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生物化学讲义第六章脂代谢222汇总,推荐文档
生物化学脂代谢优秀课件

2021/3/29
7
三、脂类的主要功能
1.细胞的结构成分:膜脂 2.能量的贮存形式:脂肪 In vertebrates:adipocytes store large amounts
of triacylglycerols as fat droplets that nearly fill the cell.
Hale Waihona Puke 2021/3/2920
2、脂肪链的合成
脂肪酸合酶(二聚体): 多功能酶( 哺乳类-7种 酶活性)
2021/3/29
21
乙酰转移酶(AT)
转酰基酶(MT)
β-酮脂酰合成酶(KS)
△(delta)编码体系:从羧基端编号
亚油酸(盐):C18:2, △9,12
ω或n编码体系:从甲基碳编号
亚油酸(盐):C18:2, ω-6,9
2021/3/29
6
软油酸( C16:1, ω-7 ) 油酸(C18:1, ω-9) 亚油酸 (C18:2, ω-6,9) : α-亚麻酸 (C18:3, ω-3,6,9) 花生四烯酸(C20:4, ω-6,9,12,15 ) DHA:甘二碳六烯酸(C22:6, ω-3,
Triacylglycerols are also stored as oils in the seeds of many types of plants,providing energy and biosynthetic precursors during seed germination(发芽).
第六章 脂肪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合成 第三节 甘油三酯的分解 第四节 磷脂的代谢 第五节 胆固醇的代谢 第六节 脂类在体内的转运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脂质代谢是生物体中一系列与脂类物质的合成、降解和调节相关的生化过程。
脂质是生物体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分子,参与细胞膜的组成、能量储存、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
以下是关于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1. 脂质的分类:脂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固醇等多种类别。
甘油三酯是主要的能量储存形式,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固醇则参与胆汁酸合成和激素合成。
2. 脂质合成:脂质合成发生在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甘油三酯合成通过甘油磷酸酯化反应,将甘油与三个脂肪酸酯化生成甘油三酯。
磷脂合成主要通过甘油磷酸酰化和酰基转移反应来完成。
3. 脂质降解:脂质降解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脂质滴。
甘油三酯降解通过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径进行,其中脂肪酸在线粒体内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逐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进而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
磷脂降解则通过磷脂酶的作用将磷酸酯键水解。
4. 脂质调节:脂质代谢的调节是通过多种调控机制实现的。
例如,脂质合成受到胰岛素的正调控,而脂质降解则受到激素敏感脂酶等酶的调控。
此外,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和代谢产物等也参与了脂质代谢的调控过程。
5. 脂质与疾病:脂质代谢紊乱与多种疾病有关。
例如,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肪酸代谢紊乱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固醇代谢异常则与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等疾病有关。
6. 脂质代谢与药物研发:研究脂质代谢对于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药物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来治疗相关疾病,如胆固醇降低药物和抗肥胖药物等。
脂质代谢是生物体中一系列与脂类物质的合成、降解和调节相关的生化过程。
了解脂质代谢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脂质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生物化学基础第06章 脂肪酸与脂类代谢

(二)血栓噁烷 (TX)
TXA2
TX有前列腺酸样骨架,但五碳环被含氧噁烷
取代。
