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器乐

合集下载

中外器乐作品曲例

中外器乐作品曲例

以下是一些中外著名的器乐作品曲例:
1、中国器乐作品: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由华彦钧创作,此曲旋律深邃,情感丰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春江花月夜》(琵琶曲):由陈彦茎创作,此曲描绘了春天江上夜晚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由何占豪、陈钢创作,此曲以中国传统故事《梁祝》为题材,旋律
优美动人,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外国器乐作品: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第一乐章充满力量和紧张度,经常被用于激励人心。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轻快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欢乐颂》(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喜悦的感觉。

•《爱之梦》(李斯特):表达深深的爱情情感。

•《月光》(德彪西):给人以宁静、梦幻的感觉。

对中国当代器乐作品《赛马》的音乐学分析

对中国当代器乐作品《赛马》的音乐学分析

对中国当代器乐作品《赛马》的音乐学分析当代音乐一般指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文化艺术也在恢复发展当中,所幸在战乱中我国优秀的艺术家们都在用自己的信念为为祖国贡献着力量。

建国后大量的音乐作品出现也是基于艺术家们的努力不懈的结果。

一、《赛马》的曲式分析赛马由黄海怀作曲,采用三段体结构,前后主旋律呼应,中间为赞美抒情性段落,分为2个部分,1是抒情性歌唱部分,2是技巧性模仿部分。

全曲使用F调六声调式,速度120,以下是曲式结构:图一是第一部分,共四十小节,2/4拍。

开始24小节为五声D羽调式,以四分附点与十六分音符的组合,在快速的音乐节奏中体现紧张激烈的赛马场面。

主旋律以主体音***-*****进行,如a1部分。

a2a3a4是主干音改变出现顺序的变奏形式。

然后是a3与a4之间八小节的一个拉宽进行。

图二是赛马的第二部分,共48小节,分为三个段落,b1到b4都为五声d羽调式,b1、2是歌唱性赞美的快板,b3、4是b1、2的变奏形式,运用二胡的抛弓技巧,表现轻快带有跳跃性的音乐律动。

b5、6为六声d羽调式,在这里是色彩性伴奏性质,有烘托气氛的音乐作用,也造成特殊音响效果,表现力更加丰富。

运用二胡的拨弦技巧,模仿马蹄声,表现骏马奔跑的马蹄声乱的音响效果。

图三是乐曲最后一部分也是主题再现部分,共31小节。

a5部分为五声d羽调式,是主旋律再现变奏的音乐形式。

在a6中有四个小节的拉宽,为五声d羽调式。

a7是结束前的准备乐段,音乐写作形式为音型模进,行进方向由低音到高音。

最后结尾为六个小节,结束在主音la上。

二、当代音乐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形成原因1、内容特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分很有特点也很有特色,49年到66年期间,声乐作品多以进行曲风格较多,内容也多为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主,比如《祖国颂》等大型合唱曲。

器乐曲没有特别向政治靠拢,在这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或许是因为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器乐这艘大船在转弯时显得略显缓慢。

中国十大弦乐器介绍

中国十大弦乐器介绍

中国十大弦乐器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弦乐器在中国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介绍中国十大弦乐器。

1. 古筝: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

它有21根弦,通常由木制的共鸣箱和弯曲的竹制琴柱组成。

古筝音色清澈悦耳,广泛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2. 二胡:二胡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弦乐器之一,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有两根弦,常用马尾弓弹奏。

二胡音色悠扬浑厚,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

3. 小提琴:小提琴是西方弦乐器,19世纪末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弦乐器之一。

小提琴有四根弦,通常由木制琴身和马尾弓组成。

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交响乐中。

4. 中阮:中阮是中国传统弦乐器,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有四根弦,琴身呈梨形。

中阮音色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5. 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弦乐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有七根弦,通常由木制琴身和石制琴柱组成。

