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绪论: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

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

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

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

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环境化学知识点

环境化学知识点

环境化学知识点一、环境化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内的化学过程。

环境化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

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化学物质,以及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

在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面,要研究它们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扩散、吸附、解吸、挥发、沉淀、氧化还原等过程。

而对于污染物的归宿,需要关注它们最终在环境中的积累、降解、无害化或者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影响。

二、大气环境化学(一)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大气中的污染物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颗粒物(如 PM25、PM10)、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ₓ)、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各不相同,例如,SO₂主要来自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NOₓ则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工业燃烧过程。

(二)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在大气中,这些污染物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例如,SO₂和NOₓ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硫酸和硝酸,形成酸雨;VOCs 和NOₓ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₃)等二次污染物。

(三)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们不仅能够降低大气能见度,还能够吸附其他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三、水环境化学(一)水体污染物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等)、重金属(如汞、镉、铅等)、营养盐(如氮、磷等)以及病原体等。

(二)水体中的化学过程在水体中,污染物会发生水解、络合、沉淀、氧化还原等反应。

例如,重金属离子在一定条件下会与水中的阴离子形成沉淀,从而降低其毒性;氮、磷等营养盐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

(三)水的自净作用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可以去除部分污染物。

但当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水质恶化。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2.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颗粒物。

3.垂直递减率: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Γ=-dT/dz。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Γ d 表示。

4.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5.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包括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6.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7.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合作用的全部物质。

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8.质体流动: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是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常用来指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土壤质体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方式。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10.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11.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 土)表示。

1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潜性酸度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13.标化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14.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环境化学总结

环境化学总结

㈠基本概念: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生态效应、人体健康效应及其它环境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科学。

3.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环境物理效应。

3.热岛效应: 因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8.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50 km的大气层。

又称同温层。

9.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0 km 高度的大气层。

10.热层:热层是指从80 km到约500 km的大气层。

又叫电离层。

11.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的分布状况,局部地区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影响。

12.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13.自由基的活性:是指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15.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生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

16.重排: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

17.加成:是指自由基对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自由基。

18.取代:是指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1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20.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杜绝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物质的产生,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作用。

2、原子经济学是指在设计合成路线时尽量使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更多或全部转变为最终预期产品中的原子。

3、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4、电子活度5、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6、水体富营养化由于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等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7、分配作用是指颗粒物(沉积物或土壤)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的作用。

8、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

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

KOW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等密切相关。

9、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1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硫酸烟雾又称伦敦型烟雾,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13、大气颗粒物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14、生物需氧量在一定体积水中,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

15、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环境化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概念:相对于特定中心事物而言的。

围绕中心事物的周边事物的总和,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着人群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外界事物和因素的总和。

环境分类:按主体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等环境问题:指包括一切形式的环境恶化或对生物圈的一切不利影响。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海啸、地震、洪涝、干旱和滑坡等引起。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第二环境问题)。

一般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次生环境问题,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次生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ϒ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度地向自然索取ϒ在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向环境释放出废物和废能ϒ经济建设对环境的干扰ϒ人口增长引起单位时间和空间中人类活动频度增加第二节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定义:环境污染一般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在环境中的累积数量和速率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使环境质量变差,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产生了有害影响。

分类ϒ按污染对象(要素)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ϒ按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分: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ϒ按污染物的性质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

ϒ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分: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环境化学污染物➢1.元素:如汞、镉、铅、砷、铬等重金属和类金属、卤素、氧(臭氧)、黄磷等。

➢2.无机物:如无机酸、碱、盐类、氰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卤化物、卤间化合物(如ClF、BrF3、IF5、BrCl、IBr3等)、卤氧化物(ClO2)、硅的无机化合物(如石棉)、无机磷化合物、硫的无机化合物等。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22页)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22页)

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且在大气中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
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
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为继发性污染物。
7、 重要污染物来源及消除途径
代的环境保护的主导意识。
10、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
为 环境效应 。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 ( 1)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物理效应。
( 2)环境化学效应:
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
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 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 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酸雨 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
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
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对大气垂直流动形成巨大障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活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处理的对象是:环境问题;任务是:环境质量控制和改善。

3.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名词解释)5.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2)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态污染物;(3)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选择或填空)6.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较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名词解释)7.当今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8.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9.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声、光污染、电脑磁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选择题)10.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酸雨、光化学污染都是环境化学效应)11.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1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即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13.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种。

物理--化学迁移是最主要的迁移方式,它可通过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和螯合、吸附--解吸等理化作用实现无机污染物的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

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

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

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

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

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

多溴联苯(PBBS)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长距离迁移: POPs物质大多是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因具有半挥发性(介于有机蒸气和有机颗粒物之间),使得它们能够从土壤、水体挥发到空气中,并以蒸气的形式存在而是要发生稀释扩散,进行跨环境介质边界的迁移、传递和转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通过这些迁移过程,POPs能到达全球偏远的地区,如南极、北极和沙漠,进而造成全球性的污染。

水体水体中POPs主要以溶解在水中和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两种状态存在,其中一部分溶解在水中的POPs能通过挥发作用进入大气中,吸附在水中悬浮颗粒物上的POPs则通过沉积作用沉降到底泥中。

土壤土壤中的部分POPs可通过挥发作用进入大气中,还有部分POPs 能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固体颗粒物紧密结合,这些POPs能通过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等的吸收进入到食物链。

