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坚定的政治信仰及其启示研究

合集下载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早期领导人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领域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瞿秋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核心观点、现实意义、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及实践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

瞿秋白的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他的理论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引导我们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深远影响和可持续性也在本文中得到了探讨。

通过对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启示、核心观点、现实意义、实践意义、重要性、深远影响、可持续性1. 引言1.1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瞿秋白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瞿秋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他提出的“言教合一”、“德育为先”等理论观点,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瞿秋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瞿秋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了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_初中生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_初中生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他,曾年纪轻轻,便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他,曾参加中共三大,起草党纲;他,曾经与上海工人在一起,武装起义……他,便是伟人瞿秋白。

正如一位名人说过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可见,人的精神上的生死,在于信仰。

瞿秋白便有着崇高的信仰,为了信仰。

他可以献出自己的青春,献出自己的生命。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是的,瞿秋白的躯体已经死去,但他的灵魂、精神将永远荡漾在我们的心间,永远活着。

一张恬静的脸,一副斯文的眼镜,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样,这是瞿秋白在就义前拍的一张黑白照。

很难想像在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死神已经近在咫尺了,他却依然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我并不垂怜他,反而竟肃然起敬。

就义时,瞿秋白微笑着对刽子手点头说:“此地很好!”于是,便从容离开了人间,在死亡面前,世上又有几人能从容离世呢?中国有一句古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瞿秋白便是前者,不愧为“一代英豪,精神千秋!”
,。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瞿秋白及其思想瞿秋白,原名朱瞻基,字孔荫,江苏常熟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革命的杰出的理论家、政治家、实践家和创建者,被誉为“北大革命导师”。

瞿秋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主张要以无产阶级为领导者,广泛团结革命力量,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建立工农联盟,坚决反对国民党内的右倾倾向。

他还提出了“讲学习、爱劳动、争进步”的教育口号,将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瞿秋白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理论不仅对当时的革命事业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代教育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及启示。

1.2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教育理论可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再次,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为教育改善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最后,教育理论还可以促进教育研究的开展,推动教育学科的进步,为培养具有现代认知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因此,深入研究和应用教育理论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瞿秋白认为教育是政治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政治相结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出符合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才。

《瞿秋白传》读后感

《瞿秋白传》读后感

《瞿秋白传》读后感
《瞿秋白传》是一部极具启示性的纪传体小说,讲述了中国近代史
上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瞿秋白的生平事迹和为
中国革命事业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
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瞿秋白的人生经历,他生于甲午战争时期,经历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目睹了中国王朝的垮台和中国社会
的动荡。

他在年轻时加入了革命组织,始终坚定地支持中国的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

他在革命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过人的才华,为中国共
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了革命牺
牲了自己的一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瞿秋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人格魅力、思想纯洁和勇毅坚定深深地感染了我。

尤其是在翻阅他的遗书时,我
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利益的深刻关怀,这让
我更加坚信革命的伟大和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力量和决心
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

瞿秋白一生追求理想,始终高举革命的旗帜,忠诚于革命信仰,这是每一个革命者都值得学习的。

总之,《瞿秋白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政
治领袖和革命家的风采,也让我更加热爱祖国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历史和未来的挑战。

从中俄文学比较的视角看瞿秋白的心路历程

从中俄文学比较的视角看瞿秋白的心路历程

03
文学活动
瞿秋白不仅在革命事业中表现出色, 还积极参与了多个文学社团和期刊的 编辑工作,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
瞿秋白的思想背景
时代背景
瞿秋白成长于中国近代史的转型时期,面临 着新旧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政治环境
当时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角 逐,这也影响了瞿秋白的思想形成和发展。
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中俄文学对瞿秋白心路历程的影响
瞿秋白对俄国文学的热爱和推崇
在俄国留学期间,瞿秋白对俄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翻译,将 其引入中国并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
瞿秋白作品中的俄国文学元素
在瞿秋白的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中,可以看到俄国文学的影响和 痕迹,如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运用。
瞿秋白提倡在学习西方文化的 过程中,要有机地融合中西方 文化的精髓,以实现文化的互 补和共同进步。
《饿乡纪程》中的革命思想
反对封建主义
瞿秋白在作品中明确提出反 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呼吁中 国人民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 ,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倡导共产主义
瞿秋白在作品中宣传了共产 主义思想,描绘了共产主义 的美好愿景,鼓舞了人民群
从中俄文学比较的视角看瞿 秋白的心路历程
2023-11-05
目录
• 引言 • 瞿秋白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 中俄文学比较的视角 • 瞿秋白的心路历程在《赤都心史》中的体现 • 瞿秋白的心路历程在《饿乡纪程》中的体现 • 瞿秋白心路历程的总结与评价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瞿秋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
意义
通过比较中俄文学,可以深入探究瞿秋白 的心路历程,揭示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思想变化和文学创作特点。

