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合集下载

详述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详述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详述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阐述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1. 培养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史教育: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讲述英雄壮举和民族团结的故事,让学生对祖国的发展有真实感受。

- 视听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爱国主题的电影、纪录片和演讲,通过感人的画面和言辞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国家机构、纪念馆和革命纪念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力量和辉煌,增强爱国情感。

2. 弘扬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观念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弘扬爱国精神的方法:- 文化教育:提供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 公民教育:教育学生尊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国家和个人的利益一体化。

- 紧跟时代: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事件和时事热点,让他们既有爱国情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

3. 实施爱国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最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

以下是一些实施爱国行动的方式:- 参与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弘扬优秀传统: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了解和尊重祖先的付出,传承优秀的爱国传统。

- 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国家重点项目,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和实施爱国行动来达到此目标,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祖国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明白祖国的伟大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那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呢?一、培养爱国情感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注重传授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让青少年了解祖国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民族的光辉历程。

同时,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青少年,让他们了解国家的繁荣稳定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对国家的热爱和信仰。

通过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景和人文景观,让青少年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弘扬民族精神其次,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让青少年明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通过宣传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让青少年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民族,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可以组织一些民族文化体验活动,让青少年亲身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三、关注社会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引导他们了解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等,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国家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社会事务中,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四、提倡爱国行为最后,我们应该提倡爱国行为,让青少年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热爱。

学校可组织一些爱国主题的活动,如国旗下讲话比赛、班级合唱等,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家庭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示范爱国行为,如遵纪守法、尊师重道、勤俭节约等。

通过这些行为的潜移默化,可以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和行为习惯。

总之,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倡爱国行为。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让青少年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下,成为有责任感、充满活力的新一代,为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计划

爱国主义教育计划

爱国主义教育计划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具有爱国之心的优秀青少年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我国需要一个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计划,以培养更多有良好爱国情怀的青少年,并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因此,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爱国主义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有机会亲身体验国家的发展成就和荣誉,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通过这些实地参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成就。

三、学校与家庭合力学校和家庭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两个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承担起为学生提供正确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家庭则应该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珍惜国家资源,为国家作出贡献。

家庭则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从小教育他们珍惜国家的发展成果,关心国家的未来。

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教育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五、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我们还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基地,了解国家的国防建设;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感受到爱国情怀的具体实践;可以开展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

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国家的瑰宝。

爱国主义教育八个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八个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八个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我们急需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具备热爱祖国、敬畏历史、传承文明的意识和行动。

以下是八个关键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祖国是我们生长的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要让学生从小就懂得珍惜祖国的繁荣稳定,努力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要教育学生尊重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荣耀和失败。

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三,要教育学生传承文明。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要让学生明白,传承文明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只有传承文明,我们才能保持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第四,要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包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和平等核心价值。

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

第五,要教育学生维护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明白只有国家繁荣,才能保障个人的幸福。

第六,要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将爱国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七,要教育学生珍惜当下。

当今社会,我们享受着前人奋斗得来的成果,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只有珍惜当下,我们才能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

最后,要教育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怎样进行爱国教育,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

一、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爱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展示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学生传达爱国情怀。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参观访问国家机构和纪念馆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庄严和荣耀。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例如,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强调国家的独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国家的成就和荣誉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例如,在地理课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国家的美丽风景和丰富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属国家的伟大和美好。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课文中的爱国主题,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描写国家荣辱与民族精神的作品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在德育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

例如,举办红色教育讲座、参观革命纪念地、开展瞻仰英烈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爱国主义的力量。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不仅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要有实际行动和奉献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环保行动、扶贫助困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怀、志向和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明确教育目标。

我们应该确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目标的确立将有助于我们制定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整合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的各个学科和课程中。

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在不同学科中接触到不同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而全面了解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三、组织纪念活动纪念活动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英烈纪念碑和革命烈士陵园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题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提升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注。

四、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理念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来提升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传递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五、倡导公民参与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国家机关、媒体、社会组织等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性活动、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发布相关报道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塑造社会舆论,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引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和家庭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庭进行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和参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提供支持。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既是推进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造就优秀人才的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创设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需要教育工作者创设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成就,增强对国家的热爱。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地,让他们亲眼见证英雄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日常学习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中。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认同感。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感,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美丽。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国家的光辉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国内外著作,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为他人贡献、为社会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团体,例如少年先锋队、学生社团等。

