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学_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旅游文化学_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旅游文化学_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精、美、情、礼,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礼_情2.一尊维纳斯古雕像,希腊人把它作为一个崇拜的对象,而中世纪的牧师却把它看成不吉祥的邪神像。

这段话反映了参考答案: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读是不可避免的_这种误读能够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_景观的审美已经超越了美丑和对错之分3.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举了两句六言诗来象征这阳刚美和阴柔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在旅途中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几乎都可以拿它们作为标准来分类。

下列属于阴柔美的是参考答案:葬花的黛玉4.朱光潜举了一个例子: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的星星都是一样,但是在观赏者的眼里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斗。

有关这个例子说法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斗的形象是天生自在的5.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对一个人的个性和文化属性的发展,对群体和国家文化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答案:正确6.基于文化偏见和意识形态对立的景观误读也具有积极性。

参考答案:错误7.珀杜和阿伦的研究发现,对旅游业发展持积极态度的是参考答案:经济发展水严较低、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_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8.旅游文化的延续性具体表现为参考答案:旅游活动的延续性_旅游资源的延续性_旅游文化进程的延续性9.下面有关旅游审美表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中国人在审美心态上,不重视对自然的观察、思考、研究_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审美主体抒情的印象表现10.()的创始人怀特海强调,存在于人类社群之中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人类的精神冒险之旅提供了“驱动力和原材料”。

参考答案:过程哲学11.旅游体验是一种有形的高附加值产品。

参考答案:错误12.观赏武陵源群峰,应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瞰。

参考答案:正确13.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来看,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一种行为如信仰、风俗等等都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

论齐鲁名人文化在山东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论齐鲁名人文化在山东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进 入新世 纪 以来 , 山东省高 度重视 文化建 设 , 提 出了建设 “ 济 文 化 强省 ” 目标 。而 在 建 设 经 的 “ 济文化 强省 ” 经 的过 程 中 , 自然 离不 开 对 齐鲁 名 人 文化 资源 的挖 掘 、 发 和综 合 利用 。齐鲁 名 人 开 文 化是齐 鲁文 化 的重 要 载体 , 鲁 名 人文 化 的 当 齐
笔者郑重建议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集中决策研究建立灵活的体制旅游开发以政府为主导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集中财力智力和人力进行深入研讨在保证监管有力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发展商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科学充分地挖掘齐鲁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民俗资源以及生态农业资源有机融合实现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必将带动山东旅游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东建设 经济文 化强省 工程 中的作 用 。
[ 收稿 E期 ]2 1 -32 t 0 10 —0
[ 基金项 目]本文系山东 省 20 0 9年软科 学课 题 “ 齐鲁 名人 文化在 山东 省建设 经济 文化强 省工 程 中的作 用研究 ” (0 9 K 5 5 的结题成果。 20 R B 7 )
第2 7卷第 3期
2 1 年 5月 01

( 科 社会 学版)
V 12 N . o . 7. o 3
M a . 01 v2 1
Jun l f hn o gU ie i f eh o g ( oi c ne ) o ra o ad n nvr t o c nl y S c l i cs S sy T o aS e
[ 作者简介 ]张学成 (9 2 , , 17 一) 男 山东临沂人 , 临沂大学文 学院副教授 、 文学硕士,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诗文与区域文
化研究 。

2014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拟立项项目名单

2014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拟立项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区域发展战略驱动的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实施对我省区域碳排放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民俗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山东西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山东海岸带地区重盐渍化土地绿化模式研究——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 区为例 “平台经济”视角下济南在省会都市圈中心作用的研究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鲁疆产业合作发展的潜力与模式研究 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金融发展的收敛性问题研究 金融信贷结构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机制与配套政策研究 山东蓝色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文化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山东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兼论“蓝黄 ”经济区新兴产业布局 山东省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山东省民办特色名校建设对策研究 山东省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法治保障机制研究 山东推动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软实力视角下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研究 山东省科技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及政策研究 我省国有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与品牌培育对策研究 省会城市群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的实践策略研究 粮食安全视角下山东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山东省旅游行业职业分类及新职业开发研究 山东省高校科技人才创业保障机制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 技术创新、生产绩效与山东省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 山东省金融创新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与转型研究 山东动漫产业链本土化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配置效率提升研究 山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分析

