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论-11-情绪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在心理学领域中,动机和情绪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动机可以理解为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情绪则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机和情绪的理论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知识点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理论,内容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提出,人们在满足低级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大卫·麦克莱伦提出,它指出个体在实现自我成就感和成功感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可以被划分为两组:任务导向型和竞争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个人目标的实现,而竞争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与他人的比较和相对的成就。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维克托·弗鲁米提出,它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于个人努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个理论基于三个因素:期望、价值和期望力。
期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预期结果的程度,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和吸引力,期望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预期结果的程度。
二、情绪理论知识点1. 六种基本情绪(Six Basic Emotions)根据保罗·艾克曼和沃利特·弗里曼的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喜悦、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和惊讶。
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共通的,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2. 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不仅仅是自发产生的,个体也可以通过调节策略来主动管理和改变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表面策略(如冷静表情)和深层策略(如让自己平静下来)。
3.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有效应对情绪的能力。
心理学导论:人格与情绪的关系解析

心理学导论:人格与情绪的关系解析引言在人类的生活中,人格和情绪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元素。
人格代表了一个人的特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而情绪则是人们对不同刺激的主观体验。
这两个概念在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并解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代表了一个人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人格的形成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孪生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的人格特征更为相似,而异卵双胞胎则相对较为不同。
这一发现表明,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也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家庭、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对人格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成长在和谐家庭中的人可能更具有积极、稳定的人格特征,而一个成长在逆境环境中的人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负面的特征。
个人经历对人格的影响个人经历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一个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为敏感和焦虑的人格特征,而一个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人可能具有更为自信和乐观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的测量为了研究和了解人格特征,心理学研究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
其中最著名的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和五因素模型(Big Five)。
MBTI是根据荣格(Carl Jung)的人格理论开发的一种人格测量工具。
它将人格分为四个维度:内向与外向、感觉与直觉、思维与情感、判断与知觉。
通过对个体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偏好进行测量,MBTI可以得出一个人的人格类型。
这种测量工具广泛应用于个体发展、职业规划和团队建设等领域。
五因素模型是一种基于统计分析的人格测量模型。
它将人格特征划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责任心、开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心理学导论:人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导论:人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它探讨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其中包括人格和情绪。
人格是个体特质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情绪则涉及个体对事件或刺激的情感反应。
本文将重点探讨人格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人格与情绪的定义和特征1. 人格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特质和行为模式。
通常,个体的人格可以分为五大因素: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因素影响了个体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
2. 情绪情绪是一种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引起的强烈主观感受。
常见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
虽然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经历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情绪变化,但它们也可以被归类为正面的和负面的情绪。
人格与情绪之间的关系1. 人格对情绪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格特征会对其情绪经验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外向性高的人更倾向于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神经质高的人则更容易体验到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开放性与适应性、宜人性与友善等因素也与不同类型的情绪有关联。
2. 情绪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个体对事件和刺激做出反应,并且这些反应能够塑造个体的人格特征。
例如,在童年时期,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促进自我探索和社交互动,从而培养出外向性和开放性等积极人格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及启示1. 研究方法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格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实验室实验、问卷调查、观察法和长期追踪研究等方法都被广泛应用。
这些研究方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人格特征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联。
