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代皇帝的绝唱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南宋末代皇帝的凄凉人生:皇帝到驸马再到喇嘛

历史趣谈:南宋末代皇帝的凄凉人生:皇帝到驸马再到喇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宋末代皇帝的凄凉人生:皇帝到驸马再到喇嘛导语: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与宋朝相关的历史也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外。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宗赵显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呢?在四岁的时候,赵显跟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与宋朝相关的历史也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外。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宗赵显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呢?在四岁的时候,赵显跟随母亲全太后一起投降了元朝,迁居到元朝首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

此后,这位年幼的南宋末代皇帝开始了他多舛的人生。

最初,元世祖忽必烈对赵显母子还算礼遇,将赵显封为瀛国公。

忽必烈对赵显最初的印象不错,甚至将公主嫁给他。

似乎赵显的一生虽然因为失去皇位而遗憾,但能在优渥安宁的生活中渡过一生,也算是亡国之君不幸之中的万幸。

然而,事与愿违。

民国史学家孟森认为:元朝统治的一大缺憾是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没有能够更好的管理广阔中原地区的政治经验,由此导致了大大小小的反元斗争此伏彼起,而且很多的起义都是打着宋朝赵家的旗号。

随着赵显的一天天长大,过去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年男人。

忽必烈对他的戒心越来越重,这种猜疑终于在一个点爆发了。

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忽必烈被噩梦惊醒。

在梦里,他看到一条金龙缠绕在宫殿的柱子上,向他张牙舞爪。

第二天,赵显来朝觐,恰好就站在忽必烈梦里金龙缠绕的柱子下。

忽必烈感到事情非常严重,想要杀掉赵显,以绝后患。

正当忽必烈向自己亲近的臣下商量这件事时,公主和赵显知道了这个消息。

公主连夜痛哭流涕,苦求忽必烈放过赵显。

赵显自己也非常害怕,于是以退为进,乞求忽必烈允许他出家。

因为担心自己在汉地的影响,赵显主动要求去西藏做喇嘛,专心生活常识分享。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知识讲解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知识讲解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末代皇帝》赏析电影伴随着音乐《Main Title Theme》的响起而开始播放,它由戴维·伯恩所作,他在曲中充分里融合了中西音乐特点:以特色性的中国鼓的鼓点为开头,接着响起清脆欢乐的马林巴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段慵懒的小提琴演奏。

整首曲子中乐器的衔接流畅,节奏统一,富有节奏感,一种较为平缓的曲调也就徘徊在我们耳边。

本电影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开场先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为恐惧害怕而选择自杀的镜头,而这也吸引了观众的兴趣——他,是谁?为什么会被抓住?为什么要以死来结束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当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不对去敲卫生间的门时,随着“open the door”的喊出,主人公溥仪的回忆也随之展开。

那是1908年的一个冬天的夜晚,侍卫们带着慈禧太后的旨意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并带走了年仅3岁的溥仪,慈禧太后不愿皇权没落而让溥仪接替皇位。

故事情节从这开始慢慢展开。

在溥仪进宫时,音乐《Open the door》响起——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奠定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凄厉的琵琶声,紧接着是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最后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而这也暗示着慈禧即将逝去,她的灵魂伴着喇嘛的锣声离开这个世界。

随后举行了登基仪式,宫殿外百官不断进行着朝拜,而溥仪却对突然的蛐蛐声倍感兴趣。

那时天真的溥仪并不知以后自己将面对的是什么,也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成为世界上最缺少爱、教导的人,失去了选择自己未来的人同时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这时溥仪从回忆中醒来。

他被管理所所长就起,从此开始了自己不愿面对的接受审判和改造的囚徒生活。

而在那里遇见了自己弟弟溥杰无疑是一种欣慰,电影的画面也转换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那时溥仪已经6岁了,也明白了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也开始肆意捉弄太监,并带着溥杰体会自己的感觉。

听着《Main Title Theme》,看着看似欢快的场面,一种悲凉的感觉在心中挥之不去,情不自禁的为溥仪惋惜,也对那时的社会而有所感概。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所养白鹇为帝赴海殉葬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所养白鹇为帝赴海殉葬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所养白鹇为帝赴海殉葬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义鸟殉葬
宋帝昺在崖山时,养有一只白鹇鸟。

