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沉积学进展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组成、特征、成因及环境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沉积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沉积物,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沙漠等地质环境。
沉积学的繁荣与地质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沉积学的研究持续推进,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一、沉积学的基本概念1. 沉积物的定义沉积物是指初始状态在液体或气体中悬浮的物质,经过重力作用沉降并固结形成的固体物质。
沉积物的形成包括物质的输入、输运、沉积和固结四个过程。
沉积物的类型包括沉积岩、沉积物和表生层。
2. 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相指沉积物在发生时所处的水或地理环境,包括海相、湖相、河相和沙漠相等。
不同沉积相的物质来源、沉积速率、沉积物质量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均不相同。
3.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沉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各种手段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技术来研究沉积物的颗粒组成和结构、沉积速率和时代、沉积相和成因等。
同时,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也为沉积学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方法。
二、沉积学的研究进展1. 沉积物的源和作用沉积物的源是河流、山脉、冰川、火山和陆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有助于了解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因和过程,并指导资源勘探和管理。
除了源的研究,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会影响沉积物的形成、堆积和演变。
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评估和管理环境问题。
2. 沉积物的成因沉积物的成因主要包括物理沉积和化学沉积两种。
物理沉积指的是重力、水流、风力和冰雪等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沉积。
化学沉积则是指物质通过水文、气体或生物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
了解这些沉积物成因有助于确定沉积物古气候和古环境,帮助识别矿物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
3. 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来源、沉积环境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沉积学发展史

主 讲 人: 方 石
吉林大学
沉积学史纲
第一节 第二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 沉积学的发展史和里程碑
第三节
第四节
沉积学的概念体系
沉积科学的展望
沉积学史纲
第一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上沉积岩和沉积物的分布最广,其中大陆上 70 %以上为巨厚的沉积覆盖,而海洋几乎 100 %为沉 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而最古老的沉积岩年龄 达36亿年(俄罗斯科拉半岛),因此这36亿年的沉积 记录对研究地球的演化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 值。
沉积学史纲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史
一、地层学
沉积岩是地层信息, 尤其是化石和年代信息 的载体。在地球科学发 展的早期,沉积岩石学 是地层学的一部分。地 层学家按照成分和粒度 将沉积岩分为砾岩、砂 岩、页岩和灰岩,用以 描述地层在纵向和横向 上的变化。
沉积学史纲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史
二、沉积岩石学
1879年Henry Clifton Sorby (1826-1908)在伦 敦地质学会上做了一个为后人反复引用的主席演说: “石灰岩的结构和成因”——沉积岩石学诞生的标志 Sorby (1826-1908)——沉积岩石学之父 ,英国地质学 家。1826年5月 10日生于英格兰伍德伯恩,1908年3 月9日卒于英格兰谢菲尔德。 曾任英国显微镜学会主席、英国矿物学会首任主 席、伦敦地质学会主席、费尔斯学院院长。
沉积学史纲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史
复理石一词本是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地层名词, 是指当地晚白垩世至渐新世的一套砂泥质沉积,以杂 砂岩和页岩的互层为特征。
Alps复理石韵律
沉积学史纲
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AAPG百年纪念暨会及展览综述

