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例题讲解

合集下载

初三中考复习专题:定值问题

初三中考复习专题:定值问题

初三数学讲义 专题探究:定值类问题教学过程:一、教学衔接(课前环节)1、回收上次课的教案,了解家长的反馈意见;2、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指点3、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了解学生的本周学校的学习内容二、知识点解析在几何问题中,当一些几何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确定的范围内变化时,与它相关另一些几何元素的某些量或其数量关系保持不变,这种几何问题称之为几何定值问题. 定值问题由于所求证的问题不明确、具体,而使人难已下手,给问题解决带来困难.近年来,该类问题在各省市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为便于广大师生复习教学,现对其归类例析.一、线段长度为定值例1如图,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 ,PH ⊥OA ,垂足为H ,△OPH 的重心为G 。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GP =,求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分析:解决此题时,首先要根据线段GH 的特征,添出辅助线,找出与其有关的长度为定值的线段间的联系,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图一BOAGPHE二、线段长度为定值例 在给定的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边上的动点,点1O 、2O 分别是AED ∆和BEC ∆的外心。

求证:21O O 的长为一定值。

变式练习 如图,在ABC ∆中,A ∠与底边BC 为一定值,BD ⊥AC ,CE ⊥AB ,D 、E 为垂足,连结DE 。

求证:DE 为定长。

三、角的度数为定值例 如图,定长的弦ST 在一个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滑动,M 是ST 的中点,P 是S 对AB 作垂线的垂足。

求证:不管ST 滑到什么位置,SPM ∠是一定角。

ACB DEEDABCPM A O BS T例题.(2010广东广州,24,14分)如图,⊙O 的半径为1,点P 是⊙O 上一点,弦AB 垂直平分线段OP ,点D 是 APB 上任一点(与端点A 、B 不重合),DE ⊥AB 于点E ,以点D 为圆心、DE 长为半径作⊙D ,分别过点A 、B 作⊙D 的切线,两条切线相交于点C .(1)求弦AB 的长;(2)判断∠ACB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ACB 的大小;否则,请说明理由; (3)记△ABC 的面积为S ,若2SDE =43,求△ABC 的周长.四、面积为定值例. 如图7(1),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O 是正方形A'B'C'O 的一个顶点,如果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证:正方形A'B'C'O 绕点O 无论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是一个定值.CP DOBAEFE 图10图9C'B'A'C'B'A'OBDBDAC C A真题练习1.(2011•广州)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经过点C(0,1),且与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A、B,点A的坐标是(1,0)(1)求c的值;(2)求a的取值范围;(3)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1交于C、D两点,设A、B、C、D四点构成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P,记△PCD的面积为S1,△PAB的面积为S2,当0<a<1时,求证:S1-S2为常数,并求出该常数.2.(2011•河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从原点O出发,沿x轴向右以毎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t秒(t>0),抛物线y=x2+bx+c经过点O和点P,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为 A(1,0),B(1,-5),D(4,0).(1)求c,b(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4<t<5时,设抛物线分别与线段AB,CD交于点M,N.①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你认为∠AMP的大小是否会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AMP 的值;②求△MPN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为何值时,要S=218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
2
(第 3 题图)
(第 4 题图)
4.如图,正△ABO 的高等于⊙O 的半径,⊙O 在 AB 上滚动,切点为 T,⊙O 交 AO,BO 于 M,N,则 弧 MTN( )
A.在 0°到 30°变化
B.在 30°到 60°变化
C.保持 30°不变
D.保持 60°不变
5.如图,AB 是⊙O 的直径,且 AB=10,弦 MN 的长为 8.若 MN 的两端在圆上滑动时,始终与 AB 相交, 记点 A,B 到 MN 的距离分别为 h1,h2,则∣h1-h2∣等于( )
A
C
(P) O
D
B

D
A
C P O
B D ①
D
C
PB O
D ①
O
C A
P

B
O
C
P
A (B)