2. 实际应用对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了解人格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体发展、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有重要意义。
例如,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论人格与情绪是心理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主题。
不仅仅是了解它们各自的定义和特征,更重要的是深入探索它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心理导论情绪

认知评价:事件评估、自我认知
事件评估
个体对所经历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意 义赋予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感受和情绪反应。例如,面对同一情境,悲观的人可 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而乐观的人则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自我认知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 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情绪的表达和体验。例如,低自尊心的人更 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更容易保持积极情绪。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3
情绪的产生与作用机制
生理机制:自主神经系统、荷尔蒙
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的产生与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控制着内脏器官和腺体的 活动,从而影响情绪的表达和体验。例如,当个体处于紧张或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兴奋,导致心跳加速、血 压上升等生理反应。
荷尔蒙
荷尔蒙是情绪产生的另一重要生理机制。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荷尔蒙的分泌可以引发兴奋、 紧张等情绪体验。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情绪的稳定性,例如,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易 怒等症状。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他 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促进情感交 流。
心理咨询:情绪调节技巧的传授与实践
01
02
03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 和行练
教授学生放松技巧,缓解 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情绪调节训练
通过实践和练习,提高学 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增强 自我控制力。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情绪表达和体 验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文化对情绪的 认知、表达和调节方式存在差异,这 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 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重视集体主义 和抑制个人情绪的表达,而另一些文 化则可能更强调个体情感的自然流露 和表达。
心理学导论: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导论:认知与情绪的关系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认知和情绪。
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讨论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认知对情绪产生的影响以及情绪如何反过来影响认知。
2.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2.1 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指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评价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
例如,如果我们将某个事件解读为积极或有益的,我们会感到愉悦;而如果我们将其解读为消极或威胁性的,我们会感到不快。
•这种认知评价对于处理新信息、应对挫折以及适应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情绪调节与抑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思想过程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例如,通过积极地思考来改善负面情绪,并调整注意力、解构负面信念。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来控制情绪。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
3.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3.1 情绪与注意力•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分配。
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或害怕时,我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潜在威胁。
•此外,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提高注意力、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3.2 情绪与决策•情绪对决策过程有重要影响。
例如,正面情绪可以提高风险承受度,而负面情绪则会增加风险规避倾向。
•这是因为不同的情绪状况会改变人们评估和权衡利益与风险、奖励与惩罚之间关系的方式。
4. 认知和情绪的相互作用•认知和情绪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认知可以调节情绪,并且人们常常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同时,情绪也会影响认知,甚至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注意力分配。
5. 结论认知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认知可以影响情绪产生和调节的过程,而情绪也会影响认知加工和决策。
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以及心理健康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为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了参考依据。
心理学概论第7章情绪和情感

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心率、血压和其他心血管参数。例如, 当人们感到害怕或生气时,心率和血压可能会升高。
内分泌系统在情绪中的作用
激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情绪体 验。例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在应对压力时释放,引发战斗或逃跑 反应。
皮质醇
催产素
催产素是一种与亲密关系和信任相关 的激素,它可以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 和情感体验。
心理学概论第7章情绪和情感
目
CONTENCT
录
•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 情绪和情感的理论解释 •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 情绪和情感的调节与控制
01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பைடு நூலகம்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情绪通常指个体在面对外部刺激时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情 感则指个体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态度,更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交织,情感往往基于情绪,情绪的表达也能反映 出情感。
情绪和情感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情绪和情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们是人类行为和心 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认知、动机、行为和社会互动 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情绪和情感在心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 理机制至关重要。