关于瞿秋白坚定的政治信仰及其启示研究

关于瞿秋白坚定的政治信仰及其启示研究

关于瞿秋白坚定的政治信仰及其启示研究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14汽服3班时永虹2014352325一、人物简介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二、生平经历(一)、五四运动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纯白北上到北京。

原本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6月3日参加上街演讲活动,反动当局逮捕了包括瞿秋白在内的一百七十八人,关押于北大法科校舍临时改的拘留所。

6月8日迫于各界压力释放全部学生。

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

(二)、国民党候补执行委员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

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4年7月,根据孙中山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自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5人委员。

瞿秋白在五四运动后的政治信仰

瞿秋白在五四运动后的政治信仰

瞿秋白在五四运动后的政治信仰■张家康◇瞿秋白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

八七会议后,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时年28岁。

1935年6月,他慷慨就义,年仅36岁。

他的一生短暂而伟大,尽管蒙受不公正待遇,但忍辱负重,怀揣信仰,奋斗终生。

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说:“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

”孑然一身到北京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士大夫家庭。

祖父是晚清的奉政大夫,由于过早离世,家道败落。

父亲瞿世玮无所事事,淡于进取,但对书画艺术独有心得。

母亲金衡玉擅长诗词,学识素养和理家才干都在父亲之上。

母亲是瞿秋白的启蒙老师,其夫人杨之华回忆说:“秋白的智慧早被母亲发现,母亲也就最爱秋白。

母亲擅诗词,爱文艺,对秋白的教育很注意,亲自讲授诗词;为了秋白进学校便利,她不顾族规,搬住祠堂。

秋白有才,但他的天才与母教是不可分离的,秋白也是最爱和最能体贴母亲的。

”瞿秋白一生的文学素养来自于母亲的耳提面命,循循善诱。

他本可以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因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而无暇顾及,以致成为终生憾事。

他不无惋惜地说:“从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三零年,整整十年我离开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

”跑到北京,本想能够考进北大,研究中国文学,将来做个教员度这一生。

”但北京大学的学费太贵,他只得去报考外交部管属的俄文专修馆。

瞿秋白说:“这样,我就开始学俄文了(一九一七夏),当时并不知道俄国已经革命,也不知道俄国文学的伟大意义,不过当作将来谋一碗饭的本事罢了。

”“我想看一看那‘新国家’”在俄文专修馆,瞿秋白除了学习俄文和法文外,还挤出时间阅读佛经和中国哲学典籍。

他没有思想信仰,从佛学中找不到答案,从其他主义中也寻不到出路,感到“人生意义,昏眛极了”。

在迷茫中,他常去北大图书馆,认识了李大钊。

李大钊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即布尔什维克)战胜的旗帜。

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音。

浅谈瞿秋白的政治学思想

浅谈瞿秋白的政治学思想
地 阐 述瞿 秋 白 的政 治 思 想及 其 突 出贡 献 。
关键 词 : 瞿秋白 : 政 治 学 思想 中图分类号: K 2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3 5 5 8 ( 2 0 1 4) O l 一 0 0 2 4 — 0 6
A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Qu Qi u b a i S I d e o l o g y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Gu o J i n g& W a n g Z h e
( C e n t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 P . R. C h i n a )
No . 1
浅谈 瞿秋 白的政治学思想 拳
郭 静 , 王 哲
( 中央财 经 大学马 克思 主义 学院 , 北京 市 1 0 0 0 8 1 )
摘 要 : 瞿秋 白, 又名 瞿 双 , 江苏常州人, 中 国共 产 党早 期 主要 领 导 人 之 一 , 坚 定 的 马 克思 主义 者 。目前 , 对 瞿 先 生 的
难发现 。 在 对 瞿 秋 白及 其 思 想 的研 究 中也 有 过 分 强 调 其 “ 文人 政 治 家 ” 的“ 文人” 一面 , 忽 略 了他 “ 政治 家” 的一 面 。
因此 , 本 文 将 试 图系 统 分 析 瞿 秋 白政 治 思 想 的各 个 方 面 并 使 之 系 统 化 , 同 时结 合 当 时 的社 会 历 史 条 件 , 较 为 全 面
t h e o r y .Wh i l e i n t h e p oc r e s s o f t h e s t u d y , s o me w o r k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s t u s p op r e r s t a t u s i n t h e P a r t y , b u t i t i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坚定的政治信仰及其启示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更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瞿秋白的一生是坚韧的,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独特的政治信仰,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瞿秋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一、社会思潮涌动文人加入五四运动
瞿秋白的一生有六个第一。