O
(D)C
A(B)
P ①
(2)已知⊙O 的半径为一定值 r,若点 P 是不在⊙O 上的一个定点,请你过点 P 任作一直线交⊙O 于 不重合的两点 E,F. PE·PF 的值是否为定值?为什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 字叙述出来.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8.如图,设 H 是等腰三角形 ABC 两条高的交点,在底边 BC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顶点 A 至底边 BC 的 距离变小,这时乘积 S△ABC·S△HBC 的值变小、变大,还是不变?证明你的结论.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y 1 x 2 4 x 10 与 x 轴的交点为点 A,与 y 轴的交点 18 9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
【例 1】 如图,已知 P 为正方形 ABCD 的外接圆的劣弧A⌒D上任意一点.求证: PA PC 为定值. PB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例1】 如图,已知P 为正方形ABCD 的外接圆的劣弧AD⌒上任意一点.求证:PA PC PB为定值.【例2】 如图,AB 为⊙O 的一固定直径,它把⊙O 分成上、下两个半圆,自上半圆上一点C 作弦CD ⊥AB ,∠OCD 的平分线交⊙O 于点P ,当点C 在上半圆(不包括A ,B 两点)上移动时,点P ( ) A.到CD 的距离保持不变 B.位置不变C.等分DB⌒ D.随C 点的移动而移动【例3】 如图,定长的弦ST 在一个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滑动,M 是ST 的中点,P 是S 对AB 作垂线的垂足.求证:不管ST 滑到什么位置,∠SPM 是一定角.【例4】 如图,扇形OAB 的半径OA =3,圆心角∠AOB =90°.点C 是AB⌒上异于A ,B 的动点,过点C 作CD ⊥OA 于点D ,作CE ⊥OB 于点E .连接DE ,点G ,H 在线段DE 上,且DG =GH =HE .(1)求证:四边形OGCH 是平行四边形;(2)当点C 在AB ⌒上运动时,在CD ,CG ,DG 中,是否存在长度不变的线段?若存在,请求出该线段的长度;(3)求证:CD 2+3CH 2是定值.P AB CDAPB【例5】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在x 轴的正半轴上,⊙M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C ,D 两点,且C 为弧AE 的中点,AE 交y 轴于G 点.若点A 的坐标为(-2,0),AE =8. (1)求点C 的坐标;(2)连接MG ,BC ,求证:MG ∥BC ;(3)如图2,过点D 作⊙M 的切线,交x 轴于点P .动点F 在⊙M 的圆周上运动时,PFOF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比值;若变化,说明变化规律.(图1)(图2)【例6】 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半径为1的圆O ,P 是⊙O 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 A 2+PB 2+PC 2为定值.【能力训练】1.如图,点A ,B 是双曲线xy 3上的两点,分别经过A ,B 两点向x 轴,y 轴作垂线段.若S 阴影=1,则BOACE HG D A=+21S S _______.(第1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2.从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向三边作垂线段,已知这三条垂线段的长分别为1,3,5,则这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3.如图,OA ,OB 是⊙O 任意两条半径,过B 作BE ⊥OA 于E ,又作OP ⊥AB 于P ,则定值OP 2+EP 2为_________.4.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C =120°,F 是DC 的中点,AF 的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则直线BF 与直线DE 所夹的锐角的度数为( )A.30°B.40°C.50°D.60°5.如图,在⊙O 中,P 是直径AB 上一动点,在AB 同侧作A A '⊥AB ,AB B B ⊥',且A A '=AP ,B B '=BP .连接B A '',当点P 从点A 移动到点B 时,B A ''的中点的位置( ) A .在平分AB 的某直线上移动 B.在垂直AB 的某直线上移动 C.在弧AMB 上移动 D.保持固定不移动(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A ,B 是函数xky =图象上的两点,点C ,D ,E ,F 分别在坐标轴上,且分别与点A ,B ,O 构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若正方形OCAD 的面积为6,则长方形OEBF 的面积是( ) A.3 B.6 C.9 D.127.(1)经过⊙O 内或⊙O 外一点P 作两条直线交⊙O 于A ,B 和C ,D 四点,得到如图①~⑥所表示的六种不同情况.在六种不同情况下,P A ,PB ,PC ,PD 四条线段之间在数量上满足的关系式可以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请你首先写出这个式子,然后只就如图②所示的圆内两条弦相交的一般情况给出它的证明.A ABCDEFAB'(2)已知⊙O 的半径为一定值r ,若点P 是不在⊙O 上的一个定点,请你过点P 任作一直线交⊙O 于不重合的两点E ,F . PE ·PF 的值是否为定值?为什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字叙述出来.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2的正方形OABC 的两顶点A ,C 分别在y 轴,x 轴的正半轴上,点O 在原点,现将正方形OABC 绕O 点顺时针旋转,当A 点第一次落在直线x y =上时停止旋转.旋转过程中,AB 边交直线x y =于点M ,BC 边交x 轴于点N .(1)求O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2)旋转过程中,当MN 与AC 平行时,求正方形OABC 旋转度数;(3)设△MBN 的周长为P ,在正方形OABC 旋转的过程中,P 值是否有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⑥⑤④③②①P(B )A PB9.如图,AB 是半圆的直径,AC ⊥AB ,AC =AB .在半圆上任取一点D ,作DE ⊥CD ,交直线AB 于点E ,BF ⊥AB ,交线段AD 的延长线于点F .(1)设弧AD 是x °的弧,若要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2)不论点D 取在半圆的什么位置,图中除AB =AC 外,还有两条线段一定相等.指出这两条相等的线段,并予证明.(第9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10.如图,内接于⊙O 的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垂直相交于点K ,设⊙O 的半径为R .求证: (1)2222DK CK BK AK +++是定值; (2)2222DA CD BC AB +++是定值.11.如图,设P 是正方形ABCD 外接圆劣弧弧AB 上的一点,求证:DPCP BPAP ++的值为定值.1.等腰△ABC 的底边BC 为定长2,H 为△ABC 的垂心.当顶点A 在保持△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况下 改变位置时,面积S △ABC ·S △HBC 的值保持不变,则S △ABC ·S △HBC =________.2.已知A ,B ,C ,D ,E 是反比例函数xy 16=(x >0)图象上五个整数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分别过这些点向横轴或纵轴作垂线段,以垂线段所在的正方形边长为半径作四分之一圆周的两条弧,组成如图所示的五个橄榄形(阴影部分),则这五个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__________(用含π的代数式表示).P D CB A A折叠,使点A ,B 落在六边形ABCDEF 的内部,记∠C +∠D + )A. ∠1+∠2=900°-2α B. ∠1+∠2=1080°-2α C. ∠1+∠2=720°-α D. ∠1+∠2=360°-21α(第3题图) (第4题图)4.如图,正△ABO 的高等于⊙O 的半径,⊙O 在AB 上滚动,切点为T ,⊙O 交AO ,BO 于M ,N ,则弧MTN ( )A.在0°到30°变化B.在30°到60°变化C.保持30°不变D.保持60°不变5.如图,AB 是⊙O 的直径,且AB =10,弦MN 的长为8.若MN 的两端在圆上滑动时,始终与AB 相交,记点A ,B 到MN 的距离分别为h 1,h 2,则∣h 1-h 2∣等于( )A.5B.6C.7D.8(第5题图) 12GF EDCHBAB6.如图,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ACB =90°,AC =BC ,点A ,C 在x 轴上,点B 坐标为(3,m )(m >0),线段AB 与y 轴相交于点D ,以P (1,0)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B ,D . (1)求点A 的坐标(用m 表示)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设点Q 为抛物线上点P 至点B 之间的一动点,连接PQ 并延长交BC 于点E ,连接BQ 并延长交AC 于点F .试证明:FC (AC +EC )为定值.7.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圆,在劣弧AB 上取异于A ,B 的点M .设直线AC 与BM 相交于K ,直线CB 与AM 相交于点N .证明线段AK 和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第7题图) (第8题图)8.如图,设H 是等腰三角形ABC 两条高的交点,在底边BC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顶点A 至底边BC 的距离变小,这时乘积S △ABC ·S △HBC 的值变小、变大,还是不变?证明你的结论.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10941812--=x x y 与x 轴的交点为点A ,与y 轴的交点为点B .过点B 作x 轴的平行线BC ,交抛物线于点C ,连接AC .现有两动点P ,Q 分别从O ,C 两点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OA 向终点A 移动,点Q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B 向点B 移动.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同时停止运动.线段OC ,PQ 相交于点D ,过点D 作DE ∥OA ,交CA 于E ,射线QE 交x 轴于点F .设动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单位:秒). (1)求A ,B ,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A 为平行四边形?请写出计算过程; (3)当290<<t 时,△PQF 的面积是否总是定值?