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精品实用手写)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手写备课笔记(必修一)
物理高一上册知识点复习笔记

物理高一上册知识点复习笔记1.物理高一上册知识点复习笔记篇一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4、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5、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
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
2.物理高一上册知识点复习笔记篇二滑动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
即:f=μN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3.物理高一上册知识点复习笔记篇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
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1)Vt=gt(2)h=1/2gt^2(3)Vt^2=2gh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高一必修二物理笔记手写完整

高一必修二物理笔记手写完整第一章:力力的概念和力的性质1.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1 N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其产生1 m/s²的加速度。
1.2 力的性质1) 力有大小和方向,是一个矢量量。
2)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有起点和终点,通过力的作用线来表示。
力的作用效果2.1 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则合成力是这些力的矢量和。
2.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可由两个或多个力合成,则可将该力分解为这些力的合力。
力的运算3.1 力的合力力的合力是若干个力的矢量和,计算方法为沿着力的方向对力的大小进行矢量相加。
3.2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和,要求分力之间相互垂直。
3.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F = ma,力等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利用该定律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均匀运动和变速运动1.1 均匀运动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走过的距离是相等的,称之为均匀运动。
1.2 变速运动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走过的距离是不相等的,称之为变速运动。
平抛运动2.1 平抛运动的特点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下落的运动。
2.2 平抛运动的规律水平速度保持不变,竖直速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呈现抛物线的形状。
自由落体运动3.1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而不受其他力的影响下自由运动的运动。
3.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落体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曲线运动4.1 曲线运动的特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遵循曲线轨迹,包括水平抛体运动和竖直抛体运动。
4.2 曲线运动的规律曲线运动中,物体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彼此独立,但受到相同的加速度影响。
第三章:矢量矢量的概念和表示1.1 矢量的概念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矢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堂笔记(同步版)

学后反思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平动和转动二、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1)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2)有转动但可忽略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例如:地球公转时,可以看作质点;地球自转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或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车过桥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车从兰州开往上海可以看作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1)只占有位置,不占有空间(2)具有所代表物体的全部质量三、参考系1、定义: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的其他的物体2、参考系的选择原则(1)任意性原则: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2)简单方便原则:选择参考系时,应以观察方便和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通常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3)同一性原则: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2)确定参考系(假定参考系是不动的)(3)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位置变化,说明物体运动,若位置不变,说明物体静止学后反思四、坐标系1、定义: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而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分类(1)一维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2)二维坐标系(如直角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某一平面内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3)多维坐标系(如三维立体空间坐标系):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第2节时间和位移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表示一瞬间,与物体的位置相对应2、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表示某一过程与物体的位置变化相对应3、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4、常见表示示意图常用来表示时刻的关键词:初、末、时等常用来表示时间间隔的关键词:内、经历、历时、用时等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3、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速度学后反思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温度、质量3、运算: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运算遵循算术运算原则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速度1、变化量和变化率(1)变化量:末状态与初状态物理量的差值,它表示某个物理量变化的多少,例如Δx=x2-x1(2)变化率:物理量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表示某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例如v=Δx Δt2、速度定义: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3、速度公式:v=Δx Δt4、速度单位:m/s、km/h 1 m/s=3.6km/h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方向与位移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6、决定因素:v的大小由v0、a、Δt决定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ΔxΔ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2、瞬时速度(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2)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三、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学后反思 2、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应关系,平均速率是标量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打点计时器1、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比较(1)电磁打点计时器①电源:6V以下低压交流电源②打点频率:打点时间间隔0.02s、频率50Hz③打点方式:振针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打点④阻力来源: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振针与纸带打点接触时的摩擦(2)电火花计时器①电源:220V交流电源②打点频率:打点时间间隔0.02s、频率50Hz③打点方式:火花放电使墨粉在纸带上成点④阻力来源: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2、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注意事项(1)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注意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2)物体运动前,应注意使物体停在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打点结束后,应注意先关闭电源,再取下纸带分析二、利用纸带测速度1、纸带上的点(1)计时点:打点计时器实际打的点,两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2)计数点:人为选定的计时点,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n