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页岩和渐新统等不同类型的岩石。
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油气储存和富集层。
因此,对于碳酸盐岩沉积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碳酸盐岩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沉积相研究。
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沉积环境条件。
通过对不同沉积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水动力条件、水质条件以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对于碳酸盐岩的沉积相研究主要通过岩心、测井数据和物探数据进行。
碳酸盐岩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之二是成岩作用研究。
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岩在埋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
成岩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岩体的物理性质、孔隙结构及演化、流体运移等信息,对于碳酸盐岩的储集层特征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成岩作用的研究主要通过岩石学、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
碳酸盐岩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之三是储层评价和预测。
储层评价和预测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和预测,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储层评价和预测主要通过岩石物性、孔隙结构、渗透性等参数的测定和分析进行。
当前,随着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成像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应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的来说,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沉积相研究、成岩作用研究和储层评价和预测等方面。
随着先进的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碳酸盐岩沉积学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并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_第18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0 引言
第 18 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 2010 年 9 月 26 日在 安第斯山脚的门多萨胜利召开。中国石油代表团一 行 6 人于 2010 年 9 月 25 日—10 月 6 日赴阿根廷门 多萨市参加 IAS( 国际沉积学会) 组织的第 18 届国际 沉积学大会和野外地质考察。会议举办方为阿根廷 沉积学会,约 600 多名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地质学家 参会。会议有 12 个技术专题,6 个讨论专题,分口头 发言和 Poster 展示两种方式。会议设了 8 个会场。 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场主题发言( Keynote) ,由知名 专家就其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作综述和前瞻性发言, 共有 8 位专家发言。9 月 29 日进行了会间地质考 察,沿门多萨河谷深入安第斯山进行 10 个小时的地 质考察。会议共计约 374 个口头报告,441 个粘贴专 版( Poster) 。12 个大会专题包括: 1、碎屑沉积体系与 沉积层序( 包括湖泊体系、冰川体系、风成体系等 7 个内容) ; 2、碳酸盐岩与蒸发岩( 包括海相碳酸盐岩: 环境和过程,陆相碳酸盐岩: 沉积过程和气候记录,微
(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分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从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用角度总结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内容包括三级层序和体系域 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层序地层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古土壤和遗迹化石在层序识别中的意义; 盆地类型与 沉积体系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盆地类型沉积分析如构造气候与沉积、前陆盆地沉积、断陷盆地沉积、走滑和弧前盆地 的沉积等,涉及碎屑沉积的湖泊体系、冰川体系、风成体系的沉积层序; 深水沉积学研究进展; 盆地分析与资源沉积学, 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砂矿和聚合资源、烃源岩与储集层等; 火山岩储层研究包括火山沉积、火山爆发和火山灰扩散 和火山岩相模式;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包括碎屑岩沉积物地球化学,如成岩岩石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物源与风 化作用、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 以及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碳酸盐岩与碎屑岩 混积沉积、冷水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岩成岩变化与地球化学。