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合集下载

论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态与正向引导途径

论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态与正向引导途径
Ab t a t:I o tmp rr n sr c n c ne o a y Chia, n to ls h s a g e ti a to nv r i tde t a d i ra ainaim a r a mp c n u ie st su n s- n t ir — y s t n lfco s h v o e h l n e o t e h at y g o h o h t e t. v lp n ai n ls un e h i a a t r a e p s d c a l g s t h e lh r wt f t e sud n s De eo i g n to aim d r t e o e
P st e Gu dn a sa o g Un v ri t d ns o i v i i g W y m n ie st S u e t i y
S / hn xa 。W N i n H Z eg— in A G Qu一 g
( c ol f o t s n d iirt n a zo nvri ,L nhu 30 0 hn ) S ho o li dA m ns ao ,L nh uU i sy a zo ,7 0 0 ,C ia P ic a t i e t
显要 比中国社会其他群体来得高 。民族主义思潮 是把 双刃剑 ,它激 发大学 生 民族 意识 的同时煽 动
{ 收 稿 日期 20 09—1 2—0 8
作者简介

史 正宪 (9 1一)男,甘肃灵台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研究 15
2 ・ 0
论民族主义在 大学生中的表现形 态与正向引导途径
自2 纪 9 0世 0年代 初特别 是奥运 年 以来 ,奥
助长 了其 中狂热狭 隘 的倾 向 ,严 重影 响 了大学 生

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发展迅猛吸引了国人的眼球。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他们思想见解独特新颖,追求新鲜感,乐于接受新事物,民族主义的传入,使大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会去亲身体验,由此他们的思想行为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好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民族主义,给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概述(一)民族主义思潮的内涵有关民族主义思潮内涵的概述,本文比较认同邓卓明先生在《社会思潮专题研究》一书中的观点,他把20世纪90年代在高等学府出现的并且和爱国主义相联系的社会思潮,称作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是自身民族持续进步产生的对自身民族独有的情愫,正是因为这种情愫,才使民族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思想高度集中,并注重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民族主义思潮主要以追求自身民族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其内涵通过爱国主义这一概念来传递。

(二)民族主义思潮在高校盛行的原因(1)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大学生在接受外界影响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拒绝纯粹的理论灌输,往往只接受自身的感知,单纯的课堂教育收效甚微;其次,大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他们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看法存在偏激,容易受到他人的鼓動和影响,常常无意识地由温和民族主义走向偏颇激进的民族主义;最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一定的交互性,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为民族主义思潮滋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2)舆论传播渠道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和载体。

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借助互联网给大学生传播一些不实有害的信息,例如,一些激进民族主义分子会通过微博、微信、QQ这些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去散布不实的言论,通过网络来宣扬他们激进、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主张,从而去煽动大学生的民族情绪,当这些虚假的信息经过无限放大、传播后,他们利用大学生好奇、爱冲动的心理对他们进行迷惑和误导,很容易就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备受关注。

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自由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自主性。

然而,由于教育体制、家庭教育、社会传统等多方面原因,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问题1.缺乏认真的思想教育大学的宗旨是培养人才,而思想教育应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但事实上,很多大学只是侧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关注。

因此,许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2.警惕意识不够一些大学生由于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现象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的言论所影响,缺乏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意识,导致被误导。

3.极端思想泛滥一些大学生思想极端化,表现为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极端思潮等,这些思想常常导致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和社会问题。

4.网络依赖症现代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但是网上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有些恶意信息可能会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为。

二、对策大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理性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加强对大学生的警惕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的危害,帮助学生分辨正常信息和虚假信息,避免被误导。

3.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大学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座谈会、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彼此的思想和文化,促进学生思想的交流和思考。

4.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大学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以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的辨别能力。

结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

“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大义”应该是大学的核心宗旨。

加强与完善大学思想教育,加强警惕意识教育,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措施,是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变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变化与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丰富、社会多元的环境中,他们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内容可能产生怀疑和反感。

教育改革的推进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但同时也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可能不同于过去,更加倾向于关注个人发展、自由选择和多元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变化还受到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和价值观相互交流和碰撞,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与此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使一些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他们可能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意识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变化也与网络时代和新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他们可能更加容易受到网络言论和信息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产生新的认同和要求。

新媒体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和参与平台,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观点和意见,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时代和新媒体对于教育和思想政治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在当今时代,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至关重要。

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呢?首先,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大学生能够明白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了解无数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从古代的辉煌文明到近代的屈辱抗争,再到现代的崛起复兴,每一个阶段都饱含着无数的故事和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更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源泉。

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要关注国家的发展现状和时事政治。

了解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关注时事政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明确自身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国家的发展。