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他是中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

他是中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

其中“因特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就是根据音译过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

1923年,瞿秋白作《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工农革命。

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

1925年6月4日,瞿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

他是主办人,也是主要撰稿人。

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瞿秋白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生性淡泊,不置家业,寄居在叔父家中,经济上也依赖于亲戚的接济。

然而辛亥革命后家道中落,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正义善良的他无法完成一个文化人的梦。

机缘巧合之下,瞿秋白来到了北京,考入了当时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在他学习俄文的这段时间,正是新中国思想涌动的时刻,也是五四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社会思潮纷纭繁杂,瞿秋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自觉或不自觉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五四运动。

二、加入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
从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

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还唱《红军歌》。

到刑场后盘足而坐,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时年36岁。

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瞿秋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三、文化结合革命坚持独特政治信仰
瞿秋白毕竟是文人出身,文学造诣非常伟大,他在哲学方面颇有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应用到革命实践中去。

他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史上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瞿秋白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其政治思想也逐渐成熟,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坚信社会主义事业是正义的,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瞿秋白认为:“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政党”,共产党不仅为自己的利益
而奋斗,也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他确信社会主义革命有“不可阻的伟力,是二十世纪历史的事业之第一步。

”他把社会主义比作“晚霞”,把资本主义比作尚有威权的“暗夜”。

“晚霞”取代“暗夜”虽然有一个缓慢艰难的过程,然而总是愈转愈明,终将迎来光辉灿烂的红日,普照大地。

这些言语反映了瞿秋白对社会主义革命必胜的信念,是其坚定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第二,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革命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民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其一,关于中国基本国情,瞿秋白认为,从政治上看,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强行打开,自主权完全丧失,“中国处以半殖民地的地位,宗主国不止一个,‘一国三公,无所适从’。

因此帝国主义所引起的政治上的纷乱,尤其于完全的殖民地。

”从经济上看,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经济发展既为帝国主义所扼,生产权、财政权眼看都到外人手中去了,
中国社会发展就为帝国主义所扰,失业游民遍地,早已成兵匪世界。

”其二,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任务,瞿秋白认为,中国国民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这是因为这一革命的主要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便是民权主义的自由和民族经济解放,这是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条件。

”革命的对象应是革地主阶级的命,革买办资产阶级的命,革帝国主义的命。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解放资产阶级的中国,使他脱离封建宗法的制度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进而解放人民,解放全中国。

其三,关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瞿秋白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应当由无产阶级来担当,应由“最易于组织的最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在一切反抗旧制度的运动中,取得指导者的地位”。

同时,他还认为,革命领导权不能说“天然”在工人阶级手中,必须通过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坚决斗争才能取得。

其四,关于革命的动力,瞿秋白全面分析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和中国革命的现状后认为:“无产阶级与农民工匠联盟作为进攻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地主阶级的
主力军,同时决不可以忽视民族资产阶级及店东小资产阶级,而要认清店东只是革命中的势力,至于民族资产阶级,则终究是要妥协,改良而出卖革命的。

”他的这一精辟论断与毛泽东的见解极其相似,即工人阶级是最彻底、最革命的力量,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同盟军,而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面性———妥协性和革命性。

其五,关于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瞿秋白认为,国民革命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武装斗争,但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

同时,瞿秋白还认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二者是密切配合的,“中国没有土地革命,便决不能铲除帝国主义、军阀之统治和剥削的根基”,就不能推动中国革命继续胜利向前发展。

其六,关于农民问题,瞿秋
白认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重要的问题,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同盟军,也是“中国经济生命的主体”。

因此,“国民政府能够得到农民则国民政府才能巩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才能得到胜利。

”事实上,中国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实行土地革命,解放农民,镇压一切买办地主阶级的反革命活动,并剥夺其政权和土地。

只有这样,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斗争,才能够取得胜利,农民也才能真正翻身得解放。

四、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是学习的榜样
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

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道: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学下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历史表明,瞿秋白的一生,生动地证明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证明了他那种为了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也证明了他那种为追求革命真理而勇于自我批评、决不文过饰非和从不谋求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就瞿秋白的一生而言,他虽然还不能说是一个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路线上曾犯过错误,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也存在偏颇之处,但是,他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