最后指出在油气勘探中要重视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加 强实验技术和沉积地球化学、沉积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以及层序地层与前陆盆地分析。 关键词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油气勘探 前陆盆地 门多萨 第一作者简介 吴因业 男 1964 年出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后 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 E-mail: wyy@ petrochina. com. cn 中图分类号 P512. 2 文献标识码 A
热烈庆祝《中国沉积学》(第二版)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一等奖

热烈庆祝《中国沉积学》(第二版)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
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一等奖
佚名
【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
【年(卷),期】2015(17)4
【摘要】由冯增昭、鲍志东、邵龙义、于兴河、朱井泉和郑秀娟主编的《中国沉积学》(第二版),已于2013年8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自2009年5月正式启动编撰以来,历时4年有余,由高校、中国科学院、石油、地质、煤炭、冶金和核工业各个研究领域中卓有造诣的97位沉积学专家参加撰写,经过50位审稿专家的多次评审,是一部以中国的实际材料为基础,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反映中国当今沉积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状况、水平和特色的专著。
【总页数】1页(P576-576)
【关键词】中国石油;沉积学;出版物;第二版;化学工业;图书;审稿专家;中国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22
【相关文献】
1.联合会公示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教材奖)评审结果 [J], ;
2.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教材奖)评选工作启动[J],
3.《天然气净化工艺》荣获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优秀图书一等奖 [J], 本刊讯
4.《PVC热稳定剂及其应用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一等奖 [J], 吴茂英
5.《反渗透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一书荣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 [J], 石雪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沉积学原理及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6一09—25
2016年第11、12期
朱其等 地震沉积学原理及研究进展
155
研究。 地震沉积学主要包括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
两大分支。地震岩性学是将三维地震数据体转换为 测井岩性数据体,在岩性数据体中利用各井点岩性 测井(如GR、SP)以很小的允许误差与井旁道建立 关系,以确保储层段井数据与地震数据的最佳匹配 (曾洪流等,2011)[2]。地震地貌学是将地震数据进一 步转换为沉积相图。地震地貌学关键是在地震数据 中提取明确地质意义的多种属性,使反射界面的地 貌特征和沉积体系在地震属性平面图上直观成像
内容和研究方法仍然需要完善和提高,这对于勘探目的层分析和油藏开发精细描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地震沉积学原理;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号:1006—7981(2016)11、12一0154一04
地震沉积学是在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 层学、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边缘交叉学科;简单地讲,地震沉积学是应用地震信 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1-4]。“地震沉积 学”问世要追溯到1998年,曾洪流,Henry,Riola等 在((geophysics》上发表利用地震资料制作切片的论 文,并首次使用了“地震沉积学”[1]。
