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上肢)详解

合集下载

保健按摩师教材-上肢部常用穴位

保健按摩师教材-上肢部常用穴位

保健按摩师教材-上肢部常用穴位
1.曲池
(位置)曲成直角,在肘横纹正中。

(效能)祛风解表,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主治)上肢关节疼,瘫痪,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

2.合谷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点。

(效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主治)感冒,五官科,眼科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疼痛等。

3.尺泽
(位置)在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

(效能)泻肺热,降逆气。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臂痛,肘关节疼痛,皮肤病等。

4.内关
(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效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

(主治)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胃痛,呕吐,各种疼痛等。

5.劳宫
(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时,中指尖处。

(效能)清心,泄热。

(主治)中风昏迷,心绞痛,癔病。

手指麻,掌痛等症。

要了解更多保健按摩师的培训教材知识,欢迎咨询。

小儿推拿上肢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上肢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 上肢部穴位
1
线穴补泻原则
向心为补
离心为泻
唯独肾经相反
2
学习要点
» (1)穴位的位置 » (2)穴位的操作 » (3)穴位的次数 » (4)穴位的主治 » (5)穴位的临床应用
3
注意事项
• • • • 1、机理:小儿百脉会于两掌。 2、操作部位:一般习惯是左手。 3、分布:多在肘膝以下。 4、次数:多为三岁以下参考用。
2、肝经
止痉—惊风、抽搐、烦躁。 配伍:清心经、掐揉小天心、退六腑。 (2)补肝经:宜清不宜补。宜补肾经相代 替。 6
3、心经
位置:中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 不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心火旺盛-高热、口疮、烦躁。 注意:本穴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为什么? 7
4
1、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缘或拇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痢疾、咳嗽。 临床应用: (1)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 (2)清脾经:清湿热、止呕吐—痢疾呕吐
5
位置:食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口苦咽干。 临床应用: (1)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
4、肺经
• • • • • • • •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自汗、盗汗 临床应用: (1)清肺经: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咳喘 (2)补肺经:补益肺气-肺虚之咳嗽、气喘
8
位置:小指尖至腕横纹尺侧或小指螺纹面。 操作:补: 泻: 次数:10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自汗、盗汗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肾虚-发育迟缓、怕冷等。 (2)清肾经-阴虚盗汗、虚热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
24
13.桥弓
▪ 位置:自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斜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称抹桥弓;用拇食中三 指拿捏,称拿桥弓;或揉用食、中、无名指揉,称揉桥弓。 ▪ 次数:抹约20次,揉约3~5分钟,提拿约3~5次。 ▪ 主治:1周岁以下小儿肌性斜颈。 ▪ 【临床应用】 ▪ 抹桥弓能行气活血,拿桥弓能软坚消肿,揉桥弓 可舒筋通络。三法配合颈项部摇法、扳法、颈项肩 背部揉法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14
4.印堂(眉心)
▪ 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出。 ▪ 操作:用拇指甲在眉心处掐,称掐印堂;用拇食
端揉,称揉眉心。 ▪ 次数:掐3~5次,揉20~30次。 ▪ 主治:惊风、感冒、头痛。 ▪ 【临床应用】 ▪ 掐印堂治疗惊风常与掐十宣、掐人中、掐承浆等
合用,揉眉心能治疗感冒,头痛,常与外感“四 大手法”等配合使用。
26
【小结】
▪ (1)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 骨、揉迎香、拿风池六法均为治疗外感表证所常 用,前四法多用于疏风解表,常相互配伍应用, 拿风池主发汗祛风寒,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 (2)按揉百会、推揉囟门、掐人中、掐山根均 能安神镇惊,通窍。按揉百会兼有升阳举陷的作 用,常用于脱肛、遗尿等症;掐人中为急救首选; 山根同时作为望诊部位。
在推额天门时,可以根据病情,分别选用水、 酒精或葱姜汁,蘸于穴位处进行推拿。
12
2.坎宫(眉弓、鱼腰)
▪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成分推,称推坎 宫,亦称分头阴阳。 ▪ 次数: 30-50次。 ▪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 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 阳、揉耳后高骨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

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

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

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正面)小儿推拿穴位图(背面)小儿推拿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小儿推拿穴位图(手背及上肢伸面)小儿推拿穴名释义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è)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上肢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29.后溪 Hòuxī(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微握拳,在小指尺侧,第5掌指关 节后,横纹尽头凹陷处。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目赤,耳聋, 咽喉肿痛,癫狂痫,盗汗,手指及肘臂挛 急等。 30.鱼际 Yú jì(手太阴肺经)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 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 际处。 主治:咳嗽、哮喘、咳血、咽喉肿痛、失 音、发热。
5.肩髃 Jiānyú(手阳明大肠经穴) 定位: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肩关节处现出两个凹窝,前 窝即是本穴。(图2-4) 主治:上肢不遂,肩痛吧举,瘰疬,瘾疹 等。 五里臂臑肩髃穴,上臂肩头寻穴府。五里 曲池上3寸, 7寸之数臂臑数。肱骨结节肩峰间,凹窝 肩髃建城堡。
6.手五里Shǒuwǔlǐ(手阳明大肠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 曲池上3寸。 主治:肘臂挛痛,瘰疬等。 7.曲池 Qūchí(手阳明大肠经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 头痛眩晕,癫狂,手臂肿痛,瘾疹,腹痛, 吐泻,月经吧调等。
22.大陵 Dà líng(手厥阴心包经穴) 定位:在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 屈肌腱之间处。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手腕麻 痛,胸胁胀痛等。 内关腕上2寸地,大陵腕纹正当中。 23.阳池 Yá ngchí(手少阳三焦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腱尺侧缘凹 陷处。(见图2-11) 主治: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疟疾, 消渴,腕痛等。
8.少海 Shà ohǎi(手少阴心经穴) 定位: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 内上髁连线中点。(见图2-6.8) 主治:心痛,腋胁痛,肘臂挛痛麻木,手 颤,瘰疬等。
9.少泽 Shà ozé (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在小指尺侧甲根角旁0.1寸处。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聋,耳 鸣,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等。

