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巨吻棘头虫
猪巨吻棘头虫

棘头囊 染性阶段
生 活 史
流 行 学
蛭形巨吻棘头虫虫卵的抵抗力很强,适宜于温暖潮湿的环境, 能在土壤表面或深处存活2~3个月。因此,各种甲虫易受感染。 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一般为春夏季感染。8~10月龄猪感 染率较高。严重流行地区其感染率可达60~80%以上。
临 床 症 状
棘头虫以吻突及其强 大的小钩叮在肠黏膜上, 常造成肠壁穿孔,引起肠 炎和腹膜炎,产生坏死和 溃疡,会引起腹痛,又称 “哼哼病”虫体代谢产物 吸收后,可引起中毒,伴 发神经症状。
猪 巨 吻 棘 头 虫
目 录
壹 病原 贰 生活史 叁 流行病学 肆 临床症状 伍 病理变化 陆 诊断防治
棘头虫病是棘头动物门的寄生 虫寄生于畜禽体内而引起的一类消 化道蠕虫病。
猪棘头虫病是蛭形巨吻棘头虫 寄生于猪的小肠(主要是空肠)内 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也寄生于野 猪、猫和狗,偶见于人。
病 原
病 理 变 化
在空肠和回肠浆膜面上可见暗红色或灰黄色的小结节,周围有 红色充血带。肠黏膜发炎。肠壁增厚,有溃疡灶,严重的可见肠穿 孔。肠管中充满虫体。
诊 断 防 治
生前用反复沉淀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即可确诊本病。 (1)预防 ①切断传播途径 ②消灭传播来源 ③改善饲养管理(在远离猪舍处设置诱虫灯) (2)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驱虫药,可试用敌百虫、氯硝柳胺、左咪唑、丙 硫苯咪唑等。
蛭形巨吻棘头 虫为大型虫体,呈 粉红色或乳白色; 长圆柱形,前端粗 ,向后逐渐变细, 体表有明显的环状 皱纹,头端有可伸 缩的吻突。虫卵呈 椭圆形,卵内含棘 头蚴。
生 活 史
成虫
人和猪的 小肠内
成虫
人和猪的 小肠内
虫卵
随粪便到外界, 被中间宿主吞 食
寄生虫 5 棘头虫病 旧

猪棘头虫病
• 结合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以直接 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确诊。
治疗
猪棘头虫病
• 无特效药物。 • 可试用左旋咪唑、氯硝柳胺、硝硫 氰醚。
防制措施
猪棘头虫病
• 对病猪进行驱虫,消灭感染来源; • 加强猪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切断传 播途径; • 改放牧为舍饲; • 消灭中间宿主。
生活史
猪棘头虫病
• 发育过程 • 雌虫所产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 中间宿主的幼虫吞食后,虫卵在其体内孵化 出棘头蚴,棘头蚴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内发 育为棘头体,进一步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 头囊。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的中间宿主的幼 虫或成虫而感染。棘头囊在猪的消化液中脱 囊,以吻突固着于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复习思考题
• 1.猪棘头虫的形态构造特点及发育过程。 • 2.猪棘头虫病的诊断及防制措施。 • 3.鸭棘头虫生活史,疾病症状、诊断及防 制措施。
鸭 棘 头 虫 病
生活史
鸭棘头虫病
• 中间宿主大多形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湖沼钩 虾;小多形棘头虫为蚤形钩虾、河虾和罗氏 钩虾;腊肠状多形棘头虫为岸蟹;鸭细颈棘 头虫为栉水蚤。 • 发育过程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被中间 宿主吞食后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头囊,鸭 吞食含有棘头囊的中间宿主感染。 • 发育时间被中间宿主吞食的虫卵发育为棘头 囊需54~60d;鸭食入棘头囊后发育为成虫 需27~30d。
