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

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新 进 展
贾 承 造 刘德 来 赵 文 智2 魏 国齐2 张君 峰 , , , ,
(. 1 中国 石 油 天 然 气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 国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2 中
摘 要 :0 2年 A P 年 会 对 层 序 地 层 学研 究 新 进 展 的 总 结 主 要 包 括 : 提 出运 动 学 层 序 和 体 系域 、 球 半 径 周 期 性 变 化 引 20 A G ① 地 起 的深 海 盆 地 千 米 级 规 模 的 海 平 面 变 化 、 海 页 岩 层 序 识 别 和 陆 架 边 缘 崩 塌 基 准 面 及 崩 塌 层 序 等 新 理 论 , 出 气 候 变 化 深 提
是 高 频 层 序 形 成 的 主控 因 素 , 证 了米 兰柯 维 奇 旋 回 中 4 验 0×1 0 a离 心 率 周 期 造 成 海 平 面 变化 的 理 论 ; 在 碳 酸 盐 岩 层 宁 ②
地 层 学 、 岩 作 用 与 层 序 地 层 学 关 系 研 究 方 面 以及 层 序 地 层 学 在 含 油 气 系 统 、 闭预 测 、 集 层 和 油 气 藏 精 细 描 述 、 源 成 圈 储 烃 岩 预 测 以及 油 藏 开 发 动 态 模 拟 等 方 面 的应 用 均 取 得 较 大 进 展 ; 除 传 统 的 露 头 观 察 、 心 描 述 、 震 和 测 井 资 料 处 理 与 解 ③ 岩 地 释 之 外 , 增 加 了古 生 物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品 分 析 测 试 与 有 机 地 化 研 究 、 维 可 视 化 、 震 智 能 化 分 析 、 质 统 新 样 三 地 地
年 来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取 得 的 重 大 进 展 。 我 国 层 序 地 层

意大利中部近亚得里亚盆地更新统粗粒海底谷充填物的沉积学、体系结构及层序地层研究

意大利中部近亚得里亚盆地更新统粗粒海底谷充填物的沉积学、体系结构及层序地层研究

海洋地质
2 1 年第 3期 01
意大利中部近亚得 里亚盆地更新统粗 粒 海底谷充填物的沉积学 、体 系结构 及 层 序 地层 研 究
C u i D e a Gn ata e a l d i l i Cn l s 等著 a o Cm o am s
摘要 近亚得里亚 盆地 ( 大利 中部东 区)上 新世一更新世地 层沿隆起 的盆地 西缘充分 暴 意
2 0 ;Lbudt 等 ,20 ;Fl n 等 ,20 ;Fge eo等 ,2 1 ;K n ,2 1 ;L . 0 7 aore e t 0 8 i ai d 09 i id ur 0 0 ae等 00 a
bu ee Bz 00 y s ,21) or t 和 e,21;Pl 等 00 ,不幸的是 ,找到如此合适的露头一般较难 ,因 dt e 为大多数露头都不连续、被错断了或出露情况差 。 近亚得里亚盆地 ( 意大利 中部东区)内出露 的上新世一更新世碎屑填充物提供 了一 系列夹在厚层半远洋 泥岩序列 中的剥蚀 限定 的浊积体系露 头 ( ata e a ,18 , Cn l s 等 am s 96
露于地表 ,其 由一 系列夹于厚层半远洋泥岩序 列 中的粗粒 陆坡峡谷 充填物所 组成 。本文 以 出露 于 CH ot oe的众多海底 峡谷 填充 中的两个 ( C C 和 C C )为研究对 象 ,进 oeM n r an 即 M1 M2
行精 细沉积学 、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解释研究 。研 究地层具 大量重力成 因沉 积过程存在 的
证据 ,其 主要是 与影 响大多数沉 积物搬运 及沉积 的高一低 密度浊 流 、滑塌和 粘性碎 屑流有 关。这些地层 由四个周期性 出现 的岩相组成 ,每个均对 应一个 特殊深水 沉积单 元 : ( )碎 1 屑支撑 的砾岩 ( 水道复合体 ) 2 ;( )薄层状 砂岩及 泥岩 ( 然堤 一漫滩 ) 3 天 ;( )极薄层状 泥 岩 ( 分流水道) 4 ;()砾质泥岩和杂乱层状泥岩 ( 块体搬运复合体 ) 。