一部发掘山东旅游文化的好书——《浪漫与深邃》评鉴

一部发掘山东旅游文化的好书——《浪漫与深邃》评鉴
一 部发掘 山东旅游 文 化 的好 书
— — 《浪 漫 与 深 邃 》评 鉴
于凤 贵
由朱 晓梅 、 曹亚 峰 、 张英 魁 三 位 同 志 著述 的 《浪 漫 与深 邃— — 山 东 省 区 域 旅 游 的 文 化 脉 络 》一 书 , 是 2005 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 目的结题成果 。 本 书从 文 化视 角 探悉 山 东 旅 游 资 源 的历 史 和 现 状 , 梳理 文化旅游资源 和 产 品 , 对 齐鲁 文化 以及 各市独 特 的文化旅游资源进 行 了详尽 的研 究探 讨 , 对 于 挖 掘 、开发 和提升具有独特文化特色 的山东旅游产 品 具有重要 意义 。
本书写作形式新颖 , 共分 17 章 ,洋洋 2 4 万 言 , 将 齐 鲁 大地 的 历 史 文 化 之 美 与 自然 山 水 之 美 相 结 合 融 , 知 识 性 、 理 论 性 、 人 文 性 与 观 赏 性 于 一 体 , 以 美 文 的形 式 带 领 读 者 领 略 山 东 的 自然 风 光 , 体 验 历 史 的沧桑和人文关怀 ,具有较强 的品鉴性 。
本 书是 宣 传旅 游 的 一 种 特殊 形 式 , 对 于 扩大 山 东 旅 游 的影 响 具 有 积 极 的 作 用 是 , 一 部 发 掘 山 东 旅 游文 化 的好书 。
作者 简介 :于 凤 贵 , 男 , 山 东省 旅 游 局 党 组 成
员、
副局



东省 旅游行业来自协会副会长


东省 旅
游 民 俗 学会 副 会 长 。
近几年来 ,我省充分发挥 文化大省 的资源优 势 ,大力推进 文 化旅游 产业 建设 , 努力 推动旅 游与
文 化 的有 机 融 合 , 有力 地 促进 了旅 游业 的发 展 。 推 进旅游业 又 好又 快发展 ,一 方面 要 及 时引进 现代理 念 、现代管理 、 现代人才 、 开 拓市场 ,另一 方面还 要 深入 开 发研究 山东独有 的深厚 的民族文 化底 蕴 、 繁 多的文化资源 种类 , 促进 山东旅 游业 改 善结构 、 创 新旅游产 品 ,形成精 品 品牌 。 本 书 以 齐鲁文 化 资源 实地 开 发 的应 用研 究 为切 入 点 , 对 我 省各地 市旅游 资源 进行 系统 梳理 , 介 绍 当地 及 景 区 的文 化 精髓 并 , 就如何开发丰厚 的文化历史资源 、整合区域文化产业 合作布局 、形 成文 化 产业 发 展 的新 优 势提 出建议 ,对 于今后我省更好地 展示 地域文化特色 ,提升旅游 的品 位 和 吸引力具有重 要 作用 。

山东省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山东省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节 庆旅 游及 其社 会意 义
景观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 , 这种差异就为节庆旅游
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 作 为一 种 综 合性 的文 化 现象 和 旅 游 产 品 , 节 庆 旅游能够迅速发展 , 甚至发展成为一大产业, 从根本 上来说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满足 了人 们某种精神文化需求 , 具有特定 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 这种意义和价值 , 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 其一 , 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节庆旅游本质上是
2 0 1 3年 1 2月
理 论 学 刊
Th e o r y J o u r n a l
De c . 2 01 3 No . 1 2 S e r . No . 2 3 8
第1 2期