若是,求出此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4)当t 为何值时,△PQF 为等腰三角形,请写出解答过程.NKMB AC HCBA(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已知抛物线C 1:12121+-=x x y ,点F (1,1). (1)求抛物线C 1的顶点坐标;(2)若抛物线C 1与y 轴的交点为A ,连接AF ,并延长交抛物线C 1于点B ,求证:211=+BFAF . (3)抛物线C 1上任意一点P (x P ,y P )(0<x P <1),连接PF ,并延长交抛物线C 1于点 Q (x Q ,y Q ),试判断211=+QFPF 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11.已知A ,B 是平面上的两个顶点,C 是位于AB 一侧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BCFG .求证:不论C 在直线AB 同一侧的任何位置,EG 的中点P 的位置不变. 参考答案例 1 延长PC 至E ,使CE =AP ,连结BE ,则△BCE ≌△BAP ,及△PB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PA PC CE PC PEPB PB PB++=== 例2 B 提示:连结AC ,BC ,可以证明P 为APB 的中点. 例3 ∵SP ⊥OP ,OM ⊥ST ,∴S ,M ,O ,P 四点共圆,于是∠SPM =∠SOM =12∠SOT 为定角. 例4 (1)连结OC 交DE 于M ,则OM =CM , EM =DM ,而DG = HE ,则HM =GM 故四边形OGCH 是平行四边形. (2)DG 不变.DE =OC =OA =3 .DG =13DE =13×3=1. (3)设CD =x ,延长OG 交CD 于N ,则CN =DN =12 x ,229CE x =- , 2214DN x = .∴22394ON x =-,而ON =32CH ,∴22143CH x =-.故CD 2+3CH 2=x 2+3(4-13x 2)=x 2+12-x 2为定值. 例5 ⑴C (0,4) ⑵先求得AM =CM =5,连接MC 交AE 于N ,由△AO G ∽△ANM ,得OG AO MN AN =,O G =32,38OG OM OC OB ==,又∠BOC =∠G OM ,∴△G OM ∽△COB ,∠G MO =∠CBO ,得M G ∥BC .⑶连结DM ,则DM ⊥PD ,DO ⊥PM ,DO 2=OM •OP ,OP =163.动点F 在⊙M 的圆周上运动时,从特殊位置探求OFPF的值.当F 与点A 重合时,2316523OF AO PF AP ===-;当点F 与点B 重合时,8316583OF OB PF PB ===+;当点F 不与点A ,B 重合时,连接OF 、PF 、MF ,∴DM 2=MO •MP ,∴FM 2=MO •MP ,即FM MPOM FM=,又∠OMP =∠FMP ,∴△MFO ∽△MPF ,35OF MO PF MF ==,故OF PF 的比值不变,比值为35. 例6 ∠BPC =120°,在△BP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PB 2+PC 2-2PB •PC =BC 2,又由上托勒密定理得BC •P A +PC •AB ,而AB =BC =AC ,∴P A =PB +PC ,从而P A 2+ PB 2+ PC 2= (PB +PC )2+ PB 2+ PC 2=2 (PB 2+PC 2+PB •PC )=2BC 2=2×()23=6.故P A 2+PB 2+PC 2为定值.A 级 1.4提示:∵S 1+S 阴= S 2+S 阴=xy =3,∴S 1+S 2=2xy -2S 阴=6-2=4.2.273 提示:1+3+5=9是等边三角形的高. 3.r 2提示:先考查OB 与OA 垂直的情形.4.D 提示:延长BF 交DE 于点M ,连接BD ,则△BCD 为等边三角形,BF 平分∠CBD .∵F 为CD 中点,且AD ∥CE ,∴△ADF 与△ECF 关于点F 中心对称.∴CE =AD =CD ,∴∠CEM=30°,∠DMF=60°,5.D 提示:A′B′的中点均在⊙O 的上半圆的中点处. 6.B 提示:S 正方形OCAD =OD •OC =A A x y k ==6,∴S OEBF =OE •OF =x B •y B k ==6. 7.⑴略⑵当点P在⊙O 内时,过P 作直径CD ,则PE •PF =PD •PC =r 2-OP 2为定值;当点P 在⊙O 外时,PE •PF 为定值22OP r -.结论:过不在圆上的一个定点任作一条直线与圆相交,则这点到直线与圆相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为定值. 8.⑴2π⑵22.5° ⑶P 值无变化.理由如下:如图,延长BA 交y 轴于E 点,可证明△OAE ≌△OCN ,得OE =ON ,AE =CN ,又∠MOE =∠MON =45°,OM =ON ,∴△OME ≌△OMN ,得MN =ME =AM +AE =AM +CN .∴P =MN +BN +BM =AM +CM +CN +BN +BM =AB +AC =4.9.⑴0<x <90 ⑵BE =BF 提示:连接BD ,可证明△BDF ∽△ADB ,△BDE ∽△ADC . 10.⑴作OP ⊥BD 于P ,OQ ⊥AC 于Q ,连接AO ,则AO 2=()()221122BK DK CK AK ⎡⎤⎡⎤-++⎢⎥⎢⎥⎣⎦⎣⎦,又AK •CK =BK •DK ,得AK 2+BK 2+CK 2+DK 2=4R 2为定值. ⑵作直径DE ,连接AE ,BE ,CE ,AB 2+CD 2=4R 2,AD 2+BC 2=4R 2,故AB 2+BC 2+CD 2+DA 2=8K 2为定值. 1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根据托勒密定理,对于四边形APBC 和四边形APBD ,有CP •a =AP •a +BP •2a ,DP •a =BP •a +AP •2a ,两式相加并整理得(CP +DP )a =(AP +BP )(a +2a ),从而21AP BPCP DP+=-+为定值.B 级1.1 提示:不妨设∠A 为锐角,AD ,BE ,CF 为△ABC 的三条高,H 为垂心,由AB =AC 知∠HBD =∠HCD =∠HAE ,∠HDC =∠CDA =90°,故R t △CHD ∽R t △ACD .∴AD DC DC HD =,即AD •HD =DC 2=14BC 2=1.∴S △ABC •S △HBC =2111224BC AD BC HD BC ⎛⎫⎛⎫⋅⋅⋅= ⎪ ⎪⎝⎭⎝⎭=1.当∠A ≥90°时,结论成立.2.13π-26 提示:∵A ,B ,C ,DE 是反比例函数y =16x(x >0)图象上五个整数点,由图象可知,这些点的横坐标分别为1,2,4,8,16.∴五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1,3,4,2,1.∴这五人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2221111112211122222444424242πππ⎡⎤⎛⎫⎛⎫⎛⎫⨯-⨯⨯+⨯-⨯⨯+⨯-⨯⨯ ⎪ ⎪ ⎪⎢⎥⎝⎭⎝⎭⎝⎭⎣⎦=5π-10+8π-16=13π-26. 3.B 提示:如图,设F A 的延长线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P ,G A ′的延长线与HB ′的延长线交于点P ′.由对称性可知∠1=2∠APP ′,∠2=2∠BPP ′.∴∠1+∠2=2∠APB .∵∠APB =540°-α,∴∠1+∠2=1080°-2α. 4.D 5.B 提示:如图,设AB 与MN 交于点C ,过点O 作OD ⊥MN 于D ,连接FO 并延长交EB 于G .由垂径定理,得OD =2254-=3.由△AFO ≌△B G O ,得AF =B G ,即h 1=B G .由AF ⊥MN ,BE ⊥MN ,得△FOD ∽△F G E .∴12OD FO GE FG ==.∴E G =2OD =6,∴12h h AF BE -=-=E G =6. 6.⑴A (3-m ,0) ⑵y =x 2-2x +1 ⑶过点Q 作QM ⊥AC 于M ,过点Q 作QN ⊥BC 于N ,设Q 点的坐标为(x ,x 2-2x +1),则QM =CN =(x -1)2,MC =QN=3-x .∵QM ∥CE ,∴PQM ∽△PEC .∴QM PMEC PC=,即()2112x x EC--=,得EC =2(x -1).∵QN ∥CF ,∴△BQN ∽△BFC .∴QN BN FC BC =,即()24134x x FC ---=,得FC =41x +.又AC =4,∴FC (AC +EC )=()44211x x +-⎡⎤⎣⎦+=8为定值. 7.提示:易证△ABK ∽△BNA ,故AK •BN =AB 2为定值,即AK 与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 8.提示:S △ABC •S △HBC =116BC 4,由于BC 是不变的,所以当点A 至BC 的距离变小时,乘积S △ABC •S △HBC 保持不变. 9.⑴A (18,0),B (0,-10),顶点坐标为(4,-989)⑵若四边形PQCA 为平行四边形,由于QC ∥P A ,故只要QC =P A 185. ⑶即可,而P A =18-4t ,CQ =t ,故18-4t =t ,得t =设点P 运动t s ,则OP =4t ,CQ =t ,0<t <4.5.说明P在线段OA 上,且不与点O ,A 重合.由于QC ∥OP 知△QDC ∽△PDO ,故144QD QC t DP OP t ===.同理QC ∥AF ,故14QC CE AF EA ==,即14t AF =,∴AF =4t =OP .∴PF =P A +AF =P A +OP =18.又点Q 到直线PF 的距离d =10,∴S △PQF =12•PF •d =12×18×10=90.于是S △PQF 的面积总为定值90. ⑷由前面知道,P (4t ,0),F (18+4t ,0),Q (8-t ,-10),0≤t ≤4.5.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易得PQ 2=(4t -8+t )2+102=,FQ 2=(18+4t -8+t )2+102=(5t +10)2+100.①若FP =FQ ,即182=(5t +10)2+100,故25(t +2)2=224,(t +2)2=24425.∵2≤t +2≤6.5,∴t +2=244414255=.∴t = 4145-2. ②若QP =QF ,即(5t -8)2+100=(5t +10)2+100,即(5t -8)2=(5t +10)2,无0≤t ≤4.5的t 满足. ③若PQ =PF ,即(5t -8)2+100=182,∴(5t -8)2=224.由于224≈15,又0≤5t ≤22.5,∴-8≤5t -8≤14.5,14.52=22984124⎛⎫= ⎪⎝⎭<224.故没有t (0≤t ≤4.5)满足此方程.综上所述,当t =4145-2时,△PQ R 为等腰三角形. 10.⑴C 1的顶点坐标为(1,12). ⑵略 ⑶作PM ⊥AB 于M ,作QN ⊥AB 交AB 延长线于N ,∴PM =1-y P ,FM =1-x P .在R t △PMF 中,PF 2=(1-y P )2+(1-x P )2=1-2y P +y P 2+1-2x P +x P 2,又∵点P 在抛物线上,∴y P =12x P 2-x P +1,∴PF 2=1-x P 2+2x P -2+y P 2+1-2x P +x P 2=y P 2,∴PF =y P ,同理,QF =y Q ,易证△PMF ∽△QNF ,则PM QN PF QF =,∴11Q P y y PF QF --=,即11PF QF PF QF --=,∴11PF QF+=2. 11.先从特殊情况出发.当△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点P 与点C 重合,此时点P 的位置在AB 的中垂线上,且到AB的距离为12AB ,如图①所示.下面就一般情况来证明上面的结论(结论②所示).过C ,E ,G 分别作直线AB 的垂线CH ,EM ,G N ,垂足分别是H ,M ,N .容易证明△AEM ≌△ACH ,△B G N ≌△BCH .从而有AM =CH =BN ,EM =AH ,G N =BH .这样,线段AB 的中点O 也是线段MN 的中点,连接OP ,则OP 是梯形EMN G 的中位线,从而OP ⊥AB ,OP =12(EM +G N )= 12(AH +BH )=12AB .∴无论点C 在AB 同一侧的位置如何,E G 中点P 的位置不变.。