三级层序体系域四分: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之一

三级层序体系域四分: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之一

三级层序体系域四分: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之一经典层序地层学重塑了一个堪称”模式”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层序地层模式,在该模式中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应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所构成,并被广泛应用于海相硅质碎屑岩层序地层研究中。

但理论及实践证明,该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陆相盆地。

由于陆相湖盆无论在盆地发育特点、层序地层发育主控因素等方面都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差异悬殊,国内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并没有生搬硬套这个经典层序地层学体系域三分模式,而是在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级层序体系域四分的主流趋势,尽管这个趋势当前尚没用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相关研究进展为主线,通过文献综述形式,对陆相湖盆三级层序四分体系域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原理提出作者个人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标签: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层序模式三分体系域四分体系域0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在层序地层发育控制因素、层序边界形成机制、层序分级、体系域划分方案、层序地层模式、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以及层序地层学应用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1-2]。

但也遗留下来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当前国内在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研究过程中,一个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体系域组成具有四分的趋势,但这个趋势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总结了陆相湖盆三级层序四分体系域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并结合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相关的研究进展,浅析其理论机理,以期抛砖引玉。

1陆相湖盆三级层序四分体系域的发展过程1.1三分体系域阶段国内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理论体系主要源自国外例如P.R.Vail等人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以及Olsen、Scholz等人倡导的裂谷湖盆层序地层学,探索性地将之应用于中国陆相湖盆尤其东部裂谷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

然而,尽管也建立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中国陆相湖盆层序地层模式,但其仍摆脱不了经典层序地层学三分体系域模式的束缚,尤其是在体系域命名上,将经典层序地层学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术语体系效仿性地称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或湖进体系域、水进体系域等)和高水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讨论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讨论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讨论作者:岳亚东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7期[摘要]在对经典层序地质学理论和现代层序地质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观测地震层序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和测井层序地层活动特点的研究,发现层序地层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然后利用层序地层计算机具体的分析了其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被誉为地球科学的第一次革命,并依此对层序地层学提出了如今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想法。

本文将对层序地层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论述,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给予一定能够得启发。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未来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118-01前言:层序地层学作为各个世纪年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作为参考,并结合地震、钻井及露头等方面知识,同时涵盖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的理论,最后对地层层序格架做更加全面、综合的理论分析和实际预测的科学。

层序地层学也贯穿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发展过程,所以层序地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科地质学的单独学科。

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1.1 全球海平面变化根据最新全球海平面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了海平面所处位置的地质年代、磁性地层和生物地层等相关地质分析,同时联系海相盆地的地震剖面及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特征,最终绘制出目前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曲线。

通过这个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曲线可以再根据目标探测地点的历史地震资料,可以对所在地的地下岩石和海平面的性质进行钻前预测,同时和全球性地层进行比较。

1.2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目前中国内陆所特有的盆地类型为主动大陆边缘型、裂谷型、前陆型盆地这三种类型,这是根据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的构建所划分。

现在中国面临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怎样解决陆相断陷盆地的资源勘探问题,研究其层序地层学特征有利于中国未来解决特殊的地质问题。

1.3 对湖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月球对地球的吸引会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和潮汐现象,在海相盆地中,利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湖相盆地中进行应用,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和湖相沉积环境的变化规律与海平面对前海地层的控制作用有关,并且两者所产生的效果非常相似。