s;通常每隔4个计时点区一个计数点,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2、计算平均速度在纸带上选取两个较近的点,测出位移和Δx和Δt,则ΔxΔt是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计算瞬时速度Δx很短时,用ΔxΔt求出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物体在Δx范围内某点的瞬时速学后反思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实验原理1、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情况,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2、根据数据描点作图,得到v-t图象,分析v随t变化规律二、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图甲 图⼄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适量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三、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四、数据处理1、选纸带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选取计时起点和计数点,进行编号和测量2、计算瞬时速度时间间隔很短时,可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这段时间内某时刻的学后反思瞬时速度,即v n =ΔxΔt(如图乙所示) 3、作v -t 图象(1)画坐标系、定标度、描点、连线(2)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可用a =ΔvΔt求解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特点(1)轨迹为一条直线(2)加速度不变,即a ≠0,且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3)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Δv 都相等 3、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a 与v 同向 (2)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a 与v 反向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关系式:v =v 0+at注意:v 0为开始计时时刻的瞬时速度,t 为经历的时间 v 为经过时间t 后的瞬时速度,a 为加速度 2、速度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速度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 (2)特殊形式:当v 0=0时,则v =at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学后反思 3、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1)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2)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位移公式:x=vt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不随时间t变化,其v-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v-t图象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1、关系式:x=v0t+12at2注意:x为位移,t为运动时间,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2、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位移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2)若物体加速,则a取正值;若物体减速,则a取负值(3)特殊形式当a=0时,x=v0t(匀速直线运动)当v0=0时,x=12at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2)切线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3、两条图像交点表示相遇四、a-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学后反思2、图象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加速度的变化率3、包围面积的意义:图象和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1、关系式:v2-v20=2ax注意:v为经过位移x后的速度,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x为经过的位移2、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速度与位移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2)若物体加速,则a取正值;若物体减速,则a取负值(3)特殊形式当v0=0时,则v2=2ax(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v=0时,则-v20=2ax(物体做匀减速运动至停止,如刹车)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t/2 =v=v0+v 2证明:v=ΔxΔt=v0t+12at2Δt=v0+a(t2) 即v t/2 =v把a =v-v0Δt代⼊v=v0+a(t2)中得到v=v0+v2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x2-x1=x3-x2=…=x n-x n-1=aT2(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所打纸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逐差法求加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纸带上测得连续6个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为x1、x2、x3、x4、x5、x6,如图所示,则学后反思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 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 2这样就把各段位移都利用上了,有效的减小了仅由两次位移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这种方法叫做逐差法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x/2 = v 02+v 22,且不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v t/2 < v x/2 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 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 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t 1∶t 2∶t 3∶…∶t n =1∶(2-1)∶(3-2)∶…∶(n -n -1)第5节 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条件(以下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1)受力条件:只受重力作用 (2)运动条件:初速度v 0=03、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 0=0,加速度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只在真空中才能发⽣;在有空⽓的空间,如果空⽓阻⼒作用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就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的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学后反思 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随高度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地球赤道附近,一般取g=9.8m/s24、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1)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时,如果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的阻力和空气阻力比物体的重力小的多,可近似认为重物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根据打出的纸带计算(2)利用频闪照相机测定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小球自由下落过程照片,分析频闪照片计算,数据处理方法类似于纸带(3)滴水法:利用水滴自由下落测定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gt2、位移与时间关系式:h=12gt23、位移与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v=v2=12gt5、推论:Δh =gT2注意: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四、竖直上抛运动1、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竖直向上②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③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a=-g2、处理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1)分段处理①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②几个特征物理量上升的最大高度H=v202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v0g' =v2',距离最大此时x1=v1t0x2=v2t0+12at02Δx'=x1-x2+x0=v2',距离最大此时x1=v1t0-12atx2=v2t0Δx'=x1-x2+x' =v2',距离最大此时x1=v1t0-12ax2=v2t0+12a2t02Δx'=x1-x2+x0x1-x2+x0=0x1-x2+x0=0 x1-x2+x0=0 、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设前物体速度为v1,后物体速度为v2,t=0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其物理过程及分析如下:匀减速追匀速匀减速追匀加速匀速追匀加速1' =v2',距离最小此时x1=v1t0x2=v2t0-12at02Δx'=x1-x2+x0' =v2',距离最小此时x1=v1t0+12a1x2=v2t0-12a2t02Δx'=x1-x2+x0' =v2',距离最小此时x1=v1t0+12atx2=v2t0Δx'=x1-x2+x0x1-x2+x0=0x1-x2+x0=0 x1-x2+x0=0学后反思第三章相互作用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三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