我们的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定国家的整体发展成就,也不能盲目乐观而忽视存在的不足。

应当以建设性的心态,积极思考如何为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者,要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在学习上,要勤奋刻苦,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展现良好的公民素质。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爱国的重要体现。

可以参加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环保活动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还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和错误言论,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

另外,要培养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文章主要从散漫的新自由主义、功利的实用主义、虚伪的民主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虚荣的拜金主义以及猎奇的历史虚无主义几个方面描述了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在此影响下,大学生形成了颓废型行为、功利型行为、冷漠型行为、冲动型行为和享乐型行为等行为方式。

为了抵御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可以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主体地位,运用现代媒介手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控制正确舆论导向等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行为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在社会上流行的思想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物质决定意识。

某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发展、异化以及衰落都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特定的社会环境会导致某种社会思潮的出现,而该思潮又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及行为。

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社会思潮所影响。

一、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一)散漫的新自由主义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自由散漫的价值取向。

新自由主义思潮认为这种自由与其说应落实到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上,倒不如说应该体现为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言论。

唯有个人利益和自由才是最真实且根本的,国家只是这种自由的保护者。

在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了无政府主义、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思想。

(二)功利的实用主义受实用主义影响,大学生中产生了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

功利主义的最基本原则认为人之本性既非善也非恶,而在于求乐避苦。

所以,人们的行事都是为了产生较大的快乐,而在权衡利弊时,必然按照对个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这是典型的美国价值观,更关注那些想得到、看得见、用得着的对象。

20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这一思潮广泛流传于西方世界,并在东方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引言作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和积极实践的重要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本文将围绕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展开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1.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特点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1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表达爱国情怀。

他们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并通过购买国货、支持本土文化等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支持和热爱。

1.2 开放包容的态度与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相比,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更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

他们更加注重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机会。

他们也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友好合作,推动和平发展的进程。

1.3 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素质,他们通过学习、阅读等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

同时,他们也积极利用互联网等平台进行知识的传播,通过写作、演讲、社交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更多的人,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国活动中来。

2.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存在的问题2.1 意识淡薄问题尽管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但在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抉择时,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利益认识不够深刻,个人主义情绪过于突出,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价值观多元化问题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样性。

一些大学生受到外部环境和影响,对传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存在异化或者曲解,甚至产生排斥情绪。

这种情况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3 缺乏实践行动问题尽管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建构理性的民族主义----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表现与反思周思捷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 2013020096摘要 : 2013年,民族主义思潮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的第三位。

在此背景下,了解民族主义的内涵,分析学理性民族主义和大众性民族主义、对以传统化文化为基础、反西方和全球化为特征的当代民族主义进行反思,倡导建构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温和的民族主义,对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主义,学理性民族主义,大众性民族主义一、背景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

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展开了讨论和争论,使得2013年思想舆论市场更加活跃,更多激荡。

为此,人民论坛对2013年度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进行调查。

从关注度、活跃度与影响力三个主要指标监测评价2013年社会思潮的变化,最值得关注的2013前十大思潮的综合得分情况分别为:新自由主义(9.1)、历史虚无主义(8.5)、民族主义(8.4)、创新马克思主义(7.8)、普世价值论(7.5)、宪政思潮(7.4)、民粹主义(6.5)、新左派(6.3)、新儒家(6.2)、伪科学(5.8)。

其中,“民族主义”思潮综合得分8.4分,位2013值得关注的思潮第三位。

2013年,国家民族主义成为国际争端的源头。

“斯诺登事件”将美国监听他国的丑行暴露无遗,显示美国为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不择手段的行径。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中韩等国家反对而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民族主义者主张重新评价日本近现代历史,强化民族国家认同。

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美国和日本激烈反应。

在人民论坛针对民族主义思潮的调查中,50.8%的受访者认同“我们要坚决维护民族利益、国家利益”,35.1%的受访者认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很可能损害本民族、国家利益”,只有10.0%受访者认同“民族主义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的忽视甚至否定,是国际冲突的根源”,显示大部分民众在面对民族利益矛盾时,虽然认为应首先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但对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仍持否定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端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引导以及调整大学生的这种极端的情绪转向理性温和的意见表达已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极端民族主义理性
近年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经过网络的传播,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已经形成了一股连官方都难以抗御的势力,这种势力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只要逛一下各大高校的论坛就可以发现,许多热门“爱国”话题并且牵涉到某些相关国家的主题的回帖大都是一些不堪入耳,丧失理性的言论,他们自称为“中国的愤青”,但是我却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愤怒青年”,而是极端甚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政治意识混乱而且淡漠的大学生中的表现,而网络则成为了这些所谓的“愤青”们的主要的宣泄平台。

