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乡情回乡偶书(其一)课时同步练习长版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作业及答案 4-1 回乡偶书-长春版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作业|长春版4-1 回乡偶书积水成渊一、字典宝宝。
字音序音节部首组词鬓衰二、巧识双胞胎兄弟。
(组词)鬓()衰()偶()肆()衷()遇()()1.解释。
少小:老大:无改:衰:理解诗句:五、阅读。
七品芝麻官我家有个七品芝麻官。
你可别以为我家真有个当官的。
他是个泥人,一看那逼真的样子就知道他是个贪官。
你瞧,他头戴一顶小小的乌(纱沙)帽,帽翅上坠着两个好大好大的铜板。
两个眼珠子叙视着,似乎在想什么鬼点子。
他满脸奸笑,手里摇着一把折扇,好像在说:“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他的脖子是根细细的弹簧,如果你轻轻碰一下他的头,他一边不杀尽这些贪官们,穷人们会有好日子吗?他要不是个泥塑,我非把这个贪官砸个稀()烂不可。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上“——”。
以为.(wéi wèi)模.(mó mú)样一幅.(fú fù)血.(xuě xuè)汗2.画去括号中用得不对的字。
3.结合短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奸笑:贪婪:4.在()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弹簧()的金元宝()的老百姓()地踩()地说()地站5.“我”望着“七品芝麻官”右脚踩着的金元宝,想到了什么?用“~~~”标出。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积水成渊一、B bìn 髟鬓发 S shuāi 衣衰落三、1.唐贺知章2.感怀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五、1 wéi mú fú xuè2.画去:沙采彩圆园度3.(1)阴险地笑。
(2)不知满足5.那些穷苦的老百姓被剥削,被逼得家破人亡。
而浸透了穷人血汗的金银财宝却滚到了这些贪官污吏的脚下,怪不得李自成东(度渡)黄河时,穷苦老百姓是那么欢迎。
不杀尽这些贪官们,穷人会有好日子过吗?6.痛恨社会上的贪官污吏,同情穷苦老百姓。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回乡偶书教案1一、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教学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五、教学设计:(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1、简介作者板书课题:回乡偶书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北京市2019长春版语文3年级下册(最新版)回乡偶书(其一)(教案)2

《回乡偶书(其一)》教案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其一)》。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
7、《回乡偶书(其一)》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其一)》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其一)》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6.回乡偶书课前预习-长春版

客从何处来 。 ______ 笑 着问他____________
3.《回乡偶书》一诗写出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
喜悦与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阔别家乡几十载,
虽山河依旧,但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
查资料(查阅贺知章的相关资料,阅读 他的诗歌) 抓主题,思问题(带着“核心问 题”“串珠问题”读课文,体会诗的内容及表 达的思想感情)
理层次,明内容
1.《回乡偶书》的作者是________ 朝的__________ 唐 贺知章 。 贺知章 ,在_________ 年轻 时 2.《回乡偶书》写的是诗人__________ 年老 时回到家乡。诗人离别家乡几十 离开家乡,________ 乡音 没改,两鬓的头发变得_____________ 花白稀疏 载,_________ 了。家乡的孩子们与诗人相见却____________ ,竟然 不相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课文,纠语调 读课文,学字词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小字典》理解意思, 熟记生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辨字组词。 衷( 衰弱 ) 鬓( 两鬓 )
衰( 衷心
)
缤( 缤纷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乡情回乡偶书其一课时同步练习长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乡情回乡偶书其一课时同步练
习长版
一、先解释加点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__________________
鬓毛: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
何处: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与填空。
1、《回乡偶书》的作者是_____ 朝诗人_____ 。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
2、诗的感请自然、逼真,尤其是一个 __________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层意思。
3、第四句虽写_____,却借_____场面的感觉着笔;虽写_____,却从_____的角度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答案:
一、1.乡音:家乡的口音。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2.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何处:哪里。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1.唐贺知章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2.偶
3.哀情欢乐自己儿童。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四篇)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目标: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____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
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____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
(师范读)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3 回乡偶书(其一)长春版 (共35张PPT)

积累。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诗写作者回到久别的故乡之后的喜悦 与感伤。诗所表达的情感自然、逼真,内容虽 然平淡但是人情味极浓,字里行间流露出山河 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
八十多岁高龄的贺知章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了。他刚走到村口,就被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团团围住,
儿童看见两鬓斑白的诗人会问些什么?诗人又会怎样回
衰:稀疏、零落。 无改:没有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但我两鬓的头发已经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这种方法叫对比。
表达效果: 运用对比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 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运用: 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4题。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字妙在何处?一个“客”字说明了什么?这一 句有什么作用? “笑”字表现了儿童围上来询问的精彩场面,形
象地写出儿童那天真活泼的神态,也使诗人先感到惊
孩子们见到诗人都不认识他,竟然笑着问他是从
哪里来的客人。
课文结构
少小离 老大回 ——离家日久
回 乡 偶 书
乡音无改 相见 笑问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14 故乡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②么?的偶像..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乡情回乡偶书(其一)课时同步练习长
版
一、先解释加点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__________________
鬓毛: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
何处: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与填空。
1、《回乡偶书》的作者是_____ 朝诗人_____ 。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
2、诗的感请自然、逼真,尤其是一个 __________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层意思。
3、第四句虽写_____,却借_____场面的感觉着笔;虽写_____,却从_____的角度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答案:
一、1.乡音:家乡的口音。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2.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何处:哪里。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1.唐贺知章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2.偶
3.哀情欢乐自己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