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在瑞士日内瓦顺利召开_鲜本忠

古地理学报2014年10月207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在瑞士日内瓦顺利召开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ISC,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ical Congress)于2014年8月18—22日在瑞士日内瓦大学顺利召开。
来自50余国家、950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其中中国学者240余名,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能源企业。
国际沉积学大会是国际沉积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主办,每4年召开一次大会。
大会设10个主题(Theme,简称T):T1-陆相沉积环境,T2-海相与海岸沉积环境,T3-沉积作用过程,T4-盆地分析,T5-成岩作用,T6-应用与资源沉积学,T7-基于模拟的预测性,可视化沉积过程和沉积体系,T8-火山沉积学,T9-深时气候和地球表面环境,T10-沉积有机质。
此外,针对不同研究领域设立了29个议题(Symposia,简称S)。
分别为:S1-水下古地震学;S4-中生代温室期快速的气候/环境变化;S5-事件沉积学;S6-科学钻探:揭示过去构造、气候和环境过程的沉积记录;S7-浊流、水下块体流和块体于东过程:近期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S8-构造活动环境中的现代和古代水系网络;S11-火山碎屑在水下的搬运和沉积作用;S12-浅时—深时中的碳酸盐丘;S13-高盐系统中地质微生物学的最近进展;S14-季候纹泥怎么了;S15-沉积地层中的矿床;S16-横跨地中海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陆相记录;S17-磷、磷灰岩和海洋自生作用;S19-沉积序列中的时间测量;S20-沉积速率的测量和估计;S21-非海相碳酸盐岩和盆地水文学;S22-泥岩沉积动力学及控制因素;S23-大陆棚气候变化:自然事件和人类影响;S25-热液喷口、冷渗口、陆壳和洋壳:非经典碳酸盐岩的挑战;S26-底栖微生物化石在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中的作用;S27-地球历史中的放射虫岩事件;S28-现代和古代沉积分散体系中的物源信息;S30-构造对碳酸盐岩台地构型的控制;S31-特提斯域三叠纪—侏罗纪盆地分析;S32-微生物生物矿物:形成、转变和成岩作用;S33-晚古生代冰期沉积学、地层学和地球化学记录;S34-地质历史中的古地理、古生态和资源地质学;S35-沉积物:深时全球环境变化的记录者;S37-沉积学中X-CT的运用。
沉积地球科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岩
相古地理研究是沉积岩石学的自然延伸, 反过来又促
作用, 作用决定产物 (沉积物) 。 “环境 : 过程 : 反应” 为碎屑岩、 黏土岩和化学 : 生物化学岩三类。三者各
=
沉积学的兴起与发展
当历史进入到 =9 世纪 >9 年代, 研究现代沉积作 用的呼声日益高涨。沉积岩石学已经无法包容日益拓 宽的研究领域。 !*?@ 年, 国际沉积学会( A8<&%8,<.08,( 美国学者 B’’0-.,<.08 0+ /&C.6&8<0(0D.’<’)成立。!*>! 年, “从沉积岩石学到沉积学” 一文, 正式提出 10&D(,’ 发表 了以沉积学作为沉积岩石学发展一个新的阶段和归
与变质岩一样, 沉积岩的成分、 结构、 构造等岩类学特 征和成因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人类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 %" 世纪 初 期, 化。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 勘探和开发都要和沉积岩打交道。人们对沉积岩有关 信息的期望越来越高。沉积岩的研究方法有了极大的 发展。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理论渐趋成熟, 一支专门研 究沉积岩石学的队伍逐渐形成并不断壮大。沉积岩石 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的时机已经成 熟。
45&8&8 用水槽实验证实了 1,() 的设想。!*>9 年, 45&G 〔!=〕 概念是瞬时的。但在实际上, 要找到一个瞬时的区域 8&8 与 H.D(.0%.8. 合作, 证实了递变层理的浊流成因 , 性等时面, 不仅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即使在现在和将来 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实践中都是选择一个地层单位 来进行编图。所选的时段间隔越小, 精度越高, 工作难 度也就越大。这种图既是动态的, 又是静态的。从多 幅古地理图了解一个地区的时间演化, 是动态的; 从一 幅图了解某一时间的古地理分布, 是静态的。因此, 古 这一工作在我国和前苏联受到高度重视。美国在这方 面的工作, 相比之下稍欠系统性。他们认为, 古地理是 一种分析和解释, 带有强烈的作者的主观认识, 而相图 是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供任何人使用。因此, 他们提倡 并确认浊流是一种深海地质作用。由此为复理石的形 成机制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和现代实例。复理石一词本 是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地层名词, 是指当地晚白垩 世至渐新世的一套砂泥质沉积, 以杂砂岩和页岩的互 层为特征。