专题04 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解析版)

专题04 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解析版)

专题04 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常见考点考点一 定值问题典例1.已知抛物线2:2(0)C x py p =>的焦点为F ,点()0,4P x 是抛物线C 上一点,6PF =. (1)求抛物线C 的方程;(2)过()0,4Q 的直线l 与抛物线C 相交于A ,B 两点,求证:2211||||AQ BQ +为定值. 【答案】(1)28x y =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6PF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得到462p+=,求得4p =,即可求得抛物线的方程; (2)设直线l 的方程为4y kx =+,联立方程组利用韦达定理12128,32x x k x x +==-,结合两点距离公式,化简21212222212()2111||||1()x x x x AQ BQ k x x +-+=⋅+,代入即可求解. (1)解:因为点()0,4P x 在抛物线2:2C x py =上,且6PF =,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462pPF =+=,解得4p =,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28x y =. (2)解: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4y kx =+, 联立方程组248y kx x y=+⎧⎨=⎩,整理得28320x kx --=, 设1122(,),(,)A x y B x y ,可得2(8)4(32)0k ∆=-⨯->且12128,32x x k x x +==-, 由222222222211221122111111||||(4)(4)(44)(44)AQ BQ x y x y x kx x kx +=+=++-+-++-++- 22212121222222222121212()21111(1)(1)1()1()x x x x x x k x k x k x x k x x ++-=+=⋅=⋅++++ 222221(8)2(32)1111(32)11616k k k k -⨯-+=⋅=⋅=+-+.变式1-1.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 b +=>>的短轴长为2设点()(),00,M m m m a ≠≠±是x 轴上的定点,直线l :222a mx m+=,设过点M 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 、B 两点,A 、B 在l 上的射影分别为A '、B '. (1)求椭圆C 的方程;(2)判断AA BB '⋅'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求出该定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答案】(1)2214x y +=;(2)是定值,定值为222(4)4m m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列方程得出a ,b 的值即可得出椭圆方程;(2)求出当直线AB 斜率为0时AA BB '⋅'的值,再求当直线AB 斜率不为零或不存在时AA BB '⋅'的值.当直线AB 斜率不为零或不存在时,设直线AB 方程为x ky m =+,和椭圆方程联立,根据韦达定理计算AA BB '⋅'.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1)由题意可知1b =,ca=又222a c b -=,2a ∴=,1b =,c∴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4x y +=;(2)当直线AB 斜率为0时,A 、B 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A '、B '均为22,02a m m ⎛⎫+ ⎪⎝⎭, 则222244222222222222()(4)22444a m a m a m a m a m m AA BB a a a m m m m m ++++--'⋅'=-⋅+=-==,当直线AB 斜率不为0时,设直线AB 的方程为x ky m =+,联立方程组2214x ky m x y =+⎧⎪⎨+=⎪⎩, 消去y 得:2222(4)8440k x mx m k +-+-=,设1(A x ,1)y ,2(B x ,2)y ,则0∆>时,12284mx x k +=+,22122444m k x x k -=+,222221212122444(4)()2224m m m m AA BB x x x x x x m m m m ++++''∴⋅=-⋅-=-++222222(4)(4)444m m m m +-=-+=.综上,AA BB '⋅'为定值222(4)4m m -.变式1-2.已知椭圆C :22221x y a b+=(a >b >0),点P (1,32)在椭圆上,且离心率e =12.(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椭圆C 的右焦点为F ,过B (4,0)的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D ,E 两点,求证:直线FD 与直线FE 斜率之和为定值.【答案】(1)22143x y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条件可得12c a=,然后将点31,2⎛⎫ ⎪⎝⎭代入椭圆方程求解即可;(2)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4),D (x 1,y 1),E (x 2,y 2),然后联立椭圆与直线的方程消元,然后韦达定理可得21223234k x x k +=+,2122641234k x x k-=+,然后可算出FD FE k k +为定值. (1)由题意知,12c e a ==,所以a =2c ,22b a =-2c =23c , 故椭圆的方程为2222143x y c c+=,又点P (1,32)在椭圆上,代入解得21c = 所以2a =4, 23b =,故椭圆C 的方程为22143x y +=.(2)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4),D (x 1,y 1),E (x 2,y 2),联立方程组()224143y k x x y ⎧=-⎪⎨+=⎪⎩,可得()2222343264120k x k x k +-+-=,则0∆>,解得2k <14,∴21223234k x x k +=+,2122641234k x x k-=+, FDFE k k +=()121212*********(1)(1)k x x x x y y x x x x ⎡⎤-++⎣⎦+=----()()()()22222222121264123212824160243225834343401111k k k k k k k k k k x x x x ⎛⎫⎛⎫---++⨯-⨯+ ⎪⎪+++⎝⎭⎝⎭===---- 所以直线FD 与直线FE 斜率之和为0.变式1-3.如图,已知圆22:4O x y +=,点(1,0)B ,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内切于圆O ,点A 的集合记为曲线C .(1)求曲线C 的方程;(2)已知直线:4l x =,3(1,)2Q ,过点B 的直线1l 与C 交于,M N 两点,与直线l 交于点K ,记,,QM QN QK 的斜率分别为123,,k k k ,问:1223k k k k --是否为定值?若是,给出证明,并求出定值;若不是,说明理由. 【答案】(1)22143x y +=(2)是定值,证明见解析,2- 【解析】 【分析】(1)按照所给的条件,分析图中的几何关系即可;(2)作图,联立方程,按步骤写出相应点的坐标,求对应的斜率即可. (1)设AB 的中点为P ,切点为Q ,连接,OP PQ , 取B 关于y 轴的对称点D ,则2BD = ,连接AD ,由于P 是AB 的中点,O 是BD 的中点,∴=2AD OP ,故=2222AB AD OP PB OP PQ ++=+()242OP PB BD =+=>=.所以点A 的轨迹是以,B D 为焦点,长轴长为4的椭圆.其中2,1,a c b ===C 的方程为22143x y +=;(2)由第一问,作图如下:设1122(,),(,),M x y N x y 依题意,直线1l 的斜率必定存在, 设1:1(0)l x my m =+≠,将其与椭圆方程联立:221(0)143x my m x y =+≠⎧⎪⎨+=⎪⎩得22(34)690m y my ++-=, 由韦达定理,得:12122269,3434m y y y y m m --+==++ 易得点3(4,)K m ,33311232m k m -==-111113322,1y y k x my --==-22232y k my -= 133213122323231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而121213122231212112311()()3223113()()22y y m y y k k my y y m k k my y y y y m y y m -----==-----……① 由12122269,3434m y y y y m m --+==++得:12123()2y y y y m =+, 代入①得:1312223121313k k my y y k k my y y --==---,得1332131223232312k k k k k k k kk k k k k k -+---==-=----故答案为:22143x y +=,是定值,理由见解析,-2.典例2.已知椭圆1C:(22216x y a a +=>,1C 的左右焦点1F ,2F 是双曲线2C 的左右顶点,1C 的离2C,点E 在2C 上,过点E 和1F ,2F 分别作直线交椭圆1C 于F ,G 和M ,N 点,如图.(1)求1C ,2C 的方程;(2)求证:直线1EF 和2EF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3)求证:11FG MN +为定值.【答案】(1)1C :221186x y+=;1C :221x y -=(2)证明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解析】【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根据条件先求曲线1C 的方程,再求曲线2C 的方程; (2)首先设()00,E x y ,表示直线1EF 和2EF 的斜率之积,即可求解定值;(3)首先表示直线1EF (1y k x =+与1C 方程联立消y ,利用韦达定理表示弦长FG ,以及利用直线1EF 和2EF 的斜率关系121k k =,表示弦长MN ,并证明11FG MN +为定值. (1)由题设知,椭圆1C =解得218a =∴()1F -,()2F∵椭圆1C 的左右焦点1F ,2F 是双曲线2C 的左右顶点, ∴设双曲线2C :()2221012x y n n -=>∴2C =212n =.∴1C :221186x y+=2C :2212x y -=;(2)证明:∵点E 在2C 上 ∴设()00,E x y则220012y x =-,∴122020112EF EFy k k x ⋅==-. ∴直线1EF 和2EF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1; (3)证明:设直线1EF 和2EF 的斜率分别为1k ,2k ,则121k k = 设()11,F x y ,()22,G x y1EF:(1y k x =+与1C 方程联立消y 得()()22221113118210kx x k +++-=“*”则1x ,2x 是“*”的二根则()121211221182131x x k x x k ⎧+=⎪⎪⎨-⎪=⎪+⎩则FG =)2121131k k ++ 同理))2222112221211111131331k k k MN k k k ⎫+⎪++⎝⎭===++⋅+∴2211FG MN+== 变式2-1.已知()2222:10x y C a ba b +=>>左、右顶点分为A ,B 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为4.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过点()4,0M -作直线PQ 交椭圆C 于P ,Q 两点(点P ,Q 异于A ,B ),若直线AP 和BQ 的交点为N .求证:MB AN ⋅为定值.