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物种起源》读书笔记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物种起源》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1我一直对神奇的大自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达尔文著作的《物种起源》正好满足了我对大自然的求知欲。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
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
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达尔文把此书命名《物种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
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进化论这个观点正是出自《物种起源》。
它的出现有其适时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
自十六世纪改教以来,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社会大众对背道的天主教、英国国教等对大众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抗争,带进了人类思想的自我解放,科学研究的风气渐渐成型;同时,唯物论渐渐地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
所以,进化论成了一个时代的综合产物。
如果仔细地读《物种起源》,我们就会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过去所“听”来的,大部分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我们对“进化论”所认识的,多是后人“强加”给达尔文的。
甚至将达尔文“自然选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温和陈述都延伸到“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一个阶级和另一个阶级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个民族消灭另一个民族的社会“进化论”。
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____所接受的理论。
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最后有了人这样的一个次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早于他三千多年前写成的创世记在描写上帝创造生物物种的时候,就已经列出了同样的次序。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300字(精品5篇)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300字(精品5篇)物种起源读书笔记300字篇1《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物种起源》是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之作,也是我读过的最深奥难懂的书籍之一。
这本书以科学推理的方式,逐步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让我对生命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达尔文以翔实的资料、精确的证据,揭示了物种起源的过程。
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生物是如何通过适应环境而进化的。
同时,他也指出了遗传漂变和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我们对生物进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读完《物种起源》,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它不仅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也让我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为达尔文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他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物种起源》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敬畏。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300字篇2《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经过多年研究,最终在19世纪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所有生物都源于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
阅读《物种起源》后,我对达尔文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
达尔文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验,搜集了大量的生物化石和物种资料,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逐步构建了生物进化理论。
他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此外,我对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生物种群的挑选,适应环境的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则逐渐灭绝或被淘汰。
遗传变异则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它使得生物能够在长期的环境压力下不断进化。
总的来说,《物种起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生物学经典著作。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变过程。
通过阅读《物种起源》,我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物种起源》读书笔记【引言】本文为《物种起源》读书笔记,意旨总结此书的核心内容,探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及其对生物学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物种的多样性】1.1 物种的定义1.2 物种分类的历史背景1.3 物种形成的原因和途径1.4 自然选择对物种多样性的作用【第二章:进化论的基本概念】2.1 进化论的起源和发展2.2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胚胎发育等2.3 自然选择的作用2.4 遗传变异与进化【第三章:物种起源的机制】3.1 连续变异和逐渐变化3.2 物种形成的过程:隔离与分化3.3 物种起源的模式:逐渐形成和突发形成3.4 拓扑进化树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人类起源的探讨】4.1 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2 人类起源的证据:化石记录、遗传学研究等4.3 人类进化的模式:直立人的兴起、智人的演化等4.4 进化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第五章:进化与现代生物学】5.1 进化论在现代生物学中的地位5.2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5.3 进化医学:疾病的进化起源及应对策略5.4 进化心理学:人类行为的进化背景【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物种起源》原书PDF2.相关研究论文及报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种:生物学中对可自由繁殖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的分类单位。
2.进化论:关于物种起源和演化的科学理论,以自然选择为核心观点。
3.自然选择:达尔文提出的进化原理,指环境对个体遗传特征的有选择性作用。
4.遗传变异:个体间或群体内在基因层面上的差异。
5.拓扑进化树:通过分析物种的遗传关系构建的进化图谱,可表示物种的演化历史。
全文结束。