生活史
图 4-3 蛭形巨吻棘头虫生活史(采自曾宪芳)
生活史
生活史
猪棘头虫病
• 发育时间 •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期限因季节而异, 如果甲虫幼虫在6月份以前感染,则棘头蚴 可在其体内经3个月发育到感染期;如果在7 月份以后感染,则需经过12~13个月才能发 育到感染期。棘头囊发育为成虫需2.5~4 个月。
(二)棘头虫纲

个月
人体不是该虫的适宜终宿主,所以虫体大都在人体不能发育成熟,因
此,在人粪便中很少查到虫卵。
猪巨吻棘头虫生活史
三、致病: 1.消化功能紊乱:
以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 2.营养不良、贫血: 3.肠穿孔、腹膜炎、腹腔脓肿: 四、诊断: 1.询问病史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2.根据患者偶尔排出的成虫确诊。
猪巨吻棘头虫成虫、虫卵及棘头体的昆虫(如甲虫、天牛、金龟子) →→→ →→ 幼 食入消化液作用
用吻突钩附在肠 成熟交配后产卵, 甲虫类幼虫食入 虫在小肠孵出 →→→ →→ 成虫 →→→ →→ 虫卵→→→ →→ →→
壁上,约5~12周 随粪便排出体外 后、棘头幼逸出
(二)猪巨吻棘头虫
猪 巨 吻 棘 头 虫 (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 Pallas,1781)又称棘头虫,属于棘头 动物门,后棘头纲。主要寄生于猪小肠内,人为偶然 感染。
一、形态: 1.成虫: 虫体长圆柱形,背腹略扁平,乳白色或淡红色,
体前部稍粗大,向后逐渐变细,体表有明显的横皱 纹。顶端有1个可伸缩的吻突,上有5~6排透明的倒 钩,呈螺旋状排列,吻突后接短的颈部,雌雄异体。
六、防治: 1.治疗尚无特效药,早期患者服用丙硫咪唑,
甲苯咪唑可有一定效果。 外科并发症出现时,应及 时进行手术取虫和治疗。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儿童不捕食昆虫。 3.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 [复习思考题] 1.猪巨吻棘头虫成虫和虫卵有哪些特征? 2.怎样预防人感染棘头虫?
雄虫大小约17.5×0.4cm,尾端有1个钟形交 合伞,并配时突出体外。雌虫大小约42.5×0.7cm。 2.虫卵:
椭圆形,深褐色,大小约88.5×50.3μm,壳厚, 由四层组成,内含成熟的幼虫即棘头幼。 3.感染性棘头体:
猪常见胃肠道寄生虫的分类、预防与治疗

起 猪 只死亡 。棘头 虫有 时能 引起肠 穿 孔 、 腹 膜炎 。结 节 虫 能使肠 腔狭 窄 , 蛔 虫和 杆虫 能引起 肺 炎 。
3 预 防
每年春 秋季各 驱 虫 1次 。 仔 猪最 好在 2月龄 和 5
厚 。其 前端 有 一较 小 的 口吸盘 , 紧靠 其 的后 方是 较 大 的腹 吸 盘 。成 虫雌雄 同体 , 主要 寄生 在猪 小肠 的黏 膜
的感 染季 节 , 放 牧 猪 比舍饲猪 感染 率高 。 布 氏 姜 片 吸 虫 是 大 型 吸 虫 ,外 观 似 姜 片 , 长
2 4 — 7 5 毫米 , 宽8 ~ 2 0毫米 。新 鲜时 呈 暗红色 , 相 当肥
大。但是大量寄生时 , 对猪只的生长发育则有很大的 影 响。一 般 能引起 猪 的 胃肠 发炎 , 使猪 贫血 、 消瘦 , 发 育不 良, 营养 障碍 , 食欲不振。大量蛔虫寄生 能引起 肠 管 阻塞 , 有时虫体钻人胆管 , 可 导致 黄 疸 , 并 能 引
猪 胃虫病 是 由多 种病 原 体 引起 ,由红 色猪 圆线 虫 、圆形 蛔 状线 虫 和六 翼 泡首 线 虫寄 生 在猪 胃 内所 引 起 的 寄生 虫病 ,多发 生 于散 养 猪 ,常 可 引起 猪 急
1分 类
猪蛔 虫 是 寄生 于猪 小 肠 中最 大 的线 虫 ,新 鲜虫 体 为 淡 红色 或 淡 黄色 , 虫 体 呈 中间 稍粗 、 两 端 较 细 的 圆柱 形 , 头 端 有 3个唇 片 , 1 片 背唇 较 大 , 2片 腹 唇较
虫、 姜片吸虫等均有很好的效果。也可按每千克体重 3 0毫克 的四氯 乙烯 比例拌 料 喂 给 ,对驱 杀棘 头 虫有 定效果。左旋咪唑 , 口服按每千克体重 7 ~ l 0毫克 , 肌 肉 注射按 每 千 克体 重 7 . 5毫 克 , 用 于猪 蛔 虫 、 猪 肺 线虫 、 猪 肾虫 、 猪 棘头 虫等 。四咪唑 , 按每 千克 体重 3 0