血 小 板 含 有 TXA2 合 成 酶 , 催 化 PGH2 合 成 TXA2。血小板合成的TXA2与PGE2促进血小 板聚集,血管收缩,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PGI2与TXA2拮抗。若血 管 内 皮 细 胞 损 伤 , PGI2 合 成 与 分 泌 减 少 , PGA2相对过多可能与冠心病血栓形成有关。
VLDL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VLDL在血浆中的半衰
期为6~12 h。
(五)血浆脂蛋白 LDL 代谢
LDL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富含胆固醇,且2/3 的胆固醇属酯型。
人体组织细胞表面含LDL受体,能识别LDL并与之结 合,经过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溶酶体酶作用下分 解,胆固醇供细胞利用。
11 12 14 15 17 19
花生四烯酸 (20:4 Δ5,8,11,14)
9 7 5 3 1 COOH R1
10
20 CH3
R2
11 13 15 17 19
前列腺酸
(一)前列腺素(PG)
❖ PG以前列腺酸为基本骨架,含五碳环和两条 侧链R1、R2 。
❖ 根据五碳环上取代基团及双键位置,PG分为 9类。按英文字母顺序表示:PGA、B、C、 D、E、F、G、H、I。
《生物化学基础》
电子课件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系 湖北省黄 冈 卫 生学校
周剑涛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第六章 脂肪酸与脂质代谢
第六章 脂肪酸与脂质代谢
▪ 第一节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重要衍生物 ▪ 第二节 脂质的消化吸收 ▪ 第三节 血浆脂蛋白 ▪ 第四节 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 ▪ 第五节 磷脂的代谢 ▪ 第六节 胆固醇的代谢 ▪ 第七节 脂质与生物膜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讲课文档

第二十页,共55页。
第二十一页,共55页。
总结:
脂肪酸β氧化最终的产物为乙酰CoA、 NADH和FADH2。假如碳原子数为Cn的脂肪 酸进行β氧化,则需要作(n/2-1)次循环 才能完全分解为n/2个乙酰CoA,产生n/2个 NADH和n/2个FADH2;生成的乙酰CoA通 过TCA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 能量,而NADH和FADH2则通过呼吸链传递 电子生成ATP。至此可以生成的ATP数量为:
第十八页,共55页。
①脱氢 脂酰CoA经脂酰CoA脱氢酶催化,在 其α和β碳原子上脱氢,生成△2反烯脂酰 CoA,该脱氢反应的辅基为FAD。
②加水(水合反应) △2反烯脂酰CoA在△2反 烯脂酰CoA水合酶催化下,在双键上加水生 成L-β-羟脂酰CoA。
第十九页,共55页。
③脱氢 L-β-羟脂酰CoA在L-β-羟脂酰CoA脱 氢酶催化下,脱去β碳原子与羟基上的氢原 子生成β-酮脂酰CoA,该反应的辅酶为 NAD+。
◆ 琥珀酸可异生成糖并以蔗糖的形式运至种苗的其 它组织供给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能源和碳源;而当种 子萌发终止,贮脂耗尽,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时, 植物的能源和碳源可以由光和CO2获得,乙醛酸体的
数量迅速下降以至完全消失。 ◆ 在脂肪转变为糖的过程中,乙醛酸循环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是连结糖代谢和脂代谢的枢纽。
第十页,共55页。
⑴ 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胞液)
长链脂肪酸氧化前必须进行活化,活化形式是脂酰CoA。
在脂酰CoA合成酶(acyl CoA synthetase)催化和CoA-SH及 ATP的参与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CoA。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知识点总结

脂类代谢1、脂类的消化胰腺分泌的脂类消化酶: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催化磷脂2位酯键水解)、胆固醇酯酶(水解胆固醇酯,生成胆固醇和脂肪酸)2、脂类的吸收及吸收后的运输脂类及其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乳化、酶解、吸收、甘油三酯的再合成、CM的组装CM经小肠黏膜细胞分泌进入淋巴道→血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甘油三脂的代谢一、脂肪的分解代谢:(1)脂肪动员:脂肪转变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酶脂解激素——启动脂肪动员、促进脂肪水解: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胰岛素、前列腺素E2(2)甘油的分解代谢1.