02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基本情绪分类
快乐
悲伤
愤怒
恐惧
厌恶
指个体感到满足和愉悦时 所体验到的情绪,通常与 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 足有关。
指个体失去某种重要事物 或遭遇不幸时所体验到的 情绪,通常伴随着失落感 和痛苦。
指个体受到威胁或感到不 满时所体验到的情绪,通 常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反应 和行为冲动。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

心理学导论复习要点之情绪第十章 :情绪一、情绪和感情的概括(一 )情绪和感情的含义1.情绪和感情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响,它反应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感情的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容:①情绪和感情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绪和感情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或感觉;③情绪和感情都有其外面的表现(即表情都伴有生理上的变化。
;②情); ④情绪和感情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一样情绪状态的自我感觉。
每种情绪有不一样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一样感觉,如快乐仍是难过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
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答动作量化形式,包含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响。
它波及宽泛的神经构造,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可是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植物性神经系一致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
测谎仪就是依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可以控制其生理变化的原理来设计的。
测谎仪主要丈量呼吸、汗腺及心跳等个体不可以自行控制的反响。
2.情绪的维度及其两级性情绪的维度是求情绪所拥有的特征,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
这些特征的变化都体现出两极对峙的状态,比若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峙的特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 (提升人的活力 ) 和减力 (降低人的活力 )的两极 ;激动度有激动与沉静的两极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二 )情绪和感情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和感情是有机体生计、发展和适应环境的手段,如动物碰到危险时产惟恐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感情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能够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升人的活动的效率。
赫布以为唤醒水平易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 型曲线的关系。
3.组织功能:情绪和感情对其余心理活动拥有组织的作用,表此刻,踊跃的情绪和感情活动起着协调解促使的作用,悲观的情绪和感情对活动起着崩溃和损坏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感情在人际间拥有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 • 主观体验是情绪和情感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 个体对不同事物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它涉及人 的认知活动以及对认知结果所进行的评价。 2.具有明显的机体变化和生理唤醒状态 • 表情是明显的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它 通过面部肌肉、身体姿势和语言语调等方面的 变化表现出来,在情绪和情感中具有独特的传 递自身体验的独特作用。 3.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 • 在情绪和情感活动过程中,不仅大脑皮层,而 且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 网状系统等部位也起着特定的作用。
(1)亲密区。即最亲密的人际空间距离, 彼此间可以接近到3~12英寸;
(2)个人区。即朋友之间的距离,彼此的 身体距离可以接近到12~36英寸;
(3)社会区。即熟人之间的距离,彼此的 身体距离介于4.5~8英尺之间; (4)公众区。即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场 合的社会交往活动。
第四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 情绪产生时会伴有某些生理上的反应。这些反 应主要包括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和脑电波的 变化。 (一)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 • 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为内脏神经,可以分为交 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分支系统,重要是控 制各种腺体活动、内脏器官和血管运动的神经 系统,它们所控制的活动。 1.呼吸 • 呼吸会随着情绪状态的不同在呼与吸的次数、 呼与吸的快慢和质量上有明显不同。
大
脑
皮
层
感受器
内
脏
骨
骼
肌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在1927年, 针对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提出了三点质疑: • 第一,在各种情绪状态下身体的生理变化差异 较小,无法在生理变化上对复杂多样的情绪做 出区分; • 第二,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体内各个器官对刺 激的反应迟缓,不足以说明个体情绪瞬息变化 的特点; • 第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可以用人为办法诱发 出来,但只能激发某种生理状态,却不能诱发 出某种特定情绪,例如无法诱发出人的愉快情 绪。
心 理 学 导 论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 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 的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反映,是由某种外在的刺激或内在的身体状况 作用所引起的体验,只是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与 认识过程不同。 •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认知 活动、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的 特点。
(三)测慌的原理和机制 • 测谎是通过测谎仪来测量个体在被检测时是否 出现某些生理反应而判断他是否说谎的过程。 • 测慌仪是一种多道心理测试技术来检测受测者 是否说谎的仪器,是利用受测者因说谎产生的 某些生理反应的原理而设计制成的生理记录仪。 • 主要是根据个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反应之间的 关系的生理反应指标来综合判定,它可以同步 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如心率、血管容积、呼吸、 皮肤电反应与脑电波等。
4.内、外分泌腺 • 人体内有两种腺体,外分泌腺,即汗腺、泪腺、 唾液腺、消化腺等和内分泌腺,即甲状腺、甲 状旁腺、肾上腺、脑垂体和性腺等。这些腺体 都有相应的分泌物产生。 • 生理反应是个体在情绪状态下发生的生理变化。 许多实验表明,不同情绪状态存在着不同的生 理反应模式。有研究进行了确定恐惧与愤怒的 不同生理反应模式。 • 结果显示,恐惧时会诱发出三种生理反应的变 化:呼吸增加、手掌皮肤阻抗降低、某部分肌 肉紧张增加。愤怒时则记录到了不同类型的生 理反应:心率增高、皮肤电增高、整个肌肉紧 张增加,血压上升。