【答案】(1)22142x y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和离心率求出2a =,b(2)设设()00,N x y ,()11,P x y ,()22,Q x y ,直线PQ 的方程,联立椭圆方程并消去x ,利用韦达定理表示出1212y y y y +、,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出直线AP 、BQ ,结合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化简计算即可. (1)由题意得:c e a =12242b c ⋅=,即a ,2bc =,又222a b c =+,则有2a =,b =则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2142x y +=.(2)由题意知:直线PQ 的斜率不为0, 设直线:4PQ x my =-, 由224,24,x my x y =-⎧⎨+=⎩,得()2228120m y my +-+=, 设()00,N x y ,()11,P x y ,()22,Q x y ,则()21660m ∆=->,12282m y y m +=+,122122y y m =+. 因为()2,0A -,()2,0B ,则0612MB AN x ⋅=+.则()1212212322m my y y y m ==++①, 直线()11:22y AP y x x =++②,直线()22:22y BQ y x x =--③, 由②③得:()()1200122222y yx x x x +=-+-, 则()()()()221210212210121212112222222662y y x y my x x my y y y x y x y my my y y x +-+--====----+④ 将①代入④得:()()122001213221232362y y y x x y y y+-+==--+-,则01x =-, 则06126MB AN x ⋅=+=-.变式2-2.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最大距离为方程2610x x -+=的根,离心率e 满足228a e =. (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直线():0l y kx m k =+≠与椭圆C 相交于A ,B 两点,且AB 的垂直平分线过点10,2P ⎛⎫- ⎪⎝⎭,求证:2169m k -为定值.【答案】(1)2219x y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出关于a c +的等式,结合离心率c e a=,228a e =,222a b c =+,求出a ,b 的值,即得椭圆C 的方程;(2)设()11,A x y ,()22,B x y ,将直线l 的方程与椭圆C 的方程联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12x x +,12y y +的表达式,进而得到AB 的中点M 的坐标,利用直线1PM l k k ⋅=-即可证明2169m k -为定值.(1)因为方程2610x x -+=的实数根为3±①若3a c +=+228a e =,所以28c =,即c =3a =.因为222a b c =+,所以1b =,此时椭圆C 的方程为2219x y +=;②若3a c +=-228a e =,所以28c =,即c =所以30a =-<,不符合题意,所以椭圆C 的方程为2219x y +=;(2)证明:设()11,A x y ,()22,B x y ,联立221,9,x y y kx m ⎧+=⎪⎨⎪=+⎩得()2221918990k x mkx m +++-=.因为直线y kx m =+与椭圆C 相交于A ,B 两点,所以()()2222324419990m k k m ∆=-⨯+⨯->,即2291m k <+,由韦达定理知1221819mk x x k +=-+,122219my y k +=+, 所以AB 的中点229,1919mkm M k k ⎛⎫-⎪++⎝⎭.又因为AB 的中垂线过点10,2P ⎛⎫- ⎪⎝⎭,且0k ≠,所以22119219019m k k mk k ++⋅=---+, ()2222191919219m k k k mk k ⎛⎫+++⋅-⋅=- ⎪+⎝⎭,221918m k m ++=,所以21691m k -=, 所以2169m k -为定值.变式2-3.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2:20C y px p =>于A ,B 两点,且弦AB 中点的纵坐标为2.(1)求抛物线C 的标准方程;(2)已知点()1,P m 在抛物线C 上,过点P 作两条直线PM ,PN 分别交抛物线C 于M ,N (M ,N 不同于点P )两点,且MPN ∠的平分线与y 轴垂直,求证:MN 的斜率为定值. 【答案】(1)24y x =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利用点差法求得p ,由此求得抛物线C 的标准方程.(2)求得P 点的坐标,设出直线,PM PN 的方程,通过联立方程求得,M N 两点的坐标,进而判断MN 的斜率为定值. (1)设()()1122,,,A x y B x y ,12122,42y y y y +=+=, 21122222y px y px ⎧=⎨=⎩,两式相减并化简得1212122y y p x x y y -=-+,21,24p p ==, 所以抛物线方程为24y x =. (2)当1x =时,2414,2y y =⨯==±,所以()1,2P ±. 不妨设()1,2P ,依题意可知直线,PM PN 的斜率存在、不为0且互为相反数,设直线PM 的斜率为k ,则直线PN 的斜率为k -, 直线PM 的方程为()21,2y k x y kx k -=-=+-, 直线PN 的方程为()21,2y k x y kx k -=--=-++,224y kx k y x=+-⎧⎨=⎩,解得24441,2M k k k ⎛⎫-+- ⎪⎝⎭, 同理可求得24441,2N k k k ⎛⎫++-- ⎪⎝⎭,所以直线MN 的斜率为224482218444411k k k k k k kk ⎛⎫-----⎪⎝⎭==-⎛⎫++--+ ⎪⎝⎭,是定值.巩固练习练习一 定值问题1.已知定点()0,1F ,定直线:1m y =-,动圆M 过点F ,且与直线m 相切. (1)求动圆M 的圆心轨迹E 的方程;(2)过焦点F 的直线l 与抛物线E 交于A B 、两点,与圆22:20N x y y +-=交于C D 、两点(A ,C 在y 轴同侧),求证:AC DB ⋅是定值. 【答案】(1)24x y = (2)1 【解析】 【分析】(1)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先判定动点的轨迹形状,再求其标准方程;(2)设出直线方程,联立直线和抛物线的方程,得到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抛物线的定义进行证明. (1)解:由题意,得动圆的圆心M 到点()0,1F 的距离等于到直线1y =-的距离,所以M 的轨迹是以点()0,1F 为焦点的抛物线,其轨迹方程为2:4E x y =;(2)解:设经过焦点F 的直线为:1l y kx =+, 联立214y kx x y=+⎧⎨=⎩,得2440x kx --=; 设11(,)A x y ,22(,)B x y ,则2=16(1)0k ∆,且124x x k +=,124x x =-;因为圆22:20N x y y +-=的圆心为()0,1N (即抛物线的焦点),半径为1, 由抛物线的定义,得1||1AF y =+,2||1BF y =+, 则1||||1AC AF y =-=,2||||1BD BF y =-=, 所以1212(1)(1)AC DB y y kx kx ⋅==++2221212()14411k x x k x x k k =+++=-++=,即AC DB ⋅是定值,定值是1.2.已知椭圆22:14x C y +=,下顶点为A ,不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l 与C 交于P ,Q 两点.(1)若线段PQ 的中点为11,2⎛⎫- ⎪⎝⎭R ,求直线l 的斜率;(2)若l 与y 轴交于点(0,2)B ,直线,AP AQ 分别交x 轴于点M ,N ,求证:M ,N 的横坐标乘积为定值.【答案】(1)12;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设1122(,),(,)P x y Q x y ,应用点差法可得121212124()y y x xx x y y -+=--+,结合PQ 的中点R 有12122,1x x y y +=-+=,即可求直线l 的斜率;(2)设直线:2l y kx =+,联立椭圆方程应用韦达定理求12x x +、12x x ,由判别式求k 的范围,进而写出直线,AP AQ 并求M ,N 坐标,化简M N x x 即可证明结论. (1)设1122(,),(,)P x y Q x y ,由,P Q 在椭圆C 上,则221122221414x y x y ⎧+=⎪⎪⎨⎪+=⎪⎩,两式相减得12121212()()()()04x x x x y y y y -++-+=,即121212124()y y x x x x y y -+=--+,又PQ 的中点R11,2且R 在椭圆C 内,则12122,1x x y y +=-+=,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121212y yx x -=-.(2)由题意知,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2l y kx =+,1122(,),(,)P x y Q x y ,联立22214y kx x y =+⎧⎪⎨+=⎪⎩得:22(14)16120k x kx +++=. 由22(16)48(14)0k k ∆=-+>得:234k >,即k <或k >1221614k x x k -+=+,1221214x x k =+.直线AP 为1111y y x x +=-,令0y =得:111x x y =+,则11,01x M y ⎛⎫ ⎪+⎝⎭,同理得22,01x N y ⎛⎫⎪+⎝⎭, 所以121212212121212(1)(1)(3)(3)3()9M N x xx xx xy y kx kx k x x x x k x x ===+++++++22212412489(14)3k k k ==-++,所以,M N 的横坐标乘积为定值43.3.已知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 +=>>的长轴长为4,1F ,2F 为E 的左、右焦点,M 为E 上一动点,当12MF F △的面积最大时,其内切圆半径为3b.(1)求E 的标准方程:(2)过点1F 作斜率之和为3的两条直线1l ,2l ,1l 与E 交于点A ,B ,2l 与E 交于点C ,D ,线段AB ,CD 的中点分别为P ,Q ,过点1F 作1F H PQ ⊥,垂足为H .试问:是否存在定点T ,使得线段TH 的长度为定值.【答案】(1)22143x y +=;(2)存在11,8T ⎛⎫- ⎪⎝⎭,TH 为定值,证明见解析.【解析】 【分析】(1)根据内切圆的半径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结合长轴的定义即可求出a 、b ,进而求得椭圆方程;(2)设直线PQ 的方程为y kx m =+,直线AB 的方程为1(1)y k x =+,直线CD 的方程为2(1)y k x =+,由直线PQ 和直线AB 的方程求出点P 的横坐标,直线AB 联立椭圆方程,利用韦达定理,结合题意即可求出当T 为1F G 的中点时,TH 为定值. (1)设椭圆的焦距为2c ,由12MF F △的面积最大时,其内切圆半径为3b , 得112(22)223b c b a c ⨯⨯=+⨯,化简,得12c a=, 又24a =,所以21a c ==,,所以2223b a c =-=,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43x y +=;(2)当直线PQ 的斜率不存在时,PQ x ⊥轴,点P 与点Q 关于x 轴对称, 则120k k +=,与题意中的123k k +=矛盾,不符合题意; 设直线PQ 的方程为y kx m =+,则直线AB 的方程为1(1)y k x =+,直线CD 的方程为2(1)y k x =+,由1(1)y k x y kx m=+⎧⎨=+⎩,得11P m k x k k -=-,由122(1)143y k x x y =+⎧⎪⎨+=⎪⎩,得2222111(34)84120k x k x k +++-=,设()()1122,,A x y B x y ,,则2121214234P x x k x k +==-+, 所以2121434k k -=+11m k k k --,化简得2114()330k m k k m -+-=, 同理,2224()330k m k k m -+-=,所以12k k 、为方程24()330k m x x m -+-=的两个根, 有1234()k k k m +=--,又123k k +=,所以14k m =-,所以直线PQ 的方程为111()()(1)444y m x m m x =-+=-++,得直线PQ 过定点1(1,)4G -,又1(1,0)F -,1F H PQ ⊥,所以1F H HG ⊥, 则点H 在以1F G 为直径、以1(1,)8T -为圆心的圆上, 故点H 到圆心1(1,)8T -的距离恒为定值,即存在点1(1,)8T -为1F G 的中点时,TH 为定值.