这只鸟聪明过人,还会说话,一看见帝昺就跳起来,尖声叫道:“吾皇万岁!吾皇万岁!”十分可爱。

宋帝昺毕竟是8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它,亲自喂养在行宫中。

不久,宋元海战打起来了,南宋小朝廷搬到一艘巨舰上。

帝昺也把白鹇带到帝舰。

白鹇来到帝舰,寝食不安,两眼盈泪,见到帝昺也不叫“吾皇万岁”了,只是望着他流眼泪。

帝昺看见心爱的白鹇流眼泪,很是凄凉。

一天深夜,白鹇突然开声叫道:“奇石千秋!奇石千秋!”声音低沉悲凉。

帝昺惊异,心中暗想:哪里的“奇石千秋”?没去理它。

可每天夜里,到这个时候白鹇就叫两声“奇石千秋”。

白鹇的异常表现,令南宋群臣预感到前途不妙。

宋元两军激战了22天,宋军被元军前后夹攻,又被元军断绝了上岸采柴草和汲淡水的路线,终于兵败如山倒。

丞相陆秀夫被迫背负幼帝,走到那块当作缆趸的大石(崖门奇石)上投海殉国。

这时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把鸟笼撞得左右摇晃。

白鹇终于摇脱笼钩,与笼一起坠入海中。

白鹇为帝赴海殉葬,后人称它为“义鸟”,并在慈元庙左侧建一座白鹇冢以作纪念。

清代会城举人萧燧作有白鹇诗赞曰:
君子为猿鹤,小人为沙虫。

年年精卫志,填海泛西风。

【经典诗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_翻译和赏析_辛弃疾

【经典诗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_翻译和赏析_辛弃疾

【经典诗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_翻译和赏析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郁孤台下这赣(ga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注释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里处。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可怜:可惜。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

相关内容赏析作者:佚名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公元-年(淳熙二、三年)间,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壁,当在此时。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

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南宋末代皇帝,还是一个弱智!(宋宁宗-宋理宗)

南宋末代皇帝,还是一个弱智!(宋宁宗-宋理宗)

南宋末代皇帝,还是一个弱智!(宋宁宗-宋理宗)作者戈大只彭小瓜子主要观点南宋灭亡,不只是外部原因。

1公元1264年,宋理宗崩逝,赵禥继位,是为宋度宗。

此一时期,南宋国祚已近末世。

宋度宗赵禥是南宋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之后的“三幼帝”,都是在王朝末日来临之际,被拥上帝位的奶娃娃,别说国家,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颠沛流离之中,身死国灭。

因此,宋度宗应该算是南宋真正的末代皇帝。

可惜,这个皇帝还是一个弱智。

2其实自从理宗时期,联蒙灭金,然后“端平入洛”,导致蒙古人大举南侵,南宋王朝就风雨飘摇了。

幸运当时还不到亡国之际,尚有一批文臣武将。

文有郑清之、杜范、董槐等宰相之才,武有孟珙、余玠、王坚等武将之勇,对蒙古大军水来土掩,一度保持均势。

其实这段时间,蒙古内部也问题重重,窝阔台去世,先是女主称制,然后贵由短暂统治。

贵由死后又是纷乱不休,最终托雷系的蒙哥上台。

没几年蒙哥又在钓鱼城下身亡,拖雷系内部又开始争夺。

最终是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成为大汗。

从窝阔台去世到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二十多年蒙古内部纷争不休。

对于南宋是绝好的机会,一度有望继续保持半壁江山。

宋理宗在中期有一段时间的振作,任用贤臣,巩固国防,注重理学,澄清吏治,史称“端平更化”。

但这个时期的改革,除了打击史弥远的势力,更多的改革只是做做样子,没有真正富国强兵。

宋理宗本人虽然极为推崇理学,但也是表面功夫而已。

理宗一方面推崇理学,一方面又陷于名妓唐安安的温柔乡中,不能自拔。

而理学“二贤”真德秀、魏了翁虽然被重新启用,但都任官不久,除了大谈“正心诚意”,政治上也毫无建树。

之后更是连表面功夫也懒得做了,理宗只流连脂粉,再不理朝政。

丁大全、贾似道这些“权奸”上台,名将贤相被贬逐,朝政大势已去矣。

所以“端平更化”只是一次徒具其表的回光返照,实际已经烂得只剩一个空架子,南宋王朝即将迎来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3从理宗亲政开始,到度宗在位,蒙古一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南侵。

宋朝灭亡时,宋词的四重绝唱之一:烈士悲歌

宋朝灭亡时,宋词的四重绝唱之一:烈士悲歌

宋朝灭亡时,宋词的四重绝唱之一:烈士悲歌公元1279年,在南迁一百五十二年后,苟且偏安的南宋王朝,终于彻底被蒙元所灭。

山河沦陷,国破家亡。

但是,元军的铁蹄可以践踏河山,可以覆亡宗室,可以屠戮百姓,但却封不住词人们的歌喉。

在缓缓落下的历史大幕下,有着不同流派、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词人们,用不同的内容和身份,以一种和鸣的方式,喊出了三百年宋词最后的绝唱。