全球前陆盆地层序沉积学新进展

全球前陆盆地层序沉积学新进展
go a o ea d b sn n a l b lsa d t erd n mi c n s ,a l sf au e fd an g y t m e l b lfr l n a i s a d f u t e t n h i y a c me ha im s wela e t r s o r ia e s se d —
陆盆地对我 国中西部油 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 西加拿 大前 陆盆地 的实例对我 国非常规资源 的勘探 评价有参考价 值。 中
国的非 常规油 气资源非 常丰富, 有重油、 密砂岩油 、 密砂岩 气、 致 致 页岩气、 煤层 气和 可燃冰等。前 陆盆地 前渊 带深 水湖盆 沉积相 带是重 要的致 密砂岩 油和致 密砂岩 气发育 区, 前陆造 山带和前缘 隆起带是 重油和 油砂 资源 的发育 带, 以物 性边 界
规 油 气 资 源勘 探 的 新 突破 Nhomakorabea。 关键词 : 沉积学 ; 序地 层学; 层 体系域 ; 油气勘探 ; 全球 前陆盆地 ; 非常规油气资源
中 图分 类 号 : E 2 . T 12 2 文献标识码 : A
Ne a a c si e i e t l g nd s q e e sr tg a y o o ea sn w dv n e n s d m n oo y a e u nc t a i r ph ff r lnd ba i
和岩性边界 的煤层 气发育 区常常与煤层尖灭 带有关 , 页岩 气的勘探 要重视其烃源岩 即富有机质 黑色 页岩和炭质 页岩 的沉
积环境分析 。以鄂 尔多斯前 陆盆地为例 , 山耦合 关系、 盆 层序地层研究 、 湖盆底形 恢复和沉积砂体成 因模 式的研 究成果可 以提供 石油地 质勘探 的新认 识。加 强前 陆盆地沉积 学和层序 地层 学的深化研 究必将促 进我 国油气资源勘探 特别 是非常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层序列的构成、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首先,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逐渐向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模拟方向发展。

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地层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为地层序列的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地层的横向变化和横向预测。

传统的地层研究主要关注地层的纵向变化和纵向对比,而现代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则更加注重地层的横向变化和横向预测。

这使得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此外,随着地球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例如,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为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持。

最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地层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为地层序列的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方法。

总之,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包括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的发展、横向变化和横向预测的重视、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融合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地震沉积学

地震沉积学

砂岩楔状体合成地震记录(李敏)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3、旁瓣效应
来自于不同地质界面的反射会叠加在一起
子波旁瓣也占据部分能量,因此实际地震 记录上,既有与地质界面相对应的来自于子 波主瓣的反射轴,又有与地质界面无关的来 自于子波旁瓣的反射轴 最终来自不同地质界面的主瓣和旁瓣 反射叠加在一起,往往会掩盖薄层反 射,极大地增加了薄层识别和解释的 难度
汇报纲要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三、地层切片技术
四、分频解释
五、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四、分频解释
1 2
分频解释优势
分频解释原理 应用实例
3 研
四、分频解释
1、分频解释优势
1.能够提供三维地震资料的多尺度信息对储层进行高分辨率 成像
2.能够刻画储层时间厚度和横向分布范围
3.可应用于描述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2、地层切片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于特定构造和地层状态的一种 切片方法: 假如地层是席状且平卧的 属于席状,但非平卧状态,使用地层切片即可达到等时研究的目的。 时间切片 假如地层是席状但并非平卧状态 沿层切片 假如地层既不是席状也不呈平卧状 必须选用地层切片 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更接近于地质时间界面 地震剖面图
地震沉积学的核心技术与 研究进展
汇报纲要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三、地层切片技术
四、分频解释
五、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国外发展历程
1998年曾洪流,Henry,Riola等提出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是利 用沉积体系的空间反射形态和沉积地貌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沉积相、 沉积岩和沉积构造。
东营凹陷的东部牛83井区三角洲浊积岩储层识别

