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病毒技术发展四部曲
IDS计算机病毒

20
高级反病毒的技术
更高的反病毒方法和产品不断涌现。在 这一节中我们将对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进 行重点说明: 通用解密和数字免疫系统。
21
通用加密
通用加密 (GD) 技术使得反病毒软件能够 在保证足够快的扫描速度的同时,也能 够轻松地检测到最为复杂的病毒变种 。 回想一下当含有多态病毒的文件执行时, 病毒必须首先将自身解密以得到激活。 为了检测到这样的病毒结构可执行文件 应该通过GD扫描器运行。
目前的流行技术
虚拟机技术 计算机监控技术 数字免疫系统 压缩智能还原技术 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 文件时事监控技术
13
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
启发式指的“自我发现的能力”或“运 用某种方式或方法去判定事物的知识和 技能。”
一个运用此技术的病毒检测软件,实际 上就是以特定方式实现的动态跟踪器或 反编译器,通过对有关指令序列的反编 译逐步理解和确定其蕴藏的真正动机。
8
特征码扫描技术
分析出病毒的特征病毒码并集中存放于病 毒代码库文件中,在扫描时将扫描对象与 特征代码库比较,如有吻合则判断为染上 病毒。
查杀病毒滞后,并且庞大的特征码库会造 成查毒速度下降;
但是对加密、变形的新病毒无能为力。
9
反病毒的方法
第二代反病毒技术采用静态广谱特征扫 描技术,可以检测变形病毒,但是误报 率高,杀毒风险大。
2
对待计算机病毒应持有的态度
1. 客观承认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但不要 惧怕病毒。
2. 树立计算机病毒意识,积极采取预防 (备份等)措施。
3. 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病毒知识和病毒防 治技术,对用户至关重要。
第5章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技术

5.1.1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
1.计算机病毒的发展简史
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里,三个年轻的程 序员编写了一个名为“核心大战(core war)”的游戏,在游戏中通过 复制自身来摆脱对方的控制,这就是所谓“病毒”的雏形。 20世纪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在其出版的《P1的青春》一书中 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并第一次称之为“计算机 病毒”。 1983年,弗雷德· 科恩(Fred Cohen)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 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在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研讨会上,美国 计算机专家首次将病毒程序在VAX11/750计算机上进行了实验,并 获得成功。从而,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就这样在实验室中诞生 了。
14
网络安全技术使用教程
5.1.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4.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病毒设计者的目的。如 果病毒设计者的目的在于彻底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那么这种病毒对 于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它可以毁掉系统的 部分数据,也可以破坏全部数据并使之无法恢复。 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对系统产生极其恶劣的破坏作用。任何病毒 只要侵入系统,都会对系统及应用程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会 降低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重者可导致系统崩溃。根据 此特性,可将病毒分为良性病毒与恶性病毒。良性病毒可能只是干扰 显示屏幕,显示一些乱码或无聊的语句,或者根本无任何破坏动作, 只是占用系统资源。恶性病毒则有明确的目的,它们破坏数据、删除 文件、加密磁盘甚至格式化磁盘、破坏硬件,对数据造成不可挽回的 破坏。另外,病毒的交叉感染,也会导致系统崩溃等恶果。
10
网络安全技术使用教程
5.1.1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
计算机病毒防治课后答案参考

第二章一、填空:1、UltraEdit可以实现文字、Hex、ASCII的编辑;2、Doc文件的文件头信息是D0CF11E0,PowerPoint文件的文件头信息是D0CF11E0,Excel文件的文件头信息是D0CF11E0;3、单一影子模式仅为操作系统所在分区创建影像;4、影子系统分为单一影子模式和完全影子模式;5、对注册表修改前后进行对比可使用RegSnap工具软件;第三章典型计算机病毒剖析一、填空1、注册表一般Default、SAM、Security、Software、System5个文件组成。
2、注册表结构一般键、子键、分支、值项、默认值5个大类组成。
3、是否允许修改IE的主页设置的注册表表项是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Control Panel。
4、注册表中IE的主页设置项是“Home Page”=dword 000000015、打开注册表编辑器的命令是regedit。
6、网页脚本病毒的特点有病毒变种多、破坏力较大、感染能力强。
7、Word的模版文件是Normal.dot。
8、Office中宏使用的编程语言是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
9、宏可保存在当前工作表、word通用模版中。
10、蠕虫的两个特征是传染性和复制功能。
11、蠕虫病毒的攻击方式有随机探测方式、基于列表的随机探测方式、基于DNS 探测方式、基于路由的探测方式、蠕虫攻击模块。
12、windows32/Baby.worm病毒主要攻击服务器。
13、木马分为远程访问型木马、密码发送型木马、键盘记录型木马、毁坏型木马、FTP型木马。
14、木马程序自动启动的方式利用INI文件、注册表的先关程序启动,加入系统启动组,利用系统启动配置文件和与其他程序捆绑执行。
二、选择1、寄存在Office文档中,用VB语言编写的病毒程序属于( D )A、引导区型病毒 B文件型病毒C、混合型病毒D、宏病毒2、注册表备份文件的扩展名是( C )。
防病毒技术PPT