以上为《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对读者理解和探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提供参考。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期大家都在争论生命是不是由神创造的年代显然是有化时代好处的,怪不得恩格斯说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了。
以拥有现代科技水平头脑的人来看《物种起源》,你或许会发现它是类似于科普性质的著作,但书中罗列的事实和超多的生动的案例在我看来,即使对此刻的科技工作者依然是有启发的。
BBC的纪录片或许继承了达尔文讲故事的传统,透过罗列案例往往也能打动观众。
如达尔文在论述食物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时引述福布斯的例子:生长在南方浅水区的贝类比生活在北方深水区的颜色要鲜艳的多;同种的鸟,生活在清澈的大气中,其颜色要比生长在海岛上的鲜亮;生长在近海岸的植物叶子多肉质。
这些案例在最新的文献均得到了验证。
关于生殖与生长的关联,达尔文引用了哥德的话,“为了要在一边消费,大自然不得不在另一边节约”,这就是著名的补偿或平衡法则,则在植物生理上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达尔文坚信“自然界中无飞跃”,认为变异是缓慢的过程,不是突飞猛进的。
他在书中花了超多篇幅来解释为什么变异是缓慢的,他同时也多次坦白人们对自然选取和一些自然现象的无知,如在书中他不厌其烦的说人们对于某些问题“极度无知”、“一无所知”和“知之甚少”,一个谦逊有礼的老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达尔文没有过多的纠缠在造成后代与亲代每一个细微差异的原因,但他认为透过自然选取积累的差异使得平衡发生哪怕毫厘之差,而这便会决定哪些个体将生存、哪些个体将死亡(pp372)。
此刻来看这样的阐述,即种间差异,是何等的正确啊!虽然达尔文没有深究某个细节,但基于超多的观察和试验他最终发现了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的规律。
而这些要归功于他的科学精神。
如他坚信透过解剖学的手段来解释现象,在对马驹身体比例的分析上他是透过“仔细测量”得出相关结论的,他在论述杂交不育性时反复强调“未经试验,无人知晓(pp211)”,他在疑惑什么使马灭绝的因素时对自己的惊异表示“无根无据(pp253)”。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物种起源》是查尔斯·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解释了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提出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对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在阅读《物种起源》时的读书笔记:1. 自然选择: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认为物种的进化是通过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存活和繁殖下一代来实现的。
自然选择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通过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步改变了物种的性状。
2. 物种起源:达尔文通过大量观察和推理,提出了物种起源的机制。
他认为,所有生命都共同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通过无数代的适应和变异,不同的物种逐渐形成。
3. 繁殖隔离:达尔文认识到繁殖隔离是物种起源的重要原因。
当物种的个体被地理或行为障碍分隔开来,它们无法交配繁殖,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性状和特征,最终发展成为新的物种。
4. 群体遗传学:达尔文在书中介绍了群体遗传学的概念。
他认为,种群中的个体通过基因的遗传变异,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压力。
这种变异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来保留,并在种群中传递给下一代。
5. 深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物种起源》开启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
达尔文通过丰富的实例和逻辑推理,描述了许多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和进化历程,使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6. 科学思维方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发展。
他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提出了进化论理论,并用严谨的论证和大量的证据支持了他的观点。
这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是基于观察和推理的,而不仅仅是凭空臆想的。
以上是我在阅读《物种起源》时的一些读书笔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启发性,对我对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
初中读物种起源的读书笔记

初中读物种起源的读书笔记关于初中读物种起源的读书笔记1在西方关于《物种起源》中进化论的观战常常受到质疑,而在中国则完全接受,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在自然科学上与西方比是落后的,文化成果以移植为主;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大部分没有"宗教情结",在头脑里无"上帝造人"的观念。
即使在大多数参与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其观点是人云亦云,证据更是以点概面。
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
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
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达尔文把此书命名《物种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
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二:相信上帝违背科学和理性吗?第二章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作者认为自然条件也存在变异。
在此引入个体差异这一概念,指同一父母产出的个体的微小差异或同一区域内个体存在的小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可以遗传,并可作为变种与物种的中介项加以考察。
物种与变种不是绝对的,往往易于把先发现的定位为物种,而后来者定位变种,这是不科学的。
它们无法被绝对区别开。
数量多、分布广的变种往往多。
三、是上帝的理性还是理性的思考西方的科学家大部分是信仰宗教的,他们研究的目的不是为反对上帝,而是证明上帝的理性,揭示上帝的真意。
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但对于我一个没有宗教情结的人来看,促进他们工作的动力不是上帝的理性而是自然的理性,正如犯罪的动机可以千奇百怪,但同种犯罪的目的是一样的,动机与目的混为一谈后,自然的理性与宗教信仰就等同了。
达尔文的结论是从一个原始生命进化成多种生命形式,而不是同时创造了不同的生命体,这就是《物种起源》本来面目。
物种起源读后感(通用5篇)

物种起源读后感(通用5篇)物种起源读后感1 《物种起源》这本书几乎无人不知,但读起来真的不好“读”,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的确如此,总之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
我受到查理芒格“普世智慧”的指引,按照查理·芒格的理论该书应该属于“硬科学”范畴的,再加上《物种起源》这本书的伟大性,是一本真真正正“改变人类”的巨作,带着一份对巨著膜拜敬畏之心,翻开了这本“连思索加写作”用了近27年的作品。
《物种起源》核心理论之一:由于自然选择仅能通过累积微小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来起作用。
换言之,自然界会保留物种微小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
这种有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的变异为了适应环境,得以生存。
“适者生存”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大道理。
