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贵州省工业振兴十大产业

贵州省工业振兴十大产业1、电力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水火互济”的优势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大力推进城乡农网建设改造建立适应新能源接入和能源布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2、煤炭产业。
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煤炭产业大力推进大矿带小矿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压减矿井数量提升矿井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鼓励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
3、冶金产业。
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合理布局、重组发展为重点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钢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特钢和精品、新品及其他钢铁深加工淘汰落后的同时优化整合优化发展铁合金、猛系列深加工。
4、有色产业。
以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铝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以增强钛矿资源保障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推动钛产业扩大产能、调整结构、发展深加工。
5、化工产业。
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实施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煤化工循环经济基地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及配套能力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加快黄磷尾气、磷渣和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推进磷矿伴生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6、装备制造业。
以技改重大项目为突破促进企业聚集发展以主机带动为重点促进配套产业链延伸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依托促进军民结合、军地融合促进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能矿产业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以及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技术及产业。
7、烟酒产业。
充分发挥“贵烟”的品牌带动作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拓展省内外市场提高卷烟产销规模。
充分发挥“国酒茅台”、贵州白酒品牌带动作用加大白酒工业投入扩大优质白酒比例提升贵州白酒的整体竞争力。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8.20•【字号】黔东南府发〔2019〕11号•【施行日期】2019.08.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东南府发〔2019〕11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2019年8月20日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进一步加快我州重点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增强,补齐产业链短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确定聚焦基础材料、新型建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能源、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和酒、先进装备制造、优势轻工、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健康医药十大产业,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守好“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抓住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立足州情,突出发展以铝、铁合金、棕刚玉等冶金和新能源电池为主导的基础材料产业;以清洁高效电力为主导的基础能源产业;以资源化有效利用、节能环保为导向的新型建材产业;以重晶石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产业;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以酸汤、茶叶、油茶、肉制品和优质酒为主导的生态特色食品和酒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打火机及零配件、服装服饰、文体用品为主导的优势轻工产业;以银饰、刺绣为主导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以民族医药制造为主导的大健康医药产业。
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简介——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简介——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一、产业范围主要是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新型显示产业、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数字设施升级等。
二、产业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引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龙头企业,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500亿元左右,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864亿元;到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600亿元左右。
三、产业发展重点1.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
大力发展新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医疗健康电子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电子设备等高端通用型和消费型智能终端产品,带动智能器件、敏感元件、印制电路板等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多层次、多门类的智能终端生产体系。
2.提升发展新型显示产业。
推动中大尺寸液晶电视、裸眼3D电视等整机产品扩产上量。
重点支持液晶显示屏和显示模组、LED液晶电视电源驱动系统、音视频线缆等配套产品发展,引进发展车载视听产品。
3.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推动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高精度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支持基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的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
推动半导体材料向高纯度、高性能方向发展。