猪大棘头虫病诊疗技术

猪大棘头虫病是由少棘科、巨吻 属的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引 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本病在全国多地 都有存在,在辽宁省散养猪多发,规 模化猪场猪少发,本病还可感染人, 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1猪大棘头虫病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猪小肠内,虫卵随粪 便排出体外,卵内含有幼虫—棘头呦,被中间宿主—金龟子或蛴螬畜业技术疫病防治(甲虫的幼虫)吞食后,棘头呦逸出, 穿过其肠壁进人体腔中发育为棘头体, 然后继续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头囊。
当中间宿主变成蛹和成虫时,棘头囊 仍留在其体内,而且继续保持感染力。
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甲虫成虫、蛹、幼虫时都可感染。
棘头囊进人猪小肠 后,棘头体破囊而出,以吻突固定在 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幼虫在中间宿主 体内的发育时间差异较大,如果甲虫 幼虫在6月份以前感染棘头卵,则棘 头呦可在其体内经3个月可发育成具 有感染性的棘头囊;如果在7月份以 后感染,则需要经过12~13个月才能 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棘头囊。
棘头囊 发育为成虫需2.5耀4个月。
成虫在猪体 的寿命为10~24个月。
2猪大棘头虫病临床症状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有时 只表现消瘦和发育缓慢。
10月龄以上 猪受害严重,严重感染时,病猪食欲 减退,出现刨地、互相对咬或匍匐爬 行,不断哼哼等腹痛症状,下痢,粪便带血。
经1~2个月后,日益消瘦和 贫血,生长育迟缓,有的成为僵猪。
有的因肠穿孔后体温升髙、呼吸浅表、 剧烈腹痛、后期继发腹膜炎,腹壁紧 张、呻吟、肌肉震颤,迅速死亡。
3猪大棘头虫病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粪便检查 (沉淀法)发现虫卵确诊。
死后剖检, 在小肠浆膜面可见大量浅黄或黄褐色 的豆粒大结节,切开肠管可发现大量虫体。
沉淀法检查操作步骤:(1)取粪便2g 置于烧杯中,并加人少量清水,用玻璃棒将粪便充分捣碎 并混匀,再加人清水至烧杯的2/3处。
(2)将混匀的粪水用40~60目的铜筛过滤到另一烧杯中静置。
(3)滤液静置30耀40m in 后,慢慢倾去上层液,保留沉渣,重新加水混 匀并静置。
实验七、线虫形态观察(综合)

毛圆线虫
捻转血矛线虫
马歇尔线虫
毛圆线虫头端
捻转血矛线虫头部特征:
口囊不发达,其 背侧有一个矛状的 小齿 --叫背矛。 距头端约0.5mm 处的颈部有一对呈 倒刺状的颈乳突。
捻转血矛线虫尾部特征:
雄虫:交合伞 , 发达,侧叶较大,发达,侧叶较大, 由细长的辐肋 所支持着,背 叶小且偏左, 由一个“ Y” 字形的背肋支持。交合 刺末端有小钩。
形态特征:
•虫 体 是 寄 生 在 家畜的寄生虫中 最小的一类,成 虫寄生在小肠肠 壁上,线形,很 细 小 , 长 约 1-3 毫米。胎生,♂ 没有交合刺,尾 部泄殖腔外有一 对耳状交配叶。
交 配 叶
2
1
3
图2-50 旋毛虫 1.雌虫 2.雄虫 3.雄虫尾端
成虫:长约 1~3mm ,肉眼一般很难见 到。虫体前细后粗,食道由一串细胞 围绕,雄虫缺交合刺。
食道口线虫前部
口孔、口腔
咽管呈圆柱形,或有膨大部 分。
咽管
肠道
③线虫尾部 雌虫的尾部通常 垂直,雄虫的尾部通常弯曲, 有的还有一些特殊结构。 垂 直 的 雌 虫 尾 部 弯 曲 的 雄 虫 尾 部
雄虫尾部呈伞状
(2)生殖系统
①线虫雄性生殖器官
雄性生殖系统为 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及射精管 相连而成,射精管通入泄殖腔。
4、鸡蛔虫(禽蛔科)
是鸡体最大的线虫,雄虫尾部有圆形或 椭圆形的肛前吸盘,吸盘上有角质环, 尾部还有尾翼和10对尾乳突。雌虫阴门 开口于虫体中部。