总第 2 3 8期
山东 省节 庆旅 游 资源 开 发研 究
洪 静, 赵 磊
(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 究中心, 山东 济 南 2 5 0 1 0 0 ; 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 山东 济 南 2 5 0 3 5 3 ) [ 摘 要] 山 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 , 拥有丰 厚的历 史文化积 淀和 独特 的 自然旅游 资源 , 是全 国较 早 开发和
风筝节 、 青岛国际啤酒节等在内的各种经济性节庆。 作为节庆与旅游相融合的产物 , 节庆旅游兼有 文化性与地域性的特点。文化性是节庆旅游的生命 之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 节庆与岁时民俗 、 生产祭祀 、 情感寄托、 英雄崇拜 、 宗 教信仰 、 经济贸易 、 文化交往等关系密切。地域性则 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由于地理环境 的限制以及
规划课 题“ 山东省 节庆旅游 资源开发 战略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3 一 Z Z — WH 一 0 9 ) 的阶段性成果 。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文化铸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文化铸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文化铸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文/朱德泉CULTIVATING A SOUL WITH CULTURE, CREATING A SHANDONG MOD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山东提出的殷切期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山东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大力实施铸魂强农工程,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山东高唐,传承民俗文化,丰富非遗业态,厚植文化优势,催生出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艺术创作等新业态。

高唐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的探索、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高唐山水画”映衬“齐鲁富春图”“湖光山色小苏杭,诗情画意金高唐。

”走在高唐,你不仅会邂逅湖光山色,还会与翰墨之香不期而遇。

○高唐遍布各类美术馆,李茂奇美术馆似帆船闪耀其中。

Gaotang is full of various art galleries. Li Maoqi Art Gallery looks like a shining sailboat among them.乡情 | HomEtownH的齐鲁赏花胜地。

同时,结合吃、住、行、娱、游、购六大旅游要素,还赋予了花朝园观光、休闲、度假、婚庆、科普教育等功能,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中共高唐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高唐还将以此为基础,结合书画文化,打造一个精品的书画小镇。

赛石“一朵花”,让以花为媒的高唐文化旅游产业绽放出迷人光彩,一系列新型文化旅游业态遍地“花”开。

新模式、新思路,让人眼前一亮。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搞“一刀切”。

要严格功能区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浅谈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构建

浅谈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构建

烟台、 威海、 地区 青岛 日照 济南、 鲁中 潍坊、 淄 博、泰安、 地区 莱芜 济宁 东部地区
、 、
四民有常业 、六 礼有常仪 、岁时 有 常节 、衣食住
行有常制

鲁西 济宁西部、 南、 菏泽 聊 鲁西 北地 城、


滨州
与黄河 、运河有 运河民俗 文化旅游 、菏泽 国际牡丹 花会 、微 山水 乡 关的民俗 民俗游

社会民俗 口承语 言 民俗 精神民俗
( )家族 、亲 族 ( 村 落 ( ) 种社会 职业 集 团 1 2) 3 各 ( 4)人生礼仪式 ( 诞生、婚姻 、丧葬 ) ( 5)岁时习俗 () 1 神话 、传说、故事 ( ) 2 歌谣 、叙事诗 ( 3)谚语、谜语 ( 4)民间艺术 ( 巫术 ( 1) 2)宗教 ( 3)信仰 ( 4)禁忌
“ 民俗”是 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 的总称 ,是一个 国家和地 区、一个 民族世代传承 的基层文化 ,通过民众 口头 、行为和心理表现出 来的事象 。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 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 ,又表现于 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 中。民俗一旦形成 ,就成 为规范人们 的行为 、语言 和心理 的一种基本力量。民俗包 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 民族社会生活 的方方 面面,从 民俗的 内容看 ,主要有 物质 民俗 、社会 民俗 、口承语言 民俗、精神民俗等 。 表 1民俗 的主要内容 民俗类别 物质 民俗 主要内容 (1 )居 住 ( 2)服饰 ( 3)饮食 ( 4)生产 ( 、林 、 农 牧 、副 、渔 ) ( 5)交通 ( 运输 、通讯 ) ( 6)交易
益。
山东民俗文化旅游 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仅类型 丰富多样 , 在开发 内容上也逐步深人 ,形成 了一批知名度和评价 比都 比较高的民俗 旅游 品牌 ,但 目前山东民俗旅游业开发仍不够完善 ,特别是在古村落、 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方 面的开发还有较大潜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发表时间: 2004--------------------------------------------------------------------------------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