4.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以设计为龙头、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为支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
从人才培养、资本集聚和技术积累等产业要素方面,围绕集成电路培育拓展“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大数据产业链。
5.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加快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引导贵阳、遵义、贵安新区等地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新业态、新模式。
贵州谋划工业强省蓝图

慢发展是 最大的问题 ; 这风 险、 那风险,
不发展 、 发展是最大的风险。 慢
3 贵州 省 “ . 十二 五 ”时期 , 展 工 业 发
贵州省工业 发展大会 于近 日在贵 阳
召开 , 议 以认 真 学 习 贯彻 党 的十 七 届 五 会
的总体思路 是千方百计加速发 展扩 大总 量; 在扩大 总量 中高速优化结 构、 实现转 型升级; 完善区域 布局 , 实现 区域协调发
重 提升 到4 %以上 , 业投资 累计 达 到 0 工 1 万亿元 以上, . 5 培育形成年销售 收入超 百亿元 的大企业 、 大集团2 户以上。 O 5 干 部的开放意 识 、 . 开放 水平 是最 重要的投资环境 。 优化投资环境 , 首先是 各级 干 部要 解放 思想 、 新观 念 、 更 勇于
省委 书记 、省人 大主 任栗 战 书 出席会 议 并讲话
省委 书记 和省长 的栗 战书、 克志有 着 赵 密切联 系 ! 龙江省 和江苏省 都是我 国 黑 的工业 大省, 发展 工业方 面有着 丰富 在
家要求 , 大宗 工业 固6 全社 会累计 新 增
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 明确提 出以十大产业
推动 贵州 “ 工业 强省 ”的发 展战略, 以促 进 贵州经 济建设 向又好又快 、 好更快 更
的方 向转变。 省委书记 、 省人大主任栗 战
展, 并强化创新能力 , 提升整体竞争力。 4  ̄ 2 1 年, . 1 0 5 全省工业 总产值要 达 到1 万亿元 以上 , 业增加值 占GD 的比 工 P
实 施 “ 电东送”工程 。 目前为止 , 西 到 贵
州 电力 装机 容量 已突破 2 0 万千瓦 , 80 是 “ 西电东送” 工程 实施前 的5 多, 倍 全省 煤炭产量也从2 0 年左右的3 0 多万吨 00 00
工业强省战略点燃贵州赶超激情——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侧记

窦 启 玲 感 言 “ 到 了 福音 ” 。这 听 会 上 提 出 了贵 州 工 业 十大 产 业 振
规 划 ,这 十 大 振 兴产 业为 带 动 ,
有 ,充分体现 了省委 、省政 府实施工
业强省战略 的坚定决心 。 “ 重点 突出了 。”一位 省直厅局
“ 十二 五”末 ,贵州将 力争实现全
佰 一 家 ,瓮福 ( 团 )有 限公 司 集
“ 二 五 ” 的末 的销 售收 入 设 定 十
分 明显 。”国家级贵 阳经济技术 开发
4 0L,盘 江投资控股集 团公司力 0{
年资产 市值超过 10 亿。企业界 的 50 气和豪情~展无遗。 “ 我借了一个证 件进来参加 了
区工委书记 、小河区区委 书记 马宁字
克志提 出的抓工业就是要 通过项 目来
内 的3 家国家 级 开发 区和 1个 省级 2
发 区负责人 参加 第二天一 大早的交 发 言会 。 “ 从这 个细节 ,可 以看出
实施 工业强 省战略 中 ,各级各 部门 路理念 、工作作风 的切实转变。”E
推进 ,推动企 业向园区集 中 ,走集约 化发展路子等 ,办法明确 、清晰 ,具
论 证实施 工业强省战略 的重大意义 ,
增加 15 。作为贵州民族制药龙头 . 倍 业 ,益佰制 药将 在工业 园区建设等
面得到一 系列有力扶持和推动 。
感 到 “ 江 水 暖 ” 的 不 止 春
“ 省委 、省 政 府 抓 重 点 ,以 重
点带动 和引领全局发 展的工作特征十
很 有说服力 。” “ 现实针对 性强 。”省政 府发展 研 究中心主任 王礼全告诉记 者 ,比如 在 工业发展理念方 面 ,我们有 些地方 还 不同程度地存在 种种疑虑 ,担 心发 展 工业就会导致 生态破坏 ,栗 战书书 记 为此专门讲了 一段话 ,指 出此种观
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几点思考

步提高认识 、 理清思路 、 振奋精神 、 增强耐力 , 全
2 大政 策 支持 力度 . 加
一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 的省份 , 目前经济
发 展 是 全 国最 落 后 的省 份 之 一 ,贫 困人 口多 、 贫 困面 大 、 困程 度 。为 了缩 小与 全 国的差 距 , 动 贫 推
力推 进工业 强省 战略 。 是 争取 国家 政 策支持 。在解决 交 通 、 水利 、
教兴省 、 人才强省 、 开放带 动和创新发展等战略 ,
在 全 省 提 出 实施 工 业 强省 战略 还 是首 次 。 当前 ,
在全省各地还存在部分党政部 门主要领导 、 分管
工 业 的 领 导 及 工 业 管 理 部 门 领 导 干 部 不 太 懂 工
业、 对发展工业 的意识有待提高 , 一些地 区关 于 发展工业方面的政策还有 待完善 , 支撑发展工业 的包括土地 、 资金 、 人才等要素还需加强等 问题。 所以, 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需要强化对工业强 省 战略的领导 , 整合资源 , 动员各方面力量 , 共同
强管理的旗号 , 变相设立各种条条框框 , 凡是对企
业 乱摊派 、 收费 、 乱 乱检查 、 乱罚款 , 增加企业 负 担, 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 发现一起 , 坚决
查 处一 起 。
( 第34 ■ ■ 21 年第1 期 总 2 期) 01 1
塑
l雕 N U 》 、 l i {
信息 、环保等贵州工业发展瓶颈问题上积极 向国 家争取有利政策 , 为贵州工业发展打好基础。 认真
研 究 国家 西 部大 开发 战略 中支 持西 部地 区工业 发
展的政策 , 吃透政策 、 用好政策 , 最大限度地争取 国家 支持 。 是落实 好省 里有关 政策 。 二 各地 各部 门 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好省里出台实施工业强
黔西南州“十二五”工业六大产业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工业六大产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十二五”工业六大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以来,我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黄金、铁合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化肥、电石、甲醇、聚氯乙稀、烧碱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烟、酒、糖、茶、特色食品等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业,以大输液、小针剂、片剂、苗药、膏贴药为主的制药工业。
这六大产业已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工业总量小、投入少、发展慢、效益低仍是我州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迎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迎来国家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是“十二五”时期我州做大总量和规模,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为加快实现我州工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发展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州情实际,依托资源、区位、通道优势,大力促进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围绕循环经济、特色产品深加工,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大总量,确保“十二五”时期工业实现提速、升位、突破的目标。
