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梳理《热现象》

合集下载

热现象知识点

热现象知识点

《热现象》知识要点班级姓名学号一、温度、温度计1.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现象都是热现象。

温度表示物体的。

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用。

实验市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符号为。

-4℃读作。

3.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认清温度计的最小,且必须使温度计的与被测物体,等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时再读数.普通温度计读数时玻璃泡(填写“能”或者“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使用普通温度计要轻拿轻放,(填写“能”或者“不能”)甩。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分度值精确到。

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构造的不同点是,使用时的不同点是。

二、物态变化5.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以、、三种状态存在。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6.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过程需要热。

固体分为体和体。

常见的晶体有、、、、、、;非晶体有、、、。

7.晶体熔化时要不断热,温度(填写“变”或“不变”),该温度叫,直到晶体完全熔化,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

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填写“相同”或“不同”),非晶体没有。

8.物质由态变成态的现象叫凝固。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不断热,温度,直到完全凝固温度才。

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填写“相同”或“不同”)。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9.物质由变成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种是。

10.蒸发是在发生的汽化现象,一般说来蒸发是比较。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蒸发在温度下进行蒸发要热,有作用。

11.沸腾是发生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液体沸腾时,要继续热,但温度。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归纳热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物体的热现象和热能转换等内容。

初中物理课程中,热学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为您归纳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内容。

一、热量与能量转化1. 热和温度的概念:热是能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的形式,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大小。

温度高低决定了物体的热量高低。

2. 热平衡:当两个物体接触时,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等方式,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当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处于热平衡状态。

3. 热量的传递方式:热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递,分别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4. 传导: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递的方式。

导体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而绝缘体则反之。

5. 对流:对流是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气流或液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对流的速度与温度差、流体性质以及容器形状等有关。

6. 辐射:辐射是指由物体的高温部分向四周空间传递热量的方式。

辐射热量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二、热量的计量1. 热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在1秒钟内,1牛的力作用下,物体的体积膨胀1米。

2. 热量的测量:利用焦耳热量计可以测量热量的大小。

热量计由内胆、外壳和计量装置组成。

三、物质的热性质1. 热容与比热容:物体在加热时吸收热量会导致温度升高,而物体的热容量指的是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

比热容则是指单位质量物质所吸收的热量。

2. 热膨胀和热收缩: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受冷时会收缩。

热膨胀和热收缩是物体热性质的表现。

四、三态转化与热力学循环1.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分子紧密排列,无规则运动;液体分子较为松散,有自由运动;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剧烈。

2. 相变: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包括熔化、凝固、蒸发、液化、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板块《热学》知识梳理

初中物理板块《热学》知识梳理

3、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 热量 (用字母C表示) 单位:J/(kg· ℃) 水的比热容很大,为4.2×103 J/(kg· ℃) 物理意义:它表示1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 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水比热较大的应用:调节气温、作为发动机的冷却 液等空白演示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初中物理板块 《热学》知识梳理
说明

由于初中物理所学的热学知识是分散于八年级的第三章 《物态变化》和九年级的第十三章《内能》和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这三章,现将这三章的内容系统地总结 出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
考点概要:







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常见的热机有:内燃机、蒸汽机、汽轮机等 内燃机工作原理:燃料(汽油或柴油)在汽缸里 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使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 气冲程。 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的机械功的那部分能量 跟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 汽油机的效率为20%-30%,柴油机的效率为 30%-45%。
第二部分:分子动理论 内能 热量 热值 热机 能源
比热容
1、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 (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扩散现象:两种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例子:闻到花香、汤放盐后变咸等 (2)表明:分子组成物体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 动。
■根据内容上的特点,将知识点分为 两大部分复习: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一、热现象的基础知识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K)表示。

2. 热量: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总能量,单位是焦耳(J)。

3.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二、热量的计算1.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单位是J/(kg·℃)。

2. 热容量:物体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单位是焦耳(J)。

3. 热传递公式:Q = mcΔT,其中Q是热量,m是物质的质量,c是比热容,ΔT是温度变化。

三、热膨胀和冷缩1.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

2. 膨胀系数:物体温度每变化1摄氏度,体积变化的比率。

3. 应用:铁路铺设、桥梁建设中的伸缩缝设计。

四、相变1. 熔化: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 凝固: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会放出热量。