肛前吸盘
食 道 柱 状
生殖孔
5、异刺线虫(属蛔目-异刺科)
寄生于鸡的肓肠(又称肓肠虫)。 形态:体长约 7-15mm ,虫体小白色,有三 个不明显的唇片,食道末端有一个膨大的食 道球。 雄虫:约一厘米长,尾部直,末端尖细,交 合刺两条,不等长,有一个圆形的肛前吸盘 和12对乳突。 雌虫:约 1-1.5cm ,生殖孔开口在中部稍后 方。
猪的疾病 猪棘头虫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棘头虫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osis)是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也可感染野猪、犬和猫,偶见于人。
我国各地普遍发生。
二、病原:巨吻棘头虫是一种大形虫体,呈灰白色或淡红色。
雄虫长7~15cm,雌虫长30~80cm。
前端粗大,后端较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身体的前端有一个棒状的吻突,吻突上有许多向后弯曲的小钩。
寄生时,吻突插入黏膜,甚至穿透黏膜层。
虫卵呈椭圆形,暗棕色,卵壳上布满着斑点状的小穴,颇似桃核。
虫卵大小为89~100µm×42~56µm。
当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幼虫。
猪在拱土时吞食含有感染幼虫的蛴螬或金龟子时即遭感染。
自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3~4个月。
虫体可在猪体内寄生10~24个月。
三、流行病学:雌虫在小肠中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排卵25万个以上,并持续排卵10个月。
虫卵卵壳厚,对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高温、低湿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均可长时间存活。
本病主要感染8~10月龄猪,在流行严重的地区感染率可高达60%~80%。
常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感染季节与中间宿主金龟子的活动季节是一致的。
金龟子一般出现在早春至6~7月份,因此春夏季为猪棘头虫病的感染季节。
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后备猪较仔猪感染率高。
四、临床症状:轻度感染(虫体数量少于15条)时不显症状。
重度感染时可见消化障碍、腹痛、食欲减退、下痢和粪中带血等症状。
猪只生长发育停滞、消瘦和贫血。
当患猪由于肠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时体温上升、不食,可卧地抽搐而死。
五、诊断鉴别:(1)生前可用反复沉淀法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进行粪检,找到虫卵。
其中以反复沉淀法效果较好。
(2)死后剖检可在小肠壁上找到虫体。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将棘头虫误认为猪蛔虫。
两者的区别是:蛔虫体表光滑,游离在肠腔中,虫体多时常聚集成团;而棘头虫体表有环状皱纹,以吻突深深地固着在肠壁上,不聚集成团。
动物寄生虫病学第9章 棘头虫病

生物热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13
2.鸭多形棘头虫与细颈棘头虫病
鸭多形棘头虫与细颈棘头虫病是由多形科的多形
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寄生于鸭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寄
生虫病,也寄生于鹅、天鹅、野生游禽和鸡的小肠。 在我国,鸭多形棘头虫主要发现于广东、四川、贵州 和台湾,鸭细颈棘头虫发现于贵州。
14
病原形态
1)大多形棘头虫
第9章
1 棘头虫的形态和发育 2 猪巨吻棘头虫病 3 鸭多形棘头虫与细颈棘头虫病
棘头虫病
1
1.棘头虫的形态和发育
棘头虫的形态
