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化学知识点归纳

化学知识点归纳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组成- 元素: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原子与分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3.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更简单的物质。
-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取代其中的另一种元素。
-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互相交换,形成新的化合物。
2. 化学方程式- 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关系。
3. 化学计量- 用于确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
- 包括摩尔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和气体定律。
三、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所有已知化学元素的表格。
- 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2. 元素的性质- 包括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和电子亲和能等。
四、化学能与热力学1. 能量守恒- 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 包括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和反应自发性。
五、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混合物。
2. 化学平衡-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使得宏观上反应看起来停止的状态。
3. 勒夏特列原理- 描述化学平衡系统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
六、酸碱与电化学1. 酸碱理论- 包括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水溶液中的pH值等。
2. 电化学- 研究电子转移反应及其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 包括伏打电堆、电解质、电池和电化学系列。
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

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知识点总结1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固体紫黑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① 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指卤素,C、Si相反)。
② 同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
③ 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
④ 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
⑤ 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 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
⑦ 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
高考化学知识点⑧ 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
⑨ 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
⑩ 易液化的气体:NH3、Cl2 ,NH3可用作致冷剂。
4、溶解性① 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
大学普通化学知识点期末总结

生物分子:介绍有机 化学中的生物分子, 如蛋白质、核酸、糖 类和脂质等。
生物化学反应:介绍有 机化学中的生物化学反 应,如氧化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等。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 分析生物分子的结构与 功能关系,如蛋白质的 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 构与功能等。
生物化学反应机理:探 讨生物化学反应的机理, 如酶的作用机理、光合 作用的机理等。
色谱分析法: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使不同物质在 色谱柱上分离,通过检测器检测分离出的组分并进行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方法与原理
仪器分析方法的 分类:电化学分 析法、光谱分析 法、色谱分析法 等
仪器分析方法的 原理:以物理或 化学方法为基础, 通过测量待测物 质与仪器之间的 相互作用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反应自发 性的关系
酸碱反应与pH值计算
酸碱反应: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盐 pH值定义: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数值,范围通常为0-14 pH值计算:通过氢离子浓度计算,公式为pH=-lg[H+],其中[H+]表示氢离子浓度 酸碱指示剂:用于指示溶液酸碱度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仪器分析方法的 应用:在化学、 生物、医学等领 域中用于测定物 质的组成、含量 和结构等
仪器分析方法的发 展趋势: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仪器 分析方法也在不断 发展,未来将更加 注重高灵敏度、高 精度和高可靠性等 方面的研究
样品处理与实验误差
样品处理: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制备。
分析化学基础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1. 化学基本概念1.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组成。
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在原子、离子或分子层面上发生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1.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正反两个化学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种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
2. 化学计量学2.1 摩尔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1摩尔粒子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2.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类型、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2.3 摩尔计算摩尔计算涉及物质的量、质量、体积、浓度等之间的关系。
通过摩尔计算,可以确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
3.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3.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元素的科学工具,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包含七个周期、十六个族。
3.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周期性变化。