大气大气中的POPs主要以气态和颗粒态两种形式存在,通过雨水冲洗和干、湿沉降向水体或土壤迁移。

迁移机制(1)因其具有很强的亲脂憎水性,可以沿食物链逐级放大,导致低浓度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的POPs物质通过食物链对处于最高营养级的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2)因其具有半挥发性,致使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通过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沉积到地球的偏远极地地区,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9、PPCPs 药物及个人护理品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

PPCPs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

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

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

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

大多数PPCPs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PPCPs来源:(1)药物直接或间接排放,人类或动物服用的药物直接或间接的排入环境是其最主要的环境来源。

(2)污水处理厂(3)污泥回用及垃圾填埋,理论上,污水厂污泥中的PPCPs被农田回用后,可能被植物吸收。

而且PPCPs及其各种形态的代谢物以及降解或螯合产物可以使环境中的生物面临生态风险。

垃圾填埋场,是将PPCPs引入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其可以通过家庭垃圾,工业生产废物的直接排放,或是间接地随着污水厂的污泥进入垃圾填埋场。

(4)畜禽和水产养殖,各种动物的饲料对PPCPs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尤其是在大型的集中饲养场,药物和使用剂量都很大。

10、PBDEs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diphenyl ethers, PBDE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

由于其热稳定性好,阻燃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家具、建材和电子等产品当中。

由于其为一种添加型阻燃剂,没有化学键的束缚,PBDEs易于从其应用产品(如电子产品)中向环境中释放。

PBDEs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具有高亲脂性,并且能随食物链产生生物富集和放大效应。

毒理学研究表明PBDEs是一种致癌性并且具有内分泌干扰毒性的有毒物质。

作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BDEs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

EDC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来源:广泛分布于环境和食物、包装、玩具等各类消费品中,多为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物质,在医药制造领域,添加剂加工领域(主要用于塑料橡胶)、除草剂生产方面使用十分普遍,他们会在产品的使用的废气处理等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危害。

用塑料工业尤甚,如人工树脂、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产品.包括制成时、生产前后、不当应用、弃置推填或焚烧后产生以至产品分解或发生化学变化而成的化学品。

接触:人们接触EDC的途径: 污染的食品、水和大气,家用和工业化学品等。

EDC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对生殖机能、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损害上。

在塑料包装材料和食品接触过程中,一旦条件适宜,聚合物包装材料中的小分子添加剂、游离单体、大分子降解产物等会向食品中迁移,进而进入人体循环系统。

N元素分布:大气中:N2,一些N2O,少量NO,NO2,HNO3,NH4NO3人类生命圈:NH3,NO,NO2,HNO3岩石圈和水圈:NO3-,NH4+生物固氮:NH2在自然界,氮元素以分子态(氮气)、无机结合氮和有机结合氮三种形式存在.大气中含有大量的分子态氮.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都不能够利用分子态的氮,只有象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类的细菌和某些蓝绿藻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态氮(硝酸盐)加以利用.植物只能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铵态氮(铵盐)和硝态氮(硝酸盐),用来合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合成各种蛋白质.动物则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合成的有机氮(蛋白质),经分解为氨基酸后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在动物的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尿酸和尿素等排出体外,最终进入土壤.动植物的残体中的有机氮则被微生物转化为无机氮(氨态氮和硝态氮),从而完成生态系统的氮循环.P可溶:HPO42-,H2PO4-,多磷酸盐碳分布很广,形成化合物最多,在水和大气中碳主要以CO2,碳酸和碳酸yan的形式存在;矿物界碳酸盐、煤、天然石墨和金刚石,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动植物体中的脂肪、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也都是碳的化合物,碳被视为组成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元素。

碳的资源以两种类型存在,一种是循环型的资源,即由植物和动物所代表的生物和CO2;另一种是循环速度很慢,但数量极大的堆积物,如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堆积物。

铅在介质中的存在形式1 水中的铅:天然水中铅主要以Pb2+状态存在,其含量和形态明显地受CO32-、SO42-、OH-和Cl-等含量的影响,铅可以Pb(OH)2、Pb(OH)3-、PbCl2等多种形态存在。

2空气中的铅:其一是铅作业行业排出的大量含铅废气,如印刷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冶炼业,蓄电池制造业等。

其二汽车尾气会排出大量的含铅废气,主要来自汽油中防爆剂四乙基铅。

其三家庭墙壁装饰所用的含铅涂料和油漆,可造成居室内铅污染3土壤中的铅:来源自然原因:风化岩石中的矿物,例如方铅矿、闪锌矿。

人为原因:大气降尘、污泥、城市垃圾的土地利用、采矿和金属加工业。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物、硫酸盐或单质形式存在.硫是人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硫及含硫矿石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S+O2=点燃=SO2)在空气中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亚硫酸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从而造成硫酸型酸雨。

气中的SO2和H2S经氧化作用形成硫酸根(SO厈),随降水降落到陆地和海洋。

SO2和SO厈还可由于自然沉降或碰撞而被土壤和植物或海水所吸收。

由陆地排入大气的SO2和SO厈可迁移到海洋上空,沉降入海洋。

同样,海浪飞溅出来的SO厈也可迁移沉降到陆地上。

陆地岩石风化释放出的硫可经河流输送入海洋。

水体中硫酸盐的还原是由各种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反硫化过程完成的。

在缺氧条件下,硫酸盐作为受氢体而转化为H2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