3. 沸腾: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气体的过程,此时温度称为沸点。

4. 冷凝: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液体的过程,会放出热量。

五、热机1. 内燃机:通过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产生动力的机械。

2. 热效率:热机将热量转化为有用功的效率。

3. 卡诺循环:理想热机的四个过程,包括等温膨胀、绝热膨胀、等温压缩和绝热压缩。

六、热力学定律1.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 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总熵(代表无序度)不会减少。

3. 第三定律: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所有纯净物质的熵趋近于一个常数。

七、热学实验1.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2. 热量计的使用:测量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实验装置。

3. 热膨胀实验:观察并测量物体在受热后长度的变化。

八、热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保温材料:减少热量流失,用于建筑、服装等领域。

2. 制冷设备:通过制冷剂的相变过程,降低物体的温度。

《热现象》知识要点

《热现象》知识要点

第一版《热现象》知识要点一、知识点搜寻:1、温度及温度计:⑴一理两规三区别;⑵一弯一甩七事项一理:指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两规:一是指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二是指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三区别:是指三种温度计的主要区别:区别如表一所示。

一弯:是指体温计的液泡上端附近有一个弯曲的缩口。

一甩:是指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几下。

七事项:①测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要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③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④测量时温度计的液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⑤要待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⑥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⑦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物态变化:⑴六种变化吸和放,⑵固体分清晶非晶;⑶两方三因四区别,⑷两法特例雾霜“气”。

六种变化:是指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吸和放:指吸热和放热。

六种物态变化中三种为吸热过程;另三种为放热过程。

如图1所示,箭头向上者为吸热过程;箭头向下者为放热过程。

固体分清晶非晶:指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无熔点(注意:不能说非晶体无熔化温度)。

两方:指汽化的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

三因:指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即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上方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

四区别:指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①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在一定温度....(与压强有关)下发生;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③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④蒸发时液体的温度要降低;而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即为沸点)。

两法:指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特例:①是指属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几种特殊物质(晶体有金属、冰、海波、石英;非晶体有沥青、石蜡、玻璃、松香)。

②几种易升华的物质(冰、干冰、灯丝、碘、萘)。

声、光、热现象知识点

声、光、热现象知识点

声、光、热现象知识点声、光、热现象知识点声、光、热现象【知识要点】一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而产生。

停顿,发声也停顿。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播。

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间隔:s?11S总?vt总 224.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是指声音的,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与听者的间隔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不同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减弱;(2)在中减弱;(3)在处减弱。

二光现象〔一〕光的色彩光的传播1.光:自身可以2.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3.光的三原色:。

4.红外线主要特点:热效应。

应用:取暖、摇控、探测、夜视等5.紫外线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安康,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安康,要进展防护。

6.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

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7.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8,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8。

〔二〕光的反射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了我们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等于〔注: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和〔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2)像到镜面的间隔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2.平面镜应用:〔四〕光的折射1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射光线分居法线,折射角介质外表时,传播方向不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 12.折射的光路图:13.透镜与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透镜成像规律的说明:一焦分虚实。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1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起电的方法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_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_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_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

(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电荷守恒定律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温度与热量:热现象的基础认识

温度与热量:热现象的基础认识

温度与热量:热现象的基础认识热力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能量转化与热现象的学科。

而温度和热量作为热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我们理解热现象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温度和热量的概念、相互关系和应用,帮助读者对热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通常用不同的温度标度来表示,比如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等。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K)。

热量的概念热量是能够使物体温度升高的能量传递形式,在物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过程称为传热。

热量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直至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温度和热量的关系温度和热量是密不可分的概念,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温度升高时会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时则会释放热量。

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热容量。

温度测量与热量计算测量温度的常用方法包括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通过这些仪器可以获得物体的温度。

而计算热量的方法主要有热力学公式、热平衡原理等,可以根据物体的温度变化计算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温度与热量的应用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物体的温度和热量是关键的生产环节;在医学领域,温度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热量的计算也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总之,温度和热量是热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对理解热现象和能量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温度和热量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概念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与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梳理《热现象》一考点透视回顾2008年中考考情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最熟悉的物质,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

各地中考试题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让考生分析、辨别物态变化,或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的作图或分析等考查的较多.这类题目应该引起同学们重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要求我们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考题剖析1.温度及测量例1.(2008,成都)如图1所示的温度计读数为_______。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要认清分度值,二要认清零上刻度及零下刻度.本题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而温度计的划度值随液面下降而增大,说明该温度计的示数为负值.常用温度计读数时,容易在零上还是零下上犯错误,因此,读数时要认清温度计的0℃的位置和分度值.答案:一4℃2.物态变化(1)熔化与凝固例2.(2008,济宁) 图12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该图像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信息一:。