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转变成3'-磷酸甘油,甘油激酶(在肝中活性最高,甘油主要被肝摄取利用)2.3'-磷酸甘油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磷酸甘油脱氢酶3.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途径进行分解或异生(三)脂肪酸的β氧化1. 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在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生成脂酰CoA 部位:线粒体外1分子脂肪酸活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肉碱脂酰转移酶Ⅰ3.脂肪酸经过多次β-氧化转变为乙酰CoA。
在线粒体内进行(1)脱氢:由EAD接受生成FADH2(2)加水(3)再脱氢,由NAD接受生成NADH+H(4)硫解经过上述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碳原子的脂酰CoA。
(三)酮体的生成:部位: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生成原料: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1.2分子CoA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作用下缩合生成乙酰乙酰CoA2.乙酰乙酰CoA在HMGCoA合成酶催化下和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3.HMGCoA在HMGCoA裂解酶(肝脏特有的酶)作用下裂解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4.乙酰乙酸在β-羟基丁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β-羟基丁酸,还原速度由NADH+H/NAD决定。
少量可以自然脱羧,生成丙酮。
(四)酮体的利用:酮体在肝外组织氧化分解1.乙酰乙酸的活化:(两条途径)(1)在心、肾、脑及骨骼肌线粒体,由琥珀酰CoA转硫酶催化乙酰乙酸活化,生成乙酰乙酰CoA(2)在肾、是、心和脑线粒体,由乙酰乙酸硫激酶催化,直接活化生成乙酰乙酰CoA2.乙酰乙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完整版)第六章 脂类代谢(中职护理《生物化学》)

来源: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入血,少量来自小肠 功能:是血中内源性甘油三脂及胆固醇的运输形式
脂肪肝:VLDL合成分泌↓,导致甘油三酯转出肝细胞发
生障碍。
3,低密度脂蛋白(LDL)
来源:在血浆中由VLDL转变而来 功能:是血中内源性胆固醇的运输形式
4,高密度脂蛋白(HDL)
(CH3)3N+ CH2CH CH2COOHOHBiblioteka 肉碱肉碱脂酰 转移酶
RCO-O
脂酰肉碱
3. 脂酰CoA的β-氧化过程
概念: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 在脂肪酸氧
化酶复合体的催化下,在脂酰基β-碳原子开始通过脱 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的化学反应,产生1分 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
酯、磷脂
3. 构成血浆脂蛋白
饱和脂肪酸 动物 固态 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植物 液态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人体不能自身合成 ,必须由食物供给
必需脂肪酸
维持生长发育 皮肤正常代谢
降低胆固醇 抗动脉粥样硬化
第一节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定义:血浆中所含的脂类。
组成: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脂肪酸
Mg2+
脂酰CoA
ATP
AMP+PPi
2Pi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存在线粒体基质内,但胞液中 活化的长链脂酰CoA却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必 须与肉碱结合成脂酰肉碱才能进入线粒体基质内。
反应由肉碱脂酰转移酶催化:
RCO-SCoA
CoA-SH
(CH3)3N+ CH2CH CH2COOH
第六章--脂类代谢(2)

3. 合成过程
脂酰转移酶脂酰转移酶
α-磷酸甘油浴血卵磷脂磷脂酸
脂酰CoAHS-COA脂酰CoAHS-COA
磷脂酸磷酸酶脂酰转移酶
DG TG
H2O Pi脂酰CoAHS-COA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
(一)前列腺素及血栓素
(二)白三烯
(三)生理功能
5分钟
10分钟
挂图或投影片(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10分钟
提问:胆固醇不能供能,能不摄取食物胆固醇吗?