在地槽论的早期, 关于地槽的沉积环境有 着尖锐的争论。正统的地槽论者认为, 地球上根本没 石是地槽回返时地壳频繁震荡形成的一种浅水沉积。 而欧洲的一些学者则认为, 地槽不仅是构造上的深凹 陷, 也是沉积上的深盆地, 相当多的地槽沉积属于深水 沉积。两派争执多年。浊流理论的出现不仅给这一历 史悬案作了结论, 也为板块理论的诞生扫清了障碍。 二次大战之后, 海洋地质调查有了空前的发展。 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大的形势为沉积学的发展, 尤 其是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 创造了条件, 终于在 =9 世 纪 @9 年代引发了沉积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 沉积岩石学一直把沉积岩按其搬运和沉积方式分 有其分类系统和成因分析方法。上世纪五十年代, 美 国的一批年轻沉积学家到巴哈马群岛和波斯湾地区进 行现代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研究。他们很快发现, 碳酸 盐沉积物也是由粒度不同的颗粒组分组成的。这些颗 粒虽有不同的前期历史, 但它们在沉积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行为, 却与陆源碎屑颗粒无异, 也服从沉积动力学的规律。 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之间, 虽然物质组成和物质来 源不同, 但其成因机制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学发展简史•50年代以前,沉积岩石学阶段•50-70年代,沉积学阶段•80年代以来,沉积地质学阶段沉积岩石学阶段•积累资料的阶段,此间在沉积岩的岩类学和岩理学方面已有了全面的研究和系统的论述。
•岩类学:Pettijohn(1949)的《沉积岩石学》巨著首次出版。
•岩理学:Twenhofel W.H.1935年的《沉积作用原理》著作出版; 30年代初《沉积岩石学杂志》(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的创刊。
•此间的历史大地构造观是以槽、台理论为指导的。
沉积学阶段沉积学的形成:Kuenen和Miglioroni(1950)“浊流是递变层理的成因”的划时代论文揭开了后来被誉为沉积学的第一次革命—浊流革命的序幕,它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机械分异理论对沉积作用的支配观点,此后在重力流研究领域发生了突破性进展。
A.H.Bouma(1962)在Kuenen的指导下,研究并提出了Bouma序列。
70年代R.G.Walker和E. Mutti、Piper等在浊积岩和海底扇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沉积学阶段•沉积学的若干革命•1966年的等深积岩革命.Hezen等(1966)•1975年的风暴岩革命.G. Kelling和P R. Mullin (1975)和T. Aigner(1979)•1978年的泥质浊积岩革命. Hesse(1975); Stanley&Kelling(1978)•碳酸盐岩研究进展、沉积相模式•活动论全球构造引发的地学革命及其对沉积学的影响沉积地质学阶段•新的学科点和学科前沿的形成•大地构造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盆山相互作用•沉积盆地分析,Potter and Pittijohn(1963,1967)、Miall(1984,1990)、李思田等(1983,1989等)。
•古海洋学,DSDP(1968-1983)、ODP(1985-2002)、IODP(2003-至今)•新灾变论,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古全球变化•矿产沉积学50年代以来沉积学领域全面进步•现代沉积和沉积相模式•碳酸盐岩成因•大地构造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沉积盆地分析•古海洋学和大洋沉积学•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古全球变化•矿产沉积学现代沉积和沉积相模式•现代沉积学研究是建立沉积相模式的基础•沉积相模式的概念•70年代末期相模式全部建立•80年代碳酸盐岩等相模式的补充完善(Read,1985,Turck,1985)碳酸盐岩成因•Folk(1959),Ham(1962)碳酸盐成因分类。
•碳酸盐沉积环境(浅水,深水,暖水,冷水)•Wilson(1975),Flugel(1982)的碳酸盐微相。
•Pray(1965),Chilingar(1967),Bathurst (1971)Blatt(1972)的碳酸盐成岩作用。
•Shaw(1964),Iwin(1965),Laporte(1967, 1969),Yang(1972),Wilson(1975),Read(1985),T urck(1985)的相模式。