古琴音色幽深静谧,常用于独奏和伴奏。

6. 大提琴:大提琴是西方弦乐器,19世纪末传入中国,成为中国重要的弦乐器之一。

大提琴有四根弦,通常由木制琴身和马尾弓组成。

它的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交响乐中。

7. 琵琶:琵琶是中国传统弦乐器,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有四根弦,琴身呈梨形。

琵琶音色婉转悠扬,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8. 扬琴:扬琴是中国传统弦乐器,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有十三根弦,通常由木制琴身和木制琴柱组成。

扬琴音色明亮飘逸,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9. 高胡:高胡是中国传统弦乐器,有近百年的历史。

它有两根弦,常用马尾弓弹奏。

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10. 月琴:月琴是中国传统弦乐器,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有四根弦,琴身呈月牙形。

月琴音色悠扬婉转,常用于独奏和伴奏。

以上介绍了中国十大弦乐器,它们各具特色,音色独特,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

中国传统乐器大全

中国传统乐器大全

中国传统乐器大全中国传统乐器非常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传统乐器。

弦乐器- 二胡:原产于蒙古,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弦乐器。

二胡:原产于蒙古,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弦乐器。

- 琵琶:起源于波斯,后来传入中国,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风味,音色柔和。

琵琶:起源于波斯,后来传入中国,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风味,音色柔和。

- 古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古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管乐器- 笛子:流传已久,分成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和直笛等多种类型,音色清晰悦耳。

笛子:流传已久,分成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和直笛等多种类型,音色清晰悦耳。

- 唢呐:也称为“中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常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唢呐:也称为“中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常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 曲笛:又称“笙”,是一种使用双簧管吹奏的传统乐器。

曲笛的音色饱满而又圆润。

曲笛:又称“笙”,是一种使用双簧管吹奏的传统乐器。

曲笛的音色饱满而又圆润。

打击乐器- 钟鼓:钟鼓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

钟鼓:钟鼓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

- 铙钹:主要由铙、钹组成,是中国打击乐器中最常用的一种。

铙钹:主要由铙、钹组成,是中国打击乐器中最常用的一种。

- 木鱼: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气息的打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中。

木鱼: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气息的打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中。

弹拨乐器- 扬琴:又称“月琴”,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外形独特美观、音色优美。

扬琴:又称“月琴”,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外形独特美观、音色优美。

- 三弦:在民间广泛被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种演奏技术。

三弦:在民间广泛被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种演奏技术。

中国鼓演奏曲目

中国鼓演奏曲目

中国鼓演奏曲目
中国鼓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包括独奏、合奏、戏曲、民间音乐等不同形式。

以下是著名的中国鼓演奏曲目。

1.《夜深沉》:这是一首鼓和京胡的名曲,以鼓的独奏和京胡的演奏相结合,展现了鼓演奏的魅力。

2.《绛州大鼓》:这是一首纯鼓的独奏曲目,以绛州大鼓为演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节奏表现出中国鼓乐的魅力。

3.《陕西威风锣鼓》:这是一首陕西地区特色的锣鼓曲目,将鼓和锣钹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民间氛围。

4.《十番粗细丝竹锣鼓》:这是一首将吹、拉、弹、打各类乐器组合演奏的曲目,充分展示了民族器乐的丰富多样性。

5.《唢呐曲》:这是一首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曲目,唢呐独特的音色与中国鼓的演奏相互辉映,呈现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6.《苏南吹打》:这是一首江苏地区特色的吹打曲目,以板鼓、同鼓等乐器演奏,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除了以上这些著名曲目,中国鼓演奏的曲目还包括许多戏曲、民间音乐和现代创作作品。

这些曲目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也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享受。

二胡扬琴琵琶合奏曲目

二胡扬琴琵琶合奏曲目

二胡扬琴琵琶合奏曲目二胡、扬琴、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三种重要乐器,各具特色,能够通过合奏展现出丰富的音乐魅力。

在演奏合奏曲目时,需要充分发挥各乐器的独特性,同时协调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一、《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是一首以中国民间音乐为基础的合奏曲目,适合二胡、扬琴和琵琶三种乐器合奏。

