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教案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8篇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一1.知识与技能(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教?学?活?动(一)引入教师活动:指出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
研究运动合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
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
牛顿运动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进入新课1、引出错误观点——历史的回顾教师活动:马路上有一辆车,发动机坏了,这么让它运动起来?(播放课件)教师设问:车运动起来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车会怎么样?继续设问:车会不会立刻停下来?教师引导:施加了力车运动起来,停止施力,车要停止;于是可得结论,要让车运动起来,就必须施加力给车,换言之: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我所推理出的这一观点正确吗?课件展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力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活动:同学们意见不一教师引导:人类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道路中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请问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有那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学生活动:回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活动:幻灯片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设疑:?他们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8-69内容,并思考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他们各自的观点和所运用的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和运用的科学方法。
高中物理牛顿定律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定律讲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3.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牛顿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牛顿定律的重要性。
2. 学习新知识(30分钟):
a. 牛顿第一定律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b. 牛顿第二定律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c. 牛顿第三定律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3.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自主探究牛顿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
4. 练习应用(2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总结(5分钟):对牛顿定律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四、教学手段:
1. 课件展示。
2. 实物模型展示。
3. 分组讨论。
4. 小组合作。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牛顿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三、教学难点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联系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四、教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五、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即:a FSHAPE MERGEFORMAT(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SHAPE MERGEFORMAT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a 。
3、引出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精选篇2)【教材分析】*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那么大家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吗?(2)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做好铺垫。
2.探究(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3.理论讲解(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2)通过实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等。
4.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牛顿第三定律现象,如:划船、跳跃等。
(2)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5.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复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F,那么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地球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也对地球施加引力。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通过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教师若希望在教学中脱颖而出,应高度重视教案的撰写和规划,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篇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上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策略】回顾与思考→创设物理情景→分组讨论→老师讲解→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回忆上节课知识,集体回答。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9篇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9篇牛顿第一定律篇一(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l_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会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分析一些典型实例。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凶,和利用结论分析实例。
难点利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具小钢球、磁铁(条形)教学方法讲授活动讨论教学过程投影: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思考与讨论1.苹果未熟透前为什么不会从树上下落?2.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3.是什么原因导致苹果下落的?教师归纳苹果未熟透前,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
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而导致苹果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树对苹果的拉力没有了,苹果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苹果原来的平衡状态破坏了,物体就沿着另一个力的方向运动起来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思考与讨论1.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一旦脱手,气球将升空。
你能说明气球升空的原因?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时,氢气球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
但一旦脱手,氢气球失去了手的拉力,平衡就会破坏,此时氢气球就会升空。
2.水平道路上行驶的汽车(1)若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汽车将怎样运动?(2)若此时驾驶员关闭了发动机,则汽车又将怎样运动?为什么?最后汽车的运动状态怎样?(3)如果要使停止着的汽车重新启动,则驾驶员应怎样做?此时,汽车受力平衡吗?(1)当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时,汽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驾驶员关闭发动机,汽车失去了发动机的牵引力,则汽车会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减速,最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3)要汽车重新起动,驾驶员应起动发动机(汽车受力不平衡),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汽车由静止运动起来。
实验或投影:磁铁的吸引力使钢珠改变运动方向(如图2—3—1)备注想一想从上述实例和实验中,你能总结出一条什么样的结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在______作用下发生的。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篇一: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牛顿第三定律[课题]: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
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
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
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 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和应用方法。
2.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3.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复杂情况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方法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
法。
3.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黑板和粉笔。
2.投影仪和PPT。
3.实验器材(小车、重物、弹簧测力计、滑轮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内容:分别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
用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
4.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
力。
5.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经验。
6.小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
知识。
7.反思与提升: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导入目标一一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一一根据理论提出猜想——实验验证。
2、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体重计、装满水的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提出问题:
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
况:变小)
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
况:变大)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
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
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
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
2、速度保持
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
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引导过渡:平衡状态随处可见,因此研究它很有实际意义。
引出下面的
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列举实例,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
点评: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
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的特点是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
等。
3、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不论其状态如何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点评: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
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
3、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
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就结果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
点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课后问题练习1、2。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熟练掌握处理三力平衡的方法。
教师活动:检查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
如果
①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②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③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⑤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⑥人对地板的压力与人的运动方向有无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提示学生合理的选取研究对象及解题步骤要规范。
点评:引导过渡,提出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并投影出正确答案.(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求出待求作用力的反作用
力后,做答时一定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再转换回来。
)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给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归纳和总结。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析,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超重,失重的实质。
学生活动:学生作答。
理解超重、失重的实质。
教师活动:实验验证
1、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当瓶做不同的运动
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作解释。
2、演示并分析:
①静止时我们看到小孔处水向外喷出,为什么
②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不再向外喷出,这又是为什么
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和学生一起评析。
③思考:如瓶竖直向上抛出,水会喷出吗为什么
④现在你能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交流并做汇报。
点评:实验验证,加深对失重的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行反馈矫正。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节所研究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后作答,其他同学补充。
点评: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四)实例探究
☆超重、失重概念的应用
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
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
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2、如图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
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A.F=mg B.Mg<F<(M+m)g
C.F=(M+m)g D.F>(M+m)g
答案:D
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答案:C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9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通过乘坐电梯等,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
3、通过因特网查询了解超重、失重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点评:布置课外研究作业,发现规律,深入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