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工业强省的政策环境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以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做大工业总量为重点,加快六大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在加大工业投资、扩大工业增量中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全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坚持聚集发展原则,以产业园区(聚集区)为载体,提高工业集约化程度;坚持创业、创新、创优发展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工业和特色产业。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具体如下:
一、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中国现代产业化进程中的重点发展地区。
近年来,贵州省由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省向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发展道路持续迈进,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谐为统一主线,充分发挥贵州省自身潜力,积极开展产业发展,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正在实现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多元化省的转型。
(一)智慧农业
通过全要素生产力优化,重点发展农业从业者的智能管理,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大数据建设,实现农业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二)智慧物流
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共享与有效调度,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改善物流供需链的协同效率,实现物流的智慧化。
(三)智慧电子工业
大力发展智慧电子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积极开展军工、航空航天、农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工业信息化和智慧制造的协同发展。
(四)智慧能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来源:省经信委作者:时间:2010-11-25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精神,结合我省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发展原则与振兴目标(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和增比、进位、突破的要求,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振兴我省工业十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工业成为带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做大总量为重点,在加快发展中调整结构;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工业集约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引领,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振兴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0%以上,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3位,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
“十二五”期间,工业十大产业投资累计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以上。
———八大千亿产业、五大基地初步成型。
到2015年,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八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初步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优质轻工产品基地。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5%,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升到2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升到20%。
———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20户以上。
新增上市公司20户以上,建成和完善1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成效。
到2015年,工业十大产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速20%左右。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到2015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4—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二、发展重点(一)电力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水火互济”的优势,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建立适应新能源接入和能源布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力争到2015年,全省电力总装机超过4500万千瓦,新增装机1700万千瓦,其中,水电500万千瓦、风电200万千瓦,形成“六交两直”500千伏电网外送通道和“三横两中心”省内500千伏骨干网架;电力行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累计投资1600亿元以上。
1.火电。
在建项目:塘寨电厂(2×60万千瓦)、都匀电厂(2×60万千瓦)、桐梓电厂(2×60万千瓦)、兴义电厂(2×60万千瓦)。
拟建项目:六枝电厂(2×100万千瓦)、黔西电厂(2×60万千瓦)、织金电厂(2×60万千瓦)、盘县电厂以大代小(2×60万千瓦)、金沙电厂以大代小一期(2×60万千瓦)、习水二郎电厂(2×60万千瓦)、盘北煤矸石电厂一期(1×30万千瓦)。
储备项目:清江电厂(2×60万千瓦)、盘南电厂二期(2×—5—60万千瓦)、大方电厂二期(2×60万千瓦)、六枝电厂二期(2×120万千瓦)、安顺电厂三期(2×60万千瓦)、普安电厂(2×60万千瓦)、桐梓电厂二期(2×60万千瓦)、威宁电厂(2×60万千瓦)、习水二郎电厂二期(2×60万千瓦)、盘县电厂以大代小二期(1×60万千瓦)、金沙电厂以大代小二期(2×60万千瓦)、盘北煤矸石电厂二期(1×30万千瓦)、盘南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六枝煤矸石电厂(3×30万千瓦)、老屋基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汪家寨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二塘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兴义电厂二期(2×60万千瓦)。
2.水电。
继续建设乌江、北盘江流域大型水电站收尾工程,有序推进中小型水电站建设。
拟建项目:沙沱电站(112万千瓦)、马马崖电站(54万千瓦)、乌江流域抽水蓄能电站。
3.电网。
