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形成与开采

合集下载

钻石原料知识点总结

钻石原料知识点总结

钻石原料知识点总结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它拥有绝佳的抛光和闪光效果,因而成为了高端珠宝的首选原料。

除了在珠宝行业中使用外,钻石还可以用于工业和科学研究。

本文将全面介绍钻石的原料知识点,包括其形成过程、产地、质量评估、开采和加工等方面。

1. 形成过程钻石的形成与地球上的地质活动有关。

一般来说,钻石是在地下深处通过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具体地,钻石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步骤:(1)碳源:地球内部的碳原料可以来源于地壳中的有机物和火成岩中的碳酸盐。

(2)高温高压:碳源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被转化为钻石。

(3)冷却运移:部分钻石随着岩浆的上升而被带到地表,形成矿床。

2. 产地钻石的主要产地包括非洲、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和南美洲等地区。

其中,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产地,尤其是南非、博茨瓦纳和安哥拉等地。

澳大利亚的阿尔吉尔钻矿也以高质量的钻石而闻名。

同时,俄罗斯以西伯利亚地区的雅库特尼亚尔甘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也有重要的钻石矿藏。

3. 质量评估评价钻石的质量通常采用“4C”标准,即:颜色(Color)、净度(Clarity)、切工(Cut)和克拉重量(Carat Weight)。

(1)颜色:钻石的颜色分级范围从D(无色)到Z(淡黄)不等,D级颜色的钻石是最高品质的,因为它们允许最大量的光线透过并产生最大的闪光效果。

(2)净度:钻石的净度指的是内含的杂质和瑕疵的程度。

净度分级从“无瑕疵”到“有明显瑕疵”依次是FL,IF,VVS1,VVS2,VS1,VS2,SI1,SI2,I1,I2和I3。

(3)切工:切工决定了钻石在光线作用下的折射和闪光效果。

好的切工可以使钻石产生更多的闪光和火彩。

(4)克拉重量:克拉是钻石的重量单位,1克拉等于0.2克。

大克拉的钻石相对较为稀有,因而价格也更高。

4. 开采钻石的开采通常有露天矿和地下矿两种方式。

露天矿的开采方式主要是利用大型机械设备和爆破技术,将矿石从地表挖掘出来,并通过破碎和筛分等工艺进行初步处理。

钻石的故事

钻石的故事

钻石故事:闪耀的魅力与传奇钻石,被誉为“永恒之爱”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

它的独特魅力和传奇故事,使得钻石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最受珍视的宝石之一。

本文将讲述钻石的故事,从它的发现、形成到如今的珠宝市场,带你领略钻石的璀璨世界。

一、钻石的发现钻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印度洋附近。

早在公元前800年,印度的一位统治者便拥有了一颗钻石。

然而,真正让钻石闻名于世的发现,是在13世纪的非洲。

13世纪,探险家们开始在非洲各地寻找财富。

有一天,一名年轻的矿工在开采石头时,意外地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石头。

他将其带回家乡,经过仔细观察,人们发现这颗石头具有极高的价值。

于是,他们开始在这里大规模开采钻石,从此,钻石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商品。

二、钻石的形成钻石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地壳深处的压力和温度变化。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钻石形成的理论:在地球深处的岩石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后,逐渐形成了钻石。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了几亿年的时间。

三、钻石的品质钻石的品质主要由四个因素决定:4C(Carat重量、Color颜色、Clarity净度、Cut切工)。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钻石的价格和价值。

1. Carat重量:钻石的重量以克拉为单位,1克拉等于0.2克。

越重的钻石价值越高。

2. Color颜色:钻石的颜色分为D、E、F、G、H、I、J等级别。

D级为最高等级,表示无色;H级为最低等级,表示黄色或褐色。

颜色越纯净的钻石价值越高。

3. Clarity净度:钻石的净度分为FL(无瑕疵)、IF(内部无瑕疵)、VVS(极微小瑕疵)、VS(微小瑕疵)和SI(明显瑕疵)等级别。

净度越高的钻石价值越高。

4. Cut切工:钻石的切工决定了光线在钻石内部的反射效果,影响钻石的光彩和闪耀程度。

切工越好的钻石价值越高。

四、钻石市场随着人们对钻石的需求不断增加,钻石市场也变得越来越繁荣。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市场是俄罗斯、美国、中国和印度。