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一)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民俗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民俗旅游的概念,陆景川、西敬亭、叶涛、李慕寒、刘印其、迟景才、仇学琴、陶思炎、温锦英、吴忠军、巴兆祥、吴必虎等人均对此有所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2]刘印其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 (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

[3]温锦英给民俗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4]前述诸位学者对民俗旅游界定,虽然有的比较宽泛,有的过于细致和繁琐,但大多认为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基础的一项旅游活动。

笔者认为,民俗旅游之所以成为一项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广阔的旅游活动,主要在与其资源主体——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强烈的传承性,内容贴近民间,形式生动活泼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界定民俗旅游的立足点;除此之外,理论上的探讨还需结合当代民俗旅游的开发实践。

因此,界定民俗旅游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民俗旅游的资源主体,其次应表述其属性和基本特征,还要结合民俗旅游开发实践指明其形式。

参照各位学者的定义,笔者把民俗旅游界定如下: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

它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的新兴旅游活动。

常见的游览形式有认知民俗事象、参观民俗建筑(包括民俗博物馆、民俗村和民俗主题公园等)、参与节庆活动、体验民俗风情和参访家庭等。

(三)民俗旅游的分类对应民俗的分类,陶思炎依据民俗范畴,表现空间、产品性质、服务功能等为标准对民俗旅游的类型作了细致的划分。

他以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旅游范畴为标准,将民俗旅游产品划分为物态、动态、心态、语态等民俗旅游类型;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

[5]但现实中的民俗旅游活动与理论上的探讨稍有差异,比如心态、语态等民俗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旅游类型。

王德刚把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品牌经营模式、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和节庆活动模式。

[6]这6种模式在山东均有分布,且比较切合中国民俗旅游的实践。

笔者依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及其现状,把山东的民俗旅游产品主要分为以下6种: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下文将结合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对此分别详述。

二、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传承性强传承性是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传承性的风俗习惯不能称之为“民俗”。

深受齐鲁文化熏染的山东民俗自其产生后,就一直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

虽然历史上发生了数次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山东民俗的齐鲁文化根基。

这一点在山东民俗旅游的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和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民居建筑均历史悠久,保留了其固有的传统特色。

就婚姻制度而言,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山东婚姻习俗固有的程序。

在近现代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异,但“六礼”所规定的婚姻的几个基本环节未发生根本改变。

就丧葬民俗而言,“三年之丧”在民间仍被完整地遵循。

2、地域特点鲜明山东各地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胶东受沿海的自然条件和齐文化的影响,海洋民俗旅游和经商习俗比较浓郁。

鲁中则受农耕文明和鲁文化的深刻影响,宗教民俗旅游、家族制度、古典婚俗旅游(曲阜)独具特点。

鲁西南,鲁西北以运河民俗旅游为特色,交通相对不便的鲁南(临沂等地)则较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民俗。

3、影响广泛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山东民俗作为齐鲁文化的中下层文化,其影响非常广泛。