而在这四重绝唱当中,以文天祥为代表的烈士词人,则用他们的血泪和生命凝结出了一首首声情悲壮,如天外风吼的悲歌。

宋恭帝德佑二年,尽管各路义军和爱国人士苦苦支撑数年,但仍无法挽救即将崩塌的南宋王朝,这年二月,在连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后,元军兵指临安。

此时的朝廷之中人心惶惶,以无能宰相陈宜中为首的朝臣纷纷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举家出逃。

在这样危难的局势中,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

在元营当中,他气概高昂,与元相伯颜据理力争,后被元军扣留。

随后,宋廷投降,恭帝及其他宋朝宗室悉数被俘往大都。

在这期间,曾和宋朝宗室一同被掳往大都的宋朝女官王清惠,在北上途中,她感伤家国破灭,心中忧虑,便在驿馆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满江红》: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

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很快,这首《满江红》便传遍了中原,无数人为之垂泪哀思,伤痛感怀。

而此时的文天祥,却趁机逃离了元营,在读到这首词后,文天祥却认为“问嫦娥,于我肯从容,问圆缺。

”的原词结尾,充满了渴望出世的悲观气息。

或许是迫于元人的压力,她无法直抒胸臆,也或许对未来的担忧,已经超过了家国破亡的忧惧。

于是,文天祥以王清惠的口气和原韵,重作了一首《满江红·代王夫人作》: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崖山之战南宋军民的最后挣扎

崖山之战南宋军民的最后挣扎

崖山之战:南宋军民的最后挣扎作者:张嵚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10年第06期公元1279年,中国广东新会,那一片颤抖的海,那一只颤抖的沉船,那一团颤抖的烈火,那些个颤抖的胜利者和殉难者,染红了大片南中国海的颤抖的血,在滔滔巨浪间翻腾成一个绝唱—大宋王朝最后的绝唱—崖山之战。

绝唱的前奏很复杂,蒙古元朝,南宋,一个要一统天下横扫六合,一个要保家卫国抗争到底,于是滚滚的马蹄踏碎了南中国的大片河山。

四川、重庆、江南、福州、江西、广东、广西,孟珙、王坚、李庭芝、张顺、张贵、吕文焕、吕文德、张玉、文天祥……三两个字的地名和人名,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可玉石俱焚终挡不住蒙古人的滚滚马蹄,那犬牙交错决死抵抗的襄樊防线溃败了,那曾打死过蒙古可汗的钓鱼城沦陷了,那南宋王朝的心脏—都城临安,一枪没放就扯白旗了。

那一个个曾经给予蒙古人沉重打击的将领们,投降的投降,殉国的殉国;那喜欢窝在深沟里斗蛐蛐的大宰相贾似道,让人抓去一刀砍了。

该丢的地方都丢了,该死的不该死的人都死了,至于那习惯了冲侵略者叫大爷的南宋王朝,太后皇上统统被抓了俘虏吃了牢饭,灭的就是你,这回叫爷爷也没用了。

决死抵抗,然后是沦陷,屠城;扯白旗投降,然后还是沦陷,屠城;跪地求饶叫大爷喊爷爷,然后是当俘虏,吃牢饭,做四等公民。

这样的江山,还怎么有得救,又有谁能救?却还是有人相信,有得救,我能救。

皇上没了,再立一个;地盘丢了,再找新地盘。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死守不退也好,化整为零打游击也罢,就是要和你拼到底。

冠冕堂皇地说,这叫爱国主义,忠君思想;往俗了讲,却恰如《神雕侠侣》里的那句话:倘叫他们坐了江山,我大宋子民,世世代代,恐都要沦为鞑子的奴隶了。

这是那些人心中最实在的信条,所有有尊严的中国人最简单的愿望。

宋朝或许有千般的不好,但为了这个愿望,可以跑到天涯海角,可以躲,可以打,纵是钢刀压顶,千刀万剐,死无葬身之地,却决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于是就有了公元1279年南中国天涯海角的崖山,在蒙古人的大兵压境下,齐集了最后的、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相信这个江山和后代子孙的命运,还有得救,我能救的人。

夏完淳绝唱

夏完淳绝唱

绝唱——夏完淳就义360年祭夏立君一1647年(清顺治4年,丁亥年)9月19日,夏完淳等43名抗清义士在南京同时遇难。

此前,夏完淳的好友杜登春去南京打探消息,恰巧遇上处决义士的场面,杜登春得以目睹夏完淳就义过程。

这成了杜登春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遇难者中有夏完淳的多位好友及岳父钱栴,行刑方式是斩首。