天然钻石形成的过程

天然钻石形成的过程

天然钻石形成的过程钻石一般是通过火山爆发形成的,被岩浆带到地球的表面。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同时也会把一些相关的矿物掳获到地球表面。

这些将是用来寻找钻石的“指示性”的矿物,在同一土壤范围内,指示性矿物越多,找到钻石的机会就越大。

欣赏一颗钻石时,你看到的是久远的历史。

钻石形成于很久很久以前地层的深处。

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

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

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

经研究表明:地表以下100多分里处富含碳元素的矿层,在巨大的压力和大约1200摄氏度的环境下形成的钻石。

绝大多数钻石的形成年代都在20亿到30亿年前,这种“炼狱”般的过程使分子的排列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乌黑的碳块变成令人惊异的透明钻石晶体,在钻石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有其它的元素混进来,这就使天然钻石有多种颜色:从粉红到鲜红,从淡黄到天蓝。

火山爆发时形成的“上冲管道”是钻石聚集地。

一般情况下,钻石开采矿是环绕这些管道修建的。

管道的中间是钻石最密集的地方,离得越远钻石就越少。

往往这些管状是成束出现的。

但是,一些管状中基本上没有钻石,地质学家们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解开这个谜。

稀少的钻石主要出现于两类岩石中,一类是橄榄岩类,一类是榴辉岩类,但仅前者具有经济意义。

含钻石的橄榄岩,目前为止发现有两种类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于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钾镁煌斑岩(lamproite),这两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形成于地球深处的岩石由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这种岩浆多以岩管状产出,因此俗称“管矿”(即原生矿)。

大自然的腐蚀有时会风蚀这些管道。

溪流、江河等会顺势把钻石带到河床或岸边。

含钻石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经过风吹雨打等地球外营力作用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是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乘积下来,形成冲积砂矿床(或次生矿床)。

钻石的开采全过程

钻石的开采全过程

今天我们说下钻石开采的全过程。

晨光照耀下的朱瓦能矿(博茨瓦纳)第一步:钻石的开采蕴藏于地下深处,每一颗精心打磨的美钻都是古老矿物的精华凝聚,数十亿年来,钻石一直蕴藏在金伯利岩中。

而高品质的美钻仅产自少数几个严格挑选的钻矿,因为所有这些入选的钻矿必须满足最为严格的商业、社会和环境标准。

第二步:钻坯的分类美钻之旅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把钻坯分成各种类别。

这项工作需要具有极其专业技能和经过数年培训的分拣人员来完成。

他们会根据钻石的自然特征评估每颗钻石—并着重考察钻石的色泽、净度、克拉数和形状,将它们分选成多达12000种不同的种类。

第三步:钻石的切割与打磨这些合作伙伴的钻石商会以最高标准打理那些经过精挑细选脱颖而出的钻坯,充满热情、技艺娴熟的工匠负责钻坯的标记、切割和打磨,赋予每一颗美钻生命,释放最耀眼光辉。

切割和打磨决定了钻石的璀璨程度。

每一个刻面都需要消耗专业的工匠大量的时间,最细微的错误都会让钻石身价大跌。

每一个工匠在给予钻石生命的同时,也是他们纯熟工艺的最高体现。

切割和打磨专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保证每一颗美钻其切工工艺都达到“VG(很好)”或以上的标准。