高三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高中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同学在学习必修1内容时要把握学问点,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物理必修一学问点笔记》,盼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关心!1.高三物理必修一学问点笔记篇一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状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定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纳正交分解,必有:F合x=F1x+F2x+………+Fnx=0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2.高三物理必修一学问点笔记篇二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讨论物理问题(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讨论问题的便利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需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l+F2(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全部力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3.高三物理必修一学问点笔记篇三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四周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四周空间产生磁场。
高三总复习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三总复习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三总复习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三总复习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1(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4)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5)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高三总复习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2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碳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
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1)演示实验:①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U形管两臂内盛有一定量的水(不注满水),将右管上端用橡皮塞堵住,左管继续注入水,右管水面上的空气被压缩。
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2)一方面分子间有空隙,另一方面,固体、液体内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或固定的体积,这两方面的事实,使我们推理得出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压缩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压缩也是很困难的;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气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
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
高一物理知识手写笔记必修一

能否看作质点要视情况而定,在研究地球自转的时候,可以把地球当作质点Part 1机械运动1.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形式:包括平动、转动、振动等运动形式。
3.分类:按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Part 2质点1.概念:质点是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简化成的有质量的点。
2.特点(1)它没有大小和形状。
(2)它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
(3)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
地球公转的时候,可以把地球当作质点Part 3参考系与坐标系1.参考系参考系是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另外物体。
(1)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与所选取的参考系有关。
(2)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同一运动的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实际问题中,应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温馨提示机械运动是相对宏观物质而言的,不包括微粒的运动,分子的运动其实是热运动。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我在做机械运动标量矢量物体从A 运动到B,不管沿着什么轨迹,它的位移都是一样的。
这个位移可以用一条有方向的(箭头)线段AB 表示Part 4矢量与标量矢量标量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速度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温度等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代数运算法则正负意义正负表示方向正负表示大小或性质Part 5位置、位移、路程项目物理量位移路程位置矢量、标量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标量无物理意义表示位置的变化,末位置距离初位置多远,在何方向上表示实际的轨迹长度表示某时刻所在的空间Part 6时刻与时间时刻时间概念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过程的各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长短的量度意义一段时间的始、末,一瞬间,有先后无长短两时刻之间的间隔,有长短时间轴表示轴上一点轴上一段对应物理量状态量,如位置、动能等过程量,如位移、功等温馨提示常见的矢量与标量物理量中是矢量的:力(包括力学中的"力"和电学中的"力"),线速度,角速度,位移,加速度,动量,冲量,角动量,场强等等.标量:质量、密度、温度、功、功率、动能、势能、引力势能、电势能、路程、速率、体积、时间、热量、电阻、力矩、路程等等.大小大小方向t/h78910早读下课第二节下课……30min40min时刻时间间隔速度(10m/s)10s100m速度(-10m/s)10s100m加速v减速v判断加速还是减速只有一个依据: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就加速,反向就减速。
高一物理知识点手写笔记

高一物理知识点手写笔记在高一学习物理课程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原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记忆这些知识,我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手写笔记整理,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个物体上的作用,它能够改变物体的形态、速度或状态。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有三种情况:使物体静止、使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速度与方向。
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接触力是指物体直接接触后产生的力,比如推、拉、摩擦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比如引力、电磁力等。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按照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合成。
合成力的方向和大小由合力决定。
摩擦力:摩擦力是由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阻碍物体开始运动的力,动摩擦力是阻碍物体保持匀速运动的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物体静止就静止,物体运动就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衡与不平衡):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任何一种力都会同时在作用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产生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功与功率: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物体移动的距离和力的方向有关;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功率的大小与做功的大小和所用时间有关。
能量与机械能:能量是物体在运动、变形或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机械能是由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决定的能量。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势能是由物体的位置和其所受的外力决定的能量。
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指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物体围绕平衡位置以恒定的周期、相同大小的振幅进行往复运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堂笔记(同步版)