大地构造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大地构造沉积学的主要分支:•沉积建造和历史大地构造•沉积盆地与沉积大地构造•造山带沉积地质学主要内容:•造山带古海洋学•盆山相互作用造山带沉积地质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主要内容:•非史密斯地层•非威尔逊旋回——多岛洋、软碰撞、多旋回•造山带古海洋学•盆山相互作用造山带非Smith地层非威尔逊旋回•多岛洋—西太平洋型、大西洋型、地中海型•软碰撞—碰撞不造山、造山不成熟•多旋回—多期次“开、合”•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非威尔逊旋回—多岛洋经典碰撞与软碰撞的区别经典碰撞(Collision)软碰撞(Soft Collision)碰撞对象板块小板块、微板块、陆块碰撞方式面状拼贴(Head on)追上(Catch up)碰撞能量(1/2mV2 )大(m大,V=V1+V2)小(m小,V=V1-V2)碰撞结果造山造陆或造山造山时间紧接碰撞之后可延迟100Ma软碰撞的识别标志:同造山复理石发育、磨拉石不发育或滞后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的普遍性-经典碰撞与软碰撞均存在非威尔逊旋回—多旋回同一造山带在时间演化上的多旋回(碰撞造山带粘连而未焊合的薄弱部位再次裂解-闭合-碰撞-造山)-南华洋(江绍)的闭合和南华造山带的形成同一造山旋回不同陆块不同步的裂解-闭合-碰撞-造山(同一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的碰撞滞后效应引起的多旋回)-中央造山带(秦岭-祁连-昆仑)威尔逊旋回和非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旋回的几种表现古大西洋型、新大西洋型、太平洋型、夭折型威尔逊旋回与非威尔逊旋回的区别―――――――――――威尔逊旋回―――――――――――裂解―――大洋―――俯冲―――碰撞(对接)―――造山裂解―――多岛洋―――俯冲―――软碰撞―――多旋回造山――――――――――非威尔逊旋回――――――――――造山带古海洋学硅质沉积物成因硅质沉积物成因硅质沉积物Al/(Al+Fe+Mn)-Al2O3/TiO2图A区—基性火山热液成因硅质岩;B区—含酸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硅质岩;C区—正常海相非热液成因硅质岩;D区—含基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硅质岩;右江盆地硅质岩以生物成因的硅质来源为主,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Ce负异常)反映的古海洋性质为大陆边缘陆缘海带到开放洋盆的变化。
P-T界线附近来自同时的岛弧火山灰沉积全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主量元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二叠纪三叠纪锆石化学组成的差异沉积盆地分析•《盆地与古流分析》(Potter & Pittijohn, 1963, 1967),《沉积盆地分析原理》(Miall ,1984, 1990)、李思田等(1983, 1988, 1989).•沉积盆地分析的指导思想:整体分析、综合分析、背景分析、演化分析•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内容:构造格局、地层格架、沉积构型、充填序列、热演化史、盆地动力学等古海洋学和大洋沉积学•DSDP、ODP、IODP对大洋沉积学的贡献。
•大洋深部温、盐环流的发现。
•等深流和等深积岩。
•上升流;泥质浊积岩。
•OCD和CCD界面•陆地上的古海洋学盐度-密度环流西洋温度-密度环流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陆地上的重力流沉积-泥石流。
•水下重力流-碎屑流、浊流、颗粒流、液化流。
•地震沉积与海啸沉积-震积岩、海啸岩。
•风暴沉积-风暴岩。
•火山事件。
•外星撞击事件-星际物质沉积层。
•缺氧事件-缺氧沉积。
•冰川事件-冰川沉积。
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高分辨地震地层技术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思想的结合-层序地层学的兴起•Ⅰ型层序界面和Ⅱ型层序界面,Ⅰ型层序和Ⅱ型层序及其内部组成•中国显生宙层序地层研究的主要成就•层序地层的应用Nm NgEd Es1中Es1下Es2白水头断层港东断唐家河断层层港东-唐家河-白水头断层构成帚状构造体系ns2NmNgEdEs1Es2C-P Mz Es3羊二庄-赵北构造带南大港构造带北大港构造带沧县隆起埕宁隆起增福台构造带板桥凹陷歧北次凹歧南次凹N大歧口三维连片1840时间切片大歧口三维连片2000时间切片大歧口三维连片2180时间切片大歧口三维连片2380时间切片张海4沙三段构造立体图Es1Es2Es3张海15井钻探启示物源方向N日产油56.53、日产气78588 m3低位扇三角洲低位水下扇浊积扇大型低位楔低位楔高位三角洲沙三段沙一+二段东营组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高位三角洲浊积扇沙一+二段东营组沙三段旋回地层学•地球圈层耦合、地球天文周期与地内沉积韵律的成因联系-旋回地层学的兴起•米兰科维奇旋回—偏心率(地球公转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差与赤道半径之比)周期:0.1Ma;斜度(黄、赤道交角)周期:0.04Ma; 岁差(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周期:0.02Ma古全球变化•第四纪及以前(深时)全球变化•古大气圈的记录和恢复(氧循环、碳循环)•古水圈(海洋)化学和古环境变化:温度、盐度、酸碱度、古氧量等•古水圈(海洋)元素循环(碳氧硫铁等)•海水分层模型矿产沉积学•铝土矿、锰矿、磷矿、沉积铁矿、能源矿产•成矿地质背景(古地理、古环境)•成矿地质条件(古气候、古水体物理化学条件:盐度、温度、酸碱度、古氧量等)•成矿地质作用(源岩分析、沉积成矿作用、淋滤成矿作用等)样品中含有种类丰富,相对含量较高的燃烧成因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
以芘、荧蒽、苯并[a]芘、苯并[e]芘、苯并[ghi]苝等为代表的燃烧成因PAHs,与陆上火灾事件密切相关。
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时陆上存在丰富的植被,且是一种在炎热潮湿背景下存在季节性干湿分异的古气候条件。
铝土矿的成矿条件ZK 28 -16岩性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