第四:钻石成品在成功切割和打磨之后,每一颗被选中的钻石都会提交到钻石研究院。

在这里,钻石专家会根据一系列标准仔细评估每一颗钻石。

在坚持高标准的前提下,即使在这个阶段,有些钻石也会被拒绝接受。

最后有资格能够成为上市钻石的少之又少。

在评估专员和专业机器双重评估之后,会有专人确认钻石的产地和质量,最后才会在钻石上印记上独一无二的认证编号和印记。

在每颗美钻台面上的印记采用保密的专利技术,印记深度仅为1/20微米,更形象话的来说,仅有头发丝的1/500。

在评估专员和专业机器双重评估之后,会有专人确认钻石的产地和质量,最后才会在钻石上印记上独一无二的认证编号和印记。

在每颗美钻台面上的印记采用保密的专利技术,印记深度仅为1/20微米,更形象话的来说,仅有头发丝的1/500。

钻石形成的起源与发展

钻石形成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钻石文化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熟知和认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钻石文化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熟知和认可,钻石的无瑕代表了爱情的纯净,而其坚硬的质地象征了忠贞,所以它成为了众多新人美好爱情的见证。

那么钻石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到底经过了怎样的磨炼呢?下面带大家一起追溯一下。

“钻石”一词源于希腊语“adamas”,和拉丁语中的“adamare”相似,后者是“热烈的爱”的意思,所以在15 世纪,它就是婚姻中忠诚与承诺的象征。

大多数的钻石形成于30亿年前以及12-13亿年前两个阶段,年纪最轻的钻石也差不多有1亿年历史。

你手里那颗钻石的年龄可能等于地球年龄的三分之二。

地球内部的钻石是通过火山喷发把岩浆带到地表来的,最近一次产生钻石的金伯利岩火山喷发发生在5300万年前。

钻石原矿里只有不到30%能达到宝石级别,而生产一克拉的钻石需要开采250吨原矿。

知道钻石为什么贵了吧,产量稀少而且开采难度很大。

稀有的彩色钻石颜色的形成也各不相同,黄钻是由于其中含有N(氮)元素,蓝钻则是因为含有B(硼)元素。

粉钻的致色原因则是由于碳原子错位或内部的晶格变形!而极其稀少的绿钻是由于长期辐射作用。

ITEN®DIAMOND十心十箭,深圳市完美爱钻石有限公司旗下倡导高端婚爱天然钻石品牌,其洞察了消费者对更高品质钻石的需求,所以一直致力于为其提供差异化且市场优先的产品——十心十箭®钻石,其以百面十心十箭的专利切工,傲立于众钻之上。

十心十箭®钻石,也称为全火彩钻石,消除了普通钻石的漏光点,实现光线全反射,综合亮度比标准圆钻提升至少50%,总的来说就是比普通钻石更闪。

钻石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原理

钻石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原理

钻石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原理钻石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过程。

钻石的形成需具备两大条件:含碳的原始材料和高温高压的环境。

首先,钻石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

产钻石的原始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地幔中的碳质岩浆,地幔约100公里以下的高温高压环境,碳元素可以形成岩浆;二是含有碳化合物的深部沉积岩,如煤或沥青石等。

原始材料形成后,需要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形成钻石。

一般认为,形成自然钻石需要至少5-7亿帕的压强和1400-1600C的温度,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条件使碳原子重新结晶生成钻石的立方晶体结构。

满足上述条件的地方主要有地幔中的机械活动带和地壳下的岩浆侵入带。

在这些活动带中,含碳的岩浆或深部沉积岩受到巨大的热与压,碳元素会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结晶,形成钻石晶体。

钻石形成后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才能运移到地壳较浅的部位。

一般经过三种途径:地幔热柱运动、火山喷发以及地壳变形运动。

第一,在地幔热柱活动中,热柱可以把深处的钻石带到接近地表的管道,再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作用才暴露出来。

第二,火山喷发时,地幔深处的岩浆Contains diamonds to the volcanic pipe, the rapid cooling of magma allows diamonds to be preserved and concentrated.第三,在地壳发生变形时,地层可能出现褶曲、断裂等结构,使深部的钻石有机会被推至近地表。