教案末页
小 结
5分钟。
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合成能力最强。合成所需的原料为α-磷酸甘油和脂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
脂酸合成是在胞液中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乙酰CoA为原料,在NADPH、ATP的参与下,逐步缩合而成的。脂酸合成的原料也主要由葡萄糖氧化提供。脂酸合成的终产物是软脂酸。
植物不含胆固醇但含植物固醇,以-谷固醇为最多。
4.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1)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膜的流动性和正常功能;膜结构中的胆固醇均为游离胆固醇,而细胞中储存的都是胆固醇酯。
(2)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D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
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部位 肝、小肠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
序次
13
专业班级
2009级护理
授课教师
王文玉
职称
副教授
类型
理论
学时
2
授课题目
(章,节)
第六章 脂类代谢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二)
生物化学讲义第六章脂代谢222汇总

第六章脂类代谢【目的和要求】1.了解脂类的分布及主要生理功能。
2.详尽描述脂肪酸氧化过程、有关酶,能进行能量计算。
3.解释酮体概念。
复述酮体代谢、生理意义。
4.了解脂肪合成过程,结合软脂酸合成途径,熟记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 ( 包括来源 ) 及辅助因子,乙酰辅酶 A 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及脂酰基载体蛋白( ACP )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
5.熟悉鞘磷脂和鞘糖脂的化学组成。
6.掌握胆固醇合成原料、部位及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与排泄。
7.叙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生理功能、熟悉血浆脂蛋白代谢及异常。
【本章重难点】1.脂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计算,脂酸β氧化。
2.酮体生成部位、原料、过程,酮体生理意义。
3.脂酸合成过程、原料及来源。
4.胆固醇合成关键步骤。
5.胆固醇转化产物及意义。
6. 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学习内容第一节三酯酰甘油的代谢第二节磷脂和鞘糖脂的代谢第三节胆固醇的代谢第四节血浆脂蛋白的代谢第一节三酯酰甘油的代谢一、脂类物质的分类和生理功用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
脂肪(甘油三酯,TG)脂类磷脂(PL)(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类脂糖脂(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胆固醇(Ch)及胆固醇酯(CE)。
脂类物质具有下列生理功用:①贮存及氧化供能②构成生物膜③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供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要靠食物提供的一些不饱和脂肪酸。
④保护内脏和保温作用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⒈脂肪动员:贮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胰岛素、前列腺素E2和烟酸等能抑制脂肪动员,是抗脂解激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脂类代谢【目的和要求】1.了解脂类的分布及主要生理功能。
2.详尽描述脂肪酸氧化过程、有关酶,能进行能量计算。
3.解释酮体概念。
复述酮体代谢、生理意义。
4.了解脂肪合成过程,结合软脂酸合成途径,熟记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 ( 包括来源 ) 及辅助因子,乙酰辅酶 A 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及脂酰基载体蛋白( ACP )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
5.熟悉鞘磷脂和鞘糖脂的化学组成。
6.掌握胆固醇合成原料、部位及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与排泄。
7.叙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生理功能、熟悉血浆脂蛋白代谢及异常。
【本章重难点】1.脂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计算,脂酸β氧化。
2.酮体生成部位、原料、过程,酮体生理意义。
3.脂酸合成过程、原料及来源。
4.胆固醇合成关键步骤。
5.胆固醇转化产物及意义。
6. 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学习内容第一节三酯酰甘油的代谢第二节磷脂和鞘糖脂的代谢第三节胆固醇的代谢第四节血浆脂蛋白的代谢第一节三酯酰甘油的代谢一、脂类物质的分类和生理功用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
脂肪(甘油三酯,TG)脂类磷脂(PL)(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类脂糖脂(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胆固醇(Ch)及胆固醇酯(CE)。
脂类物质具有下列生理功用:①贮存及氧化供能②构成生物膜③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供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要靠食物提供的一些不饱和脂肪酸。