• 如: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大型企业
• 企业级防病毒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
企业级防病毒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 保护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系统,防止病毒入侵
• 如: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中小企业
• 企业级防病毒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
个人用户防病毒技术应用案例
个人用户防病毒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
当代防病毒技术的繁荣与创新
21世纪初:防病毒技术的繁荣
21世纪10年代:防病毒技术的创新
• 防病毒软件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种类繁多
• 人工智能在防病毒技术中的应用,如机器学习、深度学
• 防病毒软件的功能更加丰富,如云查杀、主动防御等
习等
• 防病毒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如人工智能、大数据
• 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防病毒技术挑战与机遇
• 分析网络攻防中的防病毒技术实战情况
• 如:黑客攻击、恶意软件传播等
• 防病毒技术在网络攻防中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
网络攻防中的防病毒技术发展趋势
• 适应网络攻防手段的不断变化,提高防病毒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如:研究新型攻击手段,提高防御能力
•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病毒检测和防御能力
• 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及时发现异常行为,防止病毒入侵
• 人工智能在病毒预防与隔离中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防病毒技术挑战
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防病毒技术挑战
• 面对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安全挑战,提高防病毒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如:保护云存储、云服务器等云计算资源的安全
• 如:保护大数据平台、数据仓库等大数据资源的安全
根据性能选择产品
解决病毒的方案

第2篇
解决病毒的方案
一、背景分析
当前,病毒攻击日益猖獗,严重威胁我国网络安全。为了有效应对病毒侵袭,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病毒解决方案刻不容缓。本方案将从预防、检测、清除和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2)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确保操作系统和软件处于最新版本,修复已知漏洞,提高系统安全性。
(3)安装正版杀毒软件:选择具有权威认证的杀毒软件,定期进行病毒库更新,实时监控计算机安全状态。
(4)谨慎下载和安装软件:不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避免在不可信的网站下载和安装软件。
(5)禁止使用外部存储设备:加强对外部存储设备的管控,禁止在未知来源的设备上拷贝和运行程序。
-加强对移动存储设备的管控,禁止在未知来源的设备上运行程序。
三、检测措施
1.定期安全扫描
-利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定期全盘扫描,发现潜在病毒威胁;
-针对重点区域和关键文件,进行针对性扫描。
2.实时监控
-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分析异常行为;
-建立安全事件预警机制,收集国内外网络安全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二、预防措施
1.提升安全意识
-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让用户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2.系统与软件防护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修复安全漏洞;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保持病毒库更新,实时监控计算机安全状态。
3.严格软件管理
-谨慎下载和装软件,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软件;
防范病毒方案