经过上百万年的这长时间的运移和积累,钻石才最终聚集在管状体中,被人类发现开采。

从碳原子的结晶到终于成为闪耀夺目的宝石,钻石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鬼斧神工。

每一颗钻石的产生都记录了地球漫长的历史,蕴含了独一无二的天然力量。

钻石的开采知识点归纳总结

钻石的开采知识点归纳总结

钻石的开采知识点归纳总结钻石的开采知识点归纳总结钻石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石,被广泛用于珠宝制作和工业领域。

它的形成需要经历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开采钻石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对钻石的开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钻石的形成过程、开采方法、开采地点选择、安全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知识。

一、钻石的形成过程钻石是由碳元素在地壳深处高压高温的环境下形成的矿物。

它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三个主要阶段:碳源形成、矿物转变和岩浆上升。

首先,碳元素来自于地幔深处,通过地壳活动如火山喷发或板块运动,携带碳元素的岩浆上升到地表。

然后,这些岩浆冷却并形成矿物,其中有些矿物会被高压高温的环境转变成钻石。

最后,这些含有钻石的岩浆会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将它们带到地表。

二、钻石的开采方法1.露天矿法:这是最常见的钻石开采方法之一,也被称为开放式采矿。

它适用于在地表较浅的地方开采钻石。

该方法涉及挖掘和移除岩石覆盖层,使钻石暴露在地表上,并进行采集。

2.地下矿法:这是一种将地下的钻石开采到地表的方法,适用于在地下较深的地方发现钻石矿脉。

它涉及到建设井和隧道,以便到达钻石矿脉并进行开采。

三、开采地点选择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钻石开采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考虑:1.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钻石的产量和质量。

某些地区的地质条件更有利于钻石的形成和富集,因此在选择钻石开采地点时,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是否适合。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也是选择开采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些地区的钻石需求量大,开采钻石可以更容易地销售和获取利润。

3.政治和经济因素:政治和经济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税收政策和市场稳定性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钻石开采的成本和利润空间。

四、安全问题钻石开采是一个危险的工作,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以保护工人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问题和对策:1.矿山坍塌:钻石开采会涉及到挖掘和移除大量的岩石和土壤,这可能导致矿山坍塌。

为了防止矿山坍塌,需要建立稳定的支撑结构并进行定期检查。

钻石

钻石

1.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

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

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

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

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2.中国钻石分布中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产量在20万克拉,主要在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和湖南沅江流域,辽宁瓦房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矿山。

中国于1965年先后在贵州和山东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钻石原生矿床。

1971年辽宁瓦房店找到钻石原生矿床。

仍在开采的两个钻石原生矿床分布于辽宁瓦房店和山东蒙阴地区。

钻石砂矿则见于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广西以及跨苏皖两省的郯庐断裂等地。

中国钻石主要产地有三个: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临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矿.其中辽宁的质量好,山东的个头较大.中国现存发现的最大钻石为常林钻石,于1977年12月21日发现于山东,由常林大队魏振芳发现,故而得名“常林钻石”,现藏银行国库中。

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体,质地洁净、透明,淡黄色。

另据传,中国最大的钻石曾是金鸡钻石,也发现于该地区,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战期间被日军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3.钻石的矿床类型钻石的矿床类型分为两类:原生矿和砂矿。

一、原生矿根据赋矿岩石的特征,将钻石原生矿分为金伯利岩型和钾镁煌斑岩型金伯利岩型矿床是世界主要钻石原生矿类型。

在岩简历经数百万年的风化和剥蚀过程中,数十亿克拉的钻石被释放出来来并在地球表面搬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及电广显微镜下被辨认山来。