信息二:。

【剖析】本题考查同学们能否通过图像提取信息和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的理解.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个不变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到第25分钟,这种物质在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由此可以确定此物质是晶体,熔点是80℃,熔化过程的时间约为15分钟.而在第10分钟时物质只是刚开始熔化.答案:(1)该物质的熔点是80℃;(2)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该物质是晶体(4)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15min等。

只要信息正确且有一定价值,即可(2)汽化与液化例3.(2008,泰州) 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干得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蒸发越快。

【剖析】本题是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考查我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方法加快液体蒸发.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的快慢.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蒸发.答案:液体的表面积越大(3)升华与凝华例3.(2008,南京) 如图2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B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剖析】这种考查方式比较灵活.干冰是固态的C02,喷洒在空中,能迅速吸热升华,使周围环境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雾”,而不是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这是利用科学知识实现人的主观意愿的一个典型例子.答案:B3.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例4.(2008,烟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15是关于水循环的示意图.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变成雨.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成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1)分析水循环的示意图,你能得到哪些物态变化的信息.(2)你也许注意过,天气预报中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试说明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带来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剖析】要判断一个过程中发生的是什么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析出物质的初态、末态各是什么.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答案:(1)液化: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汽化(或蒸发):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这是因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展望2009年中考考情预测从近几年的中考政策和命题思路可看出,这部分仍将主要考查:温度及测量(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和读数);识别物态变化(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及吸、放热情况;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的区别以及晶体熔化的条件与特点;蒸发与沸腾的联系与区别等。

摒弃温度计的刻度原理的分析与判断(如不准确温度计的读数问题)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的热量计算(如冰熔化成水的热量计算等).现在中考常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辨析能力为主,淡化了对概念的炒作,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为背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为基础,把基本概念和规律融于其中.二考点解读考点一温度和温度计内容解读: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单位有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在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T).它与摄氏温度(t) 之间的换算关系:T=t+273.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的.常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典例链接:(2008,太原)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使用时,它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图8中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

思路点拨:体温计的原理跟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段内径很细的缩口,当液泡中的水银温度降低收缩时,水银在缩口处断开,使缩口上方的水银无法退回液泡,因此使用时,它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一般人的正常体温是37℃,所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热胀冷缩、可以、37.O”.【误区警示】在进行体温计的计数时,一定要仔细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考点二物态变化内容解读:(1)熔化和凝固:①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②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图像和非晶体熔化图像如图所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在常见的物质中: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等都是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塑料等都是非晶体.③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再变稠,然后逐渐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④晶体熔化的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典例链接:(2008,温州)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纯度极高的碳化硅晶体,该晶体制成的半导体将大大提高电子设备的效率。

右图是该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四点中,表示该晶体正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是A.a B.b C.c D.d思路点拨:图像表示的是该晶体的熔化过程,其中a、b两点晶体处于固态,c点处物质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而d点物质已经完全熔化后,处于液态.所以答案选C.【方法技巧】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由于晶体内部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所以它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误区警示】图线的拐点是开始熔化和熔化结束的点,这时晶体全部为固态或液态。

(2)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a.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致冷作用.b.沸腾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c.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它是一个放热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条件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典例链接:(2008,成都) 如图1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的构成是A、水蒸气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水冰晶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水冰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思路点拨:首先要明确“白气”不是气体,因为气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其次要明确“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然后分析它的形成,既然小水珠是由原来看不见的物体变来的,那么它就是水蒸汽液化而成的.因此,本题应选C.【方法技巧】要想判断“白气”的形成是哪种物态变化,首先要确定“白气”是什么,然后分析它是怎样形成的。

【误区警示】“白气”是同学们错误认识的比较高一个知识点,要特别注意:“白气”不是气体。

(3)升华和凝华:①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它是一个吸热过程.碘、冰、干冰、樟脑、钨等物质都容易发生升华现象.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典例链接:(2008,泰安)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 ( )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嗣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思路点拨:灯丝工作时,温度很高,有一部分灯丝会发生升华现象变成气体;这部分气体遇到温度较低的灯泡壁后又会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故本题应选C.【方法技巧】同学们在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应该弄清楚物质或现象的初状态和末状态,再应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概念予以正确分析。

考点三水资源危机与环境保护内容解读:(1)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的水,不断地蒸发,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很微小的颗粒能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2)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罪魁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