小儿推拿上肢穴位

小儿推拿上肢穴位

八卦穴
①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 。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 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 圆圈,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 为乾、坎、艮、震、巽、离、 坤、兑八卦对小天心者为坎, 对中指者为离。
八卦穴
②操作:用运法。 分顺运、逆运2法。顺运八卦; 由乾卦起,以顺时针的方向推 运1周至兑卦止,周而复始地推 运,称为顺运八卦(见图14) ;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 时针的方向推运1周至震卦止, 周而复始地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
肾经
①部位:小指第一节螺纹面。 ②操作:用推法。自指尖推向 指根为补肾;反之为清肾。 ③主治:先天不足,遗尿,五 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胃经
①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 ,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②操作: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 部为清胃,此穴只清不补。 ③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 吐血及鼻衄
手阴阳穴
①部位:腕横纹的两端。桡侧 为阳池,尺侧为阴池,合称手 阴阳。 ②操作:两拇指从总筋向两旁 分推至阳池、阴池,叫分推阴 阳;反之为合推阴阳。
阴阳穴
③主治:汗证、寒热往来、夜 啼等
外劳宫穴
①部位:在手背、中指与无名 指掌骨中间。 ②操作:揉外劳宫。医者左手 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将 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呈90度 角,使穴位显出,以拇指螺纹 面左右揉之。
一窝风穴
①部位:手腕背侧,腕横纹中 央之凹陷中。 ②操作:揉一窝风。用拇指或 中指螺纹面,左右揉之。 ③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 痛、急慢惊风等。
列缺穴
①部位: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非针灸之列缺穴。 ②操作:用拿法。以拇、食两 指按住列缺穴相对用力拿按之 。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
列缺穴
③主治:风寒感冒、风寒头痛 拿之取汗,助痘疹发表等。得 汗后须避风。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六腑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六腑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六腑
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
退六腑,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

【次数】
次数:100-500次。

【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证,高热,烦躁,口渴饮,惊风,鹅口疮,重舌,木舌,咽痛,腮腺炎,肿毒,热痢,大便干燥等。

【临床应用】
(一)本穴性寒太凉,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痄腮、肿毒等实热证均可用之。

此外本穴与补肺经合用,止汗效果较好。

(二)本穴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要穴。

可单穴用,亦可两穴合用,如患儿体温不足,需培补元气,温熙阳气呆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用退六腑。

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

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以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主则以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推数相等有调和之意。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â)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劳宫】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以指揉,称揉内劳宫。 次数:100~300次。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临床应用: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可与清心经、清天
河水等穴合用。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肺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 等。
临床应用: ①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 ②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 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 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 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 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或清后加补。
【肝经】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
【脾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
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 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 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 统称推脾经。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 法,亦称为补脾经。 次数:100~500次。
【运水人土、运土人水】
弧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呈一弧线状。
操作:①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 称运土入水;
②反方向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 拇指根,称运水入土。
次数:100~300次。
主治: 小便赤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
【四横纹(四缝穴)】
短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①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 横纹;
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 横纹,称掐四横纹。
次数:推 100~300次;掐 5次。
主治: 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 ①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 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 ②掐四横也有同样效果; ③也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 (液),效果也很好。
【心经】
线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补 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 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 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 ①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 合用; ②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 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
操作:用运法,称运内八卦。
次数:100~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 消食,可与推脾经、推肺经、揉中院、按揉足三里等 穴合用。
【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①中指揉,称揉小天心,用指甲掐,称
【大肠】
线状穴位。位置: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至虎 Nhomakorabea呈一直线。
操作: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 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 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 腹泻、脱肛、便秘。
临床应用: ①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可与揉丹 田、揉外劳宫、推三关等穴合用; ②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守积滞,可与 推六腑、摩腹等穴合用; ③本穴又称指三关,亦可用于诊断即望指纹可参阅小 儿推拿概论有关章节。
掐小天心;用中指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 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 ①揉小天心能清热、利尿、明目,可与清心 经、清小肠、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②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可与清肝经、按 揉百会、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小肠】
线状穴位。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
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 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临床应用: 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可 与清天河水穴合用; 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尿,与揉丹田、 揉肾俞等穴合用。
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称清肝经;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补 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 等。
临床应用: ①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 ②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 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板门】
面状穴位。
位置:掌侧大鱼际平面。
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 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 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 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临床应用: 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揉中脘、 揉脾俞等穴合用; 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 能止呕吐。
【肾经】
面状、线状相合穴位。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补,或旋推,
称补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 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虚喘,肾虚腹泻、遗尿, 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临床应用: ①补肾经能补肾益髓,温养下元,可与揉肾俞、 揉丹田等穴合用; ②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可以清小肠代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