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2,F F 分别为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Γ-=>>的左、右焦点,双曲若点A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且12AF AF -=直线2AF 交双曲线于B 点,点D 为线段1F O 的中点,延长,AD BD ,分别与双曲线Γ交于,P Q 两点.(1)若()()1122,,,A x y B x y ,求证:()1221212x y x y y y -=-; (2)若直线,AB PQ 的斜率都存在,且依次设为12,k k .试判断21k k 是否为定值,如果是,请求出21k k 的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为定值,7 【解析】 【分析】(1)分两种情况讨论,斜率不存在时,直接验证,斜率存在时,运用斜率公式可证明;(2)设直线AD 的方程为()1111y y x x =++,与双曲线联立得111134,2323x y P x x ⎛⎫--- ⎪++⎝⎭,同理得222234,2323x y Q x x ⎛⎫--- ⎪++⎝⎭,由斜率公式及(1)中的结论可得结论. (1) 证明:由双曲线离心率ce a==12||||2AF AF a -=,及222c a b =+, 可得2222,2,4a b c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22122x y -=,2(2,0)F .当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时,122x x ==,()12212121222x y x y y y y y -=-=-,直线AB 的斜率存在时,22AF BF k k =,121222y yx x =--,整理得()1221212x y x y y y -=-, 综上所述,()1221212x y x y y y -=-成立; (2)依题意可知直线AD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 设直线AD 的方程为()1111y y x x =++, 代入双曲线222x y -=并化简得:()()()2222211111210x x y x x +-+-+=,①由于22112x y -=,则22112y x =-代入①并化简得:()()22211112322340x x x x x x +----=,设00(,)P x y ,则2111013423x x x x x --=+,211100112(2)342323x x x x x x x ---+=⇒=++,代入()1111y y x x =++,得10123yy x -=+,即111134,2323x y P x x ⎛⎫--- ⎪++⎝⎭,同理可得222234,2323x y Q x x ⎛⎫--- ⎪++⎝⎭,所以()()2112212121221122123232334342323y y x y x y y y x x k x x x x x x -------++==------++ ()()()212121112124377y y y y y yk x x x x -----==-⋅=--,所以217k k =是定值.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1,0)F ,点M 满足以MF 为直径的圆均与y 轴相切,记M 的轨迹为C . (1)求C 的方程;(2)设直线l 与C 交于A ,B 两点且△OAB 的面积是△FAB 面积的43倍,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直线l 变动时,总有直线P A 的斜率与PB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该定值及点P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24y x =(2)存在,定值1-或7-,()0,0P 【解析】 【分析】(1)设(,)M x y ,利用点M 满足以MF 为直径的圆均与y 轴相切列方程即可求解; (2)设直线AB 的方程为x ty m =+,根据△OAB 的面积是△FAB 面积的43倍,可以求出m 的值,利用韦达定理求出PA PB k k ⋅的值,由PA PB k k ⋅为定值即可判断出点P 的坐标,进而求出定值.(1)设(,)M x y ,则MF 的中点为G ,其坐标为1,22x y G +⎛⎫⎪⎝⎭,MF =G 到y 轴的距离为12x +, 则由题意可知,点M 满足以MF 为直径的圆均与y 轴相切,则|1|2x +=24y x =; (2)设直线AB 的方程为x ty m =+,由△OAB 的面积是△FAB 面积的43倍可知,点O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点F 到直线AB 的距离的43倍,4m =或47=m , 可知直线AB 过点(4,0)且斜率不为0, 设()()()01122,0,,,,P x A x y B x y ,则()121221020120120PA PB y y y yk k x x x x x x x x x x =⨯=---++⋅,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2,4,x ty m y x =+⎧⎨=⎩联立得2440y ty m --=, 则124y y t +=,124y y m =-,即()21212242x x t y y m t m +=++=+,()21221216y y x x m ==,故()22200442PA PB mm k t x x k m -⋅-++=,由此可知,只有当00x =时,PA PB k k ⋅才是定值, 即4PA PB k k m=-⋅, 当4m =时,1PA PB k k ⋅=-,当47=m 时,7PA PB k k =-⋅,故定点()0,0P ,定值为1-或7-. 6.已知圆1C :()22125x y ++=,圆2C :()2211x y -+=,动圆C 与圆1C 和圆2C 均内切.(1)求动圆圆心C 的轨迹E 的方程(2)点()1,P t (0t >)为轨迹E 上的点,过点P 作两条直线与轨迹E 交于AB 两点,直线P A ,PB 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则直线AB 的斜率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答案】(1)22143x y +=;(2)是定值,定值为12. 【解析】 【分析】(1)利用椭圆的定义即得;(2)由题可得直线P A 的方程,联立椭圆方程可得点A 、B 横坐标,进而利用斜率公式即得.(1)由题意得()11,0C -,()21,0C .设动圆圆心C 的坐标为(),x y ,半径为r , 则15CC r =-,21CC r =-. 从而()121244CC CC C C +=>.∴动圆圆心C 的轨迹E 是焦点为()11,0C -,()21,0C ,长轴长等于4的椭圆,且1c =,2a =. 又222a b c =+,得b =∴动圆圆心C 的轨迹E 的方程为22143x y +=.(2)由(1)可得31,2P ⎛⎫⎪⎝⎭.设直线P A 的方程为()()3102y k x k -=-≠ 则直线PB 的方程为()312y k x -=--. 设()11,A x y ,()22,B x y .由()22312143y k x x y ⎧=+-⎪⎪⎨⎪+=⎪⎩消去y ,整理得()()22223412841230k x k k x k k ++-+--=, 则212412334P k k x x k --=+,即212412334k k x k--=+.(1) 同理可得222412334k k x k +-=+.(2) ∴()()()1212121212123311222ABk x k x k x x k y y kx x x x x x ⎡⎤⎡⎤+----⎢⎥⎢⎥+--⎣⎦⎣⎦===---. 将(1)(2)代入上式,化简得12AB k =. 故直线AB 的斜率为定值12.7.已知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为F ,点()04,P y 是抛物线C 上一点,点Q 是PF 的中点,且Q 到抛物线C 的淮线的距离为72. (1)求抛物线C 的方程;(2)已知圆22:(2)4M x y -+=,圆M 的一条切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求证:OA ,OB 的斜率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 【答案】(1)24y x =; (2)2.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即可列出等式472pp ++=,即可求出答案; (2)当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时,2OA OB k k -=,当直线AB 的斜率存在时,设出直线AB 的方程为y kx b =+即点,A B 的坐标,把直线AB 与抛物线进行联立,写出韦达定理,利用到直线AB 的距离等于半径2,找到k 与b 之间的关系式,在计算OA ,OB 的斜率之差的绝对值,化简即可求出答案. (1)根据题意可列4722pp p ++=⇒= 故抛物线C 的方程为24y x =. (2)①当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AB 的方程为4x =,(4,4),(4,4)A B -,1,1,2OA OB OA OB k k k k =-=-=. ②当直线AB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故设直线AB 的方程为y kx b =+, 圆M 的一条切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A ,B两点,故2214b d kb ==⇒=- 设(,),(,)A A B B A x y B x y把直线AB 的方程与抛物线进行联立2222(24)04y kx bk x kb x b y x=+⎧⇒+-+=⎨=⎩ 22242,A B A B kb b x x x x k k -+=⋅=.,A B OA OB A B y y k k x x ==B A A B A B A BOA OBA B A B A Bb x x y y y x x y k k x x x x x x ---=-===22bb=====.综上所述:,OA OB的斜率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为2.8.已知双曲线2222:1Γ-=x ya b(0a>,0b>)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1,0A-、()21,0A,离心率为2,过点()2,0F斜率不为0的直线l与Γ交于P、Q两点.(1)求双曲线Γ的渐近线方程;(2)记直线1A P、2A Q的斜率分别为1k、2k,求证:12kk为定值.【答案】(1)y=;(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双曲线的顶点坐标、离心率,结合双曲线参数的关系求a、b,进而写出双曲线方程,即可得渐近线方程.(2)讨论l的斜率:当l k不存在求P、Q的坐标,进而可得1213kk=-;当lk存在,设()11,P x y,()22,Q x y,l为(2)y k x=-,并联立双曲线方程,应用韦达定理及斜率的两点式求证1230k k+=是否成立即可. (1)设双曲线Γ的半焦距为c,由题设,1a=,2cea==,2223b c a=-=双曲线Γ的方程为2213yx-=,故渐近线方程为y=.(2)当l的斜率不存在时,点P、Q的坐标分别为()2,3和()2,3-,所以,当11k=时有23k=-;当11k=-时有23k=,此时1213kk=-,当l的斜率k存在时,设()11,P x y,()22,Q x y,l为(2)y k x=-,将直线l代入双曲线方程得()222234430--++=k x k x k,所以212243k x x k +=-,2122433k x x k +=-,()()1212121212322331111k x k x y y k k x x x x --+=+=++-+-()()()()()()()1212123211211--++-=+-k x x x x x x ()()()()()12121212123222211--++-+-=+-k x x x x x x x x x x ()()()()12121245411-++=+-k x x x x x x因为()()()22212122443204345403+-+--++==-k k k x x x x k ,所以1230k k +=,即1213kk =-,综上,12k k 为定值,得证.。