正是凭借钻石内部的这些内含物或不完善的内部结构,人们才得以厂解钻石形成时和形成后的地质条件以及钻石的形成年代。

内含物基本上与钻石同时结晶,但是由于受钻石的“包裹”而不会遭受钻石形成后地质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它们完整地记录着钻石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另—方面,由于这些内含物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放射性元素(Rb、Sr、Sm,Nd、U、Pb等),因此,通过放射性年龄测定的方怯可以测出这些内含物的年龄,钻石的形成年龄就是通过这种间接方法求得的。

实测结果表明,大部分钻石形成的年龄集中分布在两个时期,距今30—33亿年前和距今]o—17亿年前。

根据内含物组成的不同,可将钻石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橄榄岩型(P型,P来白于英文橄榄岩Peridotite的首写字母,又称方辉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E型,E来自于英文榴辉岩Eclogite的首写字母)。

P型钻石的内含物包括橄榄石、辉石、钛铁矿、富含铬、镁元索的石榴子石;E型钻行的主要内含物是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

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P型钻石的形成年龄要比E型大。

前者一般在距今30—33亿年之间形成,后者则形成于距今大约10—17亿年前。

知道了钻石内含物的矿物成分,人们可以在实验室利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来模拟这些矿物的结晶过程及条件,结果表明钻石大约在1000—1300℃、40—60kbar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40—60kbar的压力大致相当于地下150-200km的部位,亦即上地幔。

但是根据正常的地壳上地幔温度/深度曲线,这一部位的温度应为1500℃左右。

这表明天然钻石形成于一个相对较冷的高压上地幔环境中。

即使是在地下150—200km深处形成的钻石,要成为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钻石,它还必须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如果岩浆循环将钻石带至更深的部位,钻石将变成自由的碳原子;如果当钻石与火山岩浆一起上升时缓慢冷却,钻石将变成石墨;如般钻石在地下深处的高温环境下遭遇氧气,它将挥为二氧化碳。

只有当钻石被岩浆从上地幔剧烈喷发至地表,快速冷时、它才有可能真正被人类所利用。

即便如此,在地表的某些钻石矿中,人们仍需要对250吨的矿石进行分选,才能找到1克拉的宝石级钻石。

这也是为什么钻石如此稀少昂贵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P和E型钻石以外,近年来人们还发现南非的某些钻石含—有富硅的石榴子石及天然碳化硅内含物,这些矿物都在超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其形成的深度要超过300km(甚至深达450km)。

另外,通过对E型钻石中的碳同位素成分的分布表明,这类榴辉岩是由诲底玄武岩在海沟处俯冲后在地壳深重新缩晶的产物,而钻石中的相当一部分碳原子则来自生活古代海底中的有机物。

形成年代要早得多的P型钻石的碳则是自地幔的无机碳。

值得一下,天然钻石还可以通过流星撞击地球而形成。

星撞击地衅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压力足以使某些岩石中的碳:广变成钻下。

这类钻石最早是前苏联科学家在二—S世纪L t—代发现。

班西惭,l亚一个直径为60km,年龄为3500万年的石坑中,/行墨变成了直径为Icm左右的钻石颗粒集合体,地对期这欺撞击事件出现频繁,确些还颇具规模。

如一般认为龙的绝茹即是一颗含氰化物的小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流星撞击成因的钻石今后肯定会越来越多地桩发现。

但这黏石—憎t来说比较小,而巳都经过多次结晶,因此除了科学叹外.不·、会有太大的商业价值。

此类钻石属于m皿钻石,也曲朗斯们尔矿(Lonsdaleite)。

第一斡里我们已经讲到。

自1869年晚期开始,人们在南非‘离河流刚细密而坚硬的金伯利岩中找到了入量的钻石,人类对钻石的认识以及钻石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从此揭开了新的—页。

金伯利岩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岩,其组成包括榴辉岩,橄榄岩以及喷发过程中捕获的围岩。

