 上海 200237 ; 2畅 漳州师范学院 管理科学系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 : 在分析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 根据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 本省西部和南部的特点 , 将甘肃省民俗旅游开发分成 1 个中心 、 2 个重点开发区和 4 条主要民俗旅游开发线 , 并对甘 肃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 提出了今后发展的主要对策 . 关键词 : 民俗文化 ; 旅游产品 ; 开发对策 ; 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 F 590畅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988 Ⅹ (2009)05‐0104‐05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人民为塑造本民族美好形象 创造出来的 ,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 民族性 、 传统性 及艺术性 , 是民族特征的综合体现[ 1 ] . 灿烂的服 饰文化构成了甘肃省民俗风情一个独特景观 , 如甘 肃省特有民族裕固族服饰别具特色 , 妇女穿高领长 袍 , 外套短衣褂 , 领袖襟均绣有丝线图案 , 喇叭形 的红缨帽上则更是群芳荟萃 , 美不胜收 ; 男子服饰 则符合西北男人风格一律的粗犷 , 氆氇长衫 , 细绒 毡帽 , 长筒皮靴 , 再加一把腰刀 . 藏族 、 蒙古族和 回族等民族的服饰也极具特色[ 3 ] . 1畅 3 生活习俗及饮食风味旅游资源
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仍处在起步阶段 , 宣传力 花山森林每年六月六的花儿山会 , 是甘肃民间花儿
度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 一些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 山会之最 , 也是洮泯花儿盛会 .
品牌效应[ 4 ] . 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 民族 3畅 1畅 2 参与民俗产品的开发 游艺竞技项 Nhomakorabea , 地
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 是以民俗 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 . 它利用目的 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文化吸引游客 , 满足不 同文化层次的求异需求 , 是一种生动活泼 、 强调参 与的新兴旅游产品[ 1 ] .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 , 位于黄土高原 、 内蒙古 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 , 属多民族聚居区 , 共 有 44 个民族 , 包括汉 、 回 、 藏 、 东乡 、 裕固 、 蒙 、 哈萨克 、 保安 、 撒拉 、 满 、 土 、 维吾尔等 12 个主 要民族 .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 , 成为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 .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第 45 卷 2009 年第 5 期
104
Journal of Northw est Normal U 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畅 45 2009 No畅 5
2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甘肃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俗旅游资源 , 目前一 部分已得到开发利用 . 如开创了甘肃省民间艺术旅 游专线 , 肃南裕固族风情 、 肃北蒙古族风情 、 阿克 塞风俗 、 天祝藏区风情等专项旅游 , 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 . 但目前甘肃省民俗文化 旅游产品开发还处在探索阶段 ,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开发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2畅 1 产品类别单一 , 吸引力弱
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
段 , 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散失在各地 , 有待于 进一步的开发[ 2 ] . 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 , 民俗 文化旅游一直与其他类型的旅游混杂在一起 , 未能 真正体现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 文中将甘肃省民俗 文化旅游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体 , 并与其他旅游类 型相互融和 、 相辅相成 , 使其成为甘肃省旅游业发 展中最具吸引力的产品之一 .
情 ,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 是旅游者体 验各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形式[ 1 ] . 如蒙古族的 “长 调整” 、 摔跤 、 赛马 、 射箭 、 拔河等都反映了逐水 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 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 此外 , 哈萨克族的赛马 、 叼羊 、 姑娘追 、 葡萄架下的歌舞 等也反映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 1畅 5 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旅游资源
105
熟的旅游线路相结合 , 具有良好的开发效应[ 2 ] . 1畅 1 民居建筑旅游资源
民居是在自然环境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宗教 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 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 形成的 , 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反映 . 甘肃省传统民居 建筑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 折射出 了其多个文化环境中不同群体的心态 , 构成了民俗 文化旅游资源中一道诱人的风景 . 甘肃省民居主要 有汉族的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房 、 陇东的黄土窑洞 , 哈萨克族的可以拆迁便于游牧生产和生活的毡房 , 蒙古族的蒙古包 , 甘南一带藏族的碉房等[ 1 ] . 1畅 2 民族服饰旅游资源
性 , 不易为外人所知 , 因而更应加强对外宣传 , 提 方婚礼及吃农家饭 、 住农家屋 、 干农家活的田园式
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 而目前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产 生活 , 大型旅游节推出的农家乐民俗旅游 , 可以让
品宣传基本是被动式的 、 间断式的 , 宣传内容零 旅游者饱览田园风光 , 领略田园情趣 , 享受田园劳
甘肃省境内各民族有很多形式不同 、 内容丰富 的节会庆典活动 , 其地方性和民族特征鲜明 , 生活 气息浓郁 ,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 如兰州社火 ,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 穆斯林的开斋 节 、 圣纪节 、 古尔邦节 , 回族 、 土族 、 保安族 、 撒
拉族 、 裕固族等民族的花儿会等各种节庆活动 . 民间歌舞文体活动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与当地风
Abstract : T 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types ,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 and existed problems of folk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 .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tourism resources w hich are relativity collect in south and w est ex tremes , the folk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of Gansu Province is plotted out one center of tourism , tw o key development areas and four tourism roads . Combing tourism developing trend of internal and oversea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 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folk culture tourism products . Key words : folk culture ; production of folk culture ; developmental measure ; Gansu Provi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