学后反思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平动和转动二、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1)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2)有转动但可忽略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例如:地球公转时,可以看作质点;地球自转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或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车过桥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车从兰州开往上海可以看作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1)只占有位置,不占有空间(2)具有所代表物体的全部质量三、参考系1、定义: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的其他的物体2、参考系的选择原则(1)任意性原则: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2)简单方便原则:选择参考系时,应以观察方便和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通常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3)同一性原则: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2)确定参考系(假定参考系是不动的)(3)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位置变化,说明物体运动,若位置不变,说明物体静止四、坐标系学后反思1、定义: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而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分类(1)一维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2)二维坐标系(如直角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某一平面内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3)多维坐标系(如三维立体空间坐标系):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第2节时间和位移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表示一瞬间,与物体的位置相对应2、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表示某一过程与物体的位置变化相对应3、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4、常见表示示意图常用来表示时刻的关键词:初、末、时等常用来表示时间间隔的关键词:内、经历、历时、用时等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3、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速度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温度、质量学后反思3、运算: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运算遵循算术运算原则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速度1、变化量和变化率(1)变化量:末状态与初状态物理量的差值,它表示某个物理量变化的多少,例如Δx=x2-x1(2)变化率:物理量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表示某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例如v=ΔΔxt2、速度定义: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3、速度公式:v=ΔΔxt4、速度单位:m/s、km/h 1 m/s=3.6km/h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方向与位移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6、决定因素:v的大小由v0、a、Δt决定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ΔΔx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2、瞬时速度(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2)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0 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三、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学后反思应关系,平均速率是标量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打点计时器1、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比较(1)电磁打点计时器①电源:6V以下低压交流电源②打点频率:打点时间间隔0.02s、频率 50Hz③打点方式:振针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打点④阻力来源: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振针与纸带打点接触时的摩擦(2)电火花计时器①电源:220V交流电源②打点频率:打点时间间隔0.02s、频率 50Hz③打点方式:火花放电使墨粉在纸带上成点④阻力来源: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2、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注意事项(1)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注意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2)物体运动前,应注意使物体停在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打点结束后,应注意先关闭电源,再取下纸带分析二、利用纸带测速度1、纸带上的点(1)计时点:打点计时器实际打的点,两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s(2)计数点:人为选定的计时点,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n s;通常每隔4个计时点区一个计数点,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1s2、计算平均速度在纸带上选取两个较近的点,测出位移和Δx和Δt,则ΔΔxt是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计算瞬时速度Δx很短时,用ΔΔxt求出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物体在Δx范围内某点的瞬时速度,并且 Δt 越短,平均速度越接近于该点的瞬时速度学后反思测量 Δx 时最好一次性读出各计数点间的数值,而不要一段一段的测量第 5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一、加速度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用 a 表 示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v -v 0 Δt Δv3、公式:a = = Δt (加速度也叫做速度的变化率)注意:Δv 为速度的变化量,Δt 为所用时间 4、单位:m/s 2或 ms -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5、方向:与 Δv 的方向一致,由合外力的方向决定,而与 v 0、v 的方向无关6、决定因素:a 不是由 v 、Δt 、Δv 来决定,而是由mF 来决定7、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速度速度变化量 加速度 v =ΔxΔt a =ΔvΔt 定义式 Δv =v -v 0单位 方向m/s m/s m/s 2 与 Δx 相同由公式确定与 Δv 相同二、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a 不变,v 随时间均匀增加ì í î a 和 v 同向 à 加速直线运动 à a 增大,v 增加得越来越快a 减小,v 增加得越来越慢 a 不变,v 随时间均匀减小a 增大,v 减小得越来越快a 减小,v 减小得越来越慢ì í î a 和 v 反向 à 减速直线运动 à学后反思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实验原理1、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情况,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2、根据数据描点作图,得到v-t图象,分析v随t变化规律二、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图甲图⾼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适量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三、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四、数据处理1、选纸带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选取计时起点和计数点,进行编号和测量2、计算瞬时速度时间间隔很短时,可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这段时间内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n=ΔΔxt (如图乙所示)学后反思3、作v-t图象(1)画坐标系、定标度、描点、连线(2)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可用 a =ΔΔvt求解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特点(1)轨迹为一条直线(2)加速度不变,即a≠0,且大小和方向均不变(3)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Δv都相等3、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a与v同向(2)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a与v反向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关系式:v=v0+at注意:v0 为开始计时时刻的瞬时速度,t 为经历的时间v 为经过时间t 后的瞬时速度,a 为加速度2、速度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速度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2)特殊形式:当v0=0时,则v=at(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学后反思(1)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2)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位移公式:x=vt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 