形成金伯利岩的岩浆富含镁,铁、钾以及挥发性气体(如CO:等)。

当它向地表喷发时,岩浆就结晶为橄榄石、蛇纹石、方解石、石榴子石、尖晶石等矿物。

金伯利岩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其形成深度上,大多数火山岩的岩浆形成于地表以下60km深处,而金伯利岩的岩浆的形成深度则要超过150km。

虽然天然钻石赋存在金伯利岩中,但钻石扦没有从金伯利岩浆中结晶.它们只不过是主伯利岩岩浆从地下一百五十余公里的深处向地表喷发时所携带的“乘客”。

在金伯利岩岩浆喷发过程中,温度可达1000—1200℃,喷发至地表时有时可达2000℃。

在这种条件下,携带上来的钻石将会被烧成气体而逃逸,保存在地表的金伯利岩中的钻石只是那些受到较奸保护的特殊“乘客”。

因此,钻行储存在金伯利岩中,但不是所有的金伯利岩都含有钻石。

与钻石的形成年龄相比金伯利岩要年轻得多,如南非的大多数金伯利岩的形成时间在距今0.9—1亿年之间,最老的也不超过16亿年以前。

钻石形戍后在地幔巾要等上十几亿年7)至数十亿年,最后才由金伯利岩浆携带至地表,这也是两者的缘分。

金伯利者岩浆的上升速度可达10—30km/小时,穿过整个人陆地壳只需几个小时。

金伯利岩喷发至地表后,最上层的金伯利岩由于空气、水、风的作用,常常风化成较软的黄色石头,人们最初就是在南非的这种“黄地”上找到钻石的。

当往地下挖至]?米以下的深度时,人们发现含有钻石的石头变硬厂。

颜色也变成厂灰蓝色,故义称之为“蓝地”。

在往下挖的同时,人们发现含有钻石的这种“黄地”、“蓝地”由浅部向深部构成上宽下窄的“倒锥”形状)故义称之为“岩管”(图7-3)。

金伯利岩管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关。

到1897年,人们用当时南非的英国殖民者Kimberley勋爵的名字将这种特殊的火山岩称为金伯利岩(Kimberlite)。

此后,金伯利岩管也开始/为流传。

金伯利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如果遇到地表中的断裂(裂隙),岩浆会贯人断裂从而形成金伯利“岩墙”。

这些岩浆也可以赋存钻石,但其规模比金伯岩筒要小得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人们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另—种赋存钻石的火山岩:钾镁煌斑岩。

与金伯利岩筒的“倒锥”状相比,钾镁煌斑岩岩筒更像是一个“高脚酒杯”:浅部是一个宽缓的充满火山碎屑物质的“漏斗”,深部是狄窄的钾镁煌斑岩岩浆通道。

从全球来看、贼含钻石大多数火山岩是金伯利岩。

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均出现在长期稳定的古老地壳(地台)中。

舍钻石的金伯利岩简多出现在太古代(25亿年以前)地台中。

元古代(16—25亿年间)地台上少见含钻石的金伯利岩筒.但可以出现钾镁煌斑岩岩筒,如西澳大利亚。

8—16亿午间的地台别基本不合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

近年来,人们还发现另外两种岩石也可以赋含钻石,它们分别是变质较深的片麻岩和柯马提岩。

前者所含的往往是小颗粒钻石(均少于0.lmm),是由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所引起,这类钻石首先在哈萨克斯坦被发现,此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包括中国的大别山地区)。

柯马提岩也是一种火山岩,人们最早在法属圭亚那已有19亿年历史的柯马提岩中发现例如钻石,但这些钻石中鲜有大于1mm者.但由于这些微钻石均在风化的土壤或岩石中发现.因此地质学家们目前仍在努力试图从新鲜的柯马提岩中找到更大颗粒的钻石。

至少在目前,这两类岩石的科学价值要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迄今为止,全球各地大约共发现了5000个金伯利岩筒和钾镁煌斑岩筒(少数),其中台钻石的大约有lOOO个,被开采的则不到60个、稍具规模的则只有15个(占总数的0.375%)。