( 1) 一般形态
外形:椭圆形,纺锤形或圆柱形 ;
前体:前端有棘,颈部短,体不分节; 躯干:前宽后窄,体有横纹;
( 2)
体壁
五层固有体壁:外角皮、角皮、 条纹层、覆盖层、辐射层 两层肌肉:外环、内纵)组成。 棘头虫的头端
2
(3)
内部构造
吻突 颈 吻囊 伸延肌 吻腺 背韧带囊 吻腺
腔隙系统:由纵管和横管网系
组成。贮藏营养。
吻囊:肌质囊,起于吻突基部,
悬系于假体腔之内。
吻腺:又称系带或棒,呈长形
叶状,附着于吻囊两侧的体壁 上,悬垂于假体腔中。
头部 睾丸
韧带囊:包围着生殖器官,是
棘头虫的特殊构造。 无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虫体
虫卵在沟虾体内孵出幼虫, 经54---60天发育为成虫
中间宿主——钩虾
19
症状与病变
鸭棘头虫感染季节多为春
夏季,高峰在7-8月份。寄生
于小肠中段,虫体吻突吸附 肠胃壁时,引起溢血、溃疡、
化浓性炎症或造成其它病原
菌的继发感染;成年鸭症状 不明显,多为带虫者。幼鸭 感染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死 亡。尸检时,可见到肠浆膜 上有结节和桔红色的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棘头体存活于甲虫发育各阶段的体内, 并保持对终宿主的感染力。当猪等动物吞食含 有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包括幼虫、蛹或成虫) 后,在其小肠内约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 人则因误食了含活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而受到 感染,但人不是猪巨吻棘头虫的适宜宿主,故 在人体内,棘头虫大多不能发育成熟和产卵 。
4
成虫:呈乳白色或淡红色,体表有明显的横皱纹, 尤以体前部为甚。存活时,虫体背、腹面略扁平, 固定后为圆柱形,前端粗大,后端渐细,尾端钝 圆。整条虫体由吻突、颈部和躯干三部分组成。 吻突呈球形,可伸缩,其周有5~6排尖锐透明的 吻钩,每排6个,呈螺旋形排列。颈部短,圆柱 形,与吻鞘相连。由于肌肉的活动,可使吻突缩 入鞘内,吻鞘收缩时,吻突则伸出。无口及消化
道,营养物质自体表吸收。
5
6
雄虫:大小约为5~10×0.3~0.5cm,睾丸两个,呈 长圆形,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输精管的末端有8个 椭圆形粘腺,其分泌物有封闭雌虫阴道的作用,虫 体尾端有钟状交合伞。
雌虫:大小约为20~65×0.4~1.0cm,生殖器官特 殊,随着虫体的发育,卵巢逐渐分解为卵巢球,其 内卵细胞受精后,经漏斗状的子宫钟进入子宫,最 后经阴道、生殖孔排出。
10
11
致病
成虫可寄生于人体回肠的中下部,虫数一般为 1~2条。棘头虫以吻钩附于肠粘膜上,造成粘 膜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随后由 于结缔组织的增生,局部形成直径为0.7~ 1.0cm大小的棘头虫结节,质硬并突出浆膜面, 常可与大网膜组织粘连后形成包块。若虫体损 伤达肠壁深层,也易造成肠穿孔,引起局限性 腹膜炎。少数病人可由于肠粘连而出现肠梗阻。
2
形态
虫卵:呈椭圆形,深褐色,大小约为 67~110×40~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μm,卵壳厚,由三层 组成:外层薄而透明;第二层明显增厚, 并有凹凸不规则的皱纹,一端闭合不全, 呈透明状,卵壳易从此处破裂;内层光 滑而薄。成熟的卵内含一条带小钩的棘 头蚴(acanthor)。
3
感染性棘头体:呈乳白色,外观似芝麻 粒状,大小约为2.4~2.9×1.6~2.0mm, 前端较宽平,中央因吻突缩入而稍凹陷, 后端较窄。虫体后1/5的体表有7~8条 明显的横纹,体内可见吻突、吻钩等的 雏形,以及6~7个胞核。虫体外有一层 白色的结缔组织囊壁包绕。
猪巨吻棘头虫的感染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在流行区,
儿童有烧吃、炒吃,甚至生吃天牛、金龟的习惯,所以患
者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15
防治