“十二五”期间,贵州电网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900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1400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1600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变电容量1700万千伏安。
重点建设遵义东、毕节、凯里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赤马、后午等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煤矿双电源工程和城市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十二五”期间,省内形成500千伏“三横两中心”网格型电网。
“三横”:毕节—鸭溪—遵义东—大兴组成的北通道,安顺—贵阳—福泉—铜仁组成的中通道,兴仁换流站—独山组成的南通道;“两中心”:分别以贵阳和遵义为中心形成的“五边型”和“三角型”环网。
进一步完善省内50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在独山、八河、兴义、黎平、贵阳西等建成一批500千伏变电站,完善省内500千伏及以下环网,建成兴义—独山—黎平500千伏外环网,继续实施农网、城网完善工程。
拟建项目:遵义东500千伏变电工程、六盘水500千伏变电站2#主变扩建工程、毕节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松桃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凯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醒狮500千伏变电站2#主变扩建工程、贵阳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煤炭产业。
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煤炭产业,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提升矿井产能;合理规划布局,依法大力关闭小煤矿,压减矿井数量,大力推进大煤矿带小煤矿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提高煤炭回采率,积极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煤矿瓦斯)、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坚持安全生产,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力争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2.5亿吨,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累计投资1800亿元;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3个年产3000万吨以上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省规模以上矿井占30%以上、产量占70%以上;新建矿井机械化程度达到95%;大中型煤矿资源回收率达到80%,小型煤矿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
1.重点矿区建设。
加大盘江、水城、六枝(黑塘)、普兴、织纳、黔北六大矿区建设力度。
盘江矿区建设重点矿井8处,水城矿区建设重点矿井6处,六枝(黑塘)矿区建设重点矿井5处,普兴矿区建设重点矿井8处,织纳矿区建设重点矿井13处,黔北矿区建设重点矿井47处。
2.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建设五轮山矿一期(240万吨/年)、文家坝一矿(240万吨/年)、文家坝二矿(240万吨/年)、新华矿(120万吨/年)、玉舍东矿(240万吨/年)、小屯矿(120万吨/年)、马依西一矿(240万吨/年)、马依西二矿(240万吨/年)、茨噶矿(120万吨/年)、米萝矿(120万吨/年)、马依东一井(240万吨/年)、马依东二井(240万吨/年)、发耳矿二期(300万吨/年)、五轮山矿二期(210万吨/年)、黑拉嘎矿(120万吨/年)、化乐矿一期(300万吨/年)、黑塘矿(120万吨/年)。
“十二五”期间,建设矿井247处,规模1.5亿吨/年,其中:“十一五”结转矿井182处,规模8660万吨/年;规划新建矿井65处,规模6855万吨/年;建成投产矿井214处,新增生产能力1.2亿吨/年。
3.煤炭资源勘查。
新增32个煤矿勘查项目,面积1872平方公里,预获资源量213亿吨;加强在建、生产矿井的补充勘探。
4.兼并重组和煤矿整合。
加大盘江、水城、六枝、林东等省属重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整合现有1800多处煤矿并组建成200个左右煤炭企业集团。
5.资源综合利用。
加大煤层气开发和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
到2015年,煤矸石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180万千瓦,消耗煤矸石270万吨/年,煤矸石发电利用率30%以上;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的规模达到250万吨/年,灰渣利用率达到50%;重点实施一批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
(三)化工产业。
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实施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大力建设煤化工循环经济基地,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及配套能力,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加快黄磷尾气、磷渣和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推进磷矿伴生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积极发展橡胶、锰、钡等其他化工。
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累计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
1.煤化工。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结构优化、品种齐全、产业链较长和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煤化工产业。
到2015年,煤化工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累计投资500亿元以上。
形成年产煤制合成氨200万吨、电石150万吨、聚氯乙烯80万吨、醇醚300万吨、烯烃60万吨、大型机焦1000万吨、焦油深加工系列产品1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依托六盘水、毕节、安顺、黔西南、遵义等优质煤炭产区,以煤制烯烃、醇醚和煤炭气化、焦化等深加工转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煤化工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毕节、清镇、普定、西秀区、六枝、兴义新型煤化工基地,黔北氯碱化工基地,六盘水老鹰山煤电化一体化基地,安龙—兴义—普安循环经济煤化工基地,织金煤、磷、电、化多联产一体化化工基地,盘南煤化工基地。
完善桐梓贵州金赤化工有限公司煤化工项目一期、贵州鑫晟化工有限公司老鹰山煤电化一体化基地项目一期、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化工项目等一批在建项目。
积极推进贵州首黔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盘县循环经济基地项目、盘江煤电集团盘北和盘南煤化工项目、黔北氯碱化工基地一体化项目、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兖矿)贵州开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改造提升焦化产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