自1950年以来,年产量超过了百万克拉的大钻石矿只发现丁9个,其中澳大利亚1个,加拿大1个,南非2个,博茨瓦纳3个,前苏联则占了2个。

第三节钻石的勘探当一个赋含钻石的金伯利岩管或钾镁煌斑岩管抵达地表以后,它就开始遭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岩石小所含的钻石因此被释放出来。

这些钻石可以以残留在金伯利岩管顶部的风化产物——“黄地”之中,但更多的钻石则被地表流水(雨水、溪流、河流)搬运到地势较低的地力。

因此,除金们利岩筒外,钻石还可以出现在岩管周边地区(如刚果的某些钻石矿)、河流沉积物堆积的河床地区,甚至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浅海地区(如纳米比亚及南非的西海岸都含有大量质量好的宝石级钻行)。

在发现南非金伯利岩管之前,历史上印度、巴西等地出产的钻石均来自于河床沉积,在地质学中,富含钻石的矿床桩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地下深处通过喷发而至地表的金伯利岩管、岩墙及钾镁煌斑岩管,此类被称为原生矿床;另一类则是原生矿床经过风化,剥蚀后,钻石被搬运堆积在河流或浅海的某些地区,这一类矿床被统称为次生矿床(或冲积砂矿),巴西、印度产的钻石绝人部分产白次生矿床。

而由非、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的钻石基本上都产自原生矿床。

从1960 -1990年,从次生矿床中开采的钻石产量已从世界钻石总产量的80%降至25%。

由于次生矿床中的钻石经过流水的长期搬运,在搬运过程中钻石与钻石或其他岩石不断发生摩擦、能够保留下来往往是质量比较好的钻石。

中国的常林钻石以及历史上的印度名钻均是通过河流搬运沉积下来的钻石。

钻石原生矿床的顶部多为风化物(泥、砾石,砂)所覆盖,年代久远,不易识别。

对于次生矿床来说,一方面天然河流搬运距离往往比较长,另一方面河道经常发生变迁,加上钻石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本来就比较稀少,因此早期的钻石勘探更多的是依靠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而丛机遇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天,现代利学技术的运用已使钻石的找矿和开采逐渐系统化,但是上述因素仍然存在,这仍使得金伯岩及钻石的寻找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地质学家克里福德(T.N.Clifford)在1966年首先发现含钻石的金伯利岩一般出现在太古代(25亿年以前)的占老人陆(地台)中,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克里福德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要寻找钻石原尘矿,首先要寻找构造稳定、年龄古老的大陆地壳(地台及其边缘,后者主要是寻找钾镁煌斑岩)。

事实上,这只是一般原则,金伯利岩的存在与否还与区域地质条什有关。

由于大多数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年龄都要超过1亿年,风化、剥蚀作用使岩石中的某些组成矿物转变成粘土矿物,但还有一些矿物会和钻行—样,在经受风化剥蚀、流水搬运等过程后保留下来,成为金伯利岩的“标志矿物”。

这些标志矿物有石榴子石,钛铁矿、馅铁矿,锆石,单斜辉石、橄榄石,钻石本身当然也是金伯利岩的标志矿物。

寻找钻石矿所用的在水系巾取样,主要就是通过适当的采样间距和方法,寻找金伯利岩的标志矿物,从而确定金伯利岩源区。

在水系不发育的地区,人们可以通过对土壤及所在地区的地球物理贤料的分析来获取有用的信息。

但是还有一些特殊地区有其独特的找矿标志。

训非洲博茨瓦纳的奥拉帕金伯利岩管的寻找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该岩管位于卡拉哈利地台上,尽管其上覆盖着沙漠吹来的近百米厚的风砂。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戴比尔斯公司的地质学家拉蒙特还是注意到该地区有金伯利岩的标志矿物,而他的这一发现竟是观察当地的白蚁匠得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