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投身爱国主义教育行动
3 报国
报国
即立志报答国家。报国之志是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深化,又是自觉地增建国之 才和践爱国之行的动力。
爱国不分先后,爱过有饿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 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 所以报国之志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如果 每个公民都能自觉做到这一点,国家就必定会兴旺强盛起来。
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更应该以热爱祖国为荣,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丰碑,让其永垂不倒。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应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镇和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 容辞的责任。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决定祖国的命运 和前途。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 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积极投身爱国主义教育行动
2 爱国
爱国 爱国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并将这种感情深化成一种理论,这就是爱国主义。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 种最深厚的感情。而我们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 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 族都涌现出了许过.........
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
爱国
立报国之志 学报国之才
践报国之行
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
四个 不要
1 不要为某些势力所利用,成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破坏者。 2 不要做始作俑者,不组织、煽动、带领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动。 3 不要做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不参加未经批准的非法游行集会活动。 4 不要做中转站,不通过短信和网络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周明学长期以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被认为是历史教学的主题①。

高中新课改也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②。

所以,无论是一纲一本时代还是一标多本时代,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应该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一点大家似乎不会有异议。

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狂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的确又是一个需要认真梳理和反思的严峻问题。

在岁末年初以来的阅读中,笔者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袁老师的“牛”需要警惕去年底,读到《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四辑上的一篇文章——《我的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③,该文介绍了“北京最牛的历史教师”袁腾飞先生的一些平时教学和工作情况。

因为作者詹坚是袁老师的学生兼崇拜者,应该说,詹文所记所感是真实可信的。

从詹文中,笔者发现,袁老师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和崇拜,原因之一是他把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仇恨教育,尤其是仇日教育。

他告诉学生“日本人多半不是好东西”,理由竟然是:“许多日本人都叫‘犬养XX’‘猫饲XX’,自己起名的时候就说自己是狗娘养的,还能有什么好东西呢?”他的一句名言“千万别骂日本人是王八蛋,这是对王八蛋的不敬,日本人就是日本人”被学生奉为经典,以至于学生都知道“袁老师对日本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痛恨”。

原因之二是他把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自大教育。

他在首都师大附中校刊上发表的《20年后中国将统治世界》一文也被学生们奉为经典。

其文内容如何,不得而知,但从标题看,略知大慨。

西人若知,“中国威胁论”可又多了一份证据。

我对袁老师不熟悉,也没有观看他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两宋风云”,按理不能妄加评论,但从詹文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愤青形象——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当然,如果袁老师是一位自由职业者,那么他多么愤青,多么仇日,多么自大,似乎都是可以理解并宽容的,我们也大可不必理会,因为现在毕竟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多一个愤青无伤大局。

可惜,他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而且是位深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他利用课堂和校刊大肆宣泄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了。

大家知道,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成为盲目排外、妄自尊大的教育,历史课堂也不能成为宣扬狂热民族主义的阵地。

从历史上看,狂热的、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历来都是冲突与动荡的滥觞。

据统计,自19世纪以来到冷战结束以后,绝大多数的国内国际冲突的背后都有民族主义的幽灵。

朱学勤先生指出:“狂热的民族主义,借爱国而排外,借排外而媚上,百年内频频发作,至今没有得到清理。

”④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同时对袁老师的“牛”也深感担忧。

两位任主编的提醒值得警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封底上,任鹏杰主编说,“爱国主义”在很多地方变成盲目的情感,乃至演变成了“害国主义”悲剧,这是颇值得深思的!今年初又读到《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上任世江主编的两篇文章,再次引起笔者的共鸣。

任世江主编在新年寄语——《提高专业素养活跃教学研究》一文中说:“历史教育应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并不是所有爱国的行为都值得赞扬。

”他在《从火烧赵家楼到火烧英国代办处》一文中指出:“两个事件都发生在北京,发人深省。

北大、清华的学生大都是高智商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什么也这样粗暴?事前的动员都打着爱国、革命的旗帜,为什么历史会重演?……在五四运动的教学中,火烧赵家楼对不对?应该作为一个常态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是公民教育的典型实例。

”两位任主编在几乎同一时间提出相同话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警觉。

历史教育本来就是公民教育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学科的这一教育功能,我们很多历史教师缺乏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许多历史教师以为在课堂上肯定了一切爱国行为——不管它的手段是多么的非理性,就是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而不考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样或那样的爱国主义,到底信奉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而这样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现代公民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主流文明?有学者指出,公民意识不仅是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认同,还包含着“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以及对本国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

显然,正确的公民意识是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正确的世界意识的综合,亦即具有平衡的、恰当的而非片面的、极端的国家意识和世界意识。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公民意识的扭曲往往是人类灾难的祸端。