今天想说说,“适者生存”的背后理论:自然界最终保留了那些微小的、持续的、有利的变异。
这也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或组织,都会因为“生存竞争”而需要不断地、持续的进行自我精进,或者称为“自我进化”,这种精进、进化是微小的、持续的,不是巨变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或公司组织的学习、进步、自我完善、自我优化是依赖于点点滴滴的改进来开展的,而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不要小看每一点滴的学习和积累,从当下事、小事开始,集中精力的去做好,保持一份匠人精神,心平气和,不急于求成的投入与付出,一定会迎来“自然选择”的“生存的适者”。
有一种观点,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后,并没有完成自我的进化,虽然从生理上携带了父母的基因,但这并不是自我的完整基因,还需要后天的学习、进步、精进、完善来实现自我的进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最完整优势基因,直至个人生命终止,才能停止自我进化,把自我完整基因传给后代。
想想所有的公司、组织也是一样的,注册成立了以后,还需要持续的经营、改革、改进来完成组织的生存发展。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变异的过程是微小的、连续的,这就是说,我们不断地自律、学习、精进;组织持续的优化、调整、改革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永无休止的,不能够停歇。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精选5篇)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精选5篇)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还是没有什么思路的话,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精选篇1)一百七十年前,贝格乐号乘风破浪,向美洲进发。
当一位青年踏上美洲大陆,生物学的新大陆也渐渐向人们敞开。
一百七十年后,《物种起源》已获得了不朽的殊荣。
从翔实的案例考察到对地质、物种分类的研究,从遗传、变异、选择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以其不畏权威的勇气和严谨谦逊的学术态度,揭开了科学与社会新的一页,成为生物学史上启明星式的人物。
如今,《物种起源》对于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呢?我合上书,陷入深深的思考。
诚然,它为我们如今的生命科学研究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但它所揭示的自然法则,无时无刻不在规约着自然界中的一切。
人,作为自然界的成员,理应遵守已被我们认识的自然法则。
然而,人类果真是自然律法的遵守者吗?在达尔文时代,工业革命已经结束,但工业文明的乌云尚未笼罩整个世界。
达尔文在讨论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时曾写到:“人类只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选择,而‘自然’则只为被它保护的生物本身的利益而进行选择……‘自然’的产物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要比人类的产物的技巧更加高明……它静悄悄地进行着极度缓慢的工作。
”在达尔文笔下,“自然”仿佛公正的母亲,平等地给予她的所有的孩子生存的权利。
然而,“自然”最得意的杰作——-人类,却在几百甚至几十年内不断越过自然法则“公正”的边界,残食“母亲”的血肉。
正如纪录片《海洋》中说:“生物用了几百万年时间,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然而我们人类,在发展的短短历史之中,却将不可动摇的大自然的平衡破坏殆尽。
”在利益的驱使下,成百上千的鲨鱼被割鳍活生生地抛入海中,数以万计的鸟儿因失去家园而病死、饿死。
物种,已不再是如达尔文所说的“和谐、渐进地演变”,而是时时面临着绝灭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五年环球旅行所观察到的大量事实所产生的“生物为什么既相似又相异”的疑问,到对“物种不变”的神创论的怀疑;由可见的人工选择形成新物种的具体事例,到推理漫长的不可见的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的过程;由买到的、收集到的、赠送得到的各种家鸽的饲养和研究,初步得出所有这些家鸽都是一种物种的变种的推论海外其他一些事实,到论证所有生物同宗同祖、由变种到物种渐变形成物种的理论;由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到生存斗争的灵感点燃;由某些看似盲目穿梭的蜂蝶,或许会有对繁杂的奇花异草中某一种的最爱,以及另人兴趣盎然的大量的其他实例,到阐明少为人知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极其微妙的力量均衡与和谐,到说明微小变异可能改变微妙的生存平衡、细节决定成败、微小变异的遗传积累对物种形成的作用;由性选择等自然选择而诠释的结构、色彩、声音、气味等处处充满自然界的美而到对“目的论”的有力回击。由“船在近岸时行驶突然破了,善于游泳的船员如果能游到对岸,还是以游泳为妙,相反不如以守着破船为好、自然界的变异是慷慨的,而革新却是吝啬的”这样风趣的比喻,来形容变异对选择的作用,到阐明自然界高、低等生物并存的道理…….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物种渐变的事实和道理。
“我深深感到对变异法则的无知”、“为什么有些杂交后代出现中间类型,而有些却只和亲代相同”、“如何解释种间杂交不育或变种杂交可育的现象……”所有这些问题让读者庆幸自己生存在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同时,也会去大胆地猜想:如果遗传学之父孟德尔1865年的有关揭示两大遗传规律的论文不因为不被理解而被埋没三十年,而是在当时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在1859年达尔文发表他的物种起源之前和这位遗传学家有可能有着思想上的交流,那么这本物种起源又会是怎样的精彩?达尔文知道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缺陷,后人客观地评价那些受科学发展的历史限制而造成的遗憾,可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尔文在出版这部巨著的时候,他意识到了什么,我相信他在自信的同时,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我在本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以及华莱氏的那些观点,或者有关物种起源的类似观点,一旦得到普遍接受,我们隐约预见到博物学中一场大的变革即将来临,分类学家再不会为某个生物是否为真正的物种这些捉摸不定的问题所困扰。变异的起因和规律等,一片广阔而尚未涉足的研究领域将为人们所开辟,我们将按照谱系关系对生物进行分类,人工驯养生物的研究价值将大大提高……
对达尔文的理论的质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正是这些质疑在不断地丰富、完善生物进化的理论。读《物种起源》的原著,目的不是想论证进化理论的是与非,而是想了解当时生物学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历史背景,达尔文和当时的生物学家有怎样的思考,他们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正象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进化论一样,进化的观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进化的思想的作为认识生命的一种思想武器和思维方法。
作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进化论到底带给了我们、带给了这个世界什么?进化——统一生物学的主题,有了这个理论,我们开始去在探讨大自然有关生命的发生和物种的形成的规模宏大无比的试验中,去理解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理解生命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有了这个理论,我们认同没有超自然的创造,把无机界和有机界统一起来,我们对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统一性作出统一的合乎理论的解释;有了这个理论,我们把纷繁的生物贯穿起来,形成客观的生命系统;有了这个理论,我们把生物学科各个分支学科融会成一个整体,成为统一的生命科学。物种演变的理论,经百年风雨,精髓尤存,吸遗传新知,日臻完善,在分子生命学解释了无论是简单的细菌还是复杂的人类,其生命的本质却是高度一致的今天,不知九泉之下科学家该会有怎样的欣慰?