防范病毒方案第1篇防范病毒方案一、前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病毒、恶意软件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有效防范病毒侵害,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人性化的防范病毒策略,确保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
二、目标1. 降低病毒感染率,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2. 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3. 建立完善的病毒防范体系,提高整体信息安全水平。
三、具体措施1. 软件安全管理(1)确保所有计算机系统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
(2)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杀毒软件、浏览器等软件版本,修复安全漏洞。
(3)严格限制安装非工作需要的软件,对需安装的软件进行安全审查。
(4)加强软件分发管理,禁止使用非法渠道获取的软件。
2. 网络安全管理(1)合理配置网络设备,划分安全域,实施访问控制策略。
(2)定期检查网络设备,确保安全配置正确无误。
(3)加强网络安全监控,及时处理网络异常情况。
(4)对外部接入设备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接入设备安全可靠。
3. 数据安全管理(1)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确保数据安全。
(2)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
(3)建立数据访问权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
4. 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1)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
(2)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活动,使员工了解病毒防范的重要性。
(3)鼓励员工主动上报病毒感染情况,及时处理。
5. 病毒防范体系建设(1)建立病毒防范领导小组,明确各级职责。
(2)制定病毒防范策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3)建立健全病毒防范管理制度,规范病毒防范工作。
(4)定期开展病毒防范演练,提高病毒应对能力。
四、监督与评估1. 定期对病毒防范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建立病毒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对病毒感染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
3. 定期对病毒防范效果进行评估,优化病毒防范策略。
五、总结本方案旨在为我国各类信息系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病毒防范策略,以降低病毒感染风险,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30年重要反病毒技术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30年重要反病毒技术从198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病毒“小球”算起,至今中国计算机反病毒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年。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计算机病毒和反病毒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病毒迄今为止已经超百万种,而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也已经更新了一代又一代。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发展史以1998年为界分为前十年和后二十年两个重要阶段。
前十年历史主要是查杀感染文件型和引导区病毒的历史,后二十年主要是针对蠕虫和木马的历史。
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病毒更加复杂,多数新病毒是集后门、木马、蠕虫等特征于一体的混合型病毒,而病毒技术也从以前以感染文件和复制自身,给电脑用户带来麻烦和恶作剧为目的,变成了以隐藏和对抗杀毒软件并最终实施盗号窃秘为目的。
DOS杀毒时代无论是病毒还是反病毒,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必定是基于某一类主流平台的,从DOS 时代至今,操作平台发生了几次重大演变,从DOS进展到WINODWS时代,从WINDOWS 单机操作到目前互联时代,计算机已经单一的信息孤岛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中的一个信息节点,相应地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也与此息息相关。
DEBUG手工杀毒1988年至1989年,我国先后出现了最早的计算机病毒“小球”和“大麻”,而当时国内并没有杀毒软件,这时候,一些程序员使用微软的软件缺陷调试程序DEBUG来跟踪清除病毒,这也成为最早最原始的手工杀毒技术。
DEBUG通过跟踪程序运行过程,寻找病毒的突破口,然后通过DEBUG强大的编译功能将其清除。
由于DEBUG强大的侦错能力,在早期的反病毒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使用DEGUG需要精通汇编语言和一些硬盘底层技术,所以,能够熟练使用DEBUG杀病毒的人并不多,而早期经常使用DEBUG跟踪破解病毒的程序员,在长期的杀毒工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以及病毒样本,多数成为后来计算机反病毒行业的中坚技术力量。
随着操作系统和病毒技术的发展,以及DOS病毒的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反病毒工程师已经很少用DEBUG去破解病毒,而是普遍应用了IDA、OllyDbg等反编译程序,但用DEBUG手工杀毒至今仍然是老一代反病毒人员津津乐道和难以忘怀的往事。
计算机防病毒技术的发展