4. 化合物与化学键4.1 化合物类型化合物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金属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共价化合物由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的分子组成;金属化合物由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结合而成。
4.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5. 溶液与浓度5.1 溶液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
溶液的性质取决于溶剂和溶质的相互作用。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免费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总结一些普通化学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1.原子和元素化学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每个原子都有特定的原子序数,称为元素的序数。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碳、氢和氮等。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通过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代表元素的符号,而系数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的表格。
它的排列方式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出现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提供了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4.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通过正、负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而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共享形成的。
5.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发生在酸和碱之间。
酸是溶液中产生H+离子的物质,而碱是溶液中产生OH-离子的物质。
当酸和碱按照一定的摩尔比例混合时,酸碱中和反应会产生水和盐。
6.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一种被氧化剂氧化的物质和一种还原剂还原的物质。
7.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描述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它可以通过反应物浓度的变化率来衡量。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8.pH和pOH pH和pOH是描述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pH是负对数标度,用于测量溶液中H+离子的浓度。
pOH是测量溶液中OH-离子浓度的指标。
pH 和pOH之和始终等于14。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全)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全)3、1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状态3、1、1原子结构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核外电子运动具有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的特征,不能用经典的牛顿力学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描述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所以在量子力学中用波函数Ψ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以代替经典力学中的原子轨道概念。
(1)波函数Ψ(原子轨道):用空间坐标来描写波的数学函数式,以表征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个确定的波函数Ψ,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概率密度(几率密度):Ψ2表示微观粒子在空间某位置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
(3)电子云:用黑点疏密的程度描述原子核外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Ψ2)分布规律的图形。
黑点较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较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较多。
(4)四个量子数:波函数Ψ由n、l、m三个量子数决定,三个量子数取值相互制约:1)主量子数n的物理意义:n的取值:n=1,2,3,4……∞ , 意义:表示核外的电子层数并确定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确定单电子原子的电子运动的能量。
n =1,2,3,4, ……∞,对应于电子层K,L,M,N, 具有相同n值的原子轨道称为处于同一电子层。
2)角量子数ι: ι的取值:受n的限制,ι= 0,1,2……n-1 (n个)。
意义:表示亚层,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对于多电子原子,与n共同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
… ι的取值:1 ,2 ,3 ,4电子亚层:s, p, d, f…… 轨道形状:球形纺锤形梅花形复杂图3-13)磁量子数m: m的取值:受ι的限制,m=0 ,1,2……ι(2ι+1个)。
意义:确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
ι=0, m=0, s轨道空间取向为1;ι=1, m=0 ,1, p轨道空间取向为3;ι=2, m=0 ,1,2 , d轨道空间取向为5;……n,ι相同的轨道称为等价轨道。
s 轨道有1个等价轨道,表示为:p轨道有3个等价轨道,表示为:d轨道有5个等价轨道,表示为:……一个原子轨道是指n、ι、m三种量子数都具有一定数值时的一个波函数Ψ(n,ι,m),例如Ψ(1,0,0)代表基态氢原子的波函数。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化学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1.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1.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冰的融化、水的汽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变化,如铁的生锈、木头的燃烧等。
1.5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试管、锥形瓶、烧杯、天平、磁力搅拌器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的发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发现是由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如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等。
2.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在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绕着核运动。
2.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将元素排列起来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将元素排列在周期表的横行中,使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排在同一列。