即以20世纪为例,两次世界大战和很多局部冲突都与某些极端的国家意识的膨胀密切相关,在错误的公民意识驱动下,爱国主义会蜕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导致侵略他国的扩张主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加深世界历史运动的整体性,冷战后世界体系的重构也要求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避免重蹈战争覆辙,争取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更加有利于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因此,作为承担政治教化功能的历史教育,在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方面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⑤徐迅先生认为:“所谓人类主流文明,是指发源于现代化、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的那些价值和制度。

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前途,不在于政治权力的利益,而在于对人类所认同的价值和制度的追求和尊敬。

……在当今世界无休止的民族纷争中,惟有举起人类良知这面旗帜,民族纠纷才有可能求得解决。

”⑥显而易见,狂热的民族主义教育不利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也不符合人类主流文明的发展方向。

史学大家的反思引人警省最近在读大陆刚刚出版的《许倬云谈话录》。

今年80高龄的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关于“爱国”话题有一段口述,他说:“我到五十岁才拿自己的爱国思想摆在一边,我觉得不能盲目地爱国,我发愿关怀全世界的人类跟个别人的尊严。

只有人类社会全体和个别的个人,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国和族,及各种共同体,都是经常变动的,不是真实的存在。

到五十岁我才理解,我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打出来的爱国思想,固然是不容怀疑的情绪,但是到五十岁以后,我理解到人间多少罪恶是以国家之名在进行。

”⑦联想到笔者过去读到的另一位史学家雷海宗先生所说的“爱国观念中消极的成分较积极的成分浓厚得多。

爱国志士与其说是爱本国,不如说是恨别国。

恨恶别国,轻视别国,是爱国观念的必需条件;要不然,爱国观念就必渐渐衰弱以至于消灭”⑧,笔者认为,这两位史学大家关于“爱国”的冷静思考足以引人警省。

大家知道,爱国主义在西方是从民族国家产生以后才普遍出现的,在中国则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爱国主义都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如五卅运动中丁文江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迫使英国当局放弃上海租界的领事裁判权⑨。

一种是狂热的爱国主义,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五四运动的火烧赵家楼、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等。

也许正是因为爱国主义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既可以把民族引向“天堂”,也可能把民族带向“地狱”。

特别是,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爱国主义从产生的那天起,就被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的梦魇困扰着,打上了许多非理性的烙印。

也许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许多历史学家在爱国主义大潮中并不是推波助澜,而是理性的、冷静使之“降温”。

作为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需要的,也正是理性的、温和的爱国主义情绪,而不是狂热的、激进的爱国主义情绪。

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问题。

刘军宁先生认为,在当代,可取的民族主义是开放的、温和的、理性的、尊重个人自决权的民族主义。

对外它容许其他观念价值并存,并互相补充来提供行动准则;对内它也接受多元的价值和文化,在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制度框架内发挥作用⑩。

许纪霖先生也主张建构开放的、现代的民族主义⑾。

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的“民族主义题”意在考查民族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让考生明白民族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以若干思考和启示。

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智慧之学,是一门理性之学,也是一门公民之学。

历史教师不应该是愤青,应该给学生多带来一些理性思考。

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睿智和理性,要帮助学生树立开放的、理性的、现代的爱国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既要介绍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中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就,也要介绍它们的局限性。

如以四大发明为例,它们没有引起古代中国巨大的社会进步;火药主要是关心它的燃烧性能,较少注意它膨胀的瞬间产生的爆发力,所以中国古代的火器以纵火燃烧为主;造纸始终是手工操作;印刷到明清时期仍然以雕版印刷为主;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指南针等航海技术失去用武之地,对磁的认识还停留在唐宋人的水平;在近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子孙”又以全新的面貌从海外回到中国等等⑿。

中国近代史是今天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源泉。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特别警惕狂热的爱国主义情绪。

既要肯定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反帝爱国斗争的正义性,也要揭示它们手段的不正当性。

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正当与否,除了目的正当以外,它的手段也必须是正当的。

以目的的正当性来证明手段的正当性是极其错误的。

有学者认为,民主国家的民族主义不易走向极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受到了法治的限制⒀。

当然,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合乎“良法”应该是民族主义情绪表达的合理形式。

“国情”是“世情”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史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中外关系史的教学,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起来,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放在世界历史运动的大背景下加以诠释,充分挖掘世界历史运动中的“中国因素”。

如新航路开辟中火药、指南针的影响,文艺复兴中造纸术、印刷术的作用,欧洲启蒙运动中儒家文化的影响,美国建国神话中的茶叶元素,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抗争,一战、二战中的中国人作用,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影响等。

通过这些事例正确地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参考文献:①金相成、陆满堂、陈雪良:《历史教学法概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詹坚:《我的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四辑。

④朱学勤:《五四以来的两个精神“病灶”》,见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06页。

⑤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⑥徐迅:《解构民族主义:权力、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见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