演奏时,二胡以其悠扬的音色为主旋律,扬琴和琵琶则负责伴奏和装饰音。

通过这首曲目的演奏,能够传达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特韵味。

二、《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创作于明代的古琴曲,经过改编后适合二胡、扬琴和琵琶的合奏。

演奏时,三种乐器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呼应和对话的方式,展现出梅花清雅傲雪的意境。

每个乐器都要注意控制自身的音色和技巧,以准确表达曲目所表达的情感。

三、《大海航行靠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曲目,凭借其旋律的明快欢快,适合二胡、扬琴和琵琶的合奏。

演奏时,三种乐器要注意协调配合,将曲目的节奏感和动感表达到位。

同时,通过合奏的方式,还能够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豪放和热情。

四、《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二胡、扬琴和琵琶的合奏演绎,《广陵散》的音乐魅力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演奏时,需要注重音色的调节和技巧的运用,使每个乐器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共同展示这首古琴名曲的内涵和韵味。

在进行二胡、扬琴、琵琶合奏时,除了选择合适的曲目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了解乐曲:对于每一首合奏曲目,要充分理解其风格和表达要求,以便在演奏中更好地体现。

2. 协调合作:合奏演奏是多个乐器共同参与的,要通过划分乐器的角色和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同时注重和谐与协调。

3. 技巧掌握:二胡、扬琴、琵琶都是技巧性较强的乐器,演奏时要注意技巧的运用,使音乐表达更加准确且富有感染力。

4. 音色调节: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要通过正确的发力和控制,使各种乐器的音色相互呼应,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13中国近现代音乐器乐

13中国近现代音乐器乐
• 既有标题的管弦乐曲,也有无标题的交响音乐和其 他器乐曲,民族乐曲更是多种多样。
器乐的体裁
• 器乐的体裁: 独奏 重奏 合奏
• 合奏:
1、弦乐合奏
2、管乐合奏
3、弹拨乐合奏
4、打击乐合奏
5、民族管弦乐合奏
6、管弦乐合奏
7、铜管乐合奏
音乐家— 刘天华
•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牧民新歌》笛Biblioteka 曲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是简广易1966年在内蒙 生活时,以内蒙民歌为素材创作的。乐曲表现牧 民辛勤劳动,建设辽阔草原的新生活。
第一段:乐曲发展的基础,它以内蒙古民歌风格 的旋律为主题,深情的倾吐着草原牧民对党、 对 新生活的热爱。
《牧民新歌》
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基本上是前段主题的变奏, 笛子运用吐音技巧和奔驰的节奏,描绘出牧民骑者骏 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欢乐景象.
A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作者以两个笛 子声部的重迭、顿音和加花的手法,充分发挥了原 曲轻快活泼的特点,并增加了热烈洋洋的气氛.
《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曲
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是根据同名管弦乐改 编而成的。改编后的《瑶族舞曲》,突出了民族 乐器的音色和性能,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 色彩。
《金蛇狂舞》器乐合奏
聂耳编曲这首作品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 整理改编的器乐合奏曲。
乐曲短小、精悍;演奏时生动活泼,表现了我国传 统节日中人们舞动巨龙、锣鼓喧天的欢乐场景。聂 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 坚定信念和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
《喜洋洋》器乐合奏
喜洋洋 (民族管弦乐曲) 刘明源创作于1958年。全 曲共分三段,是ABA结构。

中国传统器乐5、拉弦乐器(一)

中国传统器乐5、拉弦乐器(一)