不随时间t 变化,其v-t 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v-t图象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11、关系式:x=v0t+at22注意:x 为位移,t 为运动时间,v0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2、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位移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2)若物体加速,则a取正值;若物体减速,则a取负值(3)特殊形式当a=0时,x=v0t(匀速直线运动)1当v0=0时,x=at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三、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2)切线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3、两条图像交点表示相遇四、a-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象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加速度的变化率 学后反思3、包围面积的意义:图象和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第 4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1、关系式:v 2-v 02=2ax注意:v 为经过位移 x 后的速度,a 为加速度,v 0 为初速度,x 为经过的位 移2、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速度与位移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 v 0的方向为正 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 (2)若物体加速,则 a 取正值;若物体减速,则 a 取负值 (3)特殊形式当 v 0=0时,则 v 2=2ax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 v =0时,则-v 02=2ax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至停止,如刹车)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 v = v 0+vt/221 v 0t + at 22 Δt证明: v = ΔΔxt = = v 0+a(2t )即 v t/2 = v把 a = v -v 0 Δt 代⾼ v = v 0+a(2t )中得到 v = v 0+v2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 T 内的位移之 差为一恒量,即: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所打纸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 T 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则 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逐差法求加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纸带上测得连续 6个相同时间 T 内的位移为 x 1、x 2、x 3、x 4、x 5、x 6,如图所示,则学后反思x 4-x 1,a =x 5-x 2,a =x 6-x 3 a 1= 2 32 2 2 3T3T ⇒ a =a 1+a 2+a 3=(x 4+x 5+x 6)-(x 1+x 2+x 3)9T 2 3T3这样就把各段位移都利用上了,有效的减小了仅由两次位移测量带来的 偶然误差,这种方法叫做逐差法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v x/2 = v 02+v 2,且不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v < v2 t/2 x/2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 v 1∶ v 2∶ v 3∶…∶ v n =1∶ 2∶ 3∶…∶ n(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x 1∶ x 2∶ x 3∶…∶ x n =12∶ 22∶ 32∶…∶ n 2(3)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位移的比x Ⅰ∶ x Ⅱ∶ x Ⅲ∶…∶ x n =1∶ 3∶ 5∶…∶ (2n -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t 1∶ t 2∶ t 3∶…∶ t n =1∶ ( 2-1)∶ ( 3- 2)∶…∶ ( n - n -1)第 5节 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条件(以下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1)受力条件:只受重力作用 (2)运动条件:初速度 v 0=03、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 v 0=0,加速度 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只在真空中才能发⾼;在有空⾼的空间,如果空⾼阻 ⾼作用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就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的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学后反思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随高度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地球赤道附近,一般取g=9.8m/s24、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1)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时,如果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的阻力和空气阻力比物体的重力小的多,可近似认为重物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根据打出的纸带计算(2)利用频闪照相机测定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小球自由下落过程照片,分析频闪照片计算,数据处理方法类似于纸带(3)滴水法:利用水滴自由下落测定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gt12、位移与时间关系式:h=gt223、位移与速度关系式:v2=2gh14、平均速度公式:v =2v =gt25、推论:Δh =gT2注意: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四、竖直上抛运动1、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竖直向上②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③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a=-g2、处理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1)分段处理①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②几个特征物理量上升的最大高度H=v02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vg02g2v0回到抛出点时的速度v=-v0回到抛出点所用的时间t= g 学后反思(2)全程处理①初速度为v0(设为正方向),加速度为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②v>0时,物体上升v<0时,物体下降③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第6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伽利略的猜想与间接验证1、猜想: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2、实验(1)通过数学推理只要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及x∝t2,物体就做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x3(2)间接验证:让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在斜面倾角一定时总有tx12=tx22=t321 2=…(3)合理外推:倾角为90°,即物体自由下落时,其比值也保持不变,由此,伽利略间接的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二、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猜想假设➙运用逻辑推理➙通过实验对推理进行校验➙对猜想、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专题: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设前物体速度为v1,后物体速度为v2,t=0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x0 ,t0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其物理过程及分析如下:匀加速追匀速匀速追匀减速匀加速追匀减速追及 v -t 图像学后反思v 1' =v 2',距离最大 v 1' =v 2',距离最大 v 1' =v 2',距离最大1 2 1 2此时 x 1=v 1t 0- a 1t 02此时 x 1=v 1t 0此时 x 1=v 1t 0- at 02t 0时刻1 2 x 2=v 2t 0+ at 021 2 x 2=v 2t 0+ a 2t 02 x 2=v 2t 0Δx'=x 1- x 2+x 0Δx'=x 1- x 2+x 0 Δx'=x 1- x 2+x 0 x 1- x 2+x 0=0追上时x 1- x 2+x 0=0x 1- x 2+x 0=03、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设前物体速度为 v 1,后物体速度为 v 2,t =0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 x 0 ,t 0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其物理过程及分析如下:匀减速追匀速匀减速追匀加速匀速追匀加速追及 v -t 图像v 1' =v 2',距离最小v 1' =v 2',距离最小此时 x 1=v 1t 0v 1' =v 2',距离最小1 此时 x 1=v 1t 0+ a 1t 02 1 此时 x 1=v 1t 0+ at 02 2 2 t 0时刻1x 2=v 2t 0- at 022 1 2 x 2=v 2t 0- a 2t 02 x 2=v 2t 0 Δx'=x 1- x 2+x 0x 1- x 2+x 0=0Δx'=x 1- x 2+x 0 Δx'=x 1- x 2+x 0 x 1- x 2+x 0=0追上时x 1- x 2+x 0=0学后反思第三章相互作用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