景泰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

景泰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
煤 2 富煤带分 布于 泥炭供给 充足 ,且盆 地沉 降速度 与泥 炭堆积速 度 均衡 的部位 ;J 的煤 3 组 2 、煤 4
组 富煤带 分布 于盆缘 与 沉 降 中心之 间 ,并靠近 沉 降 中心的一 侧 。 关 键 词 :景泰 盆地 ;层 序地 层 学 ;成 因地层单 元 ; 沉积体 系;聚煤模 式
文献 标识 码 :A 中图分 类 号:P 3 .; 6 81 0 5 92 P 1 .1 2
An lss fs q e c t a ir p y a d s d m e t r y tm i g i a i ay i u n esr t a h n e i n a ys se i J n t sn o e g n a b L i -a MADa bn UTa j n, i ig oi .
维普资讯
第3 6卷 第 3 期 20 年 6月 08
煤 田地 质 与 勘 探
OO 巨 ) oGY& E 1 1 ALG] L ( XP 0R 0N
V0 . 1 36N O 3 . J n.2 08 u 0
文 章 编 号 : 0 11 8 (0 80 —0 90 10 .9 62 0 )30 1 —4
Abs r c :Ta ng J n a es oi a — ea i g ba i sa e m pl h r di ton m e o ore pl rng M es o c tat ki i gt iM oz c co lb rn sn a n xa ete pe c i t d f x o h i oz i
(. a s oain l n cnc lntue f n ut , i su 1 2, hn ; 1G nuV ct a a dT h i s t Id s y T nh i 4 0 5 C ia o e aI ito r a 7 2 Ga s o l eda dGe lg ra , a z o 3 0 0 Chn ) . n uC a l n oo yBue u L n h u7 0 0 , ia i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

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

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

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

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

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

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

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面为界,强调从成因角度选择界面;高分辨率层序认为基准面变化是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以基准面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换点为层序边界。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应用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适用于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和研究方法。

陆相层序理论将层序发育特征与成因研究紧密结合,揭示出陆相层序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认为层序的形成较多的受构造活动和气候的影响,而在构造活动盆地中,构造成为控制层序和沉积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邓宏文(2000)提出沉积物分配原理,基准面旋回期间沉积物以不同体积被分配到不同相域的过程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称为“沉积物体积分配”,它反映了沉积过程响应系统遵循物质保存定律。

姜在兴等(2005)提出了可容纳空间转换系统的概念。

顾家裕等(2001)总结了层序地层学的三大理论体系和四大方法体系。

三大理论体系是:①海相层序地层学、②陆相层序地层学、③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四大方法体系为:①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②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③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④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并对陆相层序地层学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陆相层序地层学边界确定、体系域命名、层序级别划分、层序等时性研究等陆相层序地层学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技术包括沉积体系域表征技术(吴因业和顾家裕,2000,2004)、储层地震预测技术(邹才能等,2004)和区域储层评价技术等(裘怿楠和赵澄亮等,1999;罗平,2003)。

进入21世纪,更加重视层序地层学研究,特别在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盆地坡折带岩性油气藏勘探和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邹才能等,2003;吴因业等,2004;李思田,2003)。

相对于有限的钻井、露头及地震剖面等资料为基础的低精度层序地层分析而言,具有密集的钻井和露头、岩心等资料、生物地层、密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控制的层序地层学可称为高精度的层序地层学(林畅松,2000)。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各油田单位和科研院所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林畅松,2000, 2002, 2005;魏魁生,2001;李思田,潘元林等,2002,2004;冯有良,周海民等200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 国内层序地层学研究存在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即融入世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大潮。

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引入过程中,由于过于依赖国外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导致概念混淆,对不同学派理论名称理解有些偏差,认为Vail层序是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层序是现代层序地层学,Vail层序是低分辨率层序地层学、Cross层序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这些说法不够准确。

20世纪70年代,Vail层序理论问世;90年代,Cross高分辨率层序、Galloway成因层序等众多理论兴起。

这些不同的层序理论形成时间有先后之分,但并不代表先形成的是/经典的、晚形成的是现代的,两种理论在目前是并行发展的,并且两种理论适用范围并不冲突。

即使Vail层序理论相比较Cross层序理论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但并不代表Vail层序理论是完全成熟、没有缺陷、堪称经典的。

由于Vail层序理论来源于地震层序地层学,鉴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局限性,所以有人认为Vail层序是低分辨率层序地层学,Cross层序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这种说法也不够准确。

Vail层序地层学不等于地震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它同样可利用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进行高级别层序分析;而Cross层序理论是高分辨率层序,可用于高级别层序分析,但高分辨率并不等于高频或/高精度(姜在兴,2005)。