其五:“ 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 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根勿反儿。” 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根勿反儿。” 柘技旧曲遍数极多, 羯鼓录》所谓“ 柘技旧曲遍数极多,如《羯鼓录》所谓“浑脱 之类,今无复此遍…… 解”之类,今无复此遍……
“凯歌”词解读: 凯歌”词解读:
☆马尾胡琴随汉车:胡琴,并且,此胡琴制作的材 马尾胡琴随汉车:胡琴,并且, 料有马尾。随:随从,跟随,次要地位的,从属 料有马尾。 随从,跟随,次要地位的, 汉车:与胡琴相对应,汉人的战车或用典故, 的。汉车:与胡琴相对应,汉人的战车或用典故, 即自比汉代雄师。我们为什么叫汉人,不叫周人、 即自比汉代雄师。我们为什么叫汉人,不叫周人、 秦人? 秦人?
第五讲 拉弦乐器
一、拉弦乐器概述 二、二胡及其音乐 三、板胡、高胡及其音乐 四、京胡及其音乐 五、其他拉弦乐器
一、拉弦乐器概述
1、中国拉弦乐器源流考辨
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主要是指胡琴一类乐器, 如二胡、京胡、板胡、高胡、四胡、马头琴、坠 胡等。 (1)胡琴的渊源 胡琴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 (公元103l-1095) 公元103l-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提到凯歌这一歌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 唱形式,并说他在督军防御西夏时,曾制凯歌数 十曲,令士卒歌之。其中有一首:
因此,沈括歌词的第一句可做如下理解: 一为写实:马尾胡琴随从汉军; 二是使用典故:以汉代雄师自比,得胜之气概 溢于言表; 那么,马尾胡琴是怎样出现在宋军营中的?可 能性如下: 一是宋军士兵原来就会演奏,征战时随身携带 用以自娱自乐; 二是宋军士兵与西夏征战多年,向民间学会了 当地的马尾胡琴演奏,班师回朝之际也带回此器;
☆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传书:大宋朝的士兵 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传书:大宋朝的士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東人稱笛子為橫簫、嗩吶為直笛)。

這樣的樂器組合稱之「五架頭」, 俗稱「硬 嘢」,因這樣的組合所演

奏出來的音色高亢硬朗。

現代廣東音樂所用的的五架頭組
合是高胡、揚琴、秦琴、椰胡、洞
簫或笛。亦可加入、琵琶、三弦、
板等,總的是以高胡作為領奏樂器。
廣東音樂《 雙聲恨》 是廣東音樂 較早期的傳統樂曲。樂曲以民間傳
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可視為現代

民族管弦樂隊作品的開始源頭。接 著的二、三十年代,民族合奏曲有

很多新編和新創的曲目,如《春江

花月夜》、《金蛇狂舞》等,全新 的創作亦有任光、黃貽鈞等人創作

的《彩雲追月》、《花好月圓》等。
樂 這些作品都被當時的上海百代唱片 公司收錄,進一步得到普及,並確 立了「國樂」這個新樂種。
至於全新創作的樂曲有單樂章的合
奏曲或樂隊小品,如劉明源的《喜
洋洋》、馬聖龍、顧冠仁的《東海

漁歌》、李民雄的《龍騰虎躍》, 這些作品風格一般擅於色彩性的描

寫,滿有歡樂節慶的氣氛。 另外,

大型多樂章作品方面,有顧冠仁的 琵琶協奏曲《花木蘭》、劉文金的

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等 。
樂 至於應用二十世前衛作曲法的作品 中,較為觸目和具影響力的有林樂 培的《秋決》、《昆蟲世界》等。

留有空間讓演奏者去發揮,去創造

了。傳統音樂中的節奏亦成為「活」 的因素了。


以下並列工尺譜和簡譜作對照:
工尺譜字 :合士乙 上 尺工凡六五

簡譜
5 67 1 2 3456
...
廣東音樂所用的樂器有很多種類,
早期樂器組合與粵劇樂隊一樣,使
用二弦(發音高亢明亮)、提琴(竹製
琴筒)、三弦、月琴、橫簫(當時廣

元素包括旋律、力度、氣氛、音色
與及對比性的樂段等 。
袁靜芳 (2001):《民族器樂》,北京,人 民音樂出版社。
楊蔭瀏(1997):《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台北,大鴻圖書。

葉棟 (1983):《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民雄 (1999) :《民族器樂概論》,上海,

院。 Jones, Stephen (1998). Folk Music of Chin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Thrasher, A.R. (2000).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流行起來。
廣東音樂,傳統用工尺譜,現在多 用簡譜。