凭借齐鲁文化的传播,山东民俗的影响波及整个中国。

历史上的数次北人南迁,均把华夏的衣冠制度和山东的齐鲁文化传统带到南方;北方的胡族入侵中原,无不把儒家文化作为其立国之本,这就是中国历史特有的“征服者被征服”的文化现象。

这二者均显示了齐鲁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同理,山东民俗也被南北方的人民认可和接受。

在旅游开发实践中,潍坊国际风筝节开风气之争,使潍坊一夜成名,继而,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掀起一股节庆旅游热。

4、开发较早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诞生在山东,第一个民俗旅游区也诞生在山东。

一般认为,中国民俗旅游的热潮始于1991年建成开放的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旅游村,然而,早在1978年,青岛就接待了第一批海外民俗旅游者;同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1983年后接待海外旅游者;1984年,潍坊就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节;1986年,潍坊市开辟了国内第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1987年,曲阜开发了古典婚俗旅游,泰安举办了首届国际登山节……这一切都表明山东开中国民俗旅游风气之先,引领了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

现在,山东的民俗旅游从资源质量上和开发规模上仍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山东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活动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游内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难全面、确切地描述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参照山东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笔者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山东民俗旅游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馆旅游这是比较易于操作的民俗旅游形式。

它主要是把各种民俗器物陈列、展览给旅游者观赏。

主要有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下蕴藏着许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为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目前山东省已经有170多个博物馆,不仅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名列前茅,而且种类齐全。

各类综合性博物馆,历史、自然、科技、艺术、人物、民俗及遗址博物馆应有尽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的“博物馆旅游网”。

除了上文提及的外,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青岛海军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也是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

(二)节庆民俗旅游这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主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益最好。

其下又可分为传统节庆旅游,现代节庆旅游、新兴节庆旅游、假日旅游(如双休日、黄金周等)。

山东主要的旅游节庆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济南千佛山庙会、趵突泉灯会、大明湖荷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民俗文化庙会、荣成国际渔民节等。

(三)婚俗旅游对于旅游者来说,婚俗旅游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参观博物馆等景点陈列的有关婚姻习俗的器物,二是观赏婚俗表演,三是亲自参与婚俗活动。

新婚旅游是山东婚俗旅游中的主体,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旅游者表演山东传统婚礼,二是为旅游者举办山东传统的结婚典礼,它富有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独具特色。

新郎家设在孔府饭店,新娘家设在阙里宾舍,按鲁国传统婚仪举行婚礼,一路吹吹打打,欢天喜地,煞是热闹。

微山湖举办和表演水上人家的婚礼。

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和青云山民俗旅乐园等地也为游客操办婚礼,表示抢新娘等活动。

(四)渔家乐“渔家乐”在长岛、威海和日照开展得较好。

长岛县是山东唯一海岛县,其“渔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品渔家生活风情,游客还可以参观渔民网箱养鱼和筏式养殖项目,观看和参与渔民舞龙、扭秧歌、吹渔家号子、尝渔家风味小吃等民俗活动。

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则推出了以“吃渔家饭,乘渔家船,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内容的民俗旅游。

威海的环翠区、荣成河口、石岛等地也开展了“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垂钓、赶海等渔家生活民俗旅游。

(五)农家乐山东的“农家乐”民俗旅游颇负盛名,旅游者可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做农家活,欣赏农家小戏,参观民俗博物馆,体察民风乡情,领略田园风光。

“农家乐”在泰安、枣庄、临沂开展得较好。

地处内陆地区的安丘、泰安、枣庄、临沂等地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家乐”民俗旅游。

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推出的“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做农家活、随农家俗”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泰安的埠阳庄也开展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民俗旅游活动。

近年来,枣庄、临沂也开展示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如峄城“万亩石榴园”内的王府山村、蒙阴的桃花峪村和八达峪村等。

(六)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本类以民居建筑为基础,包括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形式。

比如济南的朱家峪、九顶塔民俗游乐园,潍坊的杨家埠、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淄博的原山等地。

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在山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或景区还不多,但发展潜力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