二、基本情绪 • 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四种 基本形式,它们与基本需要相关联,具有很高的紧张性。 (一)快乐 • 快乐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舒适感受和 体验。 (二)愤怒 • 当个体在遭受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下,感到自己 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表现的 极端情绪体验。 (三)悲哀 • 悲哀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盼望的或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主 观体验。 (四)恐惧 • 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时产 生的强烈情绪感受与体验。
• 测慌过程实际是运用了联想原理。测谎 过程中,个体的相关部位和电极连接在 测慌仪上,主试向个体首先呈现一系列 与案情毫无关系的“中性”问题,并记 录由此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反应作为测谎 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基线,即用此基线比 较说谎时情绪状态的生理反应。 • 测谎仪的功能以及由此测得的生理反应 仍有相当限制,因为引起个体生理变化 的原因有时并不是由于说谎的缘故,可 能是个体的紧张或对某些问题或关键词 的理解有误而导致情绪状态上的反应。
二、 情绪状态 • 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 时间内产生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 情和应激。 (一)心境 • 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 的情绪状态 (二)激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 • 应激是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非 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表现在出乎意料之外的 紧张状况下引起的情绪体验。 •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 2.情绪是反应性和活动性的过程 3.情绪具有情境型和短暂性的特点 4.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虽然它们所表达的主观体验的 内容有所不同,但情绪和情感又是相互联系的。 • 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 时又是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表现强度,情 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 • 情绪发生的过程往往深含情感的因素。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 能够找到与之相对立的情绪和情感,它们表现 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相互对立 的两极。 • 情绪和情感在快感度方面的两极是“愉快—不 愉快”。 • 情绪和情感在紧张度方面的两极是“紧张—轻 松”。 • 情绪和情感在激动水平方面的两极是“激动— 平静”。 • 情绪和情感在强度方面的两极是“强—弱”。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分类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Schloberg,1954)提出情绪是由愉快—不 愉快、注意—拒绝、睡眠---紧张三个维度组成,并提出了由倒锥体情 绪三维模式图。
• 20世纪60年代末,普拉切克(R.Plutchik,1970 )以情绪的强度、 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把情绪划分为如图 所示的情绪三维模型。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 情绪和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工具。 (二)组织的功能 • 人在知觉和记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情绪 和情感则对心理过程进行监督,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三)信息功能 • 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通过表情来传递 信息、沟通思想并实现其信号功能。 (四)动机功能 • 人的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情绪和 情感作为是个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主观体验,它激 励人去从事某些活动和行为,提高活动的效率。
3.皮肤电 • 在一般情况下,皮肤具有一定电阻参数,当人 在情绪状态时,皮肤内血管或舒张或收缩,汗 腺分泌也会发生变化,这便引起皮肤电阻的变 化,通过对皮肤电流的测量和记录,就可以间 接测定情绪反应。 • 研究表明,在吃惊、恐惧和困惑等紧张情绪状 态下,皮肤导电电流会有所增加。 • 是用皮肤电反应记录的在看四种性质不同电影 时的情绪反应结果。图中四条曲线是四组被试 在看不同性质电影时的皮肤电反应记录。
三、情感状态 •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反映了人的 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 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标准,评价自己 和他人的思想、意图及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二)理智感 • 理智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认知活动所得成就评价过程中产 生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的感受。 (三)美感 • 美感是个体根据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的主观感受和获得理 解的精神愉悦的体验。 (四)热情 • 热情是个体是对人、事、物等肯定的、强烈的、稳固而又 深厚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表
情
一、 表情的含义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的生理 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 活动。 (一)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睛、额眉、鼻颊、口 唇等肌肉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
(二)身段表情 • 身段表情是指除面部之外的身体其他部 分表达的情绪动作。身段表情分为身体 表情和手势表情。 (三)言语表情 • 言语表情是个体通过言语的声调、速度、 节奏等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言语表情 中的语调表情又称为副语言。 • 人类学家爱德华· 霍尔(Hall,1966)在 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后,将人际距离由亲 到疏划分为四种不同的人际距离:
2.心率、血压和血管容积 • 情绪状态下循环系统的活动会发生变化, 一方面表现为心跳速度和强度的改变, 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周血管的舒张与收缩 的变化,例如满意、愉快时,心率正常; 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因而心率、血压和血管容积的变化可间 接反映情绪的变化,作为情绪测量的生 理指标。 • 血管容积的变化很复杂,在同一情绪状 态下,各器官的血管活动有着不同的活 动。
(二)情绪与额叶 • 对临床病人的观察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 的应用,有关情绪的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层, 特别是额叶与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具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当情绪冲动在边缘系统中心产生时, 情绪表达将受大脑额叶的控制。 •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在由 环境刺激引起的心理活动转化为生理变化中起 重要的中介作用。 • 任何刺激都可作为信息,被中枢神经系统加工 与处理,接着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二、情绪与大脑皮层 (一) 情绪的脑机制模型 • 情绪与大脑皮层存在着密切关系,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情绪的脑机制模型。 • 在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到,对相关情绪刺激的认 知,是在大脑皮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的,然后 再将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从而 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和某种特殊类 型的情绪行为。 • 在此同时,个体自己自己的情绪状态体验与感 受也在大脑皮层上产生,并导致某些与此相关 的行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