工尺譜記譜法由宋代的俗字譜衍生 發展而來,屬音高譜。中國音樂史

上沿用過多種的記譜法,當中以工 尺譜的應用最為廣泛,應用於民間

音樂的戲曲、曲藝和器樂中。


工尺譜(和其他很多中國的記譜法
如古琴的減字譜一樣)記譜特色是

只記音高,樂音的時值則沒有定值, 但會有板眼的標示。不記時值,是
黃金時期。除了演奏傳統曲牌外,還有
很多名家編作新曲 ,可謂人才輩出,
計有嚴老烈、何柳堂、丘學儔、易劍泉、

何大傻、呂文成、何與年等。

他們當年活躍並穿梭於省港兩地,創作

編寫多首名曲如《旱天雷》、《賽龍奪

錦》、《娛樂升平》、《鳥投林》、 《花間蝶》、《平湖秋月》、《午夜遙
聞鐵馬聲》等,令廣東音樂迅速興起和

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為題材。屬乙反 調式,但有明顯的轉線(轉調式) 。


樂曲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 「乙反線」,旋律較哀怨,第二部

分是轉為正線(合尺線),情緒變得

明朗,第三部分,又回到「乙反線」 速度加快,情緒較激憤,最後用流

水板結束。
民族管弦樂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根
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的民樂
「廣東音樂」原稱 「過場音樂」、 「過場譜子」、「廣東小曲」等。
主要流傳於珠江三角洲、港、澳地
區及東南亞之華人社會。


「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民初。早 期是廣東粵劇的過場音樂,襯托劇

中表演的小曲、小調。因此,「廣

東音樂」與粵劇的關係非常密切, 無論在演奏風格,樂器等方面都很
多相似的地方。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是廣東音樂的
中国器乐
江南絲竹
如前所說,《中花六板》是民間器 樂曲牌《老六板》通過放慢加花變 化而成,因此在板數、音樂結構、
骨幹音等方面,基本上與母曲相同。


一板三眼的《中花六板》形成了起

伏跌宕的旋律線,在演奏時各自樂 器之間的即興加花所產生了支聲複

調織體, 使樂曲變得延綿流暢又儒
雅。
廣東音樂
二十世紀五十年開始,民族管弦樂
迅速發展,編制逐漸擴大,並以吹、
彈、拉、打四大樂器為其定制,每

類樂器普遍分為個高、中、低三部。

建國後,有大量的改編作品,一類

改編自傳統樂曲如《將軍令》、

《月兒高》、《三六》等。 另外一 類是改編自原曲為西洋樂器的作品

如《瑤族舞曲》、《梁祝小提琴協
奏曲》等。
吳俊凱編著 (2001):《學習潮州弦詩樂》
(CD-ROM),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梁志鏘 (2000):《中國音樂寶典︰胡琴篇》
(CD-ROM),香港,香港教育署,

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及香港中樂團。

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 (1999) :《中國音樂 樂器篇》(CD-ROM),香港,香港教育學
《瑤族舞曲》原為作曲家茅沅、劉
鐵山創作的(西洋)管弦樂曲,後經

彭修文改編為民族管弦樂合奏曲。

樂曲用複三段體結構。首尾兩段相 同,是緩慢的行板二拍子音樂,中

段轉調及轉拍子(三拍子)。

和其他大多數的民族管弦樂一樣

《瑤族舞曲》用的樂律是以十二平 均律作為基礎。樂曲用了西洋音樂

慣用的手法,例如佔大幅度的漸強 漸弱、有明顯高潮、對比性的音樂
上海音樂出版社。

劉靖之(1998):《中國新音樂史論》

(上)、(下),台北,音樂時代。 蔡仲德 (1995):《中國音樂美學史》,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胡登跳 (1997):《民族管弦樂法》,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陳明志 (2004) :《中樂因您更動聽 : 民族 管弦樂導賞》( 上、下冊 ) , 香港 : 三聯 書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