2.4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下侧,非金属元素则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上侧。
第三章:化学键和离子3.1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结合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3.2 离子与离子键离子是具有正负电荷的粒子,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静力所形成的一种化学结合力。
3.3 共价键和分子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所形成的一种化学键,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成的。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普通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可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按照原子数目的不同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3.周期表: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数目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的表格,包括了所有已知的元素。
周期表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4.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中子也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轨道运动。
5.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原子序数指的是元素的周期表中的序数,代表了元素中的质子数目。
原子量是元素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包括了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6.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力量,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7.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化学反应符号方程式是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化学式。
8.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和一定数量的可与之形成配位键的配位体组成的化合物。
9.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中的质子(H+)和氢氧根离子(OH-)之间的结合和解离。
10.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了烃、醇、醚、酮、醛、酸、酯、胺等多种类型。
1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原子、离子或者分子的电荷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12.功能性基团:功能性基团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决定其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部分,如羟基(-OH)和氨基(-NH2)等。
13.pH值:pH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是负对数形式的酸碱离子浓度指标。
14.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两种离子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的反应。
15.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一摩尔物质的质量,通常以克/摩尔(g/mol)为单位表示。
以上只是一些普通的化学知识点,化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的知识和概念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化学复习资料3.1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状态3.1.1原子结构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核外电子运动具有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的特征,不能用经典的牛顿力学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描述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所以在量子力学中用波函数Ψ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以代替经典力学中的原子轨道概念。
(1)波函数Ψ(原子轨道):用空间坐标来描写波的数学函数式,以表征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个确定的波函数Ψ,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概率密度(几率密度):Ψ2表示微观粒子在空间某位置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
(3)电子云:用黑点疏密的程度描述原子核外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Ψ2)分布规律的图形。
黑点较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较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较多。
(4)四个量子数:波函数Ψ由n.l.m三个量子数决定,三个量子数取值相互制约:1)主量子数n的物理意义:n的取值:n=1,2,3,4……∞ ,意义:表示核外的电子层数并确定电子到核的平均距离;确定单电子原子的电子运动的能量。
n = 1,2,3,4, ……∞,对应于电子层K,L,M,N, ···具有相同n值的原子轨道称为处于同一电子层。
2)角量子数ι:ι的取值:受n的限制,ι= 0,1,2……n-1 (n个)。
意义:表示亚层,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对于多电子原子,与n共同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
…ι的取值: 1 , 2 , 3 , 4电子亚层:s, p, d, f……轨道形状:球形纺锤形梅花形复杂图3-13)磁量子数m:m的取值:受ι的限制, m=0 ,±1,±2……±ι(2ι+1个) 。
意义:确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
ι=0, m=0, s轨道空间取向为1;ι=1, m=0 ,±1, p轨道空间取向为3;ι=2, m=0 ,±1,±2 , d轨道空间取向为5;……n ,ι相同的轨道称为等价轨道。
s 轨道有1个等价轨道,表示为:p 轨道有3个等价轨道,表示为:d 轨道有5个等价轨道,表示为:……一个原子轨道是指n 、ι、m 三种量子数都具有一定数值时的一个波函数Ψ(n,ι,m ),例如Ψ(1,0,0)代表基态氢原子的波函数。
n 、ι、m 取值合理才能确定一个存在的波函数,亦即确定电子运动的一个轨道。
n 、ι、m 的取值与波函数: n=1(1个), ι=0,m=0, Ψ(1,0,0)n=2(4个), ι={(2,1,-1)(2,1,1),(2,1,0),(2,0,0),,1,00,,10ψψψψ±==m mn=3(9个), ι={)2,2,3(),2,2,3()1,2,3()1,2,3()0,2,3()1,1,3(),1,1,3(),0,1,3()0,0,3(2,1,01,00,,,210-ψψ-ψψψ-ψψψψ±±=±==m m mn=4(16个)……波函数Ψ数目=n 2在一个确定的原子轨道下,电子自身还有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这由m S 确定. 4)自旋量子数m s :m s 的取值:m s ={2121-+意义:代表电子自身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习惯以顺、逆自旋两个方向形容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可用↑↑ 表示自旋平行,↑↓表示自旋反平行。