④保护内脏和保温作用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⒈脂肪动员:贮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胰岛素、前列腺素E2和烟酸等能抑制脂肪动员,是抗脂解激素。
一分子甘油三酯可分解生成三分子的游离脂肪酸(FFA)和一分子的甘油。
脂肪酸进入血液后与清蛋白结合成为复合体再转运到全身各组织,甘油则转运至肝、肾、肠等组织,主要在肝甘油激酶作用下,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或彻底氧化分解,或转变成糖,因此甘油是糖异生的原料。
⒉脂肪酸的β-氧化除脑组织外,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均可循此途径氧化利用脂肪酸。
其代谢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⑴活化:在线粒体外膜或内质网进行此反应过程。
在ATP、CoASH、Mg2+存在条件下,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脂肪酸生成脂酰CoA。
每活化一分子脂肪酸,需消耗两分子ATP。
⑵转运:借助于线粒体内膜两侧的两种肉碱脂酰转移酶(酶Ⅰ和酶Ⅱ)催化的移换反应,脂酰CoA由肉碱(肉毒碱)携带进入线粒体。
位于线粒体内膜外侧面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β-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骤。
⑶β-氧化:由四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
①脱氢: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FADH2和α,β-烯脂酰CoA。
②加水:在水化酶的催化下,生成L-β-羟脂酰CoA。
③再脱氢: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β-酮脂酰CoA和NADH及H+。
④硫解:在硫解酶的催化下,分解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后者可继续氧化分解,直至全部分解为乙酰CoA。
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FADH2和NADH+H+通过呼吸链经氧化磷酸化后产生能量。
⒊脂肪酸氧化分解时的能量释放:以16C的软脂酸为例来计算,其生成ATP的数目为:一分子软脂酸可经七次β-氧化全部分解为八分子乙酰CoA,故β-氧化可得5×7=35分子ATP,八分子乙酰CoA可得12×8=96分子ATP,故一共可得131分子ATP,减去活化时消耗的两分子ATP,故软脂酸可净生成129分子ATP。
即对于偶数碳原子的长链脂肪酸,可按下式计算:ATP净生成数目=(碳原子数÷2 -1)×5 + (碳原子数÷2)×12 -2 。
⒋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肝内脂肪分解代谢很活跃。
脂肪酸分解生成的乙酰CoA,除部分氧化供能外,其余还能在肝内特有酶的作用下合成酮体,供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生成的一类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
⑴酮体的生成:酮体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中生成,其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关键酶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合成酶。
乙酰CoA先缩合成HMG-CoA,接着HMG-CoA 被裂解产生乙酰乙酸。
乙酰乙酸再通过加氢还原成β-羟丁酸,或经自发脱羧生成丙酮。
⑵酮体的利用:肝脏没有利用酮体的酶。
酮体在肝内合成,肝外利用。
在肝外组织中,能利用酮体的酶有琥珀酰CoA转硫酶.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和乙酰乙酸硫激酶等。
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都先被转化成乙酰CoA,然后由其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丙酮主要随呼气和尿排出体外。
⑶酮体生成及利用的生理意义:①在正常情况下,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②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能源。
正常生理情况下,酮体生成量不多,而肝外组织利用酮体能力较强,故血中酮体含量很低(2mg/dL以下)。
在持续饥饿或糖尿病等糖代谢障碍情况下,脂肪动员增强,于是酮体生成增多。
脑和心肌等组织可依赖酮体氧化获取能量。
一旦酮体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限度,则出现酮症酸中毒。
对酮症的治疗原则是制止脂肪大量动员,以便酮体生成减少;同时应增加糖的有氧氧化,以便产生足够量的草酰乙酸,使酮体的氧化增加,最终达到血酮体含量正常。
故对各种病因引起的糖来源少的患者应静点葡萄糖,而对糖尿病患者还需加用胰岛素等。
三、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肝脏、小肠和脂肪组织是合成脂肪的主要组织器官,其合成的亚细胞部位主要在胞液。
脂肪合成时,首先合成长链脂肪酸和3-磷酸甘油,然后再将二者缩合起来形成甘油三酯(脂肪)。
⒈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合成的原料是葡萄糖氧化分解后产生的乙酰CoA,其合成过程由胞液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而完成,不是β-氧化过程的逆反应。
⑴乙酰CoA转运出线粒体:线粒体内产生的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胞液,裂解后重新生成乙酰CoA,产生的草酰乙酸转变为苹果酸或丙酮酸后重新进入线粒体,这一过程称为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⑵丙二酰CoA的合成:在乙酰CoA羧化酶(需生物素)的催化下,将乙酰CoA羧化为丙二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属于变构酶,其活性受柠檬酸和异柠檬酸的变构激活,受长链脂酰CoA的变构抑制。