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大学生,总是从地缘政治出发,强调国家与民族对立的永恒性,把世界看成一个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而否认国家与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无视国际合作共同繁荣的历史趋势和现实努力。

在他们的世界地图中,国家往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恨的,另一种可鄙视的。

前者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后者以韩国、印度为代表。

对于美国,大学生们把其一切国外行为都看成是霸权主义,看成是对中国未来的最大威胁。


如美国主导的全球反恐战争,在他们眼里,被看成是对弱者的欺负,而完全不知反恐战争对于世界乃至中国的正面意义;比如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他们认为是美国对朝鲜和伊朗内政的粗暴干涉,甚至幼稚地认为,朝鲜和伊朗拥有核武器对中国十分有利;最为极端的是,一些人对9·11感到欢欣鼓舞,甚至把本·拉登当成反对美国霸权的英雄、把塔利班看成中国人民的盟友。

极端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一、与爱国主义相联系的对立情节
日本是中国大学生中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表现最为充分的国家。

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中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钓鱼岛等问题,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大学生中迅速扩散。

他们呼吁抵制日货,宣扬要血债血偿,搞东京大屠杀,在各论坛上大肆侮辱日本人等等。

至于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正面的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他们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拒绝接受。

殊不知,在中日建交后日本是对华经援力度最大的一个国家,当初的大量的基建所用的资金和技术如果没有日本当年对华的大量的经援,是很难想象的。

韩国本是一个弱小的邻国,由于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影视和饮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导致了许多青年学生在面对韩国时的复杂心态,再加上端午节申遗问题、个别学者对孔子的国籍问题的一家之说、一些人对长白山提出领土问题等等,引发了大学生针对韩国的网络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鄙视韩国人为核心的。

在这些大学生看来,他们的对美国、日本和韩国印度的反应都
是爱国主义的标志,而浑然不觉其实很多时候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行为,甚至带有种族主义、大汉族主义的浓烈色彩。

比如,在网络上,他们往往称日本人是“猪”,印度人是“阿三”,韩国人和朝鲜人是“棒子”,充满了挑衅和侮辱性的语言。

笔者在一个大学贴吧上看到,一些跟贴直接骂自称朝鲜族人的楼主“棒子”的现象,完全不顾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一个朝鲜族的事实;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满族也进行侮辱性的攻击。

二、与民族经济利益至上相联系的对立情节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一些大学生简单地认一国之得即另一国之失。

许多人认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就是掠夺中国人民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就是剥削中国人民的。

他们看到了街边林立的麦当劳、肯得基、沃尔玛、家乐福,看到了路上奔驰的丰田、三菱、奔驰、宝马,在感性上,他们其实是喜欢这些东西的,但是在理智上,他们却认为这些都是西方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工具。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问题,我国以出口劳动力密集、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往往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在理解这些现象的时候,他们往往缺乏真正的理性意识,总觉得自己吃亏了,被剥削了,既没有互利互惠的观念,也没有对国内经济自身问题的冷静反思。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却缺乏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的常识,不明白各国经济互补、贸易互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他们对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和产品,一概采取排斥态度,
恨不能将它们完全赶出中国而后快,完全不顾很多企业建在中国,采用中国原料,雇佣中国员工,给中国政府纳税的事实;与此同时,他们又容易沉浸在中国购买力左右西方国家的经济的意淫中,一旦与西方国家出现外交纠纷和贸易摩擦,立即演变成民族主义的渲泄口,许多学生带着义和团式的激情,动不动就宣称抵制美货、抵制日货、抵制法货,甚至做出围堵家乐福之类的极端举动,而全然不顾多年来我国与西方国家间贸易属于顺差,如果西方国家也抵制我国的产品的话,我们的损失将会更大的现实。

三、与传统文化优越论相联系的对抗情节
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民族文化主体性意识的增强。

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在认识文化问题、特别是有关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深层的文化问题演化成表面的政治问题,最后归结于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的道路上去。

大学生喜欢从两极来判断中西文化的价值,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大学生,往往是民族传统文化优越论者,与此相应的,便是西方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劣等论。

比如说关于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他们往往鼓吹中国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礼仪之邦”,四大发明,孔孟思想,而相应的一提到美国便是,殖民文化,金钱至上,移民国家等等,殊不知当下中国的公德意识之败坏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而美国的自由法律制度下国民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国民素质才是我们效法的对象。

参考文献:
[1][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2
[2]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7-8
[3]徐友渔.家乐福事件与民族主义[n].南方都市报,
2008-05-11
[4]董海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j]党
史文苑,2008(18):42
[5]徐迅.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7.
作者简介:谢冯浩(1988-),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政治思潮与意识形态,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