这样n 、ι、m 、m S 四个量子数确定电子的一个完整的运动状态,以Ψ(n,ι,m, m S )表示。
例:Ψ(1,0,0,+21),Ψ(1,0,0,-21) ,Ψ(2,1,1,+21) ,Ψ(2,1,1, -21) 等等。
3.原子核外电子分布三原则(1)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因为同一个轨道的电子,n 、ι、m 三个量子数已相同,第四个量子数m s ={2121-+必不相同 由此可得出: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能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
表示为:↑↓根据每层有n 2个轨道,每个轨道最多能容纳两个电子,由此可得出每一层电子的最大容量为2 n 2。
(2)最低能量原理:电子总是尽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电子依据轨道近似能级图由低到高依次排布。
轨道近似能级图为:7s……6s 4f 5d 6p 5s 4d 5p 4s 3d 4p 3s 3p 2s 2p 1s(3)洪特规则:在n 和ι值都相同的等价轨道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分占各个轨道且自旋平行。
如2p 3:洪特规则特例:当电子的分布处于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比较稳定。
全充满: p 6或d 10或f 14↑ ↑ ↑半充满: p 3或d 5或f 7全空: p 0或d 0或f 0例如, 24Cr 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 半充满比较稳定。
29Cu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1, 全充满比较稳定。
(4)核外电子分布式:原子的核外 原子的 离子的核外 离子的电子分布式 外层电子分布式 电子分布式 外层电子分布式(价电子构型)Na 111s22s 22p 63s13s 1Na +:1s 22s 22p 62s 22p 6S161s 22s 22p 63s 23p43s 23p4S 2-:1s 22s 22p 63s 23p 63s 23p 6Fe261s 22s 22p 63s 23p 63d 64S23d 64s2Fe 3+:1s 22s 22p 63s 23p 63d53s 23p 63d524Cr 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 3d 54S 1 24Cr 3+:1S 22S 22P 63S 23P 63d33S 23P 63d 329Cu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13d 104S 129Cu2+:1S 22S 22P 63S 23P 63d93S 23P 63d 9根据电子的排布,还可判断出轨道中未成对电子的数目。
例:根据Fe 原子的价电子构型3d 64s2,判断其轨道图中,未配对的电子数。
3d 64s 2可见未成对电子数为 4。
(3)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及分子结构式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例如:H. Na. .Mg. .Ca. :C:分子结构式:用“—”代表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分子式。
例如:N ≡N ,O=C=O ,Cl-Cl ,H —Cl3.1.4气体定律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式中 P: 压力, Pa;( 1 atm = 1.01×105Pa ; 1 atm = 760毫米汞柱)V: 体积, m 3;(1 m 3=103L) T: 绝对温度, K ; n: 摩尔数, mol;R: 气体常数, R =8.314JK -1mol -1注意:若压力单位为“kPa ”,体积单位对应使用升“L ”.↑ ↑ ↑ ↑ ↑↑↓⑴当n 一定时,P 、V 、T 变则有 222111T V P T VP =⑵n,T 一定时,P 1V 1=P 2V 2 ⑶n,P 一定时,2112T V T V =⑷T ,P 一定时,2121V V n n =⑸PV =RT Mm ,ρ=Vm ,P =RT Mρ,M =PRT PVmRT ρ=式中m: 质量 ,克;M: 摩尔质量, g/mol ; ρ:气体密度,g/ m 3;实际气体在高温低压下,接近理想气体。
例1:已知在1.0×105Pa ,27OC 时,0.6克的某气体占0.5升,试求此气体的分子量.解: m=0.6g ,T =273+27=300K ,V=0.5升=0.5×10-3m 3, 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M =mol g PVmRT /93.29105.0100.1300314.86.035=⨯⨯⨯⨯⨯=- 例2.已知10 OC 时,水的蒸汽压为1.227kPa,在10 OC 、101。
3 kPa 下,于水面上收集到1.5L 某气体,则该气体的物质量为多少mol? 解:)(1038.6)10273(314.85.1)227.133.101(2mol RT PV n -⨯=+⨯⨯-==2.分压定律⑴分压: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的压力,等于该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⑵道尔顿分压定律:适于各组分互不反应的理想气体。
1)气体混合物总压力等于混合物中各组分气体分压的总和。
P 总=P A +P B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总压力乘以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P i =总总P n n i =χi P总总总=V Vn n i i P A =总总P V V i分压定律可用来计算混合气体中组份气体的分压、摩尔数或在给定条件下的体积。
例:有一混合气体(N 2、CO 2、O 2)其总压力为101.325kPa ,此气体的组成为:N 225%、CO 215%、O 260%(体积百分比),试计算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分压。
解:P N2 =P总×摩尔分数=P总×体积分数=101.325×25%=25.33kPa ;P CO2 = 101.325×15%=15.20kPa ; P O2 = 101.325×60%=60.80kPa ;3.2.1溶液浓度 1.质量分数(%)=100)( g g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浓度(C)=)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3dm mol ,mol.dm -33.质量摩尔浓度(m)=)溶剂的质量()溶质的物质的量(kg mol ,mol.kg -14.摩尔分数(x)=)()mol mol mol 溶剂的物质的量溶质的物质的量()的量(溶质(或溶剂)的物质+ 3.2.2稀溶液的通性 1.溶液的蒸汽压下降(1)蒸汽压(饱和蒸汽压)P 0: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和它的蒸汽处于平衡时,蒸汽所具有的压力。
试验现象: 一封闭钟罩中放一杯纯水A 和一杯糖水B ,静止足够长时间发现,A 杯变成空杯,B 杯中水满后溢出。
此试验证明:溶液的蒸汽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汽压,其差值称为溶液的蒸汽压下降(ΔP )。
2)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ΔP )和溶质(B )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ΔP=0P n n n BA B+ (2)溶液的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1)沸点:液相的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力时的温度。
2)凝固点:液向蒸汽压和固相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
3)汽化热:恒温恒压下,液态物质吸热汽化成气态,所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
试验证明: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