⑶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合成时碳链的延长过程是一循环反应过程,即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每次延长2个碳原子。
脂肪酸合成的直接产物是软脂酸。
在此基础上,再继续使脂肪酸的碳链延长、缩短、去饱和,便可生成除必需脂肪酸以外的多种脂肪酸。
脂肪酸合成与β-氧化逆反应不同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场所不同:脂肪酸合成在胞液进行,β-氧化在线粒体内进行;②原料不同:脂肪酸合成原料为乙酰CoA,产物为软脂酸,β-氧化的原料为脂酰CoA,产物为乙酰CoA;③酶不同:脂肪酸合成酶系是一种多酶体系,属多功能酶,可连续催化脂肪酸的合成。
④供氢体不同:脂肪酸合成的供氢体是NADPH,β-氧化的供氢体是FADH2和NADH。
⒉3-磷酸甘油的生成: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3-磷酸甘油主要有两条途径生成。
①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主要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再合成甘油三酯。
②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和脂肪细胞中,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生成3-磷酸甘油。
⒊甘油三酯的合成:3-磷酸甘油+2×脂酰CoA → 磷脂酸→ 1,2-甘油二酯→ 甘油三酯。
第二节磷脂和鞘糖脂的代谢含磷酸的脂类称为磷脂。
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统称为甘油磷脂。
甘油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等组成。
每一种甘油磷脂中,与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是不同的,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为胆碱,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为胆胺,磷脂酰丝氨酸为丝氨酸,磷脂酰肌醇为肌醇。
⒈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全身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可合成甘油磷脂,但以肝、肾等组织最活跃,其合成途径有两条。
⑴甘油二酯合成途径:卵磷脂和脑磷脂主要通过此代谢途径合成。
合成过程中需消耗CTP,所需胆碱及乙醇胺由活化的CDP-胆碱和CDP-乙醇胺提供。
⑵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和心磷脂通过此途径合成。
合成过程中需消耗CTP,所需甘油二酯以CDP-甘油二酯的活性形式提供。
⒉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甘油磷脂的分解靠存在于体内的各种磷脂酶将其分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等,然后再进一步降解。
磷脂酶A2能特异性地催化甘油磷脂中2位上的酯键水解生成溶血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溶血磷脂1是一种较强的表面活性物质,能使细胞膜破坏,引起细胞坏死。
有人认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与胰腺磷脂酶A2对胰腺细胞膜的损坏密切相关。
第三节胆固醇的代谢全身各组织几乎均可合成胆固醇,其中肝脏合成量最大(约占总量80%),其次是小肠。
1、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合成部位主要是在肝脏的胞液和内质网中。
乙酰CoA是合成胆固醇所需的原料。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
其合成过程复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乙酰CoA缩合生成甲羟戊酸(MVA)⑵甲羟戊酸缩合生成鲨烯⑶鲨烯环化为胆固醇2、胆固醇合成的调节:各种因素对胆固醇合成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关键酶HMG-CoA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来实现的。
⑴肌饿与饱食:饥饿或禁食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反之,摄取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后,HMG-CoA还原酶活性增加而导致胆固醇合成增多。
⑵胆固醇:胆固醇可反馈性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合成,胆固醇的某些氧化产物如7β-羟胆固醇、25-羟胆固醇等对该酶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
⑶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可诱导该酶的合成;而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则能抑制并降低该酶的活性。
3、胆固醇的转化(降解):胆固醇不能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在机体不同组织中可进一步转化生成以下衍生物。
(1)在肝脏胆固醇大部分转变为胆汁酸,这是极好的表面活性物质,它随胆汁进入肠道后起乳化脂类并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作用。
(2)在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胆固醇转变为类固醇激素,调节代谢和生理功能。
(3)在皮肤和皮下,胆固醇脱氢生成7-脱氢胆固醇(维生素D3原),经紫外线照射形成维生素D3,活化后调节钙磷代谢。
胆固醇的作用很重要,人体不能缺少,但含量过高会引发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第四节血浆脂蛋白的代谢⒈血脂:是血中脂类物质的统称,它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游离脂肪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