此外,针对我国断层活动复杂、相带变化频繁的地质特点,在进行层序研究时,同一研究区不同学者建立的层序格架不尽相同。

其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和规范,层序分级比较乱,难以采用统一的时间区间对层序分级,而且准层序以上更高级别的层序边界识别比较困难;此外,对于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也不够深入,虽然已经建立了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模式,但无法在各盆地推广,表明层序模式对盆地充填序列及油气勘探的预测存在局限性。

以上问题需要在今后层序地层学研究中逐渐解决完善(姜在兴,2005)。

地震资料横向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有效约束层序横向的展布规律,但当前常规地震资料的分布难以达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因此,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对研究层序地层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其一,将地震剖面上识别层序级别的精度提高;其二,对相带空间展布规律约束更加合理;其三,层序边界的识别精度提高。

2 沉积体系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进行沉积体系研究,是寻找有效储层和油气圈闭的有效路径。

尤其对于寻找隐蔽油气藏,沉积体系研究更是不可缺少。

目前,沉积体系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成熟,未来要由静态向动态,由宏观向微观,向更精细、更准确、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姜在兴,2005)。

在地球物理技术方面应用地震沉积学进行沉积、构造和储层的一体化研究,为沉积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1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沉积体系的概念最早由Fisher(1967)和Brown(1980)使用,Galloway(1996)在此基础上将沉积体系定义为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相互联系的沉积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三维沉积体,这一概念目前仍被广泛应用(姜在兴,2005)。

近年来,地震沉积学(Zeng et al., 1998)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精细沉积学模式为指导,通过综合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其演化的一门学科。

该技术充分利用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以及结合地球物理技术,充分利用地震横向高分辨率特点,借助地球物理相关技术,进行沉积学研究。

a) 原始地震剖面b) 基于地震剖面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图2 地震剖面在沉积及层序地层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Puryear和Castagna的谱反演技术,结合地震沉积学相关研究思路,可以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加精细。

在实例研究中发现,依照地震剖面(图2a)划分三级以上层序很难,但依据高分辨地震剖面(图2b)可以精细划分。

根据高分辨率处理结果,在原始地震剖面上分析沉积相的精度也没有高分辨率地震分析沉积相的精度高,在图3a上河道可以清楚的刻画,但在原始振幅切片(图3a)上就不是那么清楚,只能依据主观判断,而不能像图3b那样清晰的刻画。

a) 原始振幅切片 b)高分辨率振幅切片图3 沿某层振幅切片2.2 沉积体系研究与油气开发地质依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可以清晰刻画砂体,但对沉积体系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寻找有效储层,因此未来更要与油气开发地质紧密结合,要综合研究沉积微相及岩相。

充分利用地震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解决沉积构造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研究矿物组分和流体性质,建立沉积微相与岩相之间的关系。

通过地震沉积学对沉积微相对应的有利砂体的岩相进行详细研究,搞清楚砂体内部岩相的组合类型、分布方式以及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岩相组合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岩相-沉积微相的相关判别模式,并以沉积微相为桥梁,进一步建立岩相-测井相、岩相-地震相对应关系,从而在平面上揭示砂体的岩相展布规律,最终通过岩相分析,结合物性参数,揭示平面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分布规律,从而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为油气开发注水驱油、防止储层水淹等提供参考。

3 结论通过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看出,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是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因此,要在沉积、层序理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岩石物理技术及地震相关技术的关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1] 蒋录全. 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应用[J]. 南方油气地质, 1995, 1(4): 52-58.[2] 邓宏文, 王红亮.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J]. 地学前缘, 2000, 7(4): 305-313.[3] 姜在兴.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5): 535-541.[4] 邓宏文.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中的问题探析[J]. 古地理学报, 2009, 11(5): 471-480.[5]顾家裕,郭彬程,张兴阳. 中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6] Zeng H, Henry S C, Riola J P. Stratal slicing, part II: Real 3-D seismic data[J]. Geophysics, 1998, 63(2): 514-522.[7] Puryear C I, Castagna J P. Layer-thickness determination and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using spectral inver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J]. Geophysics, 2008, 73(2): R37-R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