动点与定值问题初三

动点与定值问题初三

动点与定值问题初三一、动点与定值问题解析动点与定值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中的动点和定点,通过给定的条件和关系,求出动点的轨迹或定值。

解决动点与定值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问题的几何背景和代数关系。

首先,要明确动点和定点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角度等关系。

其次,要运用代数方法,将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方程或不等式,通过求解方程或不等式得到答案。

二、例题讲解例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1),点B的坐标为(2,0),点C的坐标为(4,3)。

若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PAB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

分析: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平移的方式找到点P的位置。

由于点A和点B关于x轴对称,我们可以将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设为点P,这样△PAB的周长最小。

解:设点P的坐标为(x,0)。

由于点A和点B关于x轴对称,因此,我们有:AP = BP根据点到点的距离公式,我们可以得到:AP = √(x^2 + 1)BP = √((x-2)^2 + 1)因为AP=BP,所以:x^2 + 1 = (x-2)^2 + 1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x = 1所以,当△PAB的周长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1,0)。

例题2:在矩形ABCD中,AB=2, BC=4, 点E是BC的中点。

将△ABE沿AE折起,使得AB=BE=2, 求二面角B-AE-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二面角B-AE-D的平面角所在的三角形。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可以发现平面角所在的三角形是△BAE。

因此,我们需要求出△BAE 的三边长度,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余弦值。

解:由于AB=BE=2,AE=2√2(根据勾股定理)。

我们可以得到△BAE的三边长度分别为2、2√2、4。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cos∠BAE = (AB^2 + AE^2 - BE^2) / (2 ×AB ×AE)= (4 + 8 - 4) / (2 ×2 ×2√2)= √2/2所以,二面角B-AE-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2/2。

解析几何中定值和定点问题

解析几何中定值和定点问题

解析几何中定值与定点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技巧、方法】(1)定点和定值问题就是在运动变化中寻找不变量的问题,基本思想是使用参数表示要解决的问题,证明要解决的问题与参数无关.在这类试题中选择消元的方向是非常关键的.(2)解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也可以先研究一下特殊情况,找出定点或定值,再视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实例探究】题型1:定值问题:例1: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它的一个顶点恰好是抛物线的焦点,离心率等于(Ⅰ)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Ⅱ)过椭圆C的右焦点作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交y轴于M点,若为定值.解:(I)设椭圆C的方程为,则由题意知b= 1.∴椭圆C的方程为(II)方法一:设A、B、M点的坐标分别为易知F点的坐标为(2,0).将A点坐标代入到椭圆方程中,得去分母整理得方法二:设A、B、M点的坐标分别为又易知F点的坐标为(2,0).显然直线l存在的斜率,设直线l的斜率为k,则直线l的方程是将直线l的方程代入到椭圆C的方程中,消去y并整理得又例2.已知椭圆C经过点A(1,3/2),两个焦点为(-1,0),(1,0).1)求椭圆方程2)E、F是椭圆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1)a²-b²=c² =1设椭圆方程为x²/(b²+1)+y²/b²=1将(1,3/2)代入整理得4b^4-9b²-9=0 解得b²=3 (另一值舍)所以椭圆方程为x²/4+y²/3=1(2)设AE斜率为k则AE方程为y-(3/2)=k(x-1)①x ²/4+y ²/3=1 ②①,②联立得出两个解一个是A (1,3/2)另一个是E (x1,y1) ①代入②消去y 得(1/4+k ²/3)x ²-(2k ²/3-k )x+k ²/3-k-1/4=0 根据韦达定理 x1·1=(k ²/3-k-1/4)/(1/4+k ²/3)③ 将③的结果代入①式得y1=(-k ²/2-k/2+3/8)/(1/4+k ²/3)设AF 斜率为-k ,F (x2,y2) 则AF 方程为y-(3/2)=-k (x-1)④ x ²/4+y ²/3=1 ② ②④联立同样解得x2=(k ²/3+k-1/4)/(1/4+k ²/3) y2=(-k ²/2+k/2+3/8)/(1/4+k ²/3) EF 斜率为(y2-y1)/(x2-x1)=1/2所以直线EF 斜率为定值,这个定值是1/2。

第十七讲 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第十七讲  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第十七讲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定值问题的证明或计算,一般是通过图形的定量,如线段和定角来讨论的.如果问题中已明确给出定值,那么一般通过线段和角的和、差、倍、分的推导或计算来解决;如果问题中未给出定值,可以利用特殊的方法推测出定值,然后再加以一般化的证明.下面举几个例题,说明上述思考方法.例1 如图3-80.已知△ABC中,AB=AC,P是其底边BC上任一点,设AP交△ABC的外接圆于Q点,求证:AP·AQ为定值.分析欲证AP·AQ为定值,我们先用特殊化方法找出这个定值是什么,然后再给以一般化的证明.为此,我们取P与B(或C)重合,则Q点也必与B(或C)重合,则AP·AQ应等于AB2(定值),以下证明这个推测.证连结BQ.因为AB=AC,所以∠ABC=∠ACB.又因为∠ACB=∠AQB,所以∠ABC=∠AQB.又因为∠BAQ=∠PAB,所以所以AP·AQ=AB2(定值).注意如果连结QC,将怎样证明?请读者思考.例2 如图3-81.已知△ABC中,AB=AC,如果直线EF,MN都垂直于BC,试证明:不论MN,EF怎样平行移动,只要MN,EF之间的距离不变,五边形AMNFE的周长是一个定值.分析从图3-81中可以发现,如果引AD⊥BC于D,由已知条件可知AB(或AC),AD,NF,BD(或CD)都为定值,因此,若五边形AMNFE的周长转化为以上各线段的表达式,则可判定其为定值.证作AD⊥BC于D,则所以所以又因为所以所以所以由于△ABC为确定的等腰(AB=AC)三角形,所以AD,BD,CD,AB为定值,又因为EF,MN之间距离为定长,所以NF为定值.所以五边形AMNFE的周长为定值.例3 设OA,OB是已知圆O的任意两条半径,过B引BE⊥OA于E,过E作EP⊥AB于P.求证:OP2+EP2为定值(图3-82).分析由已知A,B为⊙O上任意两点,如果固定A,让B在圆上移动,当B点移动到半圆中点时,BE变成了半径r,E与O重合,证延长OP交⊙O于C,D(图3-82).因为在直角三角形AEB中,∠AEB=90°,EP⊥AB于P,所以EP2=AP·PB=CP·PD=(OC-OP)·(OD+OP)=r2-OP2,所以EP2+OP2=r2(定值).例4 若P为圆O内一定点,过P任作一弦AC,分别过A,C引圆的切线,再过P分别作两切线的垂线,垂足为Q,R(如图3-84),分析根据已知,AC为过圆O内定点P的任意一弦,为了找定值,使AC特殊化,令AC为直径,则P是直径AC上的一个定点,这时由于PC,PQ同时垂直于切线,所以Q,C两点重合.同理A,R也重合(图3-85).于是,下面证明这个推测结论.证在图3-84中,作直径AB,连BC,并过OP 作直径EF.由于∠ACB=90°,于是△ABC∽△APR.又因为△ABC∽△PCQ,所以因此例5 设d1,d2,d3是单位圆O的三条直径,且两两交角为60°,在圆周上任一点P向d1,d2,d3作垂线,垂足分别为A,B,C.证明:△ABC为定三角形(图3-86).分析因为P为圆O上的动点,所以当P点移动到d1的一个端点D时(P与D重合,见图3-86),因为DF⊥d3于E,而∠FOD=∠EOD=60°,所以∠于F,DE⊥d2EDF=60证连OP,作BM⊥OA于M.因为∠PAO=∠PBO=90°,所以,A,P,B,O四点共圆,且OP=1.因此,在△ABM与△OPB中,∠MAB=∠BPO,∠BMA=OBP=90°,所以△AMB∽△PBO,所以例6 相交的两圆的交点为A,B,经过B点所作的任意直线与两圆的交点分别是C,D,那么AC∶AD是定值(图3-87).分析因CD是过B点的任意直线,为确定AC∶AD,使CD特殊化,令其垂直于AB,这时因为∠ABC=∠CAD=90°,那么AC,AD必定是两圆直径.若设d,1d2为两圆直径,则AC∶AD=d1∶d2(定值).下面对以上推测做一般性证明.证在图3-88中,设CD是过B点交两圆于C,D 的任一直线,过B作C′D′交两圆于C′,D′,且使AB⊥C′D′于B,连AD′,D′D,AC′,CC′,易知∠ADD′=∠ACC′=90°.又∠AD′D=∠ABD=∠AC′C,所以△ADD′∽△ACC′,所以AC∶AD=AC′∶AD′=d1∶d2(定值).练习十七1.如图3-89.直线l1∥l2∥l3,A,B是l2上两定点,P,Q分别为l1和l3上的动点.求证:四边形PAQB的面积为定值.2.如图3-90.△ABC是正三角形,由其中任一点P,向三边引垂线,设垂足分别为M,N,Q,求证:PM+PN+PQ为定值.3.已知正方形ABCD,以A为圆心,AB为半径在正方形内作圆别交BC,CD于E,F.求证:∠EAF为定值.4.若M,N为△ABC的边AB,AC的中点,P为MN上的任意5.两平行线l1,l2分别与已知圆O相切于A,B,作圆O的任意切线l3与l1,l2分别交于C,D.求证:AC·BD为定值.。

初中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讲课讲稿

初中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讲课讲稿

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开场白:同学们,动态几何类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灵活、多变,能够全面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问题中就有一类是定值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问题1】已知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AC=1,P 是斜边BC 上的一动点,过P 作PE ⊥AB 于E ,PF ⊥AC 于F ,则PE+PF= 。