夏完淳与好友刘曙携手昂然而出,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

夏完淳是看着屠刀就义的。

夏完淳(1631—1647),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生存于明清易代之际,殉难时虚岁17,生存于人间仅不足六千个日夜。

三百多年来,少年完淳倒下的躯体砸疼了无数人的神经。

其生命短暂如慧星,其精神重量比之恒星亦不为过。

360年,对历史来说,可以说是漫长,也可以说是瞬间。

不仅夏完淳为之尽忠的大明王朝远逝,他所誓死反抗的清朝也只留给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帝制结束已近百年,眼前堪称繁华世界。

歌舞征逐,灯红酒绿,似乎再也不需要夏完淳式的悲壮了。

我自少年时代知有夏完淳这个人物起,就一直向往能拥有一部《夏完淳集》,历几十年竟未得。

新世纪之初,借助喧嚣的因特网,终于搜求到了一部煌煌五十多万言的《夏完淳集》(白坚笺校本)及其他相关史料,我因此得以窥见这位少年英雄创作全貌,并能对其精神世界有个略显深入的探察。

读《夏完淳集》,感受其悲壮的文心,雄伟的灵魂,我感动不已。

在如此短暂的岁月里,经受如此激烈丰富的人生,爱恨情仇达于极端,十六七岁时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强度,古今中外,罕有其匹。

夏完淳是一个奇迹。

面对这位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刻下深深印痕的少年,我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疑问,似乎找到了答案,又似乎没有。

哪些因素使夏完淳如此早熟?人格在冷酪的历史面前有没有独立价值?夏完淳把自己作为忠孝节义的符号捧上历史的祭坛,有无意义?……夏完淳被捕时,以一首五律辞别故土,这就是有名的《别云间》(云间是松江县古称):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写真:湛江硇洲岛南宋末代皇帝的绝唱
中新社湛江4月25日电题:走进湛江硇洲岛凭吊南宋末代皇城
中新社记者梁盛
方圆不足60平方公里的广东湛江硇洲岛,被誉为中国南海的“香格里拉岛”,孤悬于雷州半岛东部海面,危崖壁立,惊涛拍岸,震撼海天。

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却是南宋末代皇城,它见证了一个王朝最后的覆灭。

23日至24日,记者随团到硇洲岛采风,依稀可见宋代古墙残迹。

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作为广东省著名大渔港,如今的硇洲岛,不仅海产丰富,盛产闻名世界的硇洲鲍鱼、龙虾、海参等名贵水产,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其中仅存亮村渔家乐,每日就接待2000多名游客。

据史料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年),蒙古兵攻入临安,俘虏恭帝而去,宰相陈宜中遂在福州与大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一同南逃的8岁益王赵昰为端宗帝。

之后,南宋官兵被元兵一路追逐,福州、泉州、潮州相继沦陷,端宗一行只好向广东雷州半岛方向逃生,并在其东海面的硇洲岛驻扎。

因在海上逃亡时遭遇风暴,端宗溺水,不久后便在硇洲病逝,时年未满11岁。

端宗死后,陆秀夫在其灵柩前拥立年仅7岁的卫王爷赵昺做皇帝,举行登基仪式,随后在硇洲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使原先荒凉的孤岛变身“皇城”。

可惜硇洲只是小岛,进不足攻,退不足守。

赵昺登基不到一年,由于粮尽难以补给,孤立无援的宋军只好转移新会崖山。

次年,元兵破崖山,陆秀夫抱少帝投海,成为南宋王朝的绝唱。

世事幻变,沧海桑田。

目前,与海南国际旅游岛隔海相望的硇洲岛,已成为湛江的海上门户,从湛江港出入东南亚、欧洲、非洲、澳洲和美洲的船只,必经硇洲,或补充供给,或海陆中转,或稍作停留,其作用尤显重要。

此外,硇洲岛除了“宋皇村”、“宋皇井”等宋代古迹,其他的人文景观还很多,如与伦敦灯塔、好望角灯塔齐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灯塔之一的硇洲古灯塔、那晏湾的海崖火山岩礁、存亮村的火山岩滩岸等,游客不仅可以在海边闲情烧烤,沙滩篝火狂舞,黑石滩探秘,坐船出海钓鱼,品尝生猛海鲜,入住渔家旅馆,还可以领略由当地村民演绎的带有浓厚咸水渔家风情的《存亮湾之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