1.做好宣传教育,不捕食甲虫。 2.加强猪饲养管理,猪粪应经无害化处
理后在使用。 3.及时发现感染者早期治疗(服用阿苯达
唑和甲苯达唑)。 4.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12
此外,常因虫体更换固着部位,使肠壁组织发生 多处病变。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偶尔可有食欲 不振、乏力等。随着虫体代谢产物等毒性物质被 吸收后,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腹泻、阵发性 腹痛,以及恶心、呕吐、失眠、夜惊等神经精神 症状。本病潜伏期为1~3,早期症状不明显,随 后可表现为低热、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重 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脓血便、肠梗阻甚至肠穿 孔、腹膜炎等。
13
实验诊断
目前,诊断此病主要依据患者有无吃甲 虫的病史及临床症状。患者粪便中很少 能查见虫卵,可采用诊断性治疗驱虫, 检查粪便内有无虫体。如患者合并胃穿 孔,做手术时也可发现虫体。较少采用 免疫诊断,用虫卵抗原做皮试有一定的 诊断价值。
14
流行
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国内已报道数百例。因本虫在人体 内多不能发育成熟,故人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和意义不大。 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河南、 安徽、海南、四川、吉林和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病例报道。
猪巨吻棘头虫
1
概述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 Pallas,1781)属于棘头动物门 (Phylum Acanthocephala),后棘头虫纲 (Class Metacanthocephala),原棘头虫目 (Order Archiacanthocephala)。稀棘棘头虫科 (Family Oligacanthorhynchidae),巨吻棘头虫 属(Genus Macracanthorhynchus)。成虫寄生 于猪的小肠内,偶尔亦可寄生人体,引起人体棘头 虫病(acanthocephaliasis)。我国自1964年首次 报告人体感染以来,相继在许多省、市、自治区发 现人体病例。此病属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7
8
生活史
猪巨吻棘头虫主要寄生在猪和野猪的小肠内,偶 尔亦可寄生于人、犬、猫的体内,中间宿主为鞘 翅目昆虫。发育过程包括虫卵、棘头蚴、棘头体 (acanthella 、感染性棘头体(cystacanth)和 成虫等阶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由于对 干旱和寒冷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数 年。当虫卵被甲虫的幼虫吞食后,卵壳破裂,棘 头蚴逸出,并穿皮肠壁进入甲虫血腔,在血腔中 经过棘头体阶段,最后发育为感染性棘头体,约 需3个月。
鞘翅目的某些昆虫既是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又是其传播媒 介。我国目前查明的主要有大牙锯天(Dorysthenes paradoxus)、曲牙锯天牛(D.hydropicus)和棕色鳃金 龟(Holotrichia titanus)等33种甲虫,其成虫阶段的感 染率可高达62.5%。棘头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 季节性,在辽宁,大牙锯天牛于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羽 化为成虫,儿童捕食后,约经30~70天发病。因此,病例 多在9月中、下旬出现。而山东则在6~8月间患病多。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