方法1:特殊值法:把P 点放在特殊的B 点或C 点或BC 中点。

此种方法只适合小题。

方法2:等量转化法:这是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想到的方法,PF=AE,PE=BE,所以PE+PF=BE+AE 。

方法3:等面积法:连接AP ,ABC ABP APC S S S AB AC AB PE AC PF ∆∆∆=+⇒⋅=⋅+⋅AB PE PF ⇒=+总结语:这虽然是一道动态几何问题,难吗?不难,在解决过程中(方法2抓住了边长AB的不变性和PE,PF 与BE,AE 的不变关系;方法3抓住了面积的不变性),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设计: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方法2,若其他两种方法学生没有想到,也不要深究,更不要自己讲掉。

此题可叫差生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赛比艳,艾科)(设计意图:由简到难,让程度最差的同学也有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

)过渡:这道题太简单了,因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太特殊了,我若把等腰直角三角形换成一般的等腰三角形,问题有没有变化,又该如何解决?请看:【变式1】若把问题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改为 等腰三角形,且两腰AB=AC=5,底边BC=6, 过P 作PE ⊥AB 于E ,PF ⊥AC 于F ,则PE+PF 还是定值吗?若是,是多少?若不是,为什么?方法1:三角形相似进行量的转化ABM PBE PCF∆∆∆,AM PE PF AM PB AM PCPE PF AB PB PC AB AB⋅⋅⇒==⇒==()462455AM PB PC AM BC PE PF AB AB +⋅⋅⇒+====(板书) (M 为BC 中点)(解题要点: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是常作的辅助线,抓住这条线的长度是不变量这个特点,建立PE,PF 与AM 之间的联系,化动为静)方法2:等面积法:ABC ABP APC S S S BC AM AB PE AC PF ∆∆∆=+⇒⋅=⋅+⋅642455BC AM PE PF AB ⋅⋅⇒+===(M 为BC 中点) (板书)(解题要点:抓住三角形面积是个不变量,用等面积法求解,这是在三角形中求解与垂线段有关的量的常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例题讲解
知识点,重点,难点
所谓定值问题,是指按照一定条件构成的几何图形,当某些几何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在确定的范围内变化时,与它有关的某种几何量却始终保持不变(或几何元素间的某种几何性质或位置关系不变)。

平面几何定值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问题(如定长度、定角、定比、平方和或倒数和为定值等);一类是定形问题(如定点、定线、定圆或弧、定方向等),它们有共同的基本特点,即给定条件中一般由固定条件和变动条件两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求解定值问题的方法有:
图形分析法。

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后,分析图中几何元素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直接寻求出定值并证明。

特殊位置法。

不论图形如何变动,定值这一共性始终不变,因此可选择图形的特殊位置(如极限位置、临界位置)加以探求。

参数计算法。

图形运动中,选取其中的变量(如线段长、角度、面积等)作为参数,将要求的定值用参数表出,然后消去参数即得定值。

例题精讲
例1:如图,已知⊙O 及弦AB ,P 为⊙O 上任一点,PA 、PB 分别交AB 中垂线于E 、F ,求证:OE ·OF 为定值。

分析 若在⊙O 上的点P 运动到特殊位置点Q ,则点E ,点F 都和Q 点重合,于是得到OE ·OF =OQ 2,由此可推
想,该定值可能为⊙O 半径的平方。

证明 因为OE 是弦AB 的中垂线,所以 AQ BQ
=,所以∠AOE=∠BOE , 所以 1.2m
AOE AB ∠=又因为 1,2m PAB BP ∠= 1,2
m PBA AP ∠=∠EPB =∠PAB +∠ABP ,所以∠AOE = ∠EPB ,所以A 、O 、F 、P 四点共圆,所以∠OFB =∠OAE .又因为∠FOB =∠AOE ,所以△FOB ∽△OAE ,所以,OF OB OA OE =即OE ·OF =OA ·OB .因为OA =OB ,所以OE ·OF =OA 2(定值)。

例2:如图,设AB 、CD 是圆O 的两条定直径,P 是圆周上的任一点,
过P 作AB 垂线,过P 作CD 的垂线,其垂足分别为Q 、
R ,DT ⊥AB ,垂足为T ,求证:QR 是定长。

分析 把点P 沿⊙O 运动到特殊的点D 的位置,不难发现QR =DT ,那么当P 是圆周上的任一点时,只要证明QR =DT . 证明 设圆的半径为r ,作RS ⊥AB ,连结OP .因为PQ ⊥AB ,PR ⊥CD ,所以P 、O 、Q 、R 四点共圆,所以∠RQS =QR RS RS
例3:如图,已知△ABC 、△ABD 是在AB 同侧的两个以A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P 是AB 上的动点,但P 不重合于A 、B ,求证:tan ∠PCA ·tan ∠PDB 是定值。

分析 因为P 是AB 上的动点,要考虑tan ∠PCA ·tan ∠PDB 是定值,需要把点P 移动到特殊的位置,即取P 为AB 的中点时,tan ∠PCA · tan ∠PDB =tan ∠PAC ·tan ∠DBP (定值)。

证明 过点P 作PE ⊥AC ,垂足为E ,过P 点作PF ⊥BD ,垂足为F 点。

因为tan ,tan ,EP EP PCA CAP CE AE
∠=∠=所以tan .tan EP
PCA AE CE EP CAP CE
AE
∠==∠又因为EP ⊥AC ,∠ACB =90°,所以EP ∥BC ,得,A E A P E C B P =所以tan .tan PCA AP CAP BP ∠=∠同理可得tan ,tan PDB BP DBP AP ∠=∠故tan tan tan tan PCA PDB CAP DBP
∠∠∠∠ =1AP BP BP AP
= ,即tan tan tan tan PCA PDB CAP DBP ∠∠=∠∠ (定值)。

例4:平面上有两个边长相等的正六边形ABCDEF 和A'B'C'D'E'F',且正六边形A'B'C'D'E'F'的顶点A'在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

当正六边形A'B'C'D'E'F'绕A'转动时,两个正六边形的重合部分的面积必然是一个定值,这个结论正确吗?试证明你的判断。

解 两个正六边形的重合部分的面积是一个定值。

证明如下:
如图,重合部分的面积'A GBCH S 是一个定值。

连结A'B 、A'D ,由A'为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知A'B = A'D =AB ,∠A'BG =∠A'DH =60°.又当A'B'与A'B 重合时,必有A'F'与A'D 重合,故知∠GA'B =∠HA'D .在△A'GB 和△A'HD 中,'''''''A B A D A BG A DH A GB
GA B HA D =⎫⎪∠=∠⇒∆⎬⎪∠=∠⎭≌''',A GB A HD A HD S S ∆∆∆⇒=

22''sin 60().2
A GBCH A BCD S S BC BC === 因此两个正六边形的重合部分的面积必然是定值。

例5:由圆外定直线上任意点引圆的两条切线,求证:两切点的连线必过一定点。

分析设直线AA'为⊙O外定直线,A为此线上任一点.由A引两切线为
AE、AF,E,F为切点,连结EF,应过某一定点。

若A点运动到C点(OC⊥AA')的特殊位置,因图形的对称性判定点一定在OC上,而EF与OC的交点P可能就是此定点,如能确定OP的长,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如图,连结AO与EF交于B,连结OE.因为AO⊥EF,又因为∠OEA=
90°,所以OE2=OA·OB.又因为四边形ABPC中,对角∠ABF=∠PCA=90°,所以A、B、P、C四点共圆,所以
OB·OA= OP·OC,OP·OC=OE2
2
.
OE
OP
OC
=因为OE,OC均为定值,所以OP为一定值,且OP在定直线
OC上。

所以不论点A在直线AA'上何处,弦EF恒过P点。

例6:如图,A、B为两定点,O为一动点.在AB所在平面上异于O点的一侧取A'点及B'点,使∠OAA' =∠OBB'=90°,且BB' =OB,AA' =OA.设A'B'的中点为O'.
(1)试问当O点在线段AB的一侧移动时,A'B'的中点O',的位置将怎样变化?
(2)请证明你的猜想。

分析分别取O点的三个特殊位置:(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且与AB相距1
2
AB的位置上;
(2)在以A为垂足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3)在以B为垂足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可看出O'点不随O点的移动而变化。

解(1)取O点的几个特殊位置,可以看出O'点的位置将不随O点的变化而变化,即无论O点怎样移动,点O'位置保持不变。

(2)过O、A'、O、B'甘点分别作AB的垂线,垂足依次为C、D、E、F.因为∠OAC = 90°-∠DAA'=∠AA'D,AA'=OA,所以Rt△OAC≌Rt△AA'D.同理Rt△OCB≌Rt△BFB',所以AD=OC=BF,A'D=AC,B'F=BC.点E既是DF的中点,
又是AB的中点O'E是梯形A'DFB'的中位线,所以O'E=111
('')().
222
A D
B F A
C CB AB
+=+= 这就是说,无论
O点在何处,O'点必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距线段AB为1
2
AB处,即A'B'的中点O'始终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