“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上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的精巧啊!彼此虽然如此不同,但却用同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他们都是由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那些法则产生出来的,这些法则,广义上将就是在生活条件直接或间接作用下的伴随“生殖”的生长,隐含在“生殖”中的遗传,这岂不是十分有趣……当我们将自然界的某一件东西看作具有一段悠久历史的时候,当我们把某一种复杂的生物构造和生命的本能看作有利于生物体本身的许多精巧设计的综合积累、并且类似于某一种伟大的机械发明是由无数的劳动、经验、智慧、甚至于错误的综合积累的时候,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观察每一个生物体时候,恐怕再没有什么比博物学的研究更为有趣的了……”
读《物种起源》有感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放在我的床边,一直想读完它却苦于没有大块的时间。每晚睡觉前拿起书来,没读几个字就进入梦乡。静下心来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趁着假期,用了几天的时间,贪婪地啃完了我本该在大学里读完的这部科学巨著。
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已是耳熟能详,一些有关进化论的科学故事,也是出口成章。但是似乎它们对于我,只是一副没有生命力、没有色彩的知识骨架。
正像达尔文在本书的序中自己叙述得那样:“我比任何人都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将支持我的结论的全部事实和参考资料发表出来,因为我知道本书中所讨论的任一点都必须用事实来支撑,否则便会引出与我的学说完全相反的结论来......那些事实存在着,而且值得注意。不管是谁,只要将过多的经历放在未能解释的难题上,而不是放在对某些事实的解释上,他就必然会反对我的学说。”于是,连续几天的时间,我徜徉于书中列举的大量的奇妙的事实中,那些似乎每页平均起来至少有三个实例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和事实,有血有肉地将我头脑中那些干瘪的观点丰满起来,灵动起来;于是我沉浸于达尔文基于事实的逻辑论证中,那些基于事实的严谨推理的过程,那些正与反的多角度的巧妙的思辩,那些不厌其烦、反复絮叨的朴素而谦虚却字字千斤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直指神创论“物种不变”的靶心。
像眼睛那样的器官,可以对不同的距离聚焦,可以接纳不同量的光线,可以矫正球面和色彩的偏差,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装置;电鳐可以放电,深海鱼可以发光;小杜鹃鸟在大杜鹃抢占了他鸟巢之后,居然在刚孵化出来还秃着、瞎着的时候,就把它的义兄弟挤出巢外而摔死或冻饿而死;蜜蜂何以筑出如此完美的巢穴?红蚁何以具有养奴的本能?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结构或行为难道可以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吗?为什么自然界中我们不能随处见到数不清的中间过度类型?对于这些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可能提出的各种质疑,达尔文需要用那些具有说服力的事例来做出另人信服的回答:“自然界乐于积累矛盾,以改变内外界之间存在的和谐的基础。如果理性使我们热情地赞美自然界中无数的不可模仿的创造的话,那么理性还会告诉我们,某些其他的创造不是尽善尽美的。”如果我们承认生命的演化的观点的话,我们就不能不去试图综观生命演化的历史,我们就不能不去阅读地球演化的历史,我们就不能不去阅读地层这本用化石作为文字的书籍。 “如果把地质记录看成是一部保存不完整的、用不断变换的方言写成的世界历史,我们仅有这部书的最后一卷,在这部书的最后一卷里,在这里或那里保存了几篇零星的章节,每页书只有几行寥寥数行文字”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现存的生命形式和已经灭绝的相比,其数量是何等地小,我们就能够理解眼睛这样完备的器官是可以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产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