病毒检测方法 校验和法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病毒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 大都依附或寄生于其它的文档程序,所以被感染的 程序会有档案大小增加的情况产生或者是档案日期 被修改的情形。这样防毒软件在安装的时候会自动 将硬盘中的所有档案资料做一次汇总并加以记录, 将正常文件的内容,计算其校验和,将该校验和写 入文件中或写入别的文件中保存。在文件使用过程 中,定期地或每次使用文件前,检查文件现在内容 算出的校验和与原来保存的校验和是否一致,因而 可以发现文件是否感染,这种方法叫校验和法,它 既可发现已知病毒又可发现未知病毒。
病毒检测方法 软件模拟法 多态性病毒每次感染都变化其病毒密码,对付这种 病毒,特征代码法失效。因为多态性病毒代码实施 密码化,而且每次所用密钥不同,把染毒的病毒代 码相互比较,也各不相同,无法找出可能的做为特 征的稳定代码。虽然行为检测法可以检测多态性病 毒,但是在检测出病毒后,因为不知病毒的种类, 难于做杀毒处理。对些,出现了一种新的病毒监测 方法,那就是软件模拟法。该类工具开始运行时, 使用特征代码法监测病毒,如果发现隐蔽病毒或多 态性病毒嫌疑时,启动软件模拟模块,监测病毒的 运行,待病毒自身的密码译码后,再运用特征代码 法来识别病毒的种类。
病毒检测方法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防毒软件经常使用的防毒技术一 般分为以下几种:特征代码法、校验和法、行为监 测法、软件模拟法、VICE先知扫描法等。 特征代码法 征代码法被早期应用于SCAN、CPAV等著名病毒 检测工具中,目前被认为是用来检测已知病毒的最 简单、开销最小的方法。防毒软件在最初的扫毒方 式是将所有病毒的病毒码加以剖析,并且将这些病 毒独有的特征搜集在一个病毒码资料库中,每当需 要扫描该程序是否有毒的时候,启动杀毒软件程序, 以扫描的方式与该病毒码资料库内的现有资料一一 比对,如果两方资料皆有吻合之处的话,既判定该 程序已遭病毒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击,开始把这些攻击称为APT。
2010年,随着震网(Stuxnet)病毒重挫伊朗核进程,APT终于成为了以国家和政经集团为支撑,对特定目标长期持续作业的网络新威胁的统称。
由于APT广泛使用0day漏洞、隐蔽通信、签名仿冒,加之攻击者承担成本能力之强大、攻击意志之坚决,前所未有,其对安全体系的冲击和造成的心理恐慌都到达了空前的程度。
这种压力一方面驱动了传统反病毒厂商进行产品和技术的改进,另一方面也驱动了新兴厂商的出现。
FireEye倡导了传统网络侧检测设备与沙箱结合的产品形态,其核心价值不仅是可以将可执行对象直接投放到设备附带的虚拟环境中运行,进行行为判定,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虚拟环境实现利用不同的解析器、也包括不同的解析器版本打开,以诱发文件格式溢出。
这样就可以让0day漏洞在数据向代码转换的过程中被显现出来。
而国内瀚海源的星云、安天的追影等都是同类方向的产品。
图1 安天在分析Stuxnet过程中临时搭建的工控沙盘Bit9则引领了企业级终端防护产品基于白名单和安全基线进行重构的浪潮。
由于反病毒是一种易于获得的资源,导致其易于进行对抗测试的传统软肋难以改变,因此利用企业网络环境相对单纯的特点,建立一套自定义的白名单则成为一个新的安全选择。
当然,如果只有单纯的相关机制只是一种静态执行体的可信,其对溢出、脚本等依然不能有效应对,需要传统的主动防御机制进行补充,在这一点上,无疑传统反病毒厂商更有优势。
而在白名单线路上传统企业反病毒的成熟架构、公有云安全知识的积累,也都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也看到,国内的金山安全、360企业级产品线也纷纷跟进形成解决方案,不仅发布了私有云产品,也将基于沙箱的鉴定器前置。
总体来看,无论是网络侧与沙箱结合,还是私有安全云,都反映出在APT的高度定向化以及持续化攻击的压力下,安全解决方案呈现出了能力前置、知识私有的趋势。
网络侧的沙箱与传统反病毒的后端自动化行为分析并无本质的差异,而私有安全云亦可看成是厂商安全云的微缩版本。
其革命意义不在于技术点,而在于部署位置和安全资产所有者的变化。
结束语
反病毒技术和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至今,如一道穿越时空的硝烟火线,是信息技术的保卫者和使用者联合与威胁对抗的不屈历史。
每当恶意代码展现出新的趋势、威胁和压力时,反病毒工作者都在积极求变,作出应对。
虽然魔道之高下,难有公论,但显然作为守方的我们,虽有短暂被动尴尬之时,但从无无计可施之日。
在这种持续的对抗中,既形成了反病毒的体系能力和方法,也历练了反病毒团队和从业者的价值取向。
此间的精彩过程显然不止我所描述的四段,只是这些对于我而言参与更多而已。
作为一名反病毒老兵,从20世纪90年代分析学习国外反病毒引擎起步,2001年正式开始反病毒引擎的设计工作,完整经历了团队建立网络恶意代码检测能力和驱动后台分析机制成熟的全程,今天亦与同事们依托这些工作积累,投身APT的检测与对抗。
虽心力微薄,才华拙劣,依然虔诚前行,值2013岁尾临近,作此总结,希望能带领读者分享我们一直以来的经验与坚持、以及我们对这